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意识形态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跟意识形态建构理论的源和流:从马克思到列宁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意识形态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31

意识形态建构理论的源和流:从马克思到列宁,该文是关于意识形态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跟意识形态和列宁和马克思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意识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意识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军事理论论文2000统计源期刊是什么意思

唐晓燕

[摘 要]长期以来,学界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理论源头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解混乱.建构的因子内在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只是直至《(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才得以阐明.无论普列汉诺夫还是列宁,都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建构因子发扬光大.普列汉诺夫首次明确提出了中性意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列宁首次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并阐发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灌输论,是当代中国探讨意识形态建构问题最为切近而重要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意识形态建构理论;马克思;列宁;普列汉诺夫

[作者简介]唐晓燕,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法学博士,浙江杭州310007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8)04- 0061 -05

一、问题的缘起:意识形态建构理论中马克思的“缺场”

长期以来,学界在意识形态建构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源头这一基础性理论环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解混乱,致使意识形态建构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源流关系蔽而不明.关于意识形态概念中性理解的源起,有学者认为是普列汉诺夫积极适应无产阶级争政解放斗争的必然,首次在中性意义上阐发意识形态概念,适时“实现了意识形态概念上的一次质变”[1],将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贬义理解转化为中性理解.然而,概念性质的变易如何可能纯粹是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而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理论的初创,学界往往将源头追溯到列宁,认为正是列宁首次在肯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彻底改变了马克思最初的意识形态观”[2],才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立场出现了从批判向建构的重大转向.这种表述包含多重理论疑点.表面看来,列宁的意识形态观与马克思早年的意识形态观在认识论色彩上截然相反,但众所周知,列宁与同时代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样,并没有接触过马克思早年意识形态观的代表性著述即《德意志意识形态》,彻底改变从何谈起?概言之,在学界惯常的观点中,马克思在意识形态建构思想中鲜有贡献,甚至“缺场”.但这是后人以自己的理论视域裁剪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得出的结论.它至少缺失对如下两个理论环节的澄明:

其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不是一维的、恒定的,而是多维的、变动的,并不局限于他早年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即使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以批判为主线的著作中,也已经存在对意识形态慨念哲学存在论和政治社会学双重视域、批判和建构双重维度的理解.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于总体性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了明确阐发.马克思本人是意识形态建构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谱系的奠基人.

其二,马克思之后,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无论是普列汉诺夫还是列宁,并未接触到《德意志意识形态》,而是深受《(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影响.普列汉诺夫在中性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列宁将中性的意识形态概念应用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得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的结论,并阐发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灌输论.就本质而言,无论是普列汉诺夫还是列宁,都接续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建构思想.

梳理马克思到列宁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构思想的缘起与流变历程,澄明意识形态建构理论中马克思的奠基者地位,证实普列汉诺夫与列宁的意识形态建构思想,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建构思想的合理继承与发展,是一项追本溯源、去蔽存真的理论澄明工作.

二、马克思的中性意识形态概念与意识形态建构思想

在学界既往的研究中,批判维度这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维度得到了高度重视,甚至有学者断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学说.”[3]虽然这种观点本身并未否定其他维度存在的可能性,但客观上造成人们看待这一理论时先人为主的片面性.之所以会出现长期以来批判维度一枝独秀的情况,与马克思早年为实现意识形态批判存在论革命的思想任务所持的理论立场密不可分.马克思早年经历了一个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沉重襁褓中抽身而出、日益退回到社会存在的过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佐证这一革命性转变实现的重要文本依据.正是在该部著作中,马克思确立了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主副关系,“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4].因此,意识形态不过是以观念形式呈现的社会存在,前者呈现出的颠倒性质必须被追究到后者的内在矛盾中.实现对意识形态批判存在论革命的紧迫需要,使得意识形态问题的另一面——意识形态的能动性与功能性即建构的维度被遮蔽.这里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恕总是带有时代的特殊烙印,理论彻底性的另一面正是片面性.批判维度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向度,批判性正是时代赋予这一理论的基本特征圈.

