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怎样读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与怎样读杜甫诗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主题:怎样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5

怎样读杜甫诗,本文是怎样读相关论文范本和杜甫诗和杜甫方面论文范本.

怎样读论文参考文献:

怎样读论文参考文献 杂志英语怎么读读和写杂志读写算杂志现代诗投稿

莫砺锋

杜甫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当你翻开任何一本今人所选的唐诗选本或古代诗歌选本,杜甫的作品肯定是赫然在目的.也就是说,只要你已经读过一些古代诗歌,里面多半已经包括若干首杜诗在内.本文想谈的是,如果你想要比较深入地读杜诗,应该如何着手呢?也许你已经听说过“千家注杜”的说法,那么,这种说法是夸张吗?如果不是夸张,我们又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杜诗注本或选本呢?我们在读杜诗时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位文学家的作品拥有像杜诗那么多的注本.自从南宋出现《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注本后,“千家注杜”的说法便广为流传了.虽说黄氏注本中实收注家仅有151人,但自宋迄今,杜诗的注家、选家及研究著作确已超过千人,成为文学史上罕见的壮观.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当然不需要读那么多的注本.但如果你想了解到底有哪些有关杜甫的著作的话,也不妨去翻阅一下周采泉《杜集书录》和郑庆笃《杜集书目提要》这两种有关杜诗的目录学著作,它们对本世纪80年代以前有关杜诗的著作有相当详尽的介绍.

在为数甚多的今人所选注的杜诗选本中,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的《杜甫诗选》与聂石樵、邓魁英的《杜甫选集》是最好的两种,它们所选篇目数量适中而且有代表性,注释则简明扼要而且比较准确,对初学者很有帮助.但是,如果你想要比较全面地了解杜甫,只读选本是显然不够的,读杜诗全集才是准确的选择.由于由山东大学所承担的《杜甫全集》的校注工作尚在进行之中,我们暂时只能以清人的注本为首选读本.你可以对下列注本进行选择:

一、杨伦的《杜诗镜铨》.这是最为晚出的杜诗全注本,初刻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它的特点是参酌众本之长,又出之以简明扼要,立论则平正通达,是最适于一般读者的杜诗全注本.如果你只想用较少的时间来通读一遍杜诗,那么这是最合宜的一种.

二、浦起龙的《读杜心解》.此本初刻于清雍正三年(1725),它的特点是注释比较简明,不作烦琐的征引和考证,其长处在于解说,尤其是在分析段意方面,颇能提纲挈领,有时还对杜甫的写作意旨有所发明.但是评说章法时染有八股陋习,编次也不够完善.

三、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这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杜诗注本,初刻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它的特点就是一个“详”字,几乎可以视作对康熙以前各种注本的集注,对唐宋以来的各种笔记、诗话也收罗甚丰.仇注的篇幅很大,读它需要较多的时间.但读此一本等于读了许多注本,所以还是值得一读的.它的缺点是烦琐,一字一句皆求出处,分析也嫌琐碎.读此书时可以参阅清末施鸿保的《读杜诗说》,它是专门纠正仇注之失的.

四、钱谦益的《钱注杜诗》.此本初刻于清康熙六年(1667),它的特点是注重以史证诗,对杜诗的时代背景有比较确凿的阐明.它的注释以简洁为尚,仅录杜诗白文不加注释的达五百多首.此本的学术价值较高,但对初学者用处不大,如果你想较深入地了解杜诗与唐代史实的关系,则可以参阅.

五、王嗣奭的《杜臆》.此书不录杜诗原文,也不对杜诗逐句作注,它的特点是用“以意逆志”之法对杜诗的思想内涵进行评说,颇有精到的见解.王嗣奭是明代遗民,入清后拒不降清,所以对杜甫的人格意义有很深的理解.如果你想侧重了解杜甫的为人和杜诗的思想内涵,可以参阅此书.

