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笛王已逝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和陆春龄:笛王已逝,笛音长留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笛王已逝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9

陆春龄:笛王已逝,笛音长留,本文是笛王已逝本科毕业论文范文跟陆春龄和笛音和笛王已逝有关论文范例.

笛王已逝论文参考文献:

笛王已逝论文参考文献 俄狄浦斯王论文读书杂志王念孙

2018年5月22日,我在外出采风的列车上,从打开的收音机里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97岁的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于上午8时30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听到这个消息我沉思良久,随着列车呼啸向前,我记忆的闸门随即打开.

陆春龄,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魔笛”.他上海人,中等身材,梳横头,智慧的额头有点前秃,目光炯炯有神.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他那婉转、淳厚、圆润的笛声纯净甜美,扣人心弦.

认识陆春龄是在2 0年前的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那天我应百老德育讲师团的委托,陪同陆春龄先生来到市郊宝山的一所乡村学校,和那里的艺术爱好者会面讲课.年近八十高龄的陆老面对阶梯教室的五百多名学生,精神抖擞地给同学们讲述他学练吹笛的经年过程,一边讲一边手握横笛吹.其音色浓郁、指法多变,吸引了热爱文艺的学生.当时我想:一位被国人誉为笛王的大家,没有一点大师架子,而且不要报酬,始终保持着奋发向上的志气和.他讲课时不仅运用中国的笛箫、葫芦丝,还能使用英国、法国、印度及非洲各地区的民间笛子,变换吹奏姿势,快乐得像个小孩子.精彩的演奏赢得了师生们阵阵的掌声,而先生在台上已经热得满头大汗.

自那天陪陆春龄讲课后,我和陆春龄成了忘年交朋友.这以后,他经常来到基层学校.那天我问他这样讲课累不累?他笑着说:“看到这么多爱好艺术和笛子的学生,想到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我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啊!”

望着他略带倦意的笑脸,我心中的感慨油然而生.记得那天我们小叙时,聊得很愉快,他从上海的小弄堂生活谈到今天城市的变化,从小时候喜欢笛子谈到和笛子结缘的故事,可以说是围绕笛子无话不谈.从此,我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仅听他笛子演奏,还继续听他讲与笛子的故事.

1 9 2 1年,陆春龄出生于一个汽车司机的家庭,家境十分贫寒,是上海小弄堂里的苦孩子.说起来也是有缘,7岁那年,他喜欢独个儿在小弄堂里玩.一天,他刚跨出门槛,忽然耳畔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寻声望去,发现他家隔壁不远的转角处有一个皮匠正坐在摊位边吹笛,于是好奇地走过去,结果听入神了舍不得离开.皮匠见他站着不走,就笑着问:“怎么,你想学吹笛?我可以教你.”

陆春龄听皮匠说愿意教他吹笛,高兴得差点儿跳起来.从此,他拜皮匠为师.每天趁父母不在家时就去讨教学习.这皮匠多才多艺,在教他吹笛子时还教他弹琵琶和拉二胡.后来这事被家里人知道了,父母简直要生气了,根本不支持他学笛.原因很简单,当年上海滩流传这样的老话:“讨饭胡琴叫花笛”,就是说这东西是乞丐在弄堂里谋生用的玩意,学这东西是没出息的.

然而,缘分来了就是甩不开.陆春龄不顾家人反对,依然每天把一支笛挂在身边,坚持练习吹奏.后来,不管日子过得多清苦,四季如一,他把自己的欢乐和悲伤全倾注在竹笛上,用笛声来抒发感慨,寄托希望.生活的贫困使陆春龄常常挨饿受冻,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十多岁时,他吹得悠扬动听,甚至超过了皮匠,皮匠跷起大拇指夸奖他.

