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技师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古代诗歌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和基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试题和备考建议---以高考语文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题为例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古代诗歌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30

基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试题和备考建议---以高考语文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题为例,该文是有关古代诗歌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和教育目标和分类学和备考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古代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古代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师德教育论文教育杂志社医学教育管理杂志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摘 要:安德森等人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础上,从“知识”与“认知过程”两个维度将认知领域的目标进行重新分类,从而辨识目标的确切含义与精当指向.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题目表述恰好符合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点,故基于认知目标分类学思想来研究语文高考试题,以期寻得命题规律,进而有根据、有指向地设计备考策略.

关键词:教育目标分类学知识认知过程古代诗歌阅读

美国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等人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中指出:“目标的陈述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动词描述预期的认知过程,名词则描述我们预期学生习得的或建构的知识.”可以说,高考试卷中的每一道题,都有强烈的目标指向,也即我们常说的“考点”.比如2017年全国课标Ι卷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和第6题“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两个题目,转化一下表述,即为“请简要说明(动词)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的好处(名词)”“请结合作品分析(动词)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的艺术效果(名词)”.不难发现,这些题目完全符合安德森等人总结的目标陈述特点.为此,我们不妨大胆借鉴教育目标分类学,用它去研究高考语文试题,以期有所收获.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述及价值

教育目标分类学从整体上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卢姆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旨在帮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各种预设的目标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对目标含义理解的准确性.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的分类法,手册Ⅰ:认知领域》中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而其修订版主要是按“知识”与“认知过程”两个维度分类.在“知识”维度,知识被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4大主类及其对应的11个亚类.事实性知识,即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了解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知识,即在一个更大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程序性知识,即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准则;元认知知识,即关于一般认知的知识以及关于自我认知的意识和知识.在“认知过程”维度,认知过程从低到高被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大主类及其对应的19个亚类.记忆,即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的知识;理解,即从口头、书面和图像等交流形式的教学信息中构建意义;应用,即在给定的情境中执行或使用程序;分析,即将材料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确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部分与总体结构或总目的之间的关系;评价,即基于准则和标准做出判断;创造,即将要素组成内在一致的整体或功能性整体,将要素重新组织成新的模型或结构.

两个维度的主类及亚类详见下页表1.由“知识”和“认知过程”所构成的二维框架即被称作“分类表”,而分类表中的每一个单元格既是“知识”和“认知过程”的交汇处,也是细化后的认知目标在分类表中的具体位置.

为了读者更好地参照使用,修订版对分类表中的每一个主类和亚类都进行了明确定义和举例说明,同时还对认知过程维度的19个亚类进行同义词的梳理与分析,并“希望这19种具体认知过程是彼此互相排斥的,它们合起来能够界定6个类目的宽度和边界”.因为,从“目标设计与表述”到“在分类表中准确找到位置”这一过程,始于对目标中的动词与名词的分析与确认.比如2017年全国课标Ι卷第13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这一题干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名词短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动词短语.前者指向“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可以确定为“事实性知识”中的“细节要素”;后者指向“学生能将信息从一种表征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表征形式”,可以确定为“解释”(同义词中有“翻译”),是“理解”中的一个亚类认知过程.所以该题干所要考查的目标处于表1中“事实性知识”与“理解”相交会的单元格中(见表1中的“▲”),这一题的考点即为“理解事实性知识”.

