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网络环境方面论文范本 跟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网络环境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6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本文是有关网络环境专升本论文范文和网络环境和德育和创新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网络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德育工作论文德育论文范文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环境污染论文

秦秀莲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 要: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已经颠覆和重构了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不仅为他们的生活、学习拓展了新路径,也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观念和行为方式.网络技术确实给学校德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面对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冲击,高校必须对德育从内容到观念进行调整,构建适应网络环境的学校德育架构.

关键词:网络环境;德育;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98-02

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已经颠覆和重构了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不仅为他们的生活、学习拓展了新路径,也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观念和行为方式.网络技术确实给学校德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面对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冲击,高校必须对德育从内容到观念进行调整,构建适应网络环境的学校德育架构.

一、网络环境的特征

网络环境有如下特征:(1)虚拟化.网络环境的虚拟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主体虚拟,比如姓名、年龄、甚至性别等都可以被隐匿,甚至随意更改.二是空间虚拟.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社会交往中地域的限制,使得异域空间的人们瞬间实现互联互通,延伸了人类社会交往的范畴和空间.三是主题虚拟.网络技术赋予网民虚拟的能力和权力,网民在网络环境中可以虚拟背景、虚拟主题、虚拟生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网络环境的虚拟空间并不是与现实社会绝对对立的存在,只有相对虚拟的价值.(2)开放性.为了实现不同地域网络的链接,网络信息传输采用世界通用TCP/IP结构和协议.标准化的通信协议为世界范围的网络连接与覆盖提供了前提基础和先决条件,并能够依靠事前约定的通信规则成为全球即时有效沟通的网络语言.符号化的网络语言能够超越时空限制而实现全球的互联互通,为全球一体化提供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地球村落的每一个角落都被不同程度地关注,人类的实践活动都将会以即时输送的方式传递给世界上每一个人,社会实践借助于网络走向开放.另外,网络技术的分布式结构冲击了权威部门信息中枢的地位,从而赋予独立的社会个体或组织利用网络环境在全球范围传输信息或议题设置.(3)智能化即信息智能化.一方面,任何社会实践,特别是机器工业时代的社会实践,都必须以网络信息作为必要的支撑,否则许多社会实践将无法实施.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将不再以体力和资源为主要凭借,更多的是支出智力和依托信息智能.与物质生产相比,知识生产位阶、层次更高,即具有信息性、创造性、扩散性和累积性.知识生产是人类社会实践走向智能化的基本标识,既能够为人类迅捷地占有充足的信息进行思想创新提供便利条件,又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整体创新与进步.

二、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一)网络科技进步、网络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丰富了学校德育资源,使教学呈现方式从二维走向三维,从现实转向虚拟,从静态转为动态,拓宽了德育渠道;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借助网络获取信息,也可以作为信源与别人共享;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德育的封闭性,借助交互式的远程教育系统形成了全球性、互动式的立体教育空间;互联网络的充分利用可以几何级地提高学生接触、理解、接受德育的效率;网络语言形象化、风格化增强了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了师生交流的化、平等性、互动性,既有利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教师真实性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能够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

(二)德育环境复杂性.(1)信息泛滥.网络发布、传播信息的犯罪成本低、辐射范围广、隐蔽性极强,而且清除网络信息的难度很大.网络信息借助于手机终端传播和蔓延,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塑重要时期的在校学生极易受到诱惑,并沉溺于其中.(2)黑色信息入侵.话语权的掌控,不仅以经济实力为基础,而且需要一套完整而“精密的操纵系统”.网络技术的普及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用精密的操纵系统进行文化渗透、思想入侵提供了技术支撑,结果以网络为载体的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平等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大举入侵.(3)制造人格障碍.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和形象化等特点容易造成在校学生淹滞于自我构建的虚幻世界之中,造成心理错位和认知混乱.在校学生的“时间感、空间感、自我认同感和对现实的知觉在网络世界里逐渐淡化时,就会产生个体的现实人格与网络人格互动的不适应现象,以及网络人格的畸变”[1].

(三)价值取向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致使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决定了信息的传递与扩散可以超越国界,而且传播的信息庞杂而多元,从而加剧了意识形态、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冲突.网络信源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普遍化,传播内容的庞杂化,传播方式的随性化,传播速度的即时性,都会给在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难以衡量的冲击,这种冲击极易动摇前期社会化过程中积淀到心理层面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社会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网络化,必然带来价值理念的多元建构,学校德育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任何社会都有其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否则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必将面临着被颠覆和瓦解的风险[2].