先生告诉我:后来由于生活所迫,他没满16岁就去了一家车行打工.那时要连续工作达48小时才能有8小时的休息时间,干的活又苦又累.然而工余后就成了他的自由世界,可以吹他喜欢的笛子.后来,他又去踏过三轮车,开过出租车,青年时代又在江南造船厂当了一名造船工人.工余,他常常为工友们吹一曲,以消除疲劳.由于笛子吹得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参加了上海紫韵国乐社和中国国乐团,也就是现今的上海民乐团的前身.除了工作,他依然是笛不离手,曲不离口,还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参加社团组织的演出,尽力挣一点大饼钱补贴家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5 0年代初,陆春龄的创作生涯便如虎添翼地开始.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吹笛会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如此的重视.1953年,陆春龄参加了上海民族乐团的筹建工作,此后便成了上海民族乐团的正式独奏演员.他的吹笛成为了一份职业,笛子登上了大雅之堂,他十分珍爱这份职业.

不久,由于我国外交上的需要,国家决定组建文化代表团出访各国,用文艺和音乐的形式与各国人民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从而促进国与国之间人民的友情.由于陆春龄笛子吹得好,被有关部门推荐为代表团的成员.当他得到这个消息时,兴奋得彻夜不眠.从此他走上了为中国外交作贡献的历程.

为了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文化,陆春龄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技术水平,除了能自如地运用颤音、震音、历音、打音等润饰曲调外,他还开始学习和改变适合笛子吹的曲调.经他整理的笛子曲有《鹧鸪飞》《欢乐颂》《小放牛》《中花六板》等.特别是《鹧鸪飞》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升华.曲调经过加工后,充分表达了受压迫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全曲深沉含蓄,旋律舒展流畅而具有诗意,充分地发挥了曲笛醇厚圆润、悠扬委婉的特点,真是情到深处有佳韵,百听不厌.

1954年开始,他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了亚、非、拉、欧等70多个国家.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音乐人士和评论家们的欢迎,因为音乐和数字一样是相通的.陆春龄用他熟练的笛声惊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令外国观众个个称奇,称他为是中国的“魔笛”和“神笛”.

说到神笛的故事,陆春龄怎么也不会忘记.那是1955年夏日,陆春龄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了印度尼西亚.当时,印度尼西亚是和中国建交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印尼的苏加诺总统十分重视两国人民的友谊,热烈而隆重欢迎中国文化代表团的到来,并且在可容纳十万人的雅加达广场上安排中国文化代表团演出,他自己还亲自在后台督战.

印尼人民,包括中国华侨听说中国文化使者带来精彩演出,都从全国各地赶来,有的还高举火炬,高歌欢迎曲,各路人马争先恐后地往广场前面涌去,广场上人多了,有的人就爬在树上,有的坐在屋顶上,大家只为了亲眼目睹中国艺术家的风采.突然间,舞台下一阵骚动,人群在挤动中秩序变得混乱了,竭力维护着秩序,但是根本无济于事.就在这种情况下,只好朝天鸣示警.但情况却恰是相反,有些群众听到了声,以为发生了战争,广场上顿时乱成一团.

就在这慌乱紧张之时,舞台上传来了悠扬动听的笛声,人们抬头一看,只见陆春龄站在台前,吹奏起他拿手的《小放牛》.陆春龄以打音、倚音、赠音、连奏等娴熟的笛子技法,使笛曲充满了轻松活泼的旋律,一下子吸引住了台下慌乱的群众,大家开始站着不动了,原来混乱的场面,在这悠扬的笛声中平静了下来,秩序慢慢恢复了正常.文化代表团的领导看见在场的观众都在认真地聆听陆春龄的笛曲,觉得十分奇怪,都说这笛子真有魔力啊,它竟然镇住了骚乱的人群.当时在台后的苏加诺总统也正在为此事着急担忧,忽见广场人群寂静了,十分惊讶.当他定神看到陆春龄正镇定地吹着笛子时,明白了,原来是来自中国的笛声征服了混乱的人群.陆春龄在演奏时,故意将《小放牛》连吹两遍,悠扬的笛声征服了十多万观众.

