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随笔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跟情动而辞发觇文而见心路文彬随笔评论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主题:随笔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5

情动而辞发觇文而见心路文彬随笔评论,本文是随笔类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和文彬和随笔和情动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随笔论文参考文献:

随笔论文参考文献 政论文范文毛概论文格式高被引论文政论文

初读路文彬的随笔,是在其博客上,当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而最吸引笔者的不是他飞扬的文采和广博的学识,而是其热烈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那种对女儿的挚爱、对学生的关爱、对文学的喜爱、对生命的热爱以及新颖独特的观点、不流于俗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了笔者.读他的随笔,既有一种情感被激发、心灵被净化的快感,又有一种思想被冲击、灵魂被丰富的愉悦.他的随笔,可谓是当今文坛不可多得的一道精神盛宴.

路文彬的随笔主要有三部:《阅读爱情》(再版更名为《亲爱的,我想你—关于爱情的30堂课》)、《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被背叛的生活》,还有一些则散见于其博客1和各种报刊.这些随笔,思考最多的是爱情问题、文学创作和批评问题、教育问题以及旅游等问题,此外还有对翻译的探讨及对影视的品评.限于篇幅,后二者不再展开讨论.《阅读爱情》通过对世界各国爱情名著的解读,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独特感悟;《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书写了其对家人朋友的爱以及对教育、旅游等问题的深刻思考;《被背叛的生活》则更多地关注文学创作与批评问题.

一、对爱情的感悟

(一)爱情是人间最美丽的花朵

在人类诸种情感中,路文彬最为推崇的就是爱情.他认为,爱情是人间最美丽的花朵,能奏出世上最美妙的音乐.的确,爱情是人世间最强烈最富有冲击力的情感,能带给人极致的生命体验,既可以使人品味到天堂般的快乐,也可以使人品尝到地狱般的痛苦.但为了那片刻的无可比拟的“天堂之乐”,人们往往倾尽一生也在所不惜:“爱情……诱使我们动用一次空前绝后的痛苦,为的就是换得一生中最壮丽的时刻,而那个时刻甚至可以让地狱也变得辉煌.”2

路文彬一生极为迷恋这壮丽辉煌的时刻,虽已人届中年,却依然经常沉迷于文学作品所创作的爱情之中,体味爱情的美丽与动人.他自己的四部小说—《流萤》《天香》《你好,教授》《水晶》,也无不贯彻着爱情的主题.与那些年轻时相信爱情、中年后鄙夷爱情的人不同,路文彬自始至终相信爱情的美好,坚信爱情的伟大力量:“我是一个信仰爱情的人,我相信爱情是使男女性别秩序趋于美好的唯一有效手段;只有通过爱情这一过程,人类才可能真切感受到命运的所在,并在针对命运的共同承当中,结成最为有力的男女同盟.”3人们可能刹那间爱上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无法解释清楚这是什么原因,只能把它归因于命运的安排.这命运的安排具有非同寻常的魔力,它可以使女人更加灿烂多姿妩媚多彩,使男人更加雄伟健壮英武阳刚,身中丘比特之箭的男人和女人会不自觉地把自身性别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以吸引所爱的另一半合成上天铸就的圆满.因此,爱情可以驱使男女自觉结合,共同去面对命运的苦难与幸福,从而减少间的仇恨和争斗,增加彼此的理解和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情是上天赐予人类最美好的礼物,是促使男女和谐相处最为有力的催化剂.

路文彬不仅自己终生不渝地相信爱情迷恋爱情,而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追求爱情体味爱情.他认为:“只有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爱情,感受过一次爱情的大喜大悲,生活才可能是完美的.因为只有怀着爱,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爱情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4爱情可使一个自私的人胸怀佛祖般悲悯的情怀,可使一个平庸无奇的人焕发出耀目的光彩;爱情亦可使人体悟到两重天的痛楚与欢乐,使人感受到依恋、爱慕、怜惜、嫉妒、怨恨、恐惧等人生的万千滋味.唯有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我们的人生才是完整无缺的;唯有经历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我们的人生才是完美无憾的.因此,爱情,这个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常常讴歌的字眼,这个被莎士比亚誉为“像那以爱坡罗的金发为弦的天琴一般和谐悦耳”5的美妙的东西,是人类认识自我、体悟人生的最好途径,亦是人类探索生命本质、叩问生命真谛的最佳渠道!

