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读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与鲁引弓:如何面对抢跑的读书生态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主题:读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9

鲁引弓:如何面对抢跑的读书生态,该文是关于读书类硕士论文范文跟鲁引弓和读书生态和抢跑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读书论文参考文献:

读书论文参考文献 齐鲁医学杂志齐鲁护理杂志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关于读书的论文

在大家都“抢跑”的氛围下,家长和孩子如何坦然、从容?尤其是对这一代补课的孩子,如果家长是永远往前冲的价值观,明明政策想提供减负的环境,结果却事与愿违,那么无论再好的政策,最后还是会被家长自己收紧的.

“新读书无用论”是非常功利的

《同舟共进》:最近这些年,家长们有一种心态,就是拼尽全力让孩子进入好学校,不输在起跑线上,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鲁引弓:目前一些人群活得比较紧张,这是社会转型期的特征,不是针对某类人群的.因为社会发展得比较快,整个经济环境变了,社会变化很大,充满了变数.其次,从具象的生活来说,一些成本也在变化,比如房价涨得很快,涉及个人职业发展的大量信息、新技术扑面而来,迫使我们必须不停地进行知识更新和资产切换.另外,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调整.最近二三十年,我们这一代人一直处于“调整”状态,实际上,这是社会转型和飞快发展给人带来的不适感,让人觉得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好像一切都很急,这种感受不是只集中在某类人身上,只是他们中的一些人比较擅于表达,会通过网络渠道把情绪说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家长感觉到要跟上时代潮流是比较困难的了,不管是生活质量还是社会观念,包括人的技能都可能有所退化.这时,他就会看到某些资源的作用,包括孩子背后的教育资源,以及多年积累下来的一个家庭所具有的资源.但很多家庭未必有家庭资源,这时就更迫切地把眼光落在教育资源上,觉得教育是一条能让孩子向上走、让孩子具备一定素质的、不被抛下的一条通道.前不久,韩寒发了一篇微博,这是他在离开校园多年后对教育的重新思考,实际上是一个回归,他让大家不要学他,不要退学.在目前的情况下,起码最近这几代,我觉得教育还是普通人往上走的一条路.无论是知识增加、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增强还是生活条件改善,对很多家庭来说,教育仍是一条看得到的路,所以大家才会这么重视.

《同舟共进》:但这条路的效果似乎不如从前,比如刚恢复高考时?

鲁引弓:是的,为什么我们觉得今天这条路不像以前那么明确了,其实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今天的路径确实比较丰富,社会发展了,路变多了,高考不再是唯一途径,比如出国变得简单了,或是自己创业的机会也有很多,再比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一些行业也给人带来了另外一条路,马云就是典型的代表.以国外留学为例,过去一定要通过高考,本科读完了再去国外读研,现在有些家长为孩子选择低龄留学,正因为有了各种路径的比较,就显得高考的功效被弱化了.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得快,人的经验不够用了.根据过去的设想,比如考上北大、清华或是一些比较好的学校就意味着光明的未来.我们以前觉得,只要考上大学一切都会变好,一切都由国家来安排.可是现在,靠过去的这些经验是无法想象未来的,比如有不少家长希望孩子能考上比较好的学校,然后顺理成章成为一个公务员或老师,安安稳稳过一辈子.但实际上这是家长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的.事实证明,现实社会在不停地展现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这条路好像不是那么管用了,考上大学也不意味着以后一定能发展得好,没有谁会给你这样的承诺.

《同舟共进》:在这种情况下,对“新读书无用论”的声音您怎么看?

鲁引弓:“新读书无用论”其实是用非常功利的方式去证明“性价比”:我为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多少钱,小孩工作以后挣回来的钱够不够我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投入的学费、培训费,够不够我在学区房上的投入.一方面,当下家长在教育上的各项投入的确非常高,另一方面,即便孩子考上不错的学校,毕业后的薪水也未必让人满意,给人的印象就是“性价比”低,于是就有了“新读书无用论”.

我觉得在教育方面不能这么功利,这个标准是有问题的.家长的这种投入和付出还有巨大的爱和情感在里面,未必就是这么直接的,投入多少就一定要回报多少.而且,人的发展未必是用“一个月拿多少薪水”“赚多少钱”来衡量的.常常有这样的报道:小孩出去留学回来,挣的钱抵不过留学成本,所以就得出不该去留学的结论.其实这也是忽略了我刚才讲的两个层面.留学使这一代孩子开阔了视野,这种能丰富孩子成长的经历很难量化,因为孩子的认知、判断、眼光、眼界都必须通过学习来获得.“读书无用论”这个论断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如果要坚持这么看的话,家长和小孩都会很辛苦的.

