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山西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与山西的文脉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山西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2

山西的文脉,该文是山西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脉和山西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山西论文参考文献:

山西论文参考文献

山西的文脉

韩石山

这篇文章,叫《山西的文脉》,不是说古代的,也不是说近代的,是说现当代的,也就是新文化运动开始以后的.

我不敢保证我的结论是正确的,我只想说,我尽量用准确的事实说明问题.若有一天,有人指出,我用的事实是错误的,而这一事实,从逻辑上说,又不足以证实我的结论,那么我愿意承认自己是错了.

这么多年了,我们一直在自己糟蹋自己

好几年前了,有事去南方,酒席上聊天,一位半生不熟的朋友说,老韩呀,你可是个山药蛋派呀.我笑笑,没接这个茬儿.出门多了,我知道,凡是用这个方式开头的,没有几个是好料子.果然,酒过三巡,他的邪气就出来了,说有一件事他总也弄不明白,《徐志摩传》这样的作品,怎么也该是个江南人写的,怎么会是一个山西人写的?话说到这儿,哑巴也得说话了.我说,我见过一本南方人写的《徐志摩传》,开头是,轰的一声,一架飞机撞在山上,大火冲天而起.此人是大学教授,教授都这个水平,别人可想而知.出版社不想再“轰的一声”,只好偏劳我这个山西人了.

我知道,我这是诡辩.

他说的是实话,从正面说,我无言以对,也无颜以对.

我曾跟马烽、西戎诸前辈,认真地说过这个话题.我说,我是不赞成这个说法的.他们也说,山药蛋派这个说辞,是五六十年代,文学界那些自以为洋派的人,说了奚落山西作家的,可说是个鄙称,相当于民间的起外号.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起,有山西的评论家,在报上发表文章,说这是怎样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此后省内报刊上,多有附和之声,等于是集体认领了这个鄙称.于是鄙称不再是鄙称,而是美誉了.我曾在一次会上说,多亏人家说我们是“山药蛋”,还能以丑为美,胡搅蛮缠,要是人家说是个别的什么蛋,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吗?

可别小看了这么个改变.我的感觉是,自从山西作家认领了这个鄙称,山西文学的品格,是越来越低了,连带的,山西文化的品格,也越来越低了.说得再严重点,连山西人的形象,也越来越低了.

一想到自己是个“山药蛋”,我都想掮自己一个耳巴子.

山西这个地方,说来真是可怜.经济,是靠煤炭支撑的;文化,是靠山药蛋作标签的.说是“表里山河”,实则是穷山恶水,你看看满世界,哪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是出煤炭的?这样的地理,这样的经济,这样的人文,你让人家怎么看这个山西,怎么看你这个山西人?

真的,到了外地,人家说我是山药蛋派,我脸上无光,觉得还不如骂上我两句好受些.骂了你可以还口,这样说了,你只有干受着.地理上,经济上,不好说什么,但我认为,在人文上,尤其是在文学的脉络上,这么多年,我们实在是自己在糟蹋自己.我写这个文章,就是想把这个偏差给纠正过来.

近代以来的山西文脉

2012年初冬,我病了住院,谢泳先生从厦门回来,和张发先生一起到医院看我.谢带去他考证陈寅恪诗的文章,还有几本书让我看,其中一本是郭象升的《文学研究法》.郭是山西泽州人,1881年出生,山西大学堂的学生,后来又当了山西大学的教授,在山西名气很大.《文学研究法》里有篇《白话文平议》,对当时的新文学人物,都有颇为中肯的评价.可见那个年代,山西的文化人,还是能容纳新的文学观念的.