(二)爱情的最高境界是灵魂相交

有人说,女人的爱往往关乎情,男人的爱往往关乎欲,这意味着:女人把情看得重于欲,男人则把欲看得重于情.在爱情中,男人更注重女人身体的美感,更在意与女人肉体的交合.路文彬却与众不同,他非常注重男女间精神的交流与灵魂的沟通.在小说《你好,教授》中,他借戈德远的口宣称:间的爱“首先指向的是灵魂交流,其次才可能落实到身体上的交流”6.

肉体之爱是最容易满足最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因为“肉体永远比心灵容易倦怠,也更容易衰老……唯有源自心灵的面对的才是成熟和永生”7.他认为,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当你老了》道出了爱情的最高境界:“多少人曾爱你欢乐优雅的时光,爱你的美貌,带着真假莫辨的爱意;却有一人曾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脸上那衰变中的哀伤……”8

来自灵魂的爱最为持久,它可以在爱人移情别恋之后仍然存在,也可以在爱人肉体消灭之后依然苦苦守候,甚至可以与天地同寿日月齐光;来自灵魂的爱也最为专注,任她佳丽三千,我只爱你一个,任他弱水三千,我只取其一瓢.正因为有了这种爱,霍兰先生才没有抛弃人老珠黄的妻子而与年轻漂亮的女学生远走高飞,简爱才可以抛却圣约翰太太优越的社会地位而回到一贫如洗并眼瞎手残的罗切斯特身旁;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爱,包法利先生才可以在出轨的艾玛死后多年仍然守候着对她的爱,吉利亚特才主动放走苦苦等待一生的爱人与其情人后投水自杀!9正因为这爱关注的是灵魂,才不在意爱人容颜衰老或者肢体残缺,才不在意爱人贫穷还是富有;也正因为爱人是自己灵魂的唯一所系心中的唯一所归,这爱才更炽热更专注容不下他人容不得一切,心中眼中唯有自己的爱人,爱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爱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爱人就是自己的一切,就是自己生命的支柱和生存的意义.正如《菊花香》里承宇对美姝所言:“我的爱不会因任何人而动摇,我的爱根本不可能动摇,因为,我是一棵树,只有把根扎在你心里才能活下去.”10这种来自灵魂的爱是任何力量无法撼动的,这种来自灵魂的爱也是时间岁月无法消磨的,它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具有感天动地的魅力!这是人间爱的极致、美的极致,也是幸福的极致!

二、对文学的批评

(一)文学应表现爱、希望与自由

由于政治的禁锢,我国“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文学以革命乐观主义为主调,文坛充斥着太多的表现光明与希望的作品,人们产生了极度的审美疲劳.因而新时期以降对此有一个强烈的反拨,那就是以表现复杂的人性和苦难的人生为主.在这种语境下,文坛一窝蜂地涌现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新写实小说”“婚变文学”等表现出对爱情绝望、对人性失望、对人生无望的作品,仿佛不表现爱情的破裂就落伍于时代,不表现人性的丑恶就没有深度,不表现人生的悲剧就不够深刻.面对价值观如此混乱的文坛,路文彬大为不满,他愤激到几乎不读当前国内文学作品的程度,“原因就在于他们既不单纯也不深邃.由于缺乏起码的学术素养,他们的创作总是匮乏境界,始终摆脱不掉一种私人情绪的纠缠.在他们的作品里,仇恨太多,仁爱太少;讽刺太多,幽默太少;阴霾太多,阳光太少”11.他主张成熟的文学作品应该给人以爱、希望与自由,应该“让大众明白爱与信仰的力量”12,“应当有助于为社会塑造健全的人格”13.为此,他宣称:“我只愿为爱和自由进行自己的研究和写作,这就是我活着的理想和信仰.”14