陆春龄镇定自若地演奏了《小放牛》等,台下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秩序恢复了,维持秩序的为之动容.之后,陆春龄又应群众的要求,吹了一曲《欢乐歌》.演出结束后,陆春龄深深地向台下的观众鞠了一躬,从容地回到了后台.

“这真是神笛呵,人们都在跷起大拇指夸耀.”代表团的领导和同事们悬在心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陆春龄大智大勇了不起,为现场解了难,为祖国争了光.

就在演出的第二天,当地雅加达有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纸,以“声不能维持秩序,笛声却镇住十万观众”为题,刊登出了这一消息.报道说:“一曲中国田园牧歌,竟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它远胜声,征服了十万观众.中国的陆春龄真是名不虚传的神笛!”此标题虽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中国的文化艺术之高超,赢得了印尼人民的高度赞赏.

陆春龄这一举动,深得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好评,苏加诺总统亲自在总统府接见了陆春龄.事后,在印尼相关部门的安排下,中国文化代表团一行人走遍了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巴厘岛,沿途不仅接触到了印度尼西亚许多的文化经典,而且受到了当地广大民众的欢迎.与此同时,陆春龄也在参观中学会了印度尼西亚人民最喜欢的《踏竹舞曲》,还在现场改编创作了《踏竹舞曲》进行吹奏.印度尼西亚的人民听了后,都跷起大拇指,夸耀中国这位艺术家:“太神奇了,只一会儿工夫就将该曲演奏得如此美妙.”

1957年,他的第一首乐曲《今昔》问世,这是用他自己的切身经历来诉说昔日生活的苦难,赞美新生活的幸福.接着《喜报》《江南春》《工地一课》《练兵场上》等一批新作问世.

1961年至1964年,陆春龄又随中国文化艺术家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欧洲的挪威、瑞典、芬兰、冰岛,还有意大利、法国、西德、瑞士、荷兰等国.在那里,他不断登台演奏,把中国的艺术介绍给欧洲人民,还结识了许多喜欢他的朋友.

还记得在出访前,陆春龄精心创作了《友谊赞歌》,曲子虽短,但节奏感很强,他说当时创作的目的就是要歌颂世界人民的友谊.所以陆春龄每到一处,他总要左手用笛吹奏这支曲子,右手还会向台下的观众打拍子,引起互动.每到他登台,会场便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观众会随着他的手势一起哼唱.陆春龄对我说:“此笛曾征服过许多观众,大家一起欢呼,一起歌唱,友谊花开,友谊长青.”陆春龄在西德演出时,由于他在欧洲访问了多国,名气较响,演出那天,剧场涌来了许多观众.在狂欢声中,陆春龄像以往一样,不慌不忙地演奏他最拿手的《鹧鸪飞》《小放牛》,赢得了满堂喝彩.

在瑞典访问时,陆春龄在参观时听到了一首描写三个姑娘和自己的恋人在树林里相会的民间歌舞曲.陆春龄创作的意愿特强,他根据那首歌舞曲当即创作了《三个姑娘在歌舞》的笛子独奏曲.他还用瑞典当地的笛子吹奏,向瑞典人民表达了出自内心的崇敬之情,受到瑞典朋友的热情拥抱!