教育政策的良好初衷被异化了

《同舟共进》:现在有一种现象,名校寒门学子越来越少了,这使得一些人怀念起“应试教育”,您怎么看?

鲁引弓:近期我会再出版一本小说叫《小欢喜》,它会比较生动形象地讲述教育资源问题.我觉得某类人群教育资源的问题其实没有太多主观性,没有这样鲜明的色彩.我相信出发点都是好的,名校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好的,比如最初都是根据考试分数来确定谁能进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现在也要根据分数,分高者得,这是必然的.最好的学校、最好的教育资源肯定是有门槛的,全世界都如此.这样一来,应试教育的感觉就很强烈,孩子就拼命学、拼命做题.所以就有了一些政策,比如让一些学校自主招生,把权利下放给学校,这类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也正因如此,家长如果想通过自主招生让孩子进一些特别好的学校,就要让孩子参加一定的培训,培养特长、专长,否则是无法和别的孩子竞争的.奥数竞赛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而且培训越开越早,从小学就开始了.这类培训需要家庭持续不断地投入,而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是不一样的,这个家庭处在大城市还是中等城市还是农村,就有很大区别了,显然,农村孩子更难得到这样的资源,城里的孩子更容易达到目标.像我读书时,班里的农村孩子都是从乡里挑出来的,能考到重点中学已经是出类拔萃的了,他们虽然条件不太好,但天分不错,就是靠这种天分考上重点中学.

所以我认为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好的,就是为了给孩子减负,为了让更多有一技之长的或有天赋的孩子不完全去走应试教育的路子,用个性化的模式进入一些好学校.但这种方式会引起家长的“抢跑”行为.全社会一旦抢跑起来,没有条件的孩子自然会吃亏.

我想,实际上并没有哪个学校不愿接收农村孩子,反而有些好学校对农村孩子条件是放宽的,其实他们一点都不笨,智商还可能很高,后发优势很强,只是没能接受额外的培训.我也在当老师,接触过一些从来没参加过培训的孩子,一旦他们调整好,融入氛围,进步的速度就会很快,而那些从小就接受各种培训的孩子,后期很可能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为太早开始培训,身心疲惫.

我不赞同对农村孩子不公平这种说法,准确说,只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他们会比较吃亏,因为没有人要有意对他们不公平.所以在农村孩子身上也出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成绩好的孩子纷纷进入中小城市的“超级中学”,比如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这些中学的模式,本质上来说就是帮助没有补课条件的孩子强化面对考试的方法.“超级中学”反映的是农村孩子的一种需求.

现在出台的一些教育政策本身是在进步的,但最后却有点变异,比如为了减轻孩子的压力,让家长不要“抢跑”,就提出了“就近入学”,初衷其实也是好的.但就近入学的学校里,各校水平不一,结果就被房地产开发商接盘了,进而有了“学区房”的概念,最后又变成了家长的另一种“抢跑”了.还有,为了给学生减负,学校缩短上课时间提前放学,结果这时间就被培训机构接盘了.

家长应懂得“得”与“舍”

《同舟共进》:您的新书《小舍得》聚焦“幼升小”“小升初”升学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教育“抢跑赛”?如何理解您说的“得”与“舍”?

鲁引弓:作为一个作家,我只能把这样的东西作为我关注的背景,我更大的关注点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读书生态里,家长和孩子能做些什么,怎样给自己一个深呼吸.因为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就只能改变自己,进行自我调整,这样多少还能保留我们对教育的一念温柔,让家长和小孩稍微轻松一点.

大家都在“抢跑”,在这种氛围下,家长和孩子如何坦然?如何从容?尤其是对中国这一代补课的孩子.首先,补课一定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青少年成长期的快乐没了,大量的时间被压力和考试刷题占据,每天都这么疲惫、这么累、这么辛苦;其次,从一个课堂转到另一个课堂,脑海里全是考试的东西,人的天性里向往的自由和生命的野性就没了,这种代价是很大的;再次,由于孩子把大量时间花在刷题上,身体健康肯定也堪忧;另外,小孩子对世界是没有安全感的,他看到爸爸妈妈对分数这么在意,他也会很纠结,无所适从.