笔者十分赞同路文彬的主张,文学要表现永恒的人性,这人性里不排除有恶,但更多的是善;不排除有恨,但更多的是爱;不排除有专制的,但更多的是对自由的渴求.如果没有爱、希望与自由,爱情何以产生?婚姻何以构建?人类何以繁衍?文明何以延续?成熟的文学作品应该给人爱与温暖,给人憧憬与希望,鼓起人生活的勇气,激起人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为何至今还有人为之疯狂和痴迷?夏洛蒂·勃郎特的《简爱》为什么到今天还有打动人心的魅力?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缘何还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15主要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有对爱的美好希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对自由的无穷向往.鉴于此,中国当代作家应该仔细审视自己的文学作品,重新建构自己的文学价值观,多创造一些充满希望与爱的文学,多创作一些表现自由与美好人性的文学.“不给人以希望的文学是恶毒的文学”16,不表现爱与自由的文学也只能是低俗的文学.爱、希望与自由,应该是文学最值得书写的永恒的主题;传递爱的火焰、燃起生命的希望、鼓起人追求自由和真理的勇气,应该是文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文学批评应具备人文关怀

中国当下的文学批评步入了两个怪圈:一是把简单的东西往复杂里绕,绕得你不知所云,绕得你云里雾里,“明明是‘消除’,他们偏偏要说‘消解’;明明是‘阅读’,他们偏要说‘解读’;‘当前’他们放着不用,硬要用‘当下’;还有什么‘文本’‘代码’‘话语’‘碎片’之类……今天搬来‘结构主义’,明天再拿来‘解构主义’;早上告诉你‘新批评’,晚上又大谈起‘新历史’;明天抛出个‘后现代’,后天又亮出个‘后殖民’……那一招一式分明是要把读者往糊涂里整,这样他们也就愈发显得高深莫测,让人不敢小觑”17.王彬彬也有类似的看法:“三绕四绕,把一个伪问题绕成真问题;五绕六绕,把一个小问题绕成大问题;七绕八绕,把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绕成一个全新的问题,仿佛是自己第一次提出似的.在绕来绕去中,显得高深莫测.”18批评不再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不再担当为读者指点迷津的使命,而成了批评家卖弄学识、演练思想的战场.二是与人生无关与情感无涉.当下大多的文学批评,除了空洞的西方理论术语,除了生拉硬扯连篇累牍的引文,几乎与人们的情感、生活没有什么关联.这些面目冰冷形如死尸的文字读起来味同嚼蜡,非但引发不了读者的阅读,提高不了读者的阅读品味,反而会降低他们的阅读兴趣,遏抑他们对文学的热情.对于这种批评现状,路文彬深恶痛绝.他认为:“教学也好,研究也罢,无一例外地都应指向关怀的本质.缺失关怀实质的成果不管多么精彩,皆无法掩饰其灵魂的空洞与虚伪.所以,很久之前我便已开始坚决拒绝阅读当下中国学院派炮制出来的冰冷文字,甚至将其视为垃圾唯恐避之不及.在我看来,最终不是指向人生真谛的研究,就如同僵尸一般令人无可面对.”19

我们国家并不是没有好的文学批评,并不是没有饱蘸感情、关怀人生、明白晓畅的文字.梁启超先生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情圣杜甫》《屈原研究》等文章,情感是多么丰沛,气势是多么磅礴,行文是多么流畅,文字是多么平易,真可谓是一泻千里、一气呵成、一马平川,读起来让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能激起人生活的热情,鼓起人奋斗的勇气!路文彬的批评也是如此.他的《悲剧精神的缺失》《鲁迅:从怨恨到自贱》《忧郁气质的时代逐弃》等文,都蕴含着浓烈的情感,闪耀着思想的火花,直面人生和生命的本质.刘勰有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辞以入情.”20笔者想再加上一句:“评文者着情以入文.”只有打动自己的文字,才能打动别人;只有关怀人生指向生命真谛的研究,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对教育的探讨