(四)道德践履匮乏化.“现代科技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广泛应用,在改变人们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3].网络科技赋予社会交往以全新的内涵——人与人的现实交往转换为符号与符号的即时互动,致使畅游网络世界的个人因缺乏现实世界的约束而恣意宣泄.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时期,具有很强的尝试和好奇心理,且缺乏社会经验,自我约束能力和保护意识欠缺.在好奇心和尝试欲的驱动下,学生借助于网络空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意事情而不用考虑他人的感受,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帝王”、“大侠”等虚拟人物而无需承担任何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一个完全想象的理想自我.这种极度彰显的以自我为中心主体意识强烈地冲击着既有价值理念和责任意识,并导致道德失范行为.

三、学校德育构架的创新

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与外部环境紧密相关.当学校德育面临网络文化冲击时,必须对德育进行调整,构建适应网络环境的学校德育架构.

(一)学校德育原则的调整.传统学校德育普遍采用重道德知识传授而轻*情感培育的教育路径,具体表现为德性教育模式的课程化、教育内容的知识化、教育方式的灌输化.这种学校德育体系无法使德性知识与生活世界特别是情感体验相融合,很难唤起学生的德性动机与热情,也很难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情感体验是个体德性培育的重要媒介,其为个体德性建构提供动力支持与评判标准.而情感体验最具效力的则是同情,同情不仅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共同的判断和适度行为,而且有助社会价值的塑造、引导与整合.因此,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必须坚持同情原则.

(二)学校德育观念的更新.德育观念更新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改变过去将学生视为被动受众的观念.传统学校德育教学是单向填鸭式的灌输,存在知识主义、形式主义的弊端.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学校德育应该改变学生的从属地位,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和资源,强化德育的、开放氛围,使学生成为德育的参与者与主人,从而扭转德育的被动局面.(2)改变过去防范型德育观念.防范型德育就是为学生的道德建一道围墙,使学生的道德按着预定的轨道发展,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忽略网络的开放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应该改变传统的防范型学校德育观念,充分发挥传统学校德育的价值引领和德育塑造功能,以培养具有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学生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校德育话语方式的转变.网络话语因其衍生环境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打破了传统话语的藩篱而呈现出与书写话语体系的异质性,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因为所处身体缺席的虚拟空间而发生急剧变迁,具有了主体虚拟性、结构多样性、形式简洁性、表达诙谐性等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感性、活泼的话语体系,易于被网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所接受、使用和传播.因此,学校德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借鉴网络话语风格,将传统学校德育严肃、规范的话语体系转换为易于受众接受的网络话语体系,将高度抽象、概括的德育原理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德育更形象、生动,从而激起学校德育主客体交流的积极性.

(四)学校德育内容构建.首先,学校德育应该培育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借助于理性判断、独立考量筛选、鉴别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抵御无良信息的诱惑,从而选择符合自己道德发展需要的资源.其次,学校德育应该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道德素质决定着网络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如果在校学生对网络道德缺乏必要的认知,盲目崇拜数码精英、肆意传播网络谣言,对于互联网络的健康发展将是有害的.因此,必须将网络安全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防患于未然,从而使得学生道德素养在网络环境中不断提高.最后,构建与网络生活密切相关的个性化德育内容,使得学校德育内容既能够凸显时代精神,又能体现教育性、思想性.

(五)学校德育方式重构.传统学校德育重视集体教育,偏重于灌输,是一种被动式单向教育方式.以集体影响个体、单向被动灌输的教育方式仍然是学校德育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不容忽视地是传统学校德育方式无视学生德育实践的主体地位,致使学校德育观念和内容难以被学生内化.因此学校德育除了注重因材施教、主体意识培养外,还应注重教育主客体间的平等对话,借助持续双向沟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所以,学校德育方式应该由集体式、灌输式、堵截式向情境体验、互动参与、慎思反省和伙伴襄助等转换.

参考文献:

〔1〕吴训慈.浅析大学生网络人格障碍的原因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5,(02):231.

〔2〕李伟,平章起.价值多元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2,(07):107-108.

〔3〕刘建华.现代科技的本质追问与道德建构[J].前沿,2009,(03):130.

(责任编辑 徐阳)

点评:此文为一篇关于网络环境和德育和创新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网络环境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网络环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 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7 070摘要当前我国互联网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网络普及率较高,再加上大学生群体是使用网络的主要人群之一.

基于网络环境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教育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汉语教学受到了全球市场的重视,网络汉语教育方兴未艾 现阶段,基于网络环境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网络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其对对外.

网络环境下钢琴教学法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变革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 本文根据传统“钢琴教学法”的教学现状,对网络环境下“钢琴教学法”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的.

借助网络环境,优化小学英语教学
网络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深化改革,小学英语课堂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网络与小学英语课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为英语课堂注入新鲜活力,使.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