又如2017年全国课标Ι卷第9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在这一题干中,动词“概括说明”指向认知过程维度,名词短语“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指向知识维度.“概括”是“总结”(“理解”下的亚类)的同义词;“说明”是“理解”下的一个亚类认知过程.然而若想总结并说出中美两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还少不了“分析”,主要是对信息先进行“区分”(“分析”下的亚类),然后再进行“归因”(“分析”下的亚类).所以这道题“考点”涉及的认知过程可以确定为“理解”与“分析”.在知识维度方面,中美两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主要指向“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也即“事实性知识”.所以,该题的考查目标为“理解事实性知识”和“分析事实性知识”,具体为“总结事实性知识”“说明事实性知识”“区分事实性知识”“归因事实性知识”.综上,该题目所要考查的目标处于表中相对应的四个单元格中(见表1中的“●”).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说“不论是明晰的或内隐的目标,所包括的知识和认知过程都可以按分类学框架进行分类”.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具有认知重点或倾向的目标都可以归于表1中的一个或多个单元格中.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目标含义的准确理解,还利于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教学评价.比如,通过前文分析,我们了解了这道题主要想考查学生的某一具体认知过程(可能指向一个亚类,也可能指向多个亚类),就能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与思考,然后通过及时的练习与反馈,保障并实现“目标—教学—评价”的联动一致性.这也可避免反复出现“所评非所教、所教非所学、所学非所需(考)”的低效错位的备考教学.

二、运用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导高考试题研究

本文将论述视点聚焦在高考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题”上.通过下面的分析,以期寻得此题的命题特点及规律,为我们高质量地指导学生备考提供一些策略性建议.研究思路如下:

步骤一:梳理近五年(2013~2017)全国课标Ι卷以及2017年全国课标Ⅱ卷和Ⅲ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并对题目进行变换表述.

2013年全国课标Ι卷第8题和第9题: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第8题可变换表述为:解释最后两句的意思,并推断其表达的情感.第9题可变换表述为:分析诗歌结尾引入典故的用意.

2014年全国课标Ι卷第8题和第9题: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第8题可变换表述为:说明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抒发的作用.第9题可变换表述为:根据末尾两句,推断词中人物的情绪,并说明其表现手法.

2015年全国课标Ι卷第8题和第9题: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第8题可变换表述为:比较并总结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描写塞外景物角度方面的不同.第9题可变换表述为:推断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其对全诗情感抒发起到的作用.

2016年全国课标Ι卷第8题和第9题: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8题可变换表述为:描述前四句的景象,并分析其用意.第9题可变换表述为:根据典故,推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017年全国课标Ι卷第15题: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这道题可变换表述为:解释并评价诗句的精妙之处.

2017年全国课标Ⅱ卷第15题: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这道题可变换表述为:根据首联,推断并总结诗人的性格.

2017年全国课标Ⅲ卷第15题: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这道题可变换表述为:从“戏赠”入手,推断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步骤二:依据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对题目中的动词和名词(名词短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确定每道题的认知取向,即其所涉及的考点(详见表2).

步骤三:根据“知识”与“认知过程”两个维度中具体亚类的含义和指向,将确定的“考点”呈现于简缩的分类表中(详见表3).

步骤四:完成步骤三后,根据分类表中的“考点”分布进行考试趋势的分析与命题规律的总结,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备考策略.

通过上面的分析、厘定,就“古代诗歌阅读题”来说,我们大体可以得到四点认识:表2

题目动词名词认知取向(考点)2013年第8题推断/总结含义/情感理解事实性知识2013年第9题分析用意分析概念性知识2014年第8题说明作用理解概念性知识2014年第9题推断/说明情绪/表现手法理解事实性知识/理解概念性知识2015年第8题比较/总结写景角度理解事实性知识/理解事实性知识2015年第9题推断/说明情感/作用理解事实性知识/理解概念性知识2016年第8题描述/分析景象/用意理解事实性知识/分析概念性知识2016年第9题推断情感理解事实性知识2017年Ⅰ卷15题解释/评价诗句/精妙之处理解事实性知识/评价概念性知识2017年Ⅱ卷15题推断/总结诗句/诗人性格理解事实性知识/理解事实性知识2017年Ⅲ卷15题推断情感理解事实性知识表3

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事实性知识13(8);14(9);15(8、9);16(8、9);17Ι(15);17Ⅱ(15);17Ⅲ(15)概念性知识14(8、9);15(9);16(8)13(9);

16(8)17Ι(15)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1.“古代诗歌阅读题”的考查目标主要倾向于对“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少有对“概念性知识”的“分析”与“评价”.具体来说,“知识”方面主要涉及诗歌的“诗句含义、语言技巧、思想情感、人物形象”等,“认知过程”方面主要涉及“解释、描述、推断、比较、说明、分析、评价”等.