(一)反对孩子上兴趣班

自1980年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孩子成了父母的心肝宝贝,成了整个家庭唯一的寄托和希望,因而如何教育孩子便成为中国父母最为头疼和焦虑的事情.随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理念的普及及各种兴趣班的兴盛,把孩子送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便成了中国父母的普遍选择,在这种状况下,孩子痛苦不堪,家长疲于奔命.针对这种背离科学的教育方式,路文彬当头棒喝:“我更愿意给这些个兴趣班的名称前面再加两个字,那就是‘扼杀’……明明就是‘扼杀兴趣’班嘛.因为站在这些班里讲台上的那些人根本就不是什么老师,个个都是能说会道的商人,孩子们在他们的眼里无非就是客户和钞票.这里只有利益,没有教育.”21他认为,与其花钱把孩子送入兴趣班,不如交给免费的大自然:“大自然可以教给他的,是所有的老师和书本都无法教给他的.”22大自然的清风明月、鲜花野草能启迪孩子对美的感悟,能丰富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能养就孩子从容自信的气质与风度.此外,他特别强调父母和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要知道,你的孩子在老师的眼里不是唯一的,只有在你们父母的眼里才是唯一的.一个与众不同的优秀的孩子取决的与其说是老师和学校,不如说是父母和家庭.”23

路文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实践他的教育理念的.他平日居于首善之区北京,每逢寒暑假及其他节假日必定和妻子带着女儿远赴山东威海,鼓励女儿跟鸟兽虫鱼对话、跟星星月亮交朋友,让女儿在蓝天白云、碧海金沙中快乐成长.另外,他也特别注重陪伴女儿.自女儿出生之后,他拒绝了所有出国的机会,推掉了无数学术会议,放弃了若干学术讲座,除了必要的教学工作,几乎不迈出家门一步,只一心一意在家陪伴女儿成长.当然,他的陪伴不是低质量地陪女儿吃饭睡觉,而是精心为女儿挑选世界名著、营造阅读氛围、设计亲子游戏、开发女儿的潜能、激发女儿的创造力……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儿沫沫,果然身心健康、与众不同,不仅气质优雅、气度从容,而且恬美活泼、明净可人,在心智的发育上远远超过了同龄人.沫沫之所以能如此优秀,主要归功于路文彬正确的教育导向.

(二)鼓励学生注重心灵需求

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教育便开始重理轻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那个时代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号.这些年虽已对数理化不再如此狂热推崇,但计算机、经济、法律、土木工程等又成了热门专业,人人蜂拥而上,个个趋之若鹜.据调查,大学生选这些专业大多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好就业能挣钱.针对这种重现实利益轻精神需求的择业倾向,路文彬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希望女儿长大后能从事获得较高精神满足度的职业:“或许,唯一需要我利用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她的,就是但愿她将来不会选择经济、法律或者医学等这样的实用学科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因为我坚信,这些过于实用的学科对于人的精神能够给予的只会是降低和遏抑,除非你对它们进行的是纯粹理论性的研究.”24他认为,人生于世,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决定一个人生活幸福的最关键因素,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所谓成功,不是挣钱的多寡,而是自己精神的满足程度.故而,当有学生请教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时,他并没有给予学生具体的指点,而是建议学生按照自己的心灵需求进行选择:“你人生的导师早已存在于你的心灵当中;只需多多关注自己的心灵,独自向自己的心灵挺进即是.”25