最近看了一本书,对此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这些年,赁居京师,陪老伴看孙子.有一天,一位叫王静若的女士,来到我的赁居之处,留下他祖父王念祖先生的一叠诗稿,希望我能推荐给山西的一家出版社出版.我不是个轻易忙的人,但反正没事,就看了这位王先生的诗,还真的起了推荐的念头.后来回太原,我的老领导张明旺先生请客——他来作协前,曾任省出版局的副局长——同时请来了两位现任的出版社老总,一位是三晋出版社的张继红先生,一位是北岳文艺出版社的续小强先生.我原是想推荐给张总的,觉得这样的人物,还是他那儿合适.续先到,说起此事,续说,他们那儿正印一套《民国诗丛》,王先生的诗既然这么好,就加入这套丛书吧.我便将带去的诗稿,交给了续总.这是春天的事,到了秋天,这本书就出了,叫《王念祖诗集》.

现在可以说我之所以推荐的理由了.我不懂诗,不全是看他的诗好,我看重的是,这是一个有功名,且自许甚高的文化人.功名者,旧时之学历也.且看他有着怎样的功名.

王念祖先生,1882年出生,山西浑源县人.1900年十八岁时,首次参加童生选拔,获案首,成为秀才.1902年人山西大学堂西斋读书,同年山陕两省举办一场并科乡试,王先生前往西安,参加科考,顺利中举.原拟三年后进京参加会试,成为浑源县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进士,不意1905年兴新学,废科举,只好重返山西大学西斋学习.1908年完成西斋预科学业,成为山西大学西斋第四期毕业生,被清政府授予新举人称号,成为新学旧学双举人,授候补知县衔,且不分单月双月,均可补缺.1911年8月,完成西斋法科学业,与其他同学进京面圣,被宣统皇帝赐进士.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进士.

且看两个参照.鲁迅是1881年生人,参加过县考,未进学,后来也就没有资格参加乡试成为举人,进士就更不用说了.他那个年岁,是可能取得这些功名的,而他没有取得.民国后,学部有新进士考试,记得早年看书,郁达夫是参加了这个考试的,没有考取.

至于王念祖的才能,只要看看这两联就行了,一联是“杜陵寄食平生痛,王粲依人半岁闲”,一联是“王粲于今寥落甚,何时把盏一登楼”.王粲者,建安七子之首也.前联说的是1958年王念祖被划为“”,在随后的食堂化中,旧宅建为食堂,后又让村人占据,只好蛰居他处门洞旁的小屋里,一直到去世.

在那个年代,山西学子,功名上一点也不后于他人.

我在山西大学念书时,历史系教授郭吾真先生,与吴晗是清华同班同学,她的丈夫常风先生,外语系教授,是钱钟书的清华同班同学.中文系教授姚奠中先生,是章太炎的学生,可以说是鲁迅的师兄弟.我写过《李健吾传》《张颔传》,他们都是杰出的文化人.李是作家,张是考古学家,也可说是诗人,新旧诗都写.

这些文化人,他们身上,可有一丁点的山药蛋的气息?

怎么我一跨进文坛,就掉进了“山药蛋”的堆子里?

我是怎样掉进“山药蛋”堆子里的

我上大学时,学制是五年,1970年8月毕业,分配到山西汾西县一个村子教书,过了一年,到了另一个村子.我的老家在临猗县,调回去绝无可能.在这样的地方,前程是一眼就可以看到底的,年轻教员熬成老教员,退休了回老家.

要改变这个命运,对一个出身不好的人来说,只有写作.三下两下,居然薄有声名.出名跟当强盗是一个道理.得干一票大的才行.当时的电影,八个样板戏之外,只拍出一部《青松岭》,我就想,若能写上个电影文学剧本,拍部电影,还怕调不出这个鬼地方吗?于是便写了个本子,叫《山里的秋天》,寄给北京电影制片厂.没想到的是,当年秋天,北影把我叫到北京,不是要拍这个电影,是觉得我的本子还有点基础,他们要办个电影文学剧本学习班,一个半月,让我来提高提高.

三十几个人里,后来也还有名的,一个是安徽来的张锲,一个是江西来的杨佩瑾.张后来当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杨后来当了江西文联的主席.认识他们对我没用,有用的是,认识了也在这儿改本子的两个山西作家,一个是马烽,一个是孙谦.我们住三楼,他俩住一楼,一人一个房间.有次我去了,马烽说,老孙昨天晚上咳嗽,浑身抖动,腿一抬,脚一挑,一边的小脚趾,不偏不倚,恰好挑进了床头柜上放的茶杯的把儿里,甩出老远,摔个粉碎.

