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技师论文>材料浏览

生活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跟日常生活的背面(节选)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生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0

日常生活的背面(节选),该文是生活方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跟日常生活和节选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学和生活论文生活周刊杂志党的生活杂志社生活和数学论文

日常生活的背面

(节选)

——柳宗宣的诗歌写作

张曙光 

我比柳宗宣略长几岁,他写作的大的背景我同样熟悉,他追求的平稳质朴的诗风也是我所赞许的,接受起来并无障碍.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的生长环境和个人经历,但这反而会引发我阅读的兴趣.他二十七岁开始写诗,起步并不算早,但一开始就写得很成熟.他早期的诗似乎偏重于玄想,到了后来,诗风变得质朴、深沉,特点也愈加鲜明起来.他的诗大都叙事,在这方面我们多少有些接近.我注意到他写过不少追怀亲人和朋友的诗作,甚至也有写给女儿的诗,但处理起来和我全然不同.在我看来,写作似乎包含着两个维度,一是要从个体经验和立场出发,这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甚至被过分强调了.另一个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即诗人应该努力理解他的时代,通过个体经验达到对时代更深刻的认知.离开了其中任何一点,诗便无从谈起.诗歌的深度和广度应该是经验的深度和广度,也应该包含着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宗宣两方面做得都很好,他的诗带有某种自传性质,并非有意为之,他只是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生活和内心的变化,哪怕是很细微,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他人生的境遇和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和氛围.对准确这里也许需要稍作解释.诗歌的准确是靠语言来实现的,如果仅仅把达意当成准确,事情就简单多了.准确不是基于对现实的摹写,而是基于对现实的重构.它不仅要求忠实于外部现实,更要符合内在感受,在展示事物外在形态和特征的同时更要体现出事物的本质,以便在最大限度上切合人们对现实的感知.后者指向一种更高的真实.文学和绘画一样,也有写实和写意之分.前者追摹现实固有的形态,后者则从内心感受出发,对外部形象加以抽象或变形.宗宣的诗应该介于二者之间,既注重对现实摹写,也注重表达内心感受.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真诚的态度,也同样需要高超的语言技艺.

宗宣在语言使用上很用心,他使用一种经过提炼后的日常语言,用词朴素而准确,态度真诚而严谨.他的诗少有鲜亮的色调,像黑白影片一样在时光流转中回放着,展示出人生的况味.他采用了一种近似无风格的风格,多少有些接近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我清楚要达到这一点是多么不容易,同样清楚态度的真诚和准确的表达对于写作有多么重要,因为任何夸饰和矫情都会损害诗歌的真实.在宗宣的诗中,我们看不到浮夸和矫饰,甚至在必要的情感抒发时也显得节制.在一则札记中,他曾经谈起小津安二郎的影片,尤其是其中的克制艺术——静观的视角:“那种被动的态度.艺术家的低摄影:限制了他的视角,为的是看到更多;限定他的世界,图求的是超出这个限定.”从对小津的理解中我们或许可以领悟他的写作.这里有两个词语值得注意,一个是静观,另一个是限定.前者是为了对世界更好地体察,静观在这里不一定是机位和视角的固定,像小津那样.“静”可以理解为静默和冷静,而是在观察中凝神结思,最终演化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境界.后者则是以少为多,限定是为了超出,以有限的能指达到更多的所指(小津也许才是真正的极简主义),与海明威的冰山说契合,也体现出一种对立的因素,艺术也许就是这样构成.我想这两个词用来解释宗宣的写作风格和艺术追求很适合,也让我们对他克制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宗宣诗中多是写日常生活中的身边小事,克制的原则在材料的选择上同样有效.他从当代生活中的一些细微末节入手,并围绕这些展开.“喜欢描述日常生活,从非常具体的人和事件中投射出情绪性、观念性的精神因素.”这句话说出了他写作的一个特点.他诗中提到的事件只是与个人生活相关,却能展示出人类的某种处境或生存状态.这种被称为日常化的手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及后来的诗歌创作和批评中被经常使用,却没有被真正重视起来.当一种文学现象或写作方法被概括成文学术语,很容易成为一个标签,贴上去就完事大吉,至于标签后面的具体情况则很少去理会.人们常常会说起某些人是叙事性写作,或某些人是日常化写作,似乎这就成为这些人的写作特征,却对作者在使用这些手法时独特用心和手法视而不见,而一个诗人真正的特点和长处可能就在这里.