路文彬的这些做法与时人大相径庭,一般父母或老师在遇到这种问题时,不是鼓励孩子选择热门专业,就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对他们的未来道路横加指点.路文彬却恰恰相反,不但鼓励女儿从事冷门专业,而且鼓励学生轻现实利益重心灵需求.这种关注灵魂、顺应天性的教育理念,与那种注重利益、违背天性的教育理念比起来,哪一种层次更高?哪一种更能让受教育者获得幸福?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固然,对于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获取幸福等问题,我们很难作出统一的回答.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金钱的增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幸福值的提升,事业的成功也并不一定能带来灵魂的安宁,幸福与否主要取决于你自己的心理感受.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君劢曾经说过:“盖人生观,既无客观标准,故惟有返求之于己.而决不能以他人之现成之人生观,作为我之人生观者也.”26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是上天造就的独一无二的生命,没有人比你自己更知道你最需求什么渴望什么,也没有人比你自己更知道你的灵魂皈依何处才最幸福,听从内心的召唤、追随灵魂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直觉行事总是没错的.

四、对旅游和居住的思考

(一)没有心灵引领的旅途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衣食住的问题解决之后,接下来考虑的便是旅游的问题.近几十年,旅游公司遍地开花,旅游胜地被大力开发,各种名目的旅游层出不穷,什么红色旅游、影视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旅游休假成了国人最热衷的休假方式.假期的人们,马不停蹄地奔赴一个又一个旅游景点,“一日看尽长安花”是人们旅游的典型心态.旅游,不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安宁,而是为了获得视觉的满足.

针对国人这种行色匆匆的旅游现状,路文彬冷静地予以批评:“那些酷爱旅游的人们啊,双脚总是马不停蹄地将一个又一个地方抛至身后,双眼总是目不暇接地操劳于浮光掠影的浏览……那急促的脚步和忙碌的眼神,分明是在向我们示意,他们正受制于一种强烈的诱惑和驱使.在这种强烈的诱惑和驱使之下,他们来了,他们看了,然后他们走了.那么,他们又从中收获到了什么呢?我想,就是疲惫的满足吧.但我要说的是,那仅仅是因为兴奋而产生的疲惫,它与安宁无关.安宁属于心灵的事情,而这样的兴奋却只是来自于肉体的紧张.”27

时下国人对旅游的热衷确有追风之感,确有浮躁之势,多数人旅游不是为了求得心灵的丰富和宁静,而是为了求得视觉的刺激与虚荣的满足.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较为形象地描述了国人旅游的情况:“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家一问,啥都不知道.”段子虽然有些粗俗,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人旅游的病症.我国古人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但也有“智者不远游”的古训.旅游并不能使心灵往更深处开拓,因为旅行脚步太过匆忙,旅游景点太过喧嚣,“视觉极度迷恋的喧嚣与拥挤,恰恰是心灵的大忌啊……宁静以致远,心灵唯有在最幽静的时刻方能走得最远……所以,心灵向来拒斥眼睛所依赖的那种旅游”28.因此,要想使心灵走得更远,必须使心灵保持宁静,只要心情安帖宁静,居于家中夜听雨打芭蕉声,一点也不亚于匆匆赶火车住旅店看风景的享受.

路文彬对旅游的看法虽不无偏激之处,但他的这一主张对目前犯有狂热旅游症的国人来说无疑是一贴良药或者说是镇静剂,能警醒那些匆匆奔赴于旅行途中的人们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旅游的妙处;能提醒那些“忙忙碌碌且嘈嘈”趋之若鹜于名山大川的人们停下脚步,叩问一下自己的内心:旅游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还是受外界虚荣的推动?亦能提醒人们把时间和精力付诸旅游的同时,也留一些闲暇给自己的内心世界,因为心灵的充实胜过一切.一旦心灵是充实的,闲居家中读书观花看雨听风,胜过游览任何风景名胜,而一旦心灵是空虚的,游多少名山大川、多少人文古迹也无用.

(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些年中国城市的建筑业飞速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与城市之间似乎在开展着建筑竞赛,比谁建设的小区多,比谁建筑的楼房高,仿佛谁建筑的楼房多谁就更发达,谁建筑的楼房高谁就更现代化,而至于楼房的舒适度、宜人度、绿化度似乎却不在重要考量之列.