我目击了这样的现象后进行创作,从《小别离》一直到《小欢喜》《小痛爱》,主要目的是呼吁家长要有一个深呼吸,当然也要呼吁实现教育资源平衡,以及营造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环境.我想,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两端,教育资源问题是一端,还有一端是个人的,简单来说就是要解决自己的三观,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如果家长的价值观就是这种永远往前冲的,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明明政策是想提供减负的环境,结果却事与愿违,那么无论政府再怎么想提供好的政策,最后还是会被家长自己收紧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由衷地想疏导一下大家,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家长自己,如果自己的价值观没调整过来,其它的都无从谈起.

就像《小舍得》的书名一样,我们应该懂什么是“舍”,什么是“得”.如何面对所有人都在“抢跑”、都在焦虑的读书生态?我想,当我们把“舍”和“得”明白清晰了,就会把这些问题看透,可能就会放慢脚步,让孩子的成长稍微从容一点.

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会出现“抢跑”现象,其实很多家长都明白教育功利化并不好的道理,但如同“剧场效应”——前排的人已经站起来了,后排的人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站着.目前的培训、补习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次我们要看到“舍”,要明白失去的是什么.首当其冲的就是身体,现在已经夸张到从幼儿园就开始补课了,我常听到小学的老师说,刚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的孩子就已经不是白纸一张了,一些小朋友能懂小学二三年级的知识,甚至有些四年级小朋友都已经弄明白高中数学了.在这样的氛围下,首先“舍”的肯定是身体,过早地开发小孩子的童年智力,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这违背了自然规则,违背了孩子自然成长的速度.不仅如此,有些孩子是从来没有双休日的,从一个培训班跑到另一个培训班,非常辛苦,身体很累.

第二个“舍”的就是快乐,站在中学的走廊里看过去,真正开心的笑脸是很少的,并且越来越少了.

第三个“舍”的就是兴趣.试想一个小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培训,上各种培训班,最迟到了高中阶段,他对知识还有兴趣吗?不止一个老师跟我说,现在很多学生都对知识不感兴趣,他可以很认真地去考试、很认真地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也不差,但就是提不起兴趣.这也很好理解,就像让你从小就天天吃一个菜,即便是再美味的佳肴,到最后肯定也会厌烦的.这是很可悲的,补课补到最后让你连学的兴趣都没了.可以说这个“舍”是很沉痛的.

还有一个“舍”是小孩从小就是让家长做主,家长的经验和判断肯定比孩子丰富,实际上这种做主的背后是家长在帮孩子抄近道.一个孩子在成长阶段,所有的决定都是大人帮他抄近道,帮他“抢跑”,把该绕过去的坑坑洼洼都绕了,但这真的对他好吗?孩子的认知判断必须自己通过挫折、磨砺来获得,没有走这个过程,成长是不充分的.

前不久国外的一篇报道说,东方孩子在海外学习生活,处事的综合能力、逻辑能力偏弱.怎么造成的呢?实际上就是在成长阶段,家长只让他专注地做一件事,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家长不停地帮他操心其它的事,一直在给他做主,最后就导致他的逻辑能力、综合素质没能充分发展.所以,“抢跑赛”把这种认知、判断、综合能力也“舍”了,把孩子本应经历的成长阶段“舍”掉了.

还有一些“舍”对家长来说也是很沉痛的.孩子其实是世界和你的缘分,是家长通往未来的一扇窗.比如,智能手机的很多功能家长可能还不会玩,孩子拿到手里就会了,电脑上的很多东西家长不懂,孩子却懂了.孩子普遍比家长年轻二三十岁,是家长接收世界最新信息的一扇窗口,而有的家长却把这扇窗关闭了,除了考试就是刷题、培训,不惜一切代价把成绩冲上去,不让孩子多接触外界,目标变得这么狭隘.家长往往认为帮孩子做决定是对的,可是世界变化这么快,家长的经验是不够用的,因为谁都难以全面认识未来.我在搜集素材的采访中,总有些家长跟我说,要让孩子好好读书,以后做公务员或老师.未来公务员、老师或医生还是稳定职业吗?我想没人敢打包票.

最后一个“舍”也很沉痛.当家长和孩子脑海里装满各种考试、各种路径时,就没有空间去装下爱了.采访过程中,我所接触的家长和小孩都普遍缺爱,有的小孩甚至说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还有孩子跟我说他是“孤儿”,是“作业堆里的孤儿”.和农村留守儿童一样,这些孩子在情感上是空洞的.

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是要培养接班人的,我们以后的接班人就是补课的一代吗?是关在培训班里,把生命中最好的年华都放在刷题、考试上的接班人吗?这样的未来值得期待吗?所以,当你廓清这些,就会发现未来不该是这个样子的.