陆春龄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比利时时,受到了比利时王太后伊丽莎白的热情接见.一开始,戴着面纱的王太后在王宫中聆听了陆春龄演奏的明快流畅、起伏多姿的《欢乐歌》,她十分欣赏地说:“想不到,一根小小的竹管,吹奏得如此之美,真是神笛了!”接着,王太后又邀请艺术团去她家作客,共进晚餐.宴席间,王太后卸去了面纱,又请陆春龄演奏一曲助兴.陆春龄为她献演了《梅花三弄》,乐曲一开始以清新活泼、节奏明快的曲调,通过曲调的低微和通过灵活的手指跳跃变音,奏出了梅花的洁白和傲放形象,接着,笛曲转入高音,曲调高亢流畅,节奏铿锵有力,展示了梅花在寒风中巍然挺拔的形象,而后,曲调转入低八度,更添梅之苍劲的气节.陆春龄吐音时长时短,将乐曲渐渐推向,展现出梅花高尚的情操.音乐是无国界的,王太后再一次陶醉在这优美的笛声中.乐曲结束,王太后随后拿出一根木笛送给陆春龄留作纪念.

说来又是一个巧合,当陆春龄一行人结束了在比利时的访问乘飞机飞往法国途中,飞机起飞不久,机长忽然接到命令,要求飞机返回比利时等待检查.大家的心一下子紧缩了起来,不知道机上发生了什么问题?是不是有坏人按上了爆炸物?个别女演员吓得哭了,大家的情绪一下子跌落到冰点.这一刻,陆春龄眼前浮现起当年雅加达安抚观众的情景.对,让我吹一曲笛安抚大家的紧张情绪吧,他主动向领导说了,得到同意.接着他立即演奏了一曲《牧歌》,这是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吹奏到高声区时,悠扬飘逸;吹奏到低声区时,低回婉转,大家眼前似出现大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紧张的情绪得到了舒缓,有的人竟然跟着陆春龄的笛曲节奏哼起长调来.不久,飞机平稳地降落至比利时机场,一下飞机待行,乘客们纷纷要求和陆春龄留影,以示纪念.

到了法国后,陆春龄演出时特意用了八孔巴乌,巴乌是西南少数民族很有特色的带簧管乐器.陆春龄用其精湛的技艺,用笛声还原了巴乌的意境,再现了中国西南山寨夜幕初降、月光如水,人们相聚起舞、欢乐无限的场景.袅袅婷婷的乐声在会场氤氲开来,一位法国听众被这美妙的音乐迷住了,演出结束后,他直奔后台,找到陆春龄说:“你演奏的这音乐太美妙了,这个少数民族在中国哪里,我要去采风.”原来,这人是一家法国报社的记者,过去对中国只是闻名,而并不了解.他听了陆春龄的笛子,打开了他爱的心扉,决定要到神秘的中国去看一看,去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陆春龄自然表示欢迎,还邀请他到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去走一遭,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与他们的生活情况.

陆春龄告诉我:“我当时之所以取八孔巴乌演奏,是因为它特别有中国的民族特色,笛膜下的斜处装有三角形的铜质簧片,吹奏时,嘴唇必须完全覆盖吹孔,吹奏的声音低沉柔和,穿透力强,能够打动人心.”在法国,陆春龄还用当地的三孔笛,在大街上吹奏了富有法国情调的《马赛曲》.法国人听到这富有青春活力的旋律时,总是会联想到草原牧人一边吹笛,一边执鞭赶着羊群的情景,顿时热情而又浪漫地跳起街舞.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十分重视中国文化代表团的到来,他在接见代表团时说:“你们都是来自中国的贵宾,欢迎你们来法国作客,促进中法文化的交流,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陆春龄的一支笛,为中国外交事业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走上专业道路以后的陆春龄一边坚持演出,一边勤练技艺.他又在江南丝竹的风格基础上,吸取了北方的演奏风格与技法,在运气、运舌、运指上集南北之长,成为我国笛子乐坛上的一代宗师,被尊为中国的当之无愧的“笛王”.他的《陆春龄笛子集》受到笛子爱好者的欢迎,其中由他整理的《鹧鸪飞》《小放牛》等,已经成为中国笛子的经典曲目.