高楼里挤满了喜欢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为了能够呆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城市,为了上班和休闲的便利,住什么样的房子也在所不惜.因此,地下室供不应求,“胶囊公寓”也应运而生,“蚁族”成了城市的新鲜一族,“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是蚁族的流行口号,这口号带有几分豪气也带有几分悲凉.

贪恋大城市的穷人们讲究不起住房的舒适和绿化,而富人们则又过度追求豪华,家被装修成了宾馆或酒吧的样子,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却唯独不考虑是否有山水相伴,是否有花鸟相依.

路文彬认为:“这些人是大地上无根的栖居者,迷失的生活在严重削弱着他们内心力量的地方.”29这些人也是不了解居住的真谛者,“由于不了解居住的真谛,结果我们对于住宅的要求仅仅是它的位置是否足够便利,让越发集中的人群肆意吞噬着个人独处的空间.正是源于远离了居住之道的这种认识,我们的住宅不是过于密集,便是距离大地过于遥远.总之,住宅被我们设计成了隔绝于自然的样子,酷似某种刻意的自我放逐.采光、通风、地气以及周边环境等等一切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因素,都被我们视为理当向便利让步的择居条件”30.真正懂得居住之道的人们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们:“居住的实质则是自由地栖息于自然之中.所以,一处真正的住宅毫无疑问地是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四处要有花草树木,要有虫鸣鸟啼,甚至还要有溪流河湖……或者,如诗人海子所憧憬的那样:‘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31

房子周围有花草相伴,有虫鸟作陪,有山水可依,才是理想的栖居之地.不过,能够栖居在这种地方的人,得能耐得住寂寞,得能守得住冷清,得有充实的心灵作底.路文彬就是这样一位喜爱孤独寂寞但内心丰富充实的人.他不贪恋北京大都市的繁华,而唯钟情于威海这个山水小城的清幽、宁静与美丽.他在威海买的房子就实现了海子的梦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屋内可见海,举头可望月,出门可见花,移步可上山,这相比于雾霾严重的北京,相比于喧嚣吵嚷的北京,哪一处是更理想的居住之地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理想的居住之地是栖居于自然之中,栖居于大地之上,就像荷尔德林所说:“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32

结语

路文彬的随笔,处处洋溢着炽热的情感,闪耀着思想的火花.中国人写文章讲究情感的节制,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路文彬却没有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而是任其自然流淌;中国人写文章人云亦云者多,有独特观点者少,但路文彬的文章却处处可见与众不同的观点,处处可见与时人相左的想法.他的随笔,绝对能感染人打动人,绝对能让人耳目一新脑洞大开.

在当今中国,最不缺的就是追名逐利、趋财爱势、随波逐流之人,最缺的就是坚守理想、热爱文学、特立独行之人.即使在以清高闻名的学术圈,像路文彬这样埋首创作、不计名利、注重精神、坚信爱情、对文学怀有狂热的爱、对学生怀有舐犊之情、对旅游和居住有独到观念的能有几位?正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楚辞·渔父》),这种清高出尘的生存状态造就了他的孤独.他曾感慨:“多年来,在这个国家,那份沉重的孤独感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我,原因即是在这个国家里我找不到任何能够和我对话的人.”33这种“遗世而独立”的生存状态也成就了他的创作.迄今为止,他不仅出版了《阅读爱情》《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被背叛的生活》三部随笔,《流萤》《天香》《你好,教授》《水晶》四部小说,《历史想象的现实诉求—中国当代小说历史观的承传与变革》《视觉时代的听觉细雨—20世纪中国文学*问题研究》《视觉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失聪》《理论关怀与小说批判》《历史的反动与进步的幻象》五部文学评论著作,而且翻译了《迷失的男孩》《我母亲的自传》《安琪拉的灰烬》《女性与恶》等十余部著作.