这是1973年的事.此后我去了太原,就去看望二位.看望了马烽,顺便也去看望了西戎.在山西,这两个人的名字是连在一起的,都是《吕梁英雄传》的作者.

一晃改革开放来了,刊物多了,发表的作品也就多了.1980年,刚刚恢复的中国作家协会,办了个文学讲习会,学期半年,通知我参加.三十一二个人,山西就我一个.去了才知道,这是中国作家协会通过北京的文学单位,自个确定的名单,跟本省没有关系.也是去了才知道,这个讲习会的开办,与丁玲大有关系.上世纪50年代前期,丁玲主持中国作家协会工作时,办过一个文学讲习所,招收解放区的年轻作家来进修.知道了这个情况后,讲习会的同学们兴奋不已,一致要求改名并延长学习期限.一闹腾,学期没动,名字还真的改了,叫成文学讲习所第五期,意思是,跟50年的四期接续上.

半年的时间里,多半是请有名的作家学者来讲课.学者们是讲课,作家来了是谈经验.真正的经验,往往就是经历,经历是最见性情的.记得一次请了萧军来,大谈在上海时怎样跟打架,又谈在刚刚开过的第三次文代会上,他们几个老作家,怎样向周扬发飙,弄得周扬很是尴尬,连连鞠躬,检讨自己过去整人的错误.

文讲所的负责人徐刚,是老讲习所的人,知道我是山西来的,曾跟我谈起文讲所的旧事.说丁玲办所初期,马烽和西戎都是第一批学员.山西来的,第一期是马烽、西戎,第二期是胡正,第三期是少数民族班,山西没人来,第四期是编辑班,来的是陈志铭,《火花》的副主编.

“怎么后来就不办了呢?”

“丁玲出事了,还怎么办下去?”

“那些人呢?”我是问一二期那些青年作家.

“哪儿来的回了哪儿.马烽、西戎、胡正,不都回了山西吗?”

隐隐约约地,我感到,我是站在了一个战阵的一侧.

文讲所结业回去,承马烽、西戎的关照,我从学校调出,到汾西县城关公社挂职,担任副主任.1984年,我正式调进省作家协会,成为专业作家.不久又去太原近郊的清徐县,挂职县委副书记,深人生活.

就这样,我掉进了“山药蛋”堆子里,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山药蛋”.

我不喜欢这名号,但我喜欢这待遇,这荣耀.

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可怜的老太太

1984年12月底,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西宾馆举行.我是山西的与会代表.行前,西戎让我去他家里,说省上正开人大常委会会议,他不能去北京,告了假,有份礼品,两瓶汾酒,还有一封信,让我带给丁玲.

到北京住下,当天晚上,我就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到木樨地22号楼丁玲的家.房子很大,客厅里,好几个客人,正在谈笑中.听说我是山西来的,老太太很高兴.人多,不便说什么,问候几句,鞠躬退出.

回到京西宾馆,有人跟我说,会上有人在活动,要把丁玲选下去.山西代表中,也有人在做这个事.我对这种事向来反感.丁玲是个受尽磨难的老作家,解放初就是作家协会的副主席,主持工作,七老八十了,还是个副主席,忍心这么糟蹋吗? 第二天一上会场,我就知道我是多么幼稚了. 大会在一层会议厅里进行.从我们住的楼层下去,往右一拐,正是会议厅的后门.进去右手的墙上,有张大红纸写的致敬信,一看,是周扬同志病了,不能参加大会,许多受他栽培,或没有直接栽培,也受到他精神感召的作家们,对他为中国文学事业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愿他早日康复云云.两整张纸,竖着连在一起,下一张的大半空着,满满的全是签名,全是当时最叫红的,或是过了一段也叫红的作家们,有青年作家,更有一批重放异彩的作家. 开大会时,丁玲坐在主席台上,前排右边倒数第三或第二的位置上.上身是一件宽大的红毛衣,看去像一团火. 选举在最后一天进行.我心提得老高,为老太太担着心.是当选了,但票数不高,明显不是她这样的人物应得的那个数字.