1 9 7 6年,他调入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从此成为了一名音乐教授,这是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飞跃.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上海期间,受邀在城隍庙古老的湖心亭上作客观景和听音乐.在湖心亭,伊丽莎白二世开始先听上海的艺术评弹,屋子很考究,有不少红木家具,女王频频点头表示喜欢.轮到陆春龄演出,他把自己使用过的心爱的笛子放在了一个架子上,然后一根一根介绍给女王.当他介绍到英国笛子时,女王的眼睛紧盯在笛子上.于是,陆春龄就用英国笛子吹了一首英国民间小调《乡村花园》,然后还演奏了《喜报》.女王听了特别高兴,破例与他握了三次手,这对陆春龄来说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岁月回望,陆春龄除了足迹踏访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期间也走访了我国大漠孤烟和冰天雪地的祖国边陲.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他走进边防哨所、工矿农村,用笛子报以温暖、和谐和快乐,许多群众享受着他带来的清亮笛声.

还记得那天讲课完毕后,我留他吃便饭,他说什么都不肯,于是就请人开车送陆春龄回家,到了位于吴兴路的陆春龄家门下,他一定要我进他家小坐片刻,盛情难却,我便随他意愿小坐一会.先生家的墙上,挂着一张他与在人民大会堂的合影,他告诉我:他曾受到主席8次接见.他还告诉我:在主席8次接见时,其中6次是为当面演奏的.特别是1962年8月,到上海视察工作,陆春龄兴高采烈地演奏了《鹧鸪飞》.演奏尾声时,忍不住向他走来,握着他的手说道:“谢谢,谢谢!吹得好,吹得好!要用笛子好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以后,他无数次到工厂、到农村、到部队演出,矿场去得尤其多.他说:“我来自于基层的平民,我的笛子应当多为群众服务,把笛声带到人间是我的心愿.”几十年来,他先后走进海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的矿山井下,留下了陆春龄那韵味隽永、甜润醇厚的笛音.在山东莱芜铁矿,在山西大同和安源煤矿等,当满头大汗的矿工们开始休息的时候,当他们满脸乌黑还没洗净的时候,陆春龄就会给他们演奏几曲.在掌声之后,常有矿工会的代表送他一块铁矿石或一块煤作为纪念,这是他在矿山受到过的最高奖励.那些矿石至今都安稳地摆在陆春龄家中醒目的地方.

1 9 8 6年夏天,陆春龄赴江西萍乡煤矿,矿区就在今安源区的境内.这是他第3次去安源煤矿,当时他已经60多岁了,矿领导见他年逾6旬,建议他在广场上为大家演奏就行了,不要下矿井去了,但陆春龄还是坚持去井下给工人演奏.他分别在6个矿井里巡回进行了演奏.在其中的一个矿井,他看到一名老矿工手握风正在采煤,他就上前试了一下风镐,不到5分钟就震得他的胳臂都麻了.这短短5分钟让陆春龄体会到采煤工人是多么的艰辛,要比他当年在江南造船厂干活时还要累.他对老工人十分尊敬,当即决定为老矿工一个人演奏,他以昏暗的坑道为舞台,一口气吹奏了15首曲子,此量相当于他在广场举办的整场音乐会,笛声在坑道里悠扬地传出,矿工们看到了十分感动.那位老矿工怎么也没想到,在煤井里,会有这么一位高级别的艺术家在为他表演,老矿工当场感动得热泪盈眶.陆春龄说:“这是应该的,是你的精神感动了我!”

退休后的陆春龄为何能保持住这么充沛的精力?经常外出不知道累?笔者在与陆春龄聊笛子吹奏时,他乐呵呵地说:“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得好,‘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人总是要衰老、死亡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只要坚持工作和经常活动,让身体这部机器的各个部件不停地运转,就可以消除疾病,能延缓衰老.”他说:“我自己天天吹笛子,就是在练气功,丹田之气,天天随身.吹笛如果换气方法得当,不仅能吹奏好竹笛,还能增强肺活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天天‘曲不离口’,还能增强消化功能.既练艺又养身,真是一举两得.”