在当前应试为首的教育体制下,会做评论的人比比皆是,但会做评论且能创作小说的人廖若晨星,会做评论、能创作、又懂翻译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当今时代,写随笔的人也很多,但能写到如此情深意浓、如此真挚动人、如此具有思想深度和力度的还非常少见.相信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足,人们会更多地关注精神生活,那时人们会发现:路文彬的作品不仅可以补足当今人们爱情的匮缺、理想的匮乏、灵魂的贫乏,更可以满足他们对爱情的追寻、理想的追求、灵魂的追问,相信路文彬会不再如此寂寞和孤独.但是,笔者不知道,喜爱孤独和寂寞的他是否容忍得了人们对其作品的误读、对其宁静生活的骚扰呢?

1 见路文彬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geerjushi.

2 路文彬:《亲爱的,我想你—关于爱情的30堂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188 页.

3 路文彬:《被背叛的生活》,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 年,第130 页.

4 路文彬:《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34 页.

5 莎士比亚:《爱的徒劳》,朱生豪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年,第75 页.

6 路文彬:《你好,教授》,合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年,第111 页.

7 路文彬:《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21—22 页.

8 此处引用的叶芝的诗乃路文彬翻译.

9路文彬的《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和《阅读爱情》里有对这些爱情的详尽分析.

10 路文彬:《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34 页.

11 路文彬:《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256 页.

12 路文彬:《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259 页.

13 路文彬:《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259 页.

14 路文彬:《被背叛的生活》,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 年,第54 页.

15 路文彬的《阅读爱情》里对此有详细的分析.

16 路文彬:《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257 页.

17 路文彬:《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188—189

页.

18 王彬彬、蔡翔:《< 革命/ 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 杂论》,《当代文坛》2012 年第3 期.

19 路文彬:《学院派研究的应有突越—于小植< 中国文学作品的透析与中国意向的突围> 序》,《创作评谭》2016 年第3 期.

20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第四十八》,王志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年,第555 页,第8 页.

21 路文彬:《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166 页.

22 路文彬:《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169 页.

23 路文彬:《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162 页.

24 路文彬:《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68 页.

25 路文彬:《被背叛的生活》,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 年,第88 页.

26 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长沙:岳麓书社,2012 年,第6 页.

27 路文彬:《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129 页.

28 路文彬:《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129—130页.

29 路文彬:《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152 页.

30 路文彬:《被背叛的生活》,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 年,第4—5 页.

31 路文彬:《被背叛的生活》,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 年,第5—6 页.

32 路文彬:《被背叛的生活》,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 年,第5 页.

33 路文彬:《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65 页.

[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

小结:本文论述了关于文彬和随笔和情动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随笔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随笔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GE新任首席执行官发博文:我如何看待数字工业?
今年八月,乘风破浪行驶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的GE 迎来了一位新的掌门人——约翰·弗兰纳里(JohnFlannery) 如今,距离这位新CEO上任已经有一个多月了 想.

高文彬:全程参和审判
今年95 岁的高文彬,是目前国内唯一健在的全程参与审判的亲历者 70 多年前,长达两年半的审判是什么样的日前,记者专访了高文彬,并从审判文献数据库获得了第一手的珍贵影像史料 拍下了当年一张张代表中国的.

皇城情恨文
京城巨蠹严相爷,赃盈恶贯;掷果潘郎白掌柜,名满京都 拒做龙阳君,玉郎家破人亡;为报灭门仇,巾帼枕干而寝 取信昏君,聚贤伸张正义;惩治权奸,终得山河清明!嘉靖三十六年五月,正是江南阴雨连绵、潮湿阴霉的黄.

情迷邛崃,在文君园找寻爱情的金殿
对于邛崃,或许你并不陌生,这里演绎了一代才女卓文君与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旷世奇恋 这个历史古城以其如诗如画的园林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无数青年男女来此重温爱情经典 在微风吹过的草香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