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材料浏览

设计专业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跟基于互联网+背景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析类论文范文文献

主题:设计专业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3

基于互联网+背景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析,本文是设计专业方面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与艺术设计和教学模式和互联网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设计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设计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毕业论文艺术设计论文艺术和设计杂志艺术和设计杂志订阅

摘 要:为促进从制造产业向创造产业转型,必须加快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成果,互联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和完善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与具体实施.本课题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了“互联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探索.“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建构教学情境、认知主体的自主学习观、多维化课程互动、和发展性学习效果评价,完成意义建构等四个主要环节,并分别进行深入探析.我们要理论结合实际加快高校教学模式、管理体制的根本变革,培养更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省2015289)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设计实践的创新班多层级递进式培养模式研究(省2015289)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过程中,创新型人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促进从制造产业向创造产业转型、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艺术设计专业是伴随上世纪工业革命运动而诞生的应用型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更需要贴近社会产业的实际性需求.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是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融合学科理论的综合创新能力.以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学科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为我们有效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造精神,改变程式化的思维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立“互联网+”高校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高校教学模式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互联网的互动性、共享性和开放性使得知识创造和传播突破了时空局限,“互联网+”高校教学模式则意味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深刻变革而引发的教育创新模式的改变1.互联网“+”高校教学模式并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而是让互联网与教育行业在互联网技术搭建的

平台上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教育生态模式.“互联网+”有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这些特点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不谋而合,二者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和完善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与具体实施.“互联网+”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型设计人才.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教师利用“黑板+粉笔+参考书”的单向信息传播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听讲做笔记,做练习等形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显然,传统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之上2.这种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老师“如何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而学生“如何学”甚少被关注.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3.”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是知识的意义建构,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引导者是教师;意义建构的对象是教学提供的知识;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工具主动学习、探索研究.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互联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constructivi)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可以帮助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主导、老师到学生知识传播单向流动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基于建构主义的“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建构教学情境、认知主体的自主学习观、多维化课程互动、和发展性学习效果评价,完成意义建构等四个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

图1“互联网+”教学模式核心内容

(一)建构教学情境

在“互联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情境的涵义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客观与主观建构的时空,一个则是客体与主体参与的时空.这两方面综合构成学习的时空,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空——“境”中探求知识,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使得学习过程水到渠成、充满情趣.

1.多维的教学资源.“互联网+”背景下课程内容一般是由讲解型的内容和教学交互型的内容组成,理论结合实际、内涵丰富的课程内容是开展教学并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互联网平台为教师设计课程内容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资源,精品网络课程为教师设计课程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当前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支持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形式自由地链接、利用,提供了超越地域、跨越学科、虚拟和现实的无障碍对接.要想实现学生良好的意义建构,课程内容的开发要着眼于那些利于探究性学习、协作研讨性学习有关的资源,从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向教与学并重.

2.制作多媒体课件,扩容信息含量.多媒体课件是指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要求,利用文字、图形、视频等媒体工具软件将教学材料内容集于一体而设计开发的计算机教学辅助文件.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思维模式偏重于右脑型,偏重于直觉、想象、综合等功能,学生接受信息更偏向于视觉感官,多媒体课件用教学媒体的综合应用创设直观、形象的课堂情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感染力强.使抽象的理论以音声像的形式具体化,知识的传达更立体化,更符合艺术设计学科图象性思维的特点,实现教学信息的高效输入.

3.教学活动策划.“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学活动师生关系和教学过程得到一个全新的阐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成为常态,着重一对一的辅导,教师从教学活动的主体逐渐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知识来源的渠道得以拓宽,学生的自主精神将得到充分体现;教师更加关注教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1)教师设计新颖、开放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并根据个体需要在阶段性过程中给出指导或提供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等多媒体去自我探索,自我建构.

(2)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研究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化分组.多个学生个体可以组建成学习小组,进行学习研讨活动:讨论、协商,小组协作解决问题,每个人既是知识的学习者,也可以成为知识的贡献者,进一步完善和达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3)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环节的设计.可通过、在线游戏、网络沙盘及线上论坛等多种形式提高师生互动,而这种互动正是学习过程的核心.