另外,陆春龄还告诉我:“乐观以延龄”.说起这个“秘诀”,他又说:“一个人的健康往往受情绪的制约.若精神经常忧郁悲观,思想狭隘,就容易致病.笑一笑十年少,这个道理是对的.”他说:“尽管我的人生道路也有过曲折崎岖和坎坷不平,但我在人生途中笃信了这一点,所以总是用微笑迎接每一天.”

他就是一个乐天派.他的另一条养身秘诀为三个字,就是上海人说的要“想得开”.他认为,有些人遇到一点挫折、打击,犹如天塌地陷,以为一切都完了,又有些人目睹同事升迁、获得成功,就莫名嫉妒,整天闷闷不乐;有些人一旦患了某种疾病,就精神崩溃,似乎在等待死神的降临.像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怎么能身心健康呢?陆春龄认为快乐就是健康的源泉,人的精神状态好,肠胃的蠕动就快,各脏器的功能就发挥得有力,干起工作来劲头十足.即使遇到疾病,也恢复得很快.他说:“健康、长寿就要想方设法去营造快乐.”陆春龄说:“什么事情都要想得开,心情才会愉快,毛病就不会纠缠你,健康也自然有了保证.即使一个人在人生途中遇到委屈和迫害,坚持相信真理总是要战胜谬误的,人要学会心理调节,人生学会了心理保健,就是获得健康长寿的坚实基础.”他又说:“除了‘想得开’的心理保健外,必要的锻炼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次,他外出讲课,一激动就把带在身边的龙泉七星宝剑拿给大家看,他颇为得意地说:“除了吹笛,这就是我的练功家伙.”接着就抽出宝剑,在草地上挥舞起来.他手中的剑足有五斤多重,然捏在他的手中,无一丝颤抖,他说每天要练习百余下,不练就像是丢了东西一样难受.听了陆春龄的养身之道,茅塞顿开,原来人的长寿除了遗传因子外,其坚持锻炼、学会心理调节等是十分重要的.

陆春龄爱笛如爱生命,一生与笛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的笛大多是用竹子做的,所以陆春龄家的客厅里、阳台上、花盆和盆景中都是养的竹.有天竹、紫竹、红竹、玉竹、凤尾竹、佛竹,一应俱全.虽然这些娇贵的竹子大多后来都残败了,但他爱竹的兴致依然未减.他每到一个地方,凡看到竹,就会走近抚摸一遍.他之所以爱竹是因为他对竹有一种感恩心理,他家里的书房里也都悬挂着古今画家的各种竹画墨宝.

他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稍有点空还喜欢挥毫疾书,写下心中喜欢的诗词和美丽格言.陆春龄幽默地说:“我的这些爱好虽不登大雅之堂,却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可以消除烦恼,陶冶情操,练练手臂力,倍添生活乐趣.”他又说:“一个生活有目的、精神有寄托和懂得养身之道的人,才会青春常驻.”

除了以上这些养身之道外,他还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每天要洗热水澡,一年四季,雷打不动.他说:“人是水中来的,源于水中生,如果缺少水是对人不利的.生命之源在于水,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平时不仅仅是喝水,还需要洗澡,现在条件好了,洗澡是多么讲卫生,洗了澡会觉得轻松自如,就是这个道理.”他的实践很有说服力!

常年与笛子为伴,陆春龄从笛子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他说:“人老也是一种规律,每次吹笛子时我就会发现某些地方不如以前年轻时代了,但依然要认真对待,想到好的一面.”他进一步表示,老年人最怕的是端坐在家中,久坐会坐出病的.回忆他自己的一些经历或痛苦的事,他认为,年岁大了,应该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把生活安排得充实而合理.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陆春龄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如不吸烟也不喝酒,饮食上追求多样化与清淡,凡喜欢吃的菜他会适量多吃一些,不喜欢吃的少食一些,但绝不挑食.他说,一个人好像是一部机器,少了哪方面的油就会影响运转,人也是一样的,营养需要均衡.年纪大的人,还要注意气象预报、出门活动等做到随时增减衣服等等.他曾对我说过:“养好身体才能吹好笛子,否则一事无成.”这就是陆春龄养生之道的真实写照.