2.部分题目对“认知过程”还给予明确的程度要求,比如“简要分析”“简要阐述”“结合内容分析”等,这些语言并非可有可无,它往往指明了答题的依据、标准和范围.关注并揣摩这些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与正确度.

3.对诗歌“诗句含义、语言技巧、思想情感、人物形象”等知识的考查,不是纯粹地让学生回忆、识别、辨认或提取,而是将之融入一个陌生的、复杂的学科情境中来完成的.比如2017年全国课标Ι卷第15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就需要学生结合具体诗境去揣摩句意,然后再从诗歌的语言特点、表达手法、思想情感等专业角度去评价它的妙处.

4.这一点其实前文已有论述,就是2017年三套全国课标卷全部将“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的第14题设计为五选二的客观题,属于新设题型.另外,考点着眼较为分散,课标Ι卷指向诗句的深层含义、表达技巧;课标Ⅱ卷指向对诗中典故的理解;课标Ⅲ卷指向诗句的深层含义.不难发现,难度呈逐次下降的趋势.这告诉我们“古代诗歌阅读”方面也要关注客观题的训练,并且不同地区应有不同的备考倾向.

三、探索有效的备考策略

还是以2017年全国课标Ι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题”为例,原题如下: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根据表2可知,这是一道指向“理解事实性知识”和“评价概念性知识”的题目.其中的“理解”可进一步细化为“解释、推断、分类、总结、说明”等认知过程;其中的“事实性知识”可进一步细化为“术语知识”,“概念性知识”可进一步细化为“理论、原理、通则”等知识.

理解这一句诗的精妙之处,其实就是指出其中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效果及其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为何这个句子被人广泛称颂,而其他句子没有?很显然是因为此句在语言的内容与形式方面蕴含着别样的表达特点,即我们常说的表现手法.并且正是因为运用了这样的表现手法,才使诗句变得异常精彩,即我们常说的表达效果.综上,此题的考查目标可以确定为“赏析诗歌常见手法(比喻、以动衬静)在具体诗句中的表达效果”,考查维度可以确定为“理解事实性知识”和“评价概念性知识”.

这句诗的关键词是“春蚕食叶声”.笔尖滑在纸上产生的声音就如春蚕啃食桑叶发出的“沙沙”作响声一样,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考场上的考生心无旁骛、奋笔疾书的情形.另外需要知道的是,“蚕食桑叶”这个典故经常用在科举考试中,2013年天津高考题选用的《鹧鸪天送廓之秋试》中同样使用了这个典故.同时,这样的描写与上一句中的“无哗”两相衔接呼应,正因为考场上一片严肃寂静,才让作者得以察觉细微的写字声.显然,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考场的肃穆氛围.最后,春蚕食叶吐丝,有丰收可期的象征意义,喻示着欧阳修对通过考试选拔贤才这种制度与行为的欣慰、高兴之情.

此题的参是:(1)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动中见静,越发衬托出考场的庄严、寂静;(3)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可以说,这类赏析题可以从手法与效果两方面着手思考,然后结合语境,揣摩诗人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意蕴.可将解答这类题的思维路径梳理如下:抓关键词—描述场景—确定手法—分析作用(效果)—明确情感.

为了应对此类题所折射的考点“赏析诗歌常见手法在具体诗句中的表达效果”(测试题目往往表述为“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在备考中,我们可以进行专题式的教学设计.

教学简案如下——

学习目标:学习赏析常见手法在具体诗句中的表达效果.