除了上述诸本以外,宋人的一些注本也值得重视.对杜诗的整理与注解都是从宋始的,宋人在杜诗学上取得的成就是清代注本的基础.如果你想了解杜诗注释和研究的历史过程,那么可以读几种重要的宋代注本,例如赵次公的《杜诗先后解》,郭知达的《九家集注杜诗》,蔡梦弼的《杜工部草堂诗笺》,黄希、黄鹤的《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刘辰翁评点的《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等,它们在杜诗学的发展过程中都起过一定的作用.学术总是后来居上的,但是被后人超越的早期著作是不可忽视的学术记录,宋代的杜诗注本仍是值得后人重视的.

杜诗向称“诗史”.它具有严格的写实性,是对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的全景式图卷,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在诗人内心所激起的巨大情感波澜的忠实记录.杜诗对诗人自身的生命进程也具有纪实的性质,举凡他的行踪、交游、生活、仕历,都可在杜诗中找到相当细致的叙述.所以,我们读杜诗时绝对不宜像西方的“新批评”派所主张的那样,完全抛开诗人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而只对作品自身进行解读.我们应该结合杜甫的生平、结合唐代的历史实际来读杜诗,只有这样才能对其内涵有较准确的理解.

首先,我们应对唐代的历史,尤其是对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有一些了解.在安史之乱之前,唐帝国基本上还处于盛世,在杜甫的童年时代,他所看到的是一派升平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然而到了安史乱后,唐帝国已经一蹶不振,杜甫临终时所看到的现实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在短短的十年间,唐帝国的人口从5190万锐减为1600万,三分之二的人民在战乱中死去了.这是多么可怕的灾难啊!这是多么剧烈的社会变化啊!这个历史事实在历史文献中是有准确的记载的,但是那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数字和粗线条的叙述而已.对那段历史作生动、真切的描绘,并进而揭示人们心底巨大伤痛的则有待于杜甫.优秀的诗人都是时代的晴雨表,在社会急剧变动的关键时期出现的大诗人更应敏锐地感觉到时代的脉搏.杜甫就是那个时代应运而生的大诗人,他用其如椽之笔描写了那个时代的种种图景,他用细入毫芒的体会刻画了当时人民的深哀巨痛.杜甫的敏感不仅仅在于对已然发生的现实进行细致的观察,还在于对尚未发生的隐微征兆有先见之明,对暗中运行的历史进程有明晰的理解.所以当其他诗人尚沉浸于盛唐的浪漫主义氛围中一饮千钟时,杜甫却已对即将来临的灾难作了准确的预言.《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兵车行》等诗成为最早游离盛唐气象的作品,它们预告了唐诗将从浪漫想象转向严格的写实,也即从盛唐转向中唐,杜甫是这个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如果不了解那一段历史,我们对杜甫的创作及其意义也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

其次,我们应对杜甫的生平有较深的了解.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读懂杜诗,另一方面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杜诗的深远意义.杜甫为什么对儒学那样的执着?杜甫为什么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我们应该对杜甫的家庭传统、平生志愿、所作所为都有所了解,然后才能对此作出较准确的评判.杜甫是一个终生服膺儒术的人,“奉儒守官”是他世代相传的家庭传统,他对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他在早年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韵》)的远大理想,以后虽历经磨难而不改初衷,直到晚年漂泊湖湘时仍把这个理想谆谆托付给友人:“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由于在封建时代里实行仁政必须通过君主的途径,所以杜甫对明君寄予极大的希望,这是他的忠君思想的真正本质.杜甫的仁爱之心不仅施于其家人、亲友,而且还推而广之,以及于全体人民,甚至及于宇宙间的一切生命.他把儒家所提倡的“恻隐之心”推广到草木鱼虫:“白鱼困密网,黄鸟喧佳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过津口》)如果说宋儒通过理论抽绎而得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那么杜甫则通过其行为体现了这种伟大胸怀,而且用动人的诗歌把它表达出来了.杜诗中的情感内蕴特别深厚,梁启超甚至称杜甫为“情圣”,原因即在于此.当我们读杜诗时,应该借助于其诗歌编年、年谱、传记等资料,对诗人在何种境遇中写作此诗有清晰的了解,那样才能深入理解其写作动机和主题思想.这方面的参考书有冯至《杜甫传》和陈贻惞《杜甫评传》,前者比较简洁,后者则相当详尽.如果你只想大概了解杜甫生平,则读前者即可.如果想知道某一首诗的具体写作背景,则可查阅后者.

