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鲁迅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与解读鲁迅先生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鲁迅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6

解读鲁迅先生,该文是有关鲁迅专科开题报告范文与鲁迅先生和解读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鲁迅论文参考文献:

鲁迅论文参考文献 鲁迅月刊

鲁迅先生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名字却深深刻在许多人心中,他的故事总是被人们所关注.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爱得热烈,憎得也不同凡响.他一旦与人交友,总是掏心掏肺,把自己整个交出去.他重感情,讲义气,有平等心,交友不拘年龄、辈分和地位的差异.他一生多知交、至交乃至生死之交,比如老友许寿裳,日本友人内山完造,还有一大批青年友人,如柔石、冯雪峰、萧军、萧红等等.

鲁迅吃苦耐劳,一生多数时间都在拼命干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天还惦记着要看一个青年翻译者的译作是否登出了广告.他说自己连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利用起来,绝非虚言.他赞美墨子、大禹、玄奘等历史人物,因为他们埋头苦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他自己也努力这么做.我们未能亲眼见到大师活着的身影,但幸好还有他的作品、肖像存世,我们可以读其书,想其人.

鲁迅的年终书账

◎李国文

鲁迅先生的日记,每到一年终了,总有一篇书账,记他当年所买的书,自然也是他当年所读的书,予以小结,算得上是别开生面的一种过年方式.

岁末年初,灯下聚坐,朔风呼啸,围炉夜话,作家们少不了的话题,便是一年过去得太快,作品写得并不多,书籍读得却太少,定会生出许多遗憾.年轻人也许不当回事,可年纪一把的人,苦日无多,难免要懊悔自己虚度光阴,回过头去,细想那十二个月里,竟不知都干了些什么.随之,如何好好安排即将到来的一年,便成了年节间的一个必然节目.所以,像鲁迅以一篇书账总结自己一年的读书,辞旧迎新,在中国,我再没有见别的作家这样做.这样考量精神食粮的过年法,要比大鱼大肉、酒足饭饱的物质满足,更有意义些.

也许,在今天的中国,作家们有比读书更值得关注的事情,已经少有人对于书籍,像鲁迅那样怀抱着痴浓的情感了.一些当红的同行,在书商候着、编辑等着、导演瞟着、出版社瞄着、电视台号着的情况下,批量生产都来不及,哪有时间读书.若再从经济效益看来,读书,是既费钞票,又费时间的事情;而写作,哪怕多用一个标点,也可能带来几分钱的收入.所以,一些作家或多写少读;或仅仅读一些马上用得着的书,现趸现卖;或索性只写不读.把读书与写作,视作一种简单的投入和产出的功利关系,便是时下文坛的一种流行色了.

翻开鲁迅日记,最强烈的印象,莫过于他读书、购书、爱书、逛书店的热忱.在日记里,几乎每一夜都读书,每一月都购书,每一年都有书账.他自1912年到北平教育部任职开始,至1936年逝世为止,数十年间,一以贯之,每年都以一篇书账结束,从未中断.这部日记,早年有影印本出版,看那一笔不苟、恭楷写成的书账,得知他视书如命的一生.读书求知,广泛涉猎,学无止境,永不满足,真使我们这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后来人,深深感到惭愧.

读书与写作,对作家来说,应如鸟之两翼,不可偏废.书籍是人类知识的积累,人类要是没有这盏智慧之灯照亮着,也许直到今天,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愚昧之中.正因为大海般不择细流地读书,所以鲁迅才如此博大精深,汪洋浩瀚,令后人高山仰止.对比之下,就不免汗颜了,如今写书的,有几个能像鲁迅读过那么多书?很多人连不加标点的文言文都未必读得断,何况其他?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很有道理.光写不读,早晚有砍不动柴的一天.因此,到了年底,若能像鲁迅先生那样,来一篇书账,看看一年来读了多少书,买了多少书,不也是一件很风雅的事!其实,读书岂止于有助创作呢?精神上的补益,心灵上的充实,那就更是难以衡量的收获了.

(选自《人民日报》)

★【赏析】

本文作者从鲁迅先生日记的书账入手,窥见这位文学巨匠之所以令后人高山仰止,是因为他一生珍惜书籍,酷爱读书.这样,从人们陌生的方面去发掘老材料的新鲜点,在人们看似已无话可说的地方引出了新话题,写人所未写,发人所未发,新颖别致,激人赏读.

作者着笔于鲁迅先生的年终书账日记,并非仅仅是为了评介鲁迅惜书、爱书,而是着眼于当今文坛读书的意识日渐淡薄.这样把鲁迅先生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使得文章更具有发人深思的意义,产生振聋发聩的效应.

鲁迅的模样

◎陈丹青

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

……

老先生的相貌先就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好像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吗?

鲁迅的时代,中国的文艺差不多衔接着西方十世纪.人家西方十世纪的文学史,法国人摆得出司汤达、巴尔扎克的好样子,英国人摆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样子,德国人摆得出歌德、席勒的好样子,俄国人摆得出托尔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样子,20世纪的印度还有个泰戈尔,也是好样子——现代中国呢,谢天谢地,总算“五四”运动过后,留下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丢我们的脸——大家想想看,那时的中国文学家,除了鲁迅先生,哪一张脸摆出去比他更有分量?更有泰斗相?更有民族性?更有象征性?更有历史性?

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萧伯纳一般高大,像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致命的错误.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晖、沈钧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古风,毕竟有旧朝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国”,又其实非常摩登……“五四”时期的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鲁迅先生的模样既非洋派,也不老派,他长得是正好像鲁迅他自己.

(选自《笑谈大先生》,有删节)

★【赏析】

文章着重刻画鲁迅先生特立独行的外表形象,表现鲁迅迥异他人的精神气质,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尊敬与赞美之情.