在普遍“抢跑”的情况下,一定要看明白“舍”去了什么,要调整思考的维度.维度调整了之后,就能给自己一个深呼吸.我想的维度有两个,一个是低维度,把这个维度拉到底,就是“舍”,也就是我刚才讲的几点.最近有条新闻报道说,为了一道题目,爸爸把小孩给打死了;还有一条新闻,夫妻俩辅导孩子做作业,两人对答案争执不下,结果妈妈跳楼了.现实里发生这样不可思议的事,归根到底,还是要家长调整思考维度,要看到“舍”的底线就是生命没了、快乐没了,孩子的童年变得苍白、病态.想明白了这点,就不用这么焦虑了.

同样,我们也要把思考的维度拉到最高,要在情感上去看这个问题.我们未来的一代不可能是只会刷题的孩子,这个世界需要的一定是全面发展、视野开阔的孩子.还有一个维度也值得思考.在这里,我想引用《小舍得》的结尾:爸爸带着儿女跑到大海边,说:“我们站在这儿,相对于这片海,这片天空,我们是那么小.人在这个宇宙间,在这片无比宽广的海洋和天空之间都显得那么小,我们担心的那点事就更小了,考试卷面上比别人多还是少的一分、两分就更是小到一点点了.人的一生只有这么一次,我们却只想到那些无限小的东西,使我们在这个宇宙间无法快乐地过这一生,这是非常荒谬的一件事.”这也是一个思考维度.

家长为什么要和别人争?无非是因为你参照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都在补课”是一些家长的口头禅,那么这个“别人”是谁呢?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因此,我觉得问题的症结主要还是心态,心态紧张,无论怎样宽松、怎样丰富的教育资源都会紧张.把这点弄明白后,心里就能对教育多少保留一念温柔,有了这一念温柔,再去管教孩子学习时就能有所控制.当然,读书学习一定是辛苦的,只是在辛苦之余如果多一念温柔,就能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一点安慰.

教育要维持它的善良

《同舟共进》:您认可的教育理念是怎样的?

鲁引弓:我觉得成长本身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需要时间,就像植物的成长,无法拔苗助长.现在各种培训就是在把孩子催熟,这肯定不是我向往的.我比较认同符合成长规律的教育.还有就是教育要适度,要保持独立,这个度比较难以把握.另一方面,教育还得善良,而不是去煽动焦虑,特别是教育领域商业化后,走在城市里,写字楼外墙挂满培训广告,俨然已成为一种“楼宇经济”了.教育应该维持善良,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人才,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人的成长,而不是落脚于工具.教育有超越于经济之上的功能和更高远的目的,那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和对一代代人的塑造.

《同舟共进》: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家庭教育要注重什么?

鲁引弓:家庭教育里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就是更多的爱,爱不能缺席.现在小孩的脑子里没有爱的空间,没有时间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而家长过分关注成绩,很少去对孩子进行疏导,有时候辅导孩子做作业,心一急就表现得更糟糕了.当然家长也不容易,社会处于转型期,这一代家长为了跟上时代节拍,方方面面都要转型,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意识到,爱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本文结束语,该文是一篇关于读书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鲁引弓和读书生态和抢跑相关读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鲁能足校:麦田守望者的转型和困惑
从4月7日至今,因为出自鲁能青训系统的小将韦世豪倒戈一击打入进球,帮助上海上港队21战胜鲁能泰山队之后,围绕中国足球青训的话题便一发不可收拾 关于整个青训链条和人才培养,鲁能足校有一整套实践摸索出来的.

《极致引流:用消费者思维颠覆传统成交路径》
读懂大数据时代用户的核心需求极致引流用消费者思维颠覆传统成交路径作者熊玥伽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本书通过大量的实操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引流的要点 无论是过去小商小贩的街头叫卖,还是眼下时髦的互联网公司花.

鲁冠球:一个时代的背影
一个24岁的乡村打铁匠,没有辜负时代机遇,用48年时间打造出一家年营收超千亿、利润过百亿的企业集团 10月25日上午,传奇落幕 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因病逝世,享年72岁 自称.

布鲁姆日:文学和爱情的奇葩
许锡强说起全国性的节日,通常都是由纪念历史上真实的事情或人物而来的 但爱尔兰人把每年的6月16日定为“布鲁姆日”(Bloomsday),却是以一位虚构的文学人物的名字来命名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