批判维度的显性形态,让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其他维度①包括建构维度的存在黯然失色,甚至一度被默认为并不存在.然而,只要坚持客观立场,予以细致文本研读就可以发现,马克思对意识形态建构维度内涵的阐发是在另一重视域中展开的.建构维度的理解,虽然在马克思思想早期为意识形态批判的主体任务所遮蔽,但是始终存在,这一点甚至为马克思本人所忽略.实质上,早在《德法年鉴》时期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已经基于双重视域考察宗教这一意识形态形式,在批判宗教虚幻性的同时承认宗教抚慰苦难尘世中尚未形成自我意识的民众的功能.在这里,意识形态的建构维度已经出现.而随着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存在论革命的完成以及唯物史观的确立,在社会结构框架中重新思考一般意识形态的地位与功能成为可能和必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著名论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问,清楚地表明意识形态概念内涵和所属领域的转变.意识形态正式进入政治社会学视域,与之相关联的关键词是“分工”“矛厝”“统治权力”等.分工是矛盾存在的明证.国家在分工所决定的阶级冲突的基础上产生,以虚幻共同体的外在形式集中反映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的矛盾.意识形态诞生于在统治阶级的内部分工中一部分人以编造本阶级关于自身的思想为基本使命.任何时代的统治阶级必然使自身思想社会化为主流思想.易言之,统治阶级思想的存在及其社会化不仅是客观必然也是社会所需.因此,马克思在建构维度中理解的意识形态的首要含义是统治阶级的意识.

除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建构维度的意识形态概念还有另一层含义即革命阶级的意识.二者并不矛盾,究其实质后者不过是前者的一种潜在形态.革命阶级的意识这一重附属含义的出现,特别地与社会历史背景相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又相继遭到镇压,表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指导,以便形成所需的革命意识和革命精神.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这一重含义的理解在经历1848年前后法国革命的现实状况后得到深化.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将思想斗争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考量.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敏锐地察觉到并前所未有地清楚分析了革命阶级意识之于现实革命活动的先在性:现实革命活动往往利用既往革命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在民众心目中的感召和标志作用,促进自身目的的实现.“1789-1814年的革命依次穿上了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服装,而1848年的革命就只知道拙劣地时而模仿1789年,时而又模仿1793-1795年的革命传统.”同样,法国六月革命选择了旧社会的格言“财产、家庭、宗教、秩序”作为自己的战斗口号.

对于革命阶级的意识功能的理解,带动了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建构意义与功能理解的深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意识形态被认为是相对于财产形式(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其存在的客观性已得到肯定:“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8]但毕竟尚未给予意识形态以明晰功能定位.19世纪50年代起,马克思得以接续40年代中期在巴黎和布鲁塞尔期间的经济学著作研读工作,于1859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即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清楚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首次明确使用了中性意义的意识形态概念来指称意识形态之总体,同时对其进行明晰的功能定位.人们在自身的生产生活中必然发生一定的、客观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9].在这一“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的社会结构理解范式中,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被定位为导源于经济基础、受到政治上层建筑影响的观念上层建筑.

在意识形态建构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谱系中,马克思的贡献有二:其一,首创了中性意义的意识形态概念,这种中性理解暗含了肯定性理解的因子:其二,意识到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存在的必然性与功能性,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思想的奠基者.马克思逝地后,恩格斯对第二国际理论家将马克思的学说庸俗化为经济决定论的做法进行了批判,既强调经济基础的最终决定性,又肯定意识形态的能动性和作用.

三、马克思意识形态建构理论的接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一个背景事实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直至1932年才以原文形式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上发表.因此,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和列宁都无缘《德意志意识形态》,而是受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深刻影响,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因子发扬光大.

(一)中性意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明确提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中无可争辩的精神领袖”[10],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历程中的贡献不可磨灭,正是他首次明确提出了中性意义的意识形态概念.