目标解构:从认知过程维度来看,该目标主要涉及推断、描述、说明、运用等;从知识维度来看,该目标主要涉及“表达技巧”与“赏析方法”,“表达技巧”主要指向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赏析方法”主要指向程序性知识.综合来看,该目标主要考查“理解事实性知识”“理解概念性知识”和“运用程序性知识”.具体来说,主要学习推断表达技巧,描述表达效果,说明解题思路,运用解题方法.

教学活动与评价形式:根据上面的目标解构,我们拟设计如下学习活动来落实上述学习目标:

活动1:推断表达技巧.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能够识别并恰当解释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如表4所示),以便在陌生的语境中能及时推断并精准对应起来.这里可以设计师生之间合作问答的学习活动.相对应的评价形式可以采取口头回答或者纸笔测验中的匹配题、验证题等.

活动2:描述表达效果.我们在备考中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各种表达技巧的作用,也就是其所能实现的效果(如下页表5中对部分“修辞手法”的总结).只有这样,学生确定出某种表达技巧后,才能及时、有效地说出或描述出它的作用或效果.这里可以设计品读活动.列举一些带有表达技巧的熟悉诗句(以学习过的为主),让学生去辨别表达技巧,说出表达效果.相对应的评价形式可以采取选择题或构答题(学生需要提供答案).

活动3:说明解题思路.通过适当地练习与教师的引导帮助,形成一定的答题路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思想情感).当学生再遇到这类题时,按照既定的路径有条不紊地进行思维表述即可.这里可以设计习题训练与讲解的活动,在师生充分地交流、沟通、探讨中形成一定的答题思路.对应的评价形式可以采取口头问答.

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具体分类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排比、互文、反问、设问等托物言志、象征、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起兴、对比、衬托、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结合、抑扬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用典、借古讽今等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伏笔照应、铺设悬念等表5

修辞手法作用或效果答题格式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句式整齐、有气势、一气呵成等强调了+对象+特性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突出了+对象+特性反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对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比较,突出+对象+特点反复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了+对象+特性活动4:运用解题方法.学以致用,备考的目的在于考场上的灵活运用,而非限于口头上的“知道、理解”.因此,可以设计仿真模拟测试活动,比如原创一道考查表达技巧作用或效果的古代诗歌(最好是陌生的、难度适宜的)阅读题,然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借助已有的程序性知识去解答,最后根据参,判断学习效果.评价形式可以采取构答题的方式.

当然,以上设计针对的只是“古代诗歌阅读题”中的一个考点,除了“赏析表达技巧的作用题或效果题”外,还有侧重于诗歌内容、语言特点、主旨意蕴、思想情感等的题目,这都需要在备考中进行专题式的设计与学习.而就“赏析表达技巧的作用或效果题”而言,首先通过认知目标分类学视角下的题目分析,确定出考查要点和维度;然后进行“辨识与推断表达技巧”“描述表达效果”“说明解题方法”“运用解题方法”这样的目标细化;接着有针对性地、按步骤地进行备考分析,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即程序性知识,以便学生在陌生的诗歌情境中灵活地运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解题的质量,还能提高其解题的效率与正确率,从而帮助学生从容、冷静地走进考场,应对考试.

总之,理解并运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框架体系,进行语文高考试题研究,不失为一个有效、科学的视角或方法,其核心思想是用“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的结合来分析、解释、归纳、总结高考试题的命题取向,从而有指向、有根据地进行备考及相应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参考文献:

[1]【美】洛林·W.安德森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本文评论:此文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教育目标和分类学和备考方面的古代诗歌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古代诗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在广东高考备考中的渗透全国卷背景下的广东高考英语备考
一、高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和全国卷的考察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作为外语学习的英语课程,要承载核心素.

基于马扎诺新目标分类学的高校武术课程实施框架
摘 要根据目前武术的教学状况,选择适合的马扎诺的新目标分类学,可以为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各种武术需求提供指导作用,也可以提供理论实施框架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考核方式………… 关键词马.

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发布提出九条建议
国家卫健委今年9月2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我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工作情况并发布了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核心信息根据专家归纳的我国青少年主要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清单,提出科学倡议和指导 .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