再后来,是大型文学刊物《中国》停刊事件.一个复出的老太太,领着几个老弱残兵,想办一份刊物,也叫停了.真能做得出来. 关于丁玲是“老左”的话题,我是有自己的看法的.1996年,我在《文学自由谈》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说:

十年动乱不提,粉碎“”后,各行各业都是受迫害最深的人出来掌权,按文艺界的情况,理当是丁玲出来,倡导思想解放才是.事有不尽然者,一来是周扬等人仅是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本身又是政界人才,自然辨得风向,知道该何去何从;再则当时的对问题尚未全面平反,丁玲等人“案情重大”,而平反的大权操在周扬手里,实在不行了,也会拖一拖.丁玲所以会“二次平反”,其源盖出于此.待到丁玲彻底平反出来,世事已大变,周扬已经坐稳“思想解放领袖”的地位,两人既然势不两立,留给丁玲的是什么角色,就不言自明了.

文章名为《酒醉的探戈》,一年后收入我的《黑沉中的亮丽》一书.

周文和《吕梁英雄传》

进了山西作协,免不了会跟马烽、西戎两位师长聊聊天.我对30年代的文学,兴趣颇浓.想不到的是,他俩在晋绥根据地的老领导,竟是一位30年代的作家,名叫周文.

西戎给我说过,周文最著名的,是“盘肠大战”.他简略地说过事情的经过,详细情形,还是我自己看书知道的.

约1935年的时候,周文写了个短篇小说,叫《在山坡上》.其中有个情节是,一场混战之后,一个腹部被刺破,肠子流出的士兵,醒来看到与他交战的敌方士兵还活着,又起来继续拼杀.《文学》的编辑傅东华,发表时将此情节删除.周文大为不满,写文章争辩.那边不依,两边就争论起来.因为是肠子引起来的,删去的又是文章中间的一段,故名日“盘肠大战”.

周文的经历,有点像沈从文.1907年出生,四川荥经人,年轻时,曾在川军部队当文书.1930年出川,在江浙一带谋生,爱写小说,很快出名,由丁玲介绍入党,后来成了“左联”党组成员.与鲁迅关系亲密,鲁迅下葬时,是十几个抬棺人之一.

抗战开始后,周文撤到重庆,过了两年,去了延安.1942年过河到山西这边的晋绥分区,任宣传部秘书,后来当了秘书长.1945年初,《晋绥大众报》社长他调,周文兼了社长.此时马烽和西戎两个年轻人,已是这个报社的副刊编辑.1945年5月,晋绥边区召开战斗英雄劳模大会,英模材料很多,《晋绥大众报》是个小报,五六天出一次,无法悉数登载,经周文同意,由马烽与西戎执笔,将这些材料改写为章回小说,名为《吕梁英雄传》,逐期刊登.

抗战胜利后,周文奉调到重庆,任《新华日报》副总编辑,将已经发表的三十几章,带到重庆,在《新华日报》上连载.再后来,上海出了《吕梁英雄传》,前面有周文写的序言.可以说,《吕梁英雄传》是在周文一手扶植下写出来的,也是在周文一手策划下,走出吕梁山,走向全国的.

周文后来的命运,甚是悲惨.1952年在马列学院的“三反”中,他先是运动的领导人,后来成了“大老虎”,不明不白就死了,胡乱埋掉.直到1975年,才获得平反,迁葬八宝山;1987年,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在北京成立,马烽出任会长,以倡导文学大众化的名义,写了纪念文章,深情怀念周文先生,说是经过周文的运作,“给国统区的人民带去了解放区军民艰苦奋斗的一幅图画”.

