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现实主义的复归和新变评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与现实主义的复归和新变评刘继明长篇小说《人境》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主题:现实主义的复归和新变评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5

现实主义的复归和新变评刘继明长篇小说《人境》,本文是关于现实主义的复归和新变评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和刘继明和《人境》和现实主义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现实主义的复归和新变评论文参考文献:

现实主义的复归和新变评论文参考文献 评职称论文发表刊物幼儿教师评职称论文新制度经济学论文农村新技术杂志

崔庆蕾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领域的调整也日趋深入,尤其是西方文化思潮的迅猛流入,使多年来被一元化思维笼罩的中国文坛渐渐解冻,新思潮纷至沓来.在此历史语境之下,中国当代文学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深刻的整合和转向,文学创作的思想内蕴、叙事手段以及价值追求都在原有的文学本体上缔结出新的内容,展现出新的多样面貌.这其中,现实主义传统的逐步式微是这种转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新的文学主潮中,现代国家民族、社会革命等宏大性元素很难进入文学创作的视域.取而代之,个体性、情绪性、娱乐性、消费性的日常生活成为文学写作的重要对象和摄入题材,个人性被凸出和彰显,整体性日渐消弭.这种新的文学取向自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和意义,比如人的回归、情感性的增强等等,但是,文学的社会性、历史性的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缺失不仅带来当代文学在审美品格上的单调和封闭,也是造成文学边缘化的内部原因之一.在这样的文学格局下,2016年《人境》的出现具有了别样的意义,至少,从文学史的角度,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新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孕育出的一颗新的果实,是现实主义文脉上的又一个典型样本.这部作品不仅醒目表达了作者通过文学创作介入和批判现实的努力,也深刻体现了文学自身的社会担当和历史使命,对于写作气象和艺术格局愈渐偏狭的当下文学,无疑具有警示和启示的双重意义.

《人境》具有现实主义小说的典型样貌,读《人境》很容易让人想起《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些经典的现实主义文本,再向前追溯,这一文脉上还有《创业史》《红旗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三里湾》《子夜》等不同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诞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在整体上却有共同的艺术特征和文学追求.它们无一不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的思想性,以朴素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力图为时代和人民刻绘出精准的镜像.它们既反映时代风貌,又反思现实问题,对现实发问,为人民代言,与时代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作品除了具有文学化的审美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社会历史的另一种真实记录,具有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价值.《人境》非常忠诚地继承了现实主义小说的这些优秀特点,并将其与新的历史内容相结合,塑造出一系列新的具有经典性特质的人物形象.因此,《人境》的出现可以视为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新世纪新语境下的一次成功复归,它重新彰显了现实主义创作的活力和能量,向读者展示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巨大魅力.

但细读文本也可以发现,作者在努力延续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同时,在写作方法和价值追求上也在尝试着进行新的突破和转变,显示了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这部作品同80年代、50年代的经典现实主义作品相比,至少在两个方面体现出“新变”的倾向:多义的人物形象与新颖的小说结构.这些“新变”当然是作者自身艺术追求的一种体现,但或许也是现实主义传统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下自我裂变和突破的一种表征.

一、复杂多义的人物形象

在小说这一文体中,人物是重要的“行动元”,它不仅担负着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功能,也通过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内涵意义的丰富肩负起体现小说主题和思想的重任.因此,人物内蕴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小说思想的“高度”.显然,《人境》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内蕴丰富人物形象,马垃、慕容秋、马珂、逯永嘉、辜朝阳、唐草儿,这些人物与不同的时代内容和文化传统紧密结合,蕴含了复杂的价值内涵,都具有文学经典的品质,这些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对于小说思想内涵构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意义.但是对比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那些已经被“经典化”了的经典人物,《人境》中的人物尤其是马垃、慕容秋两个主要人物的艺术特征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从特点上来讲,他们不再像过去那些经典人物那样性格鲜明、色调明晰,而是变得复杂多义甚至有些“暧昧不明”,可以说,人物的内蕴是多元的、含混的、缠绕的,这种特质好像跟“经典”这样的评价有些矛盾,实际上恰恰相反,我认为正是这种人物的“复杂、多义”成就了这部小说人物的经典性,因为这些特征才是当下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下人物的真实样态,是新形势下的新样貌.1990年代以来的消费文化和市场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肌理,人们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新时代的“典型人物”具有了新的社会特征和文化内容,马垃和慕容秋即是这种“新典型人物”的代表.