杜诗是一座艺术宝库.杜甫在诗歌艺术的探索中呕心沥血,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一部杜诗就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结晶,它上承前代所有的文学遗产,下启后代整个的诗歌发展历程.宋人诗云:“子美集开诗世界.”(王禹偁《日长简仲咸》)此话并无多少夸张的成分.正因如此,当我们要想对杜诗的艺术成就有所理解时,就不宜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杜诗上面,而应该关注它在整个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

大致说来,汉魏六朝诗人在艺术上的追求是为唐诗的全面繁荣作了准备工作.他们在题材的开拓上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各种题材种类已大致齐备.他们在艺术上的积累则可以归结为两点:声律与丽辞,这直接影响到唐代今体诗格律的完成.入唐以后,诗人们沿着前代诗人的道路继续前进,五七言诗到盛唐已经臻于极盛.然而诗歌史上“集大成”的历史使命则落到杜甫的肩上.杜甫对前代的文学遗产有清醒的认识和虚心的态度,他对前代诗歌既知其长,也知其短,从而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的态度对之进行了总结和整合.在杜诗中,从朝政国事到百姓生计,从山川云物到草木虫鱼,整个外部世界都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融合无间,并被纳入儒家的政治理想、*准则和审美规范的体系之中.在杜诗中,格律严整与气势磅礴并行不悖,字句烹炼与意境浑然合则双美,成语典故与口语俗字并得妙用,泼墨濡染与工笔细描同臻极致.一句话,杜甫对前代诗歌艺术经验的借鉴吸取是全方位的,又是推陈出新的.如果你在读杜诗时注意它与前代诗歌的这种关系,那么对其良苦用心会有更深的体会.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杜诗对后人的启发.杜甫在盛唐的诗坛上并未享有最大的名声,他的地位是从中唐开始才与日俱增的,这说明他对后代诗歌发展具有典范作用,而且这是杜甫作为“集大成者”的主要意义.从中唐开始,诗人们把杜诗视为作诗的范本.元白与韩孟两大诗派虽然在风格上大异其趣,但他们对杜甫的推崇却是不约而同的.在晚唐,李商隐等人对杜甫的沉郁风格有较深的体会,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学习.及至宋代,以杜甫为师成为整个诗坛的集体选择.从王禹偁到王安石,再到苏轼和黄庭坚,杜甫的地位日益凌驾于李白之上,最终成为唯一的“诗家初祖”.宋人的这种选择当然含有道德判断的成分在内,因为杜甫最符合宋人关于人格修养的标准,但与此同时,这也体现了杜诗在艺术上的启迪意义,因为在对诗艺精益求精的宋人看来,只有千锤百炼的杜诗才是真正的典范,只有杜诗才以其严整的艺术规范而为宋人开辟了道路.所以我们读杜诗时也应该注意它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对杜甫的历史地位有准确的了解.

当然,我们更应该对杜诗的艺术特征作深入的体会与分析.对于杜诗,只作浮光掠影的泛读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细读深思,一定要反复体会,才可能进入其艺术殿堂.上述各种注本对杜诗的艺术有一定的分析,但还应该参阅一些重要的参考书.例如历代诗话对杜诗艺术有很多的讨论,其中如《瓯北诗话》等几种颇有真知灼见.又如有些关于杜诗的专著对某一个问题有深入的研究,足资参考,像清人周春的《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对杜诗中如何利用双声叠韵来增进音乐性美感有细致的分析.应该指出,前人对杜诗艺术的分析虽然已经很深入,但杜诗实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只要你深入进去耐心挖掘,终会有所收获.而且别人的阅读经验是不可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行为的,如果你通过细读杜诗而有了亲身的体会,你不但将获得难以言表的审美愉悦感,而且也会对古典诗歌的艺术奥秘恍有所悟.