1895年,普列汉诺夫出版《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书中在引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那段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著名论断的基础上接续并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建构思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让人们处于特定生产关系中,“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命定地建筑着适合于它的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鲜明地提出了中性的意识形态概念——意谀形态的上层建筑.需要指出的是,普列汉诺夫熟知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批判维度内涵的理解,称马克思在批判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为“假定的说谎”.但普列汉诺夫的研究重心却不在于此,而在于彰显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建构思想.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对中性意识形态概念的明确提出上,而且体现在对意识形态概念外延的扩展上.普列汉诺夫在深刻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社会意识形式类别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指出意识形态不仅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体系,也包括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思想体系.将自然科学视为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表明意识形态概念理解视域的彻底转变.政治社会学视域中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式,正是从这一视域出发,自然科学可以被涵盖在意识形态之中:也正是在意识形态作为一个中性概念的情况下,普列汉诺夫有理由将马克思的学说称为“现代‘革命的代数学”’[12].

理解意识形态视域的转变使得对于意识形态能动作用的探讨成为必然.晚年的恩格斯强调了以往在他和马克思的视域里被忽略的意识形态反作用的一面,这是意识形态的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普列汉诺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意识形态的功能.其一,意识形态具右行动指引功能.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过程中,人的意志、意识形态的因素起到行动指引的作用:共产主义者的理想是具有行动指引的实践功能的,“他的理想,也就是现实,但这是明天的现实,是将要发生的现实”[13].其二,革命意识形态是革命运动的思想先导.在被誉为“俄国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信条”的《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一书中,普列汉诺夫强调革命意识形态的价值,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名副其实的革命运动”[14]的重要观点.革命意识形态对于革命运动的威力不可小觑,其力量是任何现实的爆炸物所无法比拟的.普列汉诺夫使用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的术语,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就是社会主义者手中持有的具有巨大能量的、能够粉碎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可怕的爆炸物”.因此,要将无产阶级的利益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立的意识灌输给无产阶级,使之成为革命的思想引线.

普列汉诺夫的意识形态思想在俄国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中性理解及其外延的扩展,对于意识形态能动作用的理解,是列宁相关理论的直接思想资源.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灌输论

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理论形成历程中,列宁的贡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列宁不仅首次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还积极探究发展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主体、途径与方式,在吸收前人思想基础上详尽阐发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灌输论.

第一,科学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首次提出.与普列汉诺夫一样,列宁的意识形态概念也是中性意义的概念.列宁在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进行分析时认为,马克思将社会关系区分为物质的和思想的两类,其中“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均.在这里,“思想的社会关系”指的是“意识形态社会关系”①,意识形态被等同于社会意识形式.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宁明确使用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提法:“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意识形态)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16]在这呈,科学并非意识形态的内在属性,而是限定条件:有科学的意识形态,也有非科学的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本身是中性的.是否与客观规律相符合是意识形态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准.无产阶级革命以马克思的学说为理论指导,而后者正是以实践为根基的学说,是客观真理,也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科学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概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在中性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的运用与发展.正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虚伪性并非在于它是“意识形态的”,而在于它是“资产阶级的”.同理,列宁所指称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并非源于“意识形态”,而是源于“无产阶级”.列宁坚持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建构意义的理解,合理地指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对于这一点,乔·麦卡尼有着清醒的认识:“与人们通常声称的列宁曲解或放弃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相反,列宁已经深入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核心,并给出了一个应用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典型实例.”[17]

列宁不仅首次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也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号召无产阶级展开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他认为,在阶缀社会的思想战线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非此即彼的敌对关系.生存着的,要么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要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存在第三种意识形态,也不存在非阶级的、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任何疏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做法,都意味着客观上加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力量.