在小说中,马垃个体思想的生成经过了两个重要的阶段,一是在神皇洲的少年成长期,二是在佴城的商海沉浮期,在这两个阶段,马垃在精神上经历了两个导师的熏染和影响.一是自己的哥哥马珂,马珂是一个历史性和时代感均比较鲜明的人物,他继承了中国现代革命传统,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献身精神,马珂的牺牲方式尤其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在烈火中永生”的他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后革命时代”中国青年依然坚定的革命性,勇于奉献和追求价值永恒是他最突出的精神属性.马珂的这种精神在马垃身上有明显的传承,他在神皇洲跌宕起伏的“创业史”是他继承马珂的革命理想,以拓荒者的牺牲精神谱写出的又一段精彩华章,与马珂改造中国农村的人生理想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同时,他对逯永嘉近乎虔诚的仰慕既有精神层面的崇拜因素,也有革命忠诚的影子包孕其中.马珂的另一位精神导师是逯永嘉,这位导师的精神属性与马珂相去甚远,迥然不同,他是自由冒险和浪漫情怀的化身,他兼具草莽英雄的不羁和人文精神的关怀,是落魄文人和商海英雄的结合体,他的这种气质在两人长期的交往中明显地传递到了马垃身上,马垃毅然辞去教师公职的行为即是受这种精神影响和感召的直接体现,在神皇洲重新创业的过程中,马垃所体现出的比周围村民明显高出一筹的商业手段和谋略也是他在追随逯永嘉商海沉浮的经历中习得的,所以说,尽管逯永嘉过早地离开了他并给他带来长达数年的牢狱之灾,这位导师对马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在起伏不平的人生岁月里,马垃被这两种内涵不同的精神缠绕,形成了复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狱之后,他在神皇洲的奋斗耕耘既充满了革命理想主义的又有宽厚细腻的人文主义关怀,他的同心农民合作社的创办既有马珂献身集体事业的光辉又有逯永嘉商海冒险的影子.这种复杂性集中地体现在马垃身上,造成了马珂这一人物内蕴的多义性,但这恰恰是新一代“革命者”的真实风貌.这种精神样态与变化了的外部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相呼应,同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化语境相交融,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性.

相比于马垃这个主要人物,慕容秋在小说中的地位可能并不是特别突出,看上去与小说主线的距离似乎也有些远,但我以为集中在慕容秋这个人物身上的价值内涵却更为复杂多义.在小说中,对慕容秋的塑造可以分为两个时段,也实际上形成了两个身份,一个是神皇洲的下乡知青,一个是W大学中的知名教授.两种身份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一个是青春期,一个是成年期,一个是上山下乡的特殊时代,一个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新时代,从成长的角度看两个角色并没有冲突,是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角色.隐形的分歧在于在两个时代,慕容秋的心一直都被神皇洲的那片土地牵引.知青时代她与农村青年马珂的爱情是她心系土地并决心扎根土地的集中表现.大学教授时期,慕容秋虽身居塔,但对于土地的爱恋却从未终止过.结束与辜朝阳的婚姻之后,许多身份上看似与她更匹配的大学教授都曾向她递来爱情的玫瑰,但都被她拒绝了,表面看这种结果似乎是慕容秋“高冷”的性格所致,实际上深层的原因在于她一直都心系那片土地,她是身在“城”中心在“乡”,这可能是她自己都未意识到的潜意识中的深层原因,在小说的结尾,慕容秋决心回到那片土地上去,这是一个颇具隐喻色彩的结尾,带有宿命式的轮回意味,一切终要归来,一切终究归来.慕容秋的人物张力也在这种情感归属与现实身份的割裂中被放大.通过慕容秋这一人物,可以看到知青一代在历史大潮裹挟下被改变的命运以及这种裹挟下所隐藏着的生命的内在撕裂.农村生活的洗礼不仅带来个体的成熟,也带来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根本性转变.这也是作者对于知青一代的新的观察和理解,相比于那些充满“伤痕”色彩的知青文学,这种叙述不仅是一种新的文学叙述,也是一种新的历史叙述.小说对于慕容秋这一人物的全新塑造无疑是对知青文学的极大补充和丰富.

可以说,马垃和慕容秋身上所体现出的“复杂多义”的艺术特征是这部小说区别于其它“经典小说”的独特之处,这种复杂性、多义性细腻地展现了社会历史变迁对个体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作者对新时代新语境下“新人”的一次成功塑形,也是对“经典人物”艺术特征和书写方式的一次更新和拓展.需要指出的是,《人境》不仅完成了对复杂人物形象的构建,而且成功地将复杂人物与复杂历史融合在一起,既写出了人物内蕴复杂性的生成过程,又通过人物映照出社会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和偶然性.

二、双线结构的功能和意图

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多线索齐头并进或者缠绕交叉进行是十分常见的,也是处理长篇小说中复杂故事和纷繁人物关系时常见的方法.但将一部作品分为上下两部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结构设置.采用这种设计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时间间隔的需求,如故事跨越两个时间或空间,可以分开进行独立的叙述.另一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间并无太多交集,无法通过“故事”有效地串联起来同时展开叙述.这两种情况通常都可以采用“上下部”的方式,分开叙述.《人境》在结构上采用了“上下部”的方式,上部以马垃为人物核心,以马垃的成长、经商、创业为主要故事线索,下部以慕容秋为人物主角,以慕容秋的下乡、任教为主要叙事内容.表面来看,两个人物除了在小说叙事的起点(神皇洲)有所交集之外,几乎再无任何牵涉,马垃从神皇洲走向佴城投身商海,慕容秋走进学校,成为学者,两个人就像从一个点投射出的两条射线,方向完全不同,生活内容也千差万别.人物交集较少似乎是采用“上下部”结构的主要原因,但仔细分析慕容秋这一人物身上所携带的乡土属性,就可以清楚双线结构的另一重功能和意义:即从农村底层和知识分子阶层两个层面聚焦农村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发展问题.