马烽和丁玲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让儿子为我在网上买了一本书,马烽写的,叫《马烽与(吕梁英雄传)》,2016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马烽与丁玲,我原来只知道两人关系甚深,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比我所知道的还要深.

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举行,会后马烽留在了中国作协(当时称“文协”)创作组.不久之后,丁玲从东北调来,主持作协工作,两人由此相识.真正成为师生关系,并有工作上的交集,则是丁玲创办文学讲习所之后.这个组织,最早的名字是文学研究所,后来改名为文学讲习所.马烽和西戎都是第一期的学员,也是工作人员,马烽的职务更高,是讲习所的党支部书记,也就是说,是丁办讲习所的主要助手.

丁玲主持中国作家协会,周扬是的副部长,分管文学艺术,等于是将两人的不和,从延安时期,经过解放区时期,延续到了建国后.周扬对丁玲发起的第一次攻击,是1955年夏天对《文艺报》办报方针的批判.批判的内容,很快就转到丁玲办文学讲习所,说是意在培植个人势力,搞独立王国.批判会上,马烽看不下去,觉得自己是支部书记,什么事都晓得,便主动发言,为丁玲辩解.有人当场痛斥他是为丁玲抬轿子、吹喇叭.会后领导找他谈话,要他作检查.检查他是作了,但心里是不服气的.待到丁玲被打成,虽说作协领导有意安抚他,委以重任,他还是坚辞不干,回到了山西.

此后二十多年,两人没有来往.

“”后期,马烽知道丁玲夫妇发配到山西某地劳动改造,也没有去看望.

他是知道感恩的人,一直记着丁玲的恩情.解放初,他与杏绵要结婚了,杏绵的工作单位在保定,是丁玲通过组织关系,将她调到北京,又安排两人住在颐和园的邵窝殿,度了一个星期的“蜜月”.

最最重要的是,马烽绝不相信丁玲是叛徒.1952年夏天,他曾陪丁玲、陈明夫妇去南京参观访问.有一天,丁玲特意领上陈明和马烽,去南京郊区看了当年软禁她的那个地方.马烽的感觉是,革命队伍里,谁会拿上自己的污点给人夸耀?

1978年,马烽在山西已恢复了职务,抽调派赴晋东南地区工作.带车下去,一到长治,听文艺界的同志说,丁玲夫妇劳动改造地址,就在长治市北郊的杖头村.他不去报到,当即驱车去村里,看望丁玲夫妇.

过后不久,丁玲即获平反,但是,仍留下了一个遗憾,就是所谓的叛徒问题,仍然悬着.直到1984年冬天,开第四次作代会前,才由中组部发出文件,算是彻底平反.

再一件最能说明两人关系之深的事是,1986年2月22日,丁玲病危,陈明立即发电报给马烽.马烽得信后,买不上,只好用站台票上了车,由送站的人向列车长讲明情况,才补上软卧,赶到北京,看望了弥留之中的丁玲老人.

鲁迅——周文——丁玲——马烽

1989年冬,马烽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实际掌门人.有人大为惊奇,觉得,怎么也轮不上一个“山药蛋”!

山西更有所谓的耿介之士,找上门去,劝说马烽,这个时节,怎么也不应当进京,担任这样的职务.

我听了只有冷笑.但我不能说什么.后来见有外地的朋友,也持这样的论调,遂觉得,有必要将此中缘由说个清楚,便写了一篇文章,名为《酒醉的探戈》.写是写下了,发?哪儿肯发呢?便一直搁着.1995年冬天,去天津开中国小说学会恢复活动的会议,会上见了《文学自由谈》主编任芙康先生.他对我说,有适合他们发表的作品,但请寄来无妨.回去后,便将那篇文章寄去,第二年第一期便刊发了.文章里,我说了对中国文艺界几十年来的争斗的看法,不是要说服谁,只是想说,这世上有人有这样一种看法——