4.虚拟技术创设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利用虚拟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例如可以通过音视频传输以及数据协同等网络传输技术,模拟真实课堂环境.把不同时空的职业设计师、专业技术人员请进我们的课堂,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有效地培训情境;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图形和文字等形式的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等,使信息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通路上传自己的作品和浏览他人的作品.

(二)认知主体的自主学习观

自主学习观指的是认知主体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学生作为独立认知主体的存在不应该等待知识的被给予,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探索经验去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并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1.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是要做一个很好的引导者,做好教学活动的设计,以新颖、开放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主动性.

2.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实证所学的知识.网络世界的多元化文化背景,可以让学习者在交流平台上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和点拨,强化其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其设计创意从而找到解决问题和深入思考的新途径.

3.通过实践得到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设计专业学生把自己的课程设计成果通过学科竞赛,参与科研项目,校企合作等实践手段和途径,去检验自己的设计作品的应用性和学术性,在实践中去形成设计专业知识的认知.良性的自主学习循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多维化课程互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4.通过“互联网+”的虚拟技术,我们可以自主选择多维的互动方式,包括:

1.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互动.教师可以实现线上线下无障碍地沟通,及时引导、答疑、辅导学生,督查学习进度.

2.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习者可以就共同的设计课题建立学习小组,利用好“互联网+”环境展开线上或者线下讨论、沟通、协作.每个人根据自己对选题的研究发表意见,和组员进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同时造就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

3.学生与专家互动.通过微博、BBS、虚拟学习社区等方式实现异地对象交互.

4.学生与企业互动.通过互联网虚拟技术创设学习环境,交互的对象、范围都扩大了.

艺术设计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科交叉性,“互联网+”环境下的设计教育,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支持作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情境建构,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索取者,也是知识的贡献者.多维课程互动最终产生共生效应,个体的创意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并得以升华,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发展性学习效果评价,完成意义建构

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实施和推行面向整个学习过程的发展性教学效果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实现最终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学习效果评价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由线下测评、线上测评、成长记录评价、问卷等不同方式交替进行.

1.成长记录评价(portfolioassesent).成长记录评价是以虚拟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互联网+”背景下,学习相关信息都可以非常容易地被记录下来,归类存储在虚拟档案袋,随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终端进行查询.

档案袋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课堂情景教学和课后基于网络的在线互动产生的一些过程性数据,包括学生浏览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情况、小组协作学习中的贡献值、协作小组组员之间相互的评价和个人自我评价、师生互动的次数、阶段性成果的评价等等,这些数据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2.考试测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自测题或者设计课题,学生通过网络将所学习的新知识同已掌握知识进行比对,促进新知的理解与吸收,完成意义建构,并将测试成果向教师报告.同时对阶段课程以及对教师的评价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自评前一阶段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现在的需求,并根据情况对课程内容做补充以及确定下一步的教学.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革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革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各个部门的共同协作来完成.

第一“互联网+”人才建设.注重培养复合型新教师,提高教师对“互联网+”背景的认知和理解是建构性理论教学模式实行有效建设的前提.大学教师应成为成为教育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创新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将知识转换为智慧.

第二,“互联网+”技术环境的建设.主要指电教设备、设施等电化教育系统工程硬件建设.

第三,“互联网+”软件、潜件的建设.多途径建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围绕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各科现代课程内容体系,将优秀课件资源整合在一起,开发具有专业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

第四,“互联网+”理论建设.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当重视研究和总结“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在宏观角度构建信息化高等教育理论新体系.

四、结语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互联网+”背景下,我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互联网+”的背景给建构主义艺术设计教学理论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平台,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育机制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我们要理论结合实际大力推动网络和信息技术在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应用,加快高校教学模式、管理体制的根本变革,培养更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98-100.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3.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4.王宝星.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实验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李敏(71.10),女,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产品设计教育,武汉.

此文结论:此文为一篇关于艺术设计和教学模式和互联网方面的设计专业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设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摘要艺术类专业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设计色彩,其也是艺术专业最为基础的教学课程 本文在概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基础上,充分结合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艺术设.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数码摄影课程的改革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推行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数码摄影在高校艺术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提高专业数码摄影课程教学质量,对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就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数码摄影课.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和
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 现在虽然包装设计课程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基础教学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还是存在问题 只有培养出具有更加丰富的实.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