文章采用了侧面对比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将鲁迅摆放在整个民国文人的群体中比较其共性,以共性的特点来表现鲁迅先生的相貌非凡.又把鲁迅先生与中外文化名人相对比,彰显出鲁迅先生的时代性、民族性、现代性,他的模样“长得正好像鲁迅他自己”.

亲爱的鲁迅

◎何三坡

一个好作家必须有一只猫咪.但,鲁迅没有猫咪,而且,他仇恨猫咪.他梦想生活在百草园,与蟋蟀们待在一起,与木莲覆盆子们待在一起.白天,看云雀从草丛蹿向云霄;夜晚,等着老和尚在枕头底放一盒飞蜈蚣,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当然魔幻又炫酷,但大人们不答应,将他送进城里最严厉的学校.

在三味书屋,他识了字,见几千年的历史全是吃人,他扯开嗓门大声呐喊——他朝阿Q呐喊,朝闰土呐喊,朝孔乙己呐喊,朝祥林嫂呐喊,朝九斤老太呐喊,朝单四嫂子呐喊,朝蓝皮阿五呐喊,朝红眼睛阿义呐喊……整个世界都听见了他的呐喊声.

他亲眼见过一个鬼,叫作无常——有一年,爷爷高考满分,被皇帝点了翰林;又一年,父亲高考,爷爷又成了等死的囚犯.

曾经,绍兴新台门那六扇朱漆大门中的小王子,转瞬之间沦为乞丐.他从母亲手中接过落满泪水的八块钱,逃异地、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人生.没想到,一路上,他三闲二心,南腔北调,最终混成了个吐槽王、大毒舌.

一个矮小的人却藏有巨大的悲伤,他把这些悲伤写在纸上.这个世界不理睬他的悲伤,而他的悲伤比河流要长.

许多年后,一个叫大江健三郎的日本作家接到了诺贝尔文学院的电话,很狂喜,急切地向母亲报喜.母亲很不高兴,问,鲁迅先生获过这个奖吗?大江健三郎瞬间石化了.后来,大江健三郎说,我一生的写作就是为了向这个人致敬,就是为了靠近他.

他身高不足一米六,却是帅酷的一代男神.生命中,他热爱微小的事物,他叫许广平“小刺猬”.一个雨天,许广平去看他,那一晚,他画了一只小刺猬,打着一把小雨伞.

16岁前,他因为矮小而迅速,大人们叫他胡羊尾巴.他跟铁杆许寿裳说,鲁迅这个笔名的意思是:愚鲁而迅速.许寿裳说,不就是胡羊尾巴吗?他们于是哈哈大笑.

但林语堂称他为“令人担忧的白象”.因为他太特别了,特别得令人担忧.

他喜欢说笑话,如果有人说了笑话,他会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最终,他带着咳嗽离开了这个世界,还给世界留了遗书,说是赶快埋掉拉倒.而这个世界不理睬他的梦想,还给他准备了几顶高帽子和纪念馆,也都堂皇得吓死人.

今天的中国,一万个注册作家中,至少有9999个渴望获得鲁迅文学奖.但鲁迅不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文学奖.可见,他比今天的作家们都谦卑.

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绍兴,几乎每一天,他的纪念馆游人如织观者如堵.但是,亲爱的鲁迅,不在教科书,不在纪念馆,不在神坛上.他在这些冷酷、讥讽、悲伤的不朽经典中.

(选自《润·文摘》 2016年03期)

★【赏析】

这篇文章以凝练的语言,概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既有他的成长经历,也有他的创作成就,还有“鲁迅”这一笔名的来历,以及人们对他的评价等,为我们了解鲁迅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正如本文作者所言,鲁迅不在教科书,不在纪念馆,不在神坛上,而在不朽经典中.如果你真爱鲁迅,那就去多读读他的文字吧,一袭长衫的鲁迅,正在淡淡的墨香中等着我们呢!

鲁迅先生针砭社会的智慧

还记得那些年,坐在教室里,小编和同学们摇头晃脑背着鲁迅先生的文章,当年不识其中味,如今重读意满怀.今天的社会飞速向前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社会风气也一再被人诟病,返回来读读鲁迅的话,才能明白鲁迅的智慧,体会鲁迅早在十年前就对我们种下的悲悯之心.

01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经验》一九三三年

02

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

——《随感录二十五》一九一八年

03

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两地书》一九二五年

04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05

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例,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看镜有感》一九二五年

06

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海上的儿童》一九三三年

07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六年

08

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该文点评:此文为适合不知如何写鲁迅先生和解读方面的鲁迅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鲁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平行时空下的艺术魅力鲁迅《离婚》的戏剧性结构解读
边 静(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000)【摘 要】在质朴凝炼的离婚这篇小说中,鲁迅在叙述方式上主要以人物对话为载体,总体上描绘了两个场景,具有浓重的话剧空间结构性,两个空间连接的实际时间有先后顺承.

鲁迅和:既相互攻击又各留底线
1934年,曾对冯雪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有见过鲁迅 ”冯雪峰当时告诉,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

胡愈之和鲁迅的师友情谊
胡愈之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不是那种广义的学生,而是真正的学生,鲁讯先生教过胡愈之的课 胡愈之后来曾撰文回忆,“鲁迅先生很厉害,他是一位严厉的学监,又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好老师 ”.

鲁迅接受的再次翻转
郜元宝阎晶明新著鲁迅还在描绘了作者心目中一副独特的“鲁迅相” 书中大部分文章都关注鲁迅生活与创作的细节,比如鲁迅爱夜和月亮,鲁迅先后生活或到过的城市,鲁迅笔下的鸟兽昆虫,鲁迅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