这种争执,可上溯到30年代初期,先是“左联”的领导权,后是两个口号的抵牾,于是进步文坛上形成了互不相让的两派,鲁迅为一派的主将,麾下有冯雪峰、胡风、丁玲一干人马;周扬为另一派的主将,手也有一千人马.都称得上兵强马壮,气吞万里如虎.从创作实力与社会影响上说,还数前者,从年龄优势与党内地位上说,则要数后者.在上海没有争出个你高我低,一则是鲁迅去世了,再则是抗战爆发了,于是战场又转移到延安.冯雪峰、胡风都没有去延安,去了延安的是丁玲.丁玲去延安的时间最早,大约在1936年秋,先是到了保安,后来才去了延安.周扬去延安在1937年.此时,时势不同而人事又大变,一进了根据地,丁玲就显得势单力薄了.有一个职务上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在保安时,丁玲当选为文艺家协会主任,可是到了延安,成立边区文艺家协会时,周扬就是主任了.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居然还担任了鲁迅文学院的院长.

接下来说,丁玲在延安待不下去了,组织西北战地服务团去了山西.回到延安,又因为一篇文章受到批判.解放后,原本应当平安相处的,不料世事有变,使丁玲沦为阶下囚.马烽坚决辞职,退守山西,也就成了是无奈,也是明智的选择.

历史老人,绝对是个文章高手,早在丁玲遭受厄运之前,便埋下了一个深深的伏笔,这便是办了文学讲习所.对这一点,我是这样说的:

富有戏剧性的是,在延安办过鲁迅文学院,且以此拼凑了自己班底的周扬,胜利后一朝大权在握,忘了办学校的重要性,竞让丁玲棋先一着.未必是有意为之,起初或许仅是一种责任感,50年代初期,丁玲办了个“文学讲习所”,到五七年反右前,接连四期,培养了一大批解放区出身的作家.这些人,有作家的一面,也有革命干部的一面,在中国的政治运动中是不易倒台的,后来大都成为各省区文艺界的铁腕人物.这样一来,当上面的丁玲一千人纷纷落马后,全国的文艺界便呈现了一种奇怪的格局,上面是周扬一派掌权,各地又多是丁玲的弟子掌权,如山西的马烽,安徽的陈登科等.政令不一,各行其是,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那些年,有的人在上面备受冷落而到了下面却礼渥有加,有的人在下面平平常常,却会不断擢升.

于此便可以看出,山西的文脉,是怎样一个线索.影影绰绰的,是不是这样几个点,连成了似显不显的一条线:

鲁迅——周文——丁玲——马烽.

我不敢说,我说清了一个问题.我觉得,曲曲折折地,总算说清了我要说的意思.

最后要说的是,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一半是出于公义,一半是出于私情.所谓的私情,不是别的,是三十多年前,马烽和西戎两位先生,将我一家从吕梁山里调到省城,改变了我和我家人的命运.两位老人的晚年,并不怎么顺遂.这世上,总得有人为他们说上两句好话.

2017年12月l5日.潺凌宣

小结:此文为一篇关于经典山西专业范文可作为文脉和山西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山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面花装饰特色的比较豫东沈丘顾家面花和山西花馍的比较
摘要文化的形成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历史背景,饮食文化亦是如此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不同地区的文化存在即相通又各具特色的样式,其中面花便是其中一例 同属面食为主的河南和山西两省在面花各具特点 关.

基于中国画文脉的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
【摘要】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和美学追求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画家们正是把握住了中国绘画的艺术精神,并在写生中通过锤炼能够表达这一艺术精神的笔墨语言,从而创作出富有中华民族.

山西小花戏中双手扇的艺术特色
摘要主要通过小花戏双手扇的基本扇法和扇花,以及小花戏音乐与舞姿的结合,论证了山西小花戏双手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小花戏双手扇;艺术特色;运用  中图分类号J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8854(.

薄一波和阎锡山斗法山西
从辛亥革命开始执掌山西政权达38 年之久的阎锡山,被人称作“土皇帝” 他信奉“中”的哲学,随着形势和利害关系的变化,立场可以随时变换 抗战期间,为了团结.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