如前所述,马克思在中性意义上将意识形态理解为观念上层建筑,这种中性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论具有必然性.奥托·芬格尔一语道破了在马克思那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同一性:“马克思把创立新的无产阶级的历史意识同毁灭性地批判错误的资产阶级的历史意识联系在一起.而这种无产阶级意识,即关于劳动反对资本的阶级斗争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的目的的科学意识,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日

第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灌输论的详尽阐发.列宁对意识形态作用的定位受到普列汉诺夫的影响.列宁将普列汉诺夫“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名副其实的革命运动”[19]的论断简化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㈣,将革命意识形态视为革命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对于意识形态的强调,与俄国革命当时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密切相关.19世纪70年始,随着农奴制度被废除,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城市和农村逐渐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俄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在沙皇政府、资产阶级、地主的多重压迫下不满情绪日渐高涨,各地工人相继掀起罢工斗争,带动了此起彼伏的农民.在反对沙皇政府专制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中,知识分子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在俄国逐渐发展起来并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面临无比严峻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列宁特别强调革命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详尽阐发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灌输论.

列宁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灌输论是对普列汉诺夫尤其是考茨基相关思想的发展.普列汉诺夫在《对(社会主义共和国报)向各国党人所提问题的答复》一文中初步形成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灌输的思想:“必须逐步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它的剥削者的利益相对立的意识愈来愈多地灌输给无产阶级.”这一思想给列宁以启发.但列宁的灌输论的提出尤为突出地受到考茨基的影响.在《怎么办?》中,列宁引用了当时还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考茨基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中,考茨基批评了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关于经济发展、阶级斗争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看法.修正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断言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将直接产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必要性的那种意识.奥地利纲领的起草委员会的草案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无产阶级数量的增加和斗争意识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直接的、必然的结果.考茨基认为,这种观点完全不正确.只有在丰富深刻的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现代社会意识.然而,现代科学知识的拥有者不是无产阶级而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现代社会主义学说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个别人物的头脑中产生出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们将这一学说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产生出来的东酉.”[22]列宁在引用考茨基的话之后,对他的思想进行了详尽推论,严厉批评了自发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灌输论:既然工人阶级无法在自发运动中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那么,任何对工人阶级自发运动的崇拜,无论出发点和主观意愿如何,客观上都将加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于工人阶级的侵蚀.所有认为工人阶级只要夺回政权,便能创造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的观点是“极大的错误”.工人阶级的自发运动之所以会遭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关键在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全面的加工因而更加完善,加之借助资本主义社会多样的传播工具,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的掌控是全面性的.因此,不能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中人的作用,停留于在纯粹工人运动中生发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无法实现的空想,必须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意识形态的生成,从外部加以灌输成为历史的必然.“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3]灌输的重要性与一个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年轻程度成正比.一个国家中的社会主义运动越是年轻,越是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同一切巩固对立意识形态的图谋作坚决斗争,“提防那些叫囔不要‘夸大自觉因素’等等的蹩脚的谋士”幽.

四、结语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内含建构的维度,这一点长期为学界所忽视.考察从马克思到列宁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理论发展的重要环节,具有双重理论澄明意义:一方面越出单纯从批判维度思考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思维藩篱,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多维性及其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理论中的奠基者地位:另一方面明晰普列汉诺夫、列宁在意识形态建构理论方面与马克思的传承关系.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而言,这种学理上的澄明同样意义重大.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视为科学的、需要加以悉心建构的意识形态,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合逻辑的创新发展,也是当代中国探讨意识形态建构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

综上资料,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意识形态和列宁和马克思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意识形态本科毕业论文意识形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与
路 菲(广西大学,南宁 530004)摘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缘起的考察以及马克思对虚假意识形态批判的阐释,得出马.

广明源光科技:阿米巴经营理念有效运用的典范
【成果摘要】阿米巴经营就是以各个“阿米巴”的领导为核心,让其自行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 广明源光科技基于以阿米巴经营理念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极致引流:用消费者思维颠覆传统成交路径》
读懂大数据时代用户的核心需求极致引流用消费者思维颠覆传统成交路径作者熊玥伽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本书通过大量的实操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引流的要点 无论是过去小商小贩的街头叫卖,还是眼下时髦的互联网公司花.

环境批评源和流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飞跃进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日益受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 美国文学批评学者率先拉开了文学与环境关系研究的序幕 1978年威廉·鲁克特首次使用“生.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