2 0 1 2年1 0月,陆老步入艺术生涯八十周年.上海东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海派文化》编辑委员会专程为陆春龄制作纪念大铜章一枚,章型长方(高90毫米、宽 55毫米),材质黄铜,正面主图为手持竹笛之陆春龄教授半身唐装肖像,背面以当代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曾为乐曲《鹧鸪飞》题画及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乙丑年所作《三毛贺画》为主图.这是民间有关部门对陆春龄一生的最大鼓舞和嘉奖!

2014年9月15日是先生生日,他带教过的六代弟子汇聚上海,以笛子表演的形式来庆贺先生93岁的生日,其中有年逾古稀的第一代学生许国屏、孔庆宝,他们面对先生吹响了《鹧鸪飞》,第六代传人、上海音乐学院的笛子研究生范临凤吹奏了《喜报》,来自新加坡的詹永明以及广西、安徽的各代笛子演奏家,用他们最拿手的节目向一代宗师汇报.为此,笛坛泰斗陆春龄兴奋不已,也当场为大家演奏了他的拿手保留节目《节日舞曲》.当帷幕徐徐开启,音乐立即响起来了,那美妙的旋律在陆春龄的指间跳跃流淌,当笛声突然收住,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许多观众们都说:“真是一位笛王,陆春龄宝刀不老.”

2017年5月29日,在“陆春龄笛艺9 0春音乐会”上,陆春龄的弟子们纷纷登台,演奏起他最负盛名的作品.他的弟子中,不少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笛子演奏家和教育家.而他自己,也穿上一件玫红色的长袍,吹起他最喜欢的《鹧鸪飞》.他的长袍上面绣着一只鹧鸪鸟,那是程十发画的,惟妙惟肖.舞台上,97岁的陆春龄依然音色通透甜亮,指法灵巧,留下“中国笛王”的不老风采.

2017年10月,陆春龄获颁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荣誉奖牌.

“我不求名,不图利,只求为人民多做点实事.”这就是陆春龄一生追求的笛梦.想起和他相识相交的那些年月中的一幕幕,他的敬业,他的执著,他那红光满面的笑容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又看到他正在健步如飞地走进市郊城乡的学校,面对着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手握着心爱的笛子,边讲边吹,和着笛声悠扬的和韵,开心得像个小孩子……一代笛王已逝,但他的笛音长留!

评论:此文是一篇关于笛王已逝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陆春龄和笛音和笛王已逝相关笛王已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中国笛王陆春龄的养生经
今年5月22日,有“中国笛王”之称的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陆春龄在上海病逝,享年97岁 一代笛子宗师陆春龄先生96岁高龄时,吹起笛子依然清亮悠远,宛若天籁之音.

十九大代表裴春亮:方向就是力量
文杨 军聆听总书记作的十九大报告后,裴春亮非常振奋 他说“报告清晰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我坚信‘方向就是力量’.

王昌龄:寂寂寒江明月心
公元724年深秋,玉门关 一个27岁的年轻人牵着一匹马,来到一家客栈门口 年轻人像他的马一样,骨瘦而神飞 西风凛冽,吹起旗杆上的幡,上面一个酒字 门头上,五个斑驳的黑漆大字新玉门客栈 进门后,他拍掉身.

陆游:诗酒趁年华,归来仍少年
①中国的文学发展至宋朝,又入一个黄金时期,人才辈出,各领,陆游算其中的异数 之所以说陆游是异数,因为他身上存在几大特点不可多得的高寿 陆游活到85岁,这除了晚年注重养生,也得益于他“八十可.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