对日常化的理解也存在着歧异.记得在若干年前的一次文学活动中,我和几位诗人读了自己的诗,一位我们当年曾经尊重过的诗人却对这些诗颇为不满,他私底下批评这些诗太过琐碎,而琐碎正是日常化的贬称.它总是通过细节和具体的情境来体现.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这也许是对的,因为在他写作的那个时代,诗歌需要反叛和,也需要高度的概括.但今天的情况已经不同,诗歌总要跟上时代脚步,它需要突破自身的限制以适应新的变化.如果仍然停留在当年的认识上,理所当然会对今天的写作不满.在他或是和他持有同样观点的人看来,日常性使诗歌变得琐碎而平凡,破坏了诗歌既有的美和崇高.然而他们似乎忽略了一点,正是这种对日常生活的执著与发掘打破了既有的宏大叙事和虚假的崇高感.日常代表着生活的常态,能够更加真切地体现我们的意识、情感,和当下的生存状态.如果按阿伦特的说法,历史学家的任务是“将人类的行为从注定被遗忘的虚空中拯救出来”,那么诗人的任务和历史学家是一致的.一些人不接受日常性,也是因为日常性与传统意义上的诗意格格不入.他们还没有从浪漫主义诗歌的审美趣味跳出,仍然沉迷于那些与现实无关的所谓诗意中.

的确,日常性表面上看并不诗意,甚至排斥诗意,然而,它在带给诗歌现代特征的同时也展示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诗意.这种日常的诗不以取胜,也不侧重于象征和议论,而是通过更加具体可感的情境和场景来体现人生意蕴.这一认识在我读宗宣的这些诗时更加明确了.他在日常化方面做得很出色,身边的一切都能进入他的视境,然后转化成诗:回忆,个人生活,日常见闻,一次邂逅,阅读,甚至是路上丢弃的鞋子.这使我想到了美国诗人辛普森一首关于诗的诗:“不管它是什么,它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和诗.”把日常的一切尽可能地纳入到诗中正是现代诗的一个显著特征.他的胃足够强大,那些惯常容易入诗和不容易入诗的形象都纳入他的诗中,处理起来驾轻就熟,而且写得摇曳多姿.他处理细节的能力很好,目光像摄像机镜头一样从周围的人或事物上缓缓移动,并不做过多停留,读起来既不黏滞也不琐碎.

在他看来,日常生活并不仅仅是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它还包含着我们平时观察不到、甚至也是无法理解的内容:

日常生活的背面总是晃动着

亡者的面影,他们说过的话

纠缠我,在阴阳两世出入

决绝,无所顾忌,代替他们

这几行诗让我感动.透过那些纷杂的表象,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不为人知的一面.日常代表着现在,也同样包含着过去,在我们熟悉的生活背后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与我们的息息相关,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正因为这样,“我”所看见的不再是单向度的了,出入阴阳两界的死者们也给我们带来了彼岸世界的信息,把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过去和现在,生和死.宗宣的一些诗中多次写到死者:父母、朋友和熟人,他仿佛在和死者面对面的交谈,自然得就像在田边谈论着天气.在一首诗中,他历数着死去的熟人,仿佛在为死亡开一份清单,或是在为那些死去的人撰写碑文.诗的结尾出人意料:“没有生死,只有面前/一个光亮闪现的空无.”这种貌似的超越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反而衬托出生者的沉痛.那首怀念父亲的《藤椅》诗应该是同类诗中最好的一首:诗从一把藤椅入手,短短几句便写尽了生前身后事.平淡地写来,无一句写到哀伤,但哀伤自在其中.