阅读杜诗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进行.如果你是为了学术研究而阅读杜诗,那么当然应该遵照学术规范,首先从文献整理入手,对杜诗版本及杜甫研究论著进行尽可能完备的收集,然后再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但是本文想介绍的只是一般的阅读.对于这些读者来说,你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获得审美的享受,为了获得心灵的陶冶.清代的读者曾说过他们读杜诗的感受:“《赴奉先》及《北征》,肝肠如火,涕泪横流,读此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忠.”(《杜诗镜铨》卷四引卢世淮语)现代的读者当然没有忠不忠的问题,但是与之类似的是,读杜甫一定要怀着真诚的同情心,怀着与杜甫一样的对人类及一切生命的仁爱之心,这样才可能沿着杜甫的心路历程去体会、感受、理解杜诗.杜甫当年缅怀宋玉时说过:“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我们也应怀着同样的心态来读杜甫.否则的话,你难免会像某个大人物那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读出“地主阶级的意识”来,或在“越女天下白”(《壮游》)的美丽诗句中读出什么邪念来.如果我们能以设身处地的方式去理解杜甫,那么对杜诗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忠君观念当不至严加呵斥.因为在安史乱起、国家危难之际,除了忠君之外,难道还能有更好的方式来表示对祖国的热爱?在封建制度作为唯一可行的社会制度的唐代,难道能要求杜甫通过其他途径来为人民呼吁,而不是希望“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寄柏学士林居》)?杜甫是有一颗伟大心灵的普通人,他始终以平等的态度与我们交谈,我们当然也应以同样的态度来倾听他的心声.时代不同了,社会形态不同了,但是人类的善良本性不应有什么不同,我们与杜甫是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异代知己的.

阅读杜甫还应该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些当代诗人声称他们要割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要完全从西方的诗歌传统中去寻求灵感,我们当然不必勉强他们来阅读杜甫.由于杜甫完全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的,杜诗把汉字的表现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所以我们应以虔诚的态度来体会杜诗在炼字、琢句、用典、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造诣,我们也应该以虔诚的态度来探索杜甫的文化意义.通过阅读杜诗,我们可以了解汉语言文字所特有的美学魔力,我们也可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从来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她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人本精神.对人的思考,对人的关怀,是这种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华文化最集中地体现在我们的民族文化性格:仁爱、宽容、坚毅、刚强.杜甫就是中华文化所陶铸的杰出代表之一,杜诗的终极价值正在于它对中华文化作出了最生动、最丰富的阐释.我祝愿大家在阅读杜诗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从而真正拥有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优点.我希望大家在阅读杜诗之后,能够真正认同闻一多的著名论断: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

此文汇总,该文是适合杜甫诗和杜甫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怎样读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怎样读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淡逸天真读董其昌《草书杜甫诗》卷
沈江董其昌(1555―1636)明末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思翁……,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

再读杜甫《八阵图》文学解读和历史验证综合
摘要八阵图一诗末句“遗恨失吞吴”向来解读甚多,大致可分为文学研究和历史分析两类 文学研究多以此诗咏史之性质,重视对基本史实的了解,分别考证仇注四说之正误,抑或新论 历史分析重史.

曼衍卮谈苏奇飞诗读札
初读苏奇飞,容易因意象陈腐的气息产生迟疑,而不愿走得更远从一首使用了“棋子”“空山”“经卷”“蔷薇花”….

为什么读诗
中国古代人为什么读诗甚至把诗作为六经之一,成为诗教孔子有两个重要表达第一,“不学诗,无以言” 贵族社会大家讲究风雅的谈吐,如果你不能够风雅,就无法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无法把你的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