在下部作品中,慕容秋的故事一直在知识分子圈展开,但作者总在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她与乡土之间若即若离、若隐若显的关系.比如当旷西北在学术会议上喊出“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时,“慕容秋觉得,旷西北的话像一记重锤敲击在自己心头.不由得自主地鼓掌”[1].当她收到马垃以神皇洲同心合作社的名义寄来的生态大米,她的“目光像被磁铁吸住了似的,在‘神皇洲’那几个字上停留了好久、好久”[2].当她在沿河县举办的中国社会学学会高峰论坛上注意到发言人中马垃的名字时,她拿着马垃字数并不多的发言大纲“十分认真、一字不漏地读了两遍” [3].脑海中渐渐浮现起那个“浓眉大眼、身材健壮、面庞黑里透红、头戴草帽、肩扛锄头、脖子上缠着毛巾的青年”[4].这个青年正是马珂……这些看似并不在主线内的细节集中指向一个事实:在教授、知识分子的“外衣”之下,慕容秋在精神上与乡村大地一直血脉相连,她离开了,却也从未“离开”.因此,慕容秋这一人物的身份内涵就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分子的范畴,而是连接起了更为辽阔的大地乡村.慕容秋既是一个“城中人”,也是一个“乡村人”.

马垃的乡土属性,在作品中则体现的更为明显,马垃的人生历程看似波澜起伏,颇具传奇性,其实他的人生底色仍然植根于乡土和农村底层,除去在监狱中耗去的几年时光,在佴城的起伏不过是他人生成长的一种洗礼,更多是一种背景式的意义,他并不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商人,他的“光辉岁月”在他重返神皇洲开始开疆辟土的“创业史”之后才真正拉开帷幕,他是一个以身殉道的农村“创业者”和“革命者”,尽管,悲剧的结局无法逃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双线结构在“两个人,两个故事”的表层意义下,通过两个人物与大地乡土之间的精神关联,实现了通过两个不同的视角对几十年来农村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问题的聚焦,达成了对于农村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立体式扫描,以此来全面考量我们身居期间的“人境”所存在的问题与难题,将作品对于现实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引向深入.当然,下部作品通过慕容秋对于知识分子阶层的观察和*也是小说的一重叙事意旨所在,很好地完成了对于这一群体的侧面勾勒.所以,我认为,双线结构不仅完成了对于两个人物的塑造和两个社会阶层精神风貌和现实状态的考察,而且实现了对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立体关照和深度剖析.这是小说双线结构设置的深层意旨所在,是结构设置上的巧妙之处.

小说名为“人境”,意即人的生存之境或生存之镜像,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这部小说都有效完成了对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发展史的观察和*,对几十年来变动不居的中国本土现实做出了客观的描绘和能动的思考,以文学的方式为中国当代乡村历史提供了精神画像.其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反思意识,整体性的社会观和历史观都是当下小说创作中所少见的.

在娱乐性、消费性、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当下,《人境》以我们熟悉却并不常见的姿态“破土而出”,可谓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希望以此为始,能涌现出更多面向社会、面向历史的厚重之作.

崔庆蕾: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现代文学馆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松睿

此文结论:本文论述了关于刘继明和《人境》和现实主义方面的现实主义的复归和新变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现实主义的复归和新变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字外无法法在字中评李新杰老师执教的书法课《读帖》
沈尹默先生曾说“ 字外无法,法在字中” 这就告诉我们,法帖犹如老师,这个老师是不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揣摩,这就是“读帖” 在临习之.

都是权力惹的祸评刘醒龙小说《秋风醉了》
【摘 要】秋风醉了是刘醒龙根据自己曾经的工作地点、工作经历对现实进行人为加工而创作出的中篇小说,它讲述了在县文化馆这样一个地方,王副馆长经过复杂的权力斗争,终于成为正馆长的艰辛历程 一方面,它警示了人.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新突破评宋剑华新著《娜拉现象的中国言说》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研究成为显学,学术成果相当丰硕 孟悦、戴锦华、刘思谦、刘慧英、乔以钢、林丹娅、盛英……一批学人站在女性主义批评立场,一方面批判男性文学传统(“弑父&rdq.

废墟中的坚守者评贾樟柯的《江湖儿女》
内容提要国企体系的崩塌,使得巧巧和郭斌……人成了被放逐出去的江湖儿女;江湖社会虽然能够提供慰藉,却无法给主人公以安身立命的归宿;这些人进入新主流体系失败后就成了底层飘零者;巧巧对江湖道义的坚守,体现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