我想到了《世说新语》中王孝伯和他弟弟的一段对话.他问弟弟古诗中哪个句子最好,然后自己徐徐回答,就是那句“所遇无旧物,焉得不速老”.他所以看重这句诗,不仅在于它切中了生命的本质,也映射出魏晋人的心态.但宗宣没有发出类似“焉得不速老”的感叹,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特点,引而不发,点到即止,一种人生的悲凉却透过诗句缓缓向外溢出,带给我们一种虚无和驱之不散的沧桑感.

宗宣的诗平实而朴素.在我看来,做诗和做人的态度应该是一致的,至少是在相互作用.从一个人的诗中约略可以看出性情和人生态度.在一次访谈中他谈到喜爱陶渊明和纽约派诗歌.生活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以田园为背景的中国诗人和生活在二十世纪大都市的纽约派诗人之间有着怎样的共同点?陶渊明选择了一种近乎农民式的乡村生活,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心灵自由,他写的却是身边事,耕种,锄草,喝酒,读书,游览,甚至乞食.纽约派诗人们作为身处二十世纪最繁华的大都市中的艺术家,诗中充满着城市中的日常细节.街道,地铁站,唱片店,约会,午餐,俯仰皆可为诗.事实上,他们都是在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平常小事转化成诗.

只有真正的诗人才会具备这样的眼光和能力.他们的语感亲切、自然,很少姿态感.后者同样重要,代表着一种自然、率真.诗人需要这种态度,同时也要保持足够的谦虚和清醒.他应该意识到,真正应该追求的不是名声,更不是话语中的权势,而是通过不断锤炼自己的诗艺,努力探求和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自我炫耀和过多的姿态感最终会对诗歌和自身有所损害.诗歌一方面如布罗茨基所说,是高度个性化的,是免遭奴役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成为名利的一个陷阱.当诗人热衷于名利地位,标榜成功和征服,变得浮躁和功利,就开始远离诗歌和自我了.诗歌高贵,但并不意味着诗人高贵,除非他通过诗歌写作使自己的人格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诗人除了写诗外,并不异于常人.如果诗人比起常人更加优秀,那么只是因为他保持着一份平常的心态,把生活和写作同一起来,在生活中发现诗,并使自己的人格境界得到提升.

在宗宣的诗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姿态感,相反,他似乎向我们展示出一种追求平凡的努力:用平常的心态抒写平常的事物,以便“从生活的朴素进入到诗本身的朴拙”,这是很值得赞许的.难得的是他把写作与人格的修为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修为和诗的境界联系在一起.“写了几十年的诗,最后发现它是你人生修为的承载形式,人修行到什么程度诗的境界会随之相配衬.陶潜的伟大就是他的一生的身体力行.”这些话深得我心,诗的境界与诗人的修为密切相关,如果诗歌写作不能提升诗人的境界,无论它会带来什么,最终也是徒劳无益的.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真诚地抒写内心也许更为重要.写诗不是一种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对有些人来说,甚至也是一种宿命.这些年来,宗宣一直在默默地写作、探求.我写诗略早于宗宣,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几年了,诗歌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或者能够给予我们什么,我至今说不清楚.也许诗歌本身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的对生命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和我们对待诗歌的态度.这也是从宗宣诗歌中得到的一点启示.

该文结束语,该文是一篇适合日常生活和节选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生活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生活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梦幻五章(节选)
1黄昏,雪豹伸展着四蹄被不安和冲动所激励斑斓的花纹下热血荡漾似微风在水面上起伏面对这经验的女性她光亮的肢体蕴含着自虐蕴含着瞬时的回忆和梦幻在这场较量中,火车巨大的轰鸣遮盖了第一次静默中,偶然的响动充满.

文明的标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报告之四(节选)
卢佳雁把父亲告上了法庭,只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回来陪过自己 很难说这个小女孩儿的愿望是简单还是复杂 走上法庭的时候她7岁,在一个没有父亲的世界里留守了整整7年 她出生的第15天,父亲赵兵伟离开了,丢下句&.

沃森花草原记事:我认识的猎人日薄西山(节选)
沃森花草原记事我认识的猎人日薄西山(节选)  鲍尔吉·原野  罕山里住着神,你相信吗  我见到猎人端德苏荣时,他坐在自家炕头用棉被围绕而成的大圈椅里 被子叠成细条,垛成马蹄形状,露出红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