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可持续发展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和可持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可持续发展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3

可持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本文是可持续发展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和新理念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摘 要]2016年,《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业务指南》新增“在国家层面保护非遗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从“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四个方面将非遗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鼓励各国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制定非遗保护政策和措施.从非遗国家级名录项目评审标准、名录代表性、保护实践方面看,我国非遗保护还未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为此,开展相关研究,修订国家级非遗名录评审标准,增强非遗名录在可持续发展主题方面的代表性,调整非遗保护实践,才能推动我国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包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0890 (2018) 03 -008 -07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称“UNESCO”)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2003年公约”)首次以国际公约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予以保护,明确指出非遗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①,但对此没有做具体解释.2014年,UNESCO召开题为“在国家层面保护非遗和可持续发展”的专家会议,会议分析了非遗对可持续发展昀重要性,②会议成果成为UNESCO《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业务指南》(简称《实施2003年公约业务指南》)新增的“在国家层面保护非遗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内容,该内容经UNESC02014年11月召开的“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于2016年提交给2003年公约第六届缔约国大会,经大会审议后获得通过.这一新增内容倡导各国“在非遗保护措施中努力保持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保持非遗与和平、安全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UNESCO在非遗保护上的这一变化是基于国际社会对文化与发展关系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和实践而形成的共识:文化在人类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此为基础,把推动可持续发展作为UNESCO非遗保护的新目标.

本文就UNESCO关于非遗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新理念及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新举措展开讨论,以期引起非遗学界的重视.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是随着工业文明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常将社会发展等同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在这种认知下,许多国家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导致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问题的出现: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核能和有毒化学物泄露、南北贫富分化、恐怖主义、社会武装冲突等.在此背景下,1987年,时任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损害的发展.这一理念旨在倡导人类摒弃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做法,改变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发展模式,将发展的焦点重新聚集于人:人一而非一物质,才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寻求人类持续生存的发展新范式.

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内涵,从1962年《寂静的春天》①到1972年《增长的极限》②,再到1987年联合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加上一系列与自然环境变化有关的重要会议③的召开,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一个热门概念,也是联合国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2012年,联合国报告《实现我们共同憧憬的未来——给菘书长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概念作了进一步阐释:以人权、平等和可持续为核心价值观,以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社会、环境为核心,以“包容性社会、包容性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和平与安全”四个相互依存的方面为关键目标,详细阐述了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挑战,指出实现“我们共同憧憬的未来”是要求各国“对现有生产和消费过程、自然资源的管理以及治理机制做出革命性改变,呼吁各国采取基于社会公正,结构转型,经济多样化增长的广泛的发展办法”.这突破了以往以纯物质财富增长为指标的狭义发展观,将经济和社会的包容性、自然生态平衡、人类生活品质和健康作为衡量人类发展的指标,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功能,探索在这些方面可同步取得成效的发展范式.这使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制定政策法律和具体措施的重要指导思想.

2015年9月25日- 27日,联合国在纽约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被称为“2015年后发展议程”,形成17项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是指导2015年- 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国国家主席出席了那次峰会,承诺中国将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己任.④此外,主席还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随后,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精准扶贫,以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问题等.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主席向世界表达了中国坚持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魄力.

二、非遗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对联合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响应,UNESCO倡导各国把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非遗保护制度建设结合起来.UNESCO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从“包容性社会”“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四个维度阐述了非遗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概要如下⑤:

从实践层面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UNESCO“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得到了具体体现.从2001年到2008年,该名录①以传统表演艺术类和美术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居多,以表现艺术创造力为主.自2009年起,该名录中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非遗项目不断增加,如有助于水资源合理使用的传统实践“西班牙地中海海岸的灌溉者法庭:穆尔西亚平原贤人委员会和巴伦西亚平原水法庭”(2009,西班牙)、与传统医药有关的“中医针灸”(2010,中国)、与健康饮食有关的“地中海饮食文化” (多国联合申报,2013)、有助于素质教育的“中国珠算”( 2013)、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照料阿甘树的知识与实践”(2014,摩洛哥)、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养生的“印度瑜珈” (2016,印度)、有助于和平与安全的“Gada,Oromo社会政治自治制度”(埃塞俄比亚,2016)等等.这些项目在当地社区文化认同、性别平等、扶贫、环境保护等方面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UNESCO将非遗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相对于从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认识非遗的重要性,是从人类存续的高度明确了非遗的重要性:承认非遗与其他文化.知识一样蕴含着应对和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智慧资源,在解决当代人类生存问题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也使那些由本土民众创造传承,对民众有着重大意义的传统和民间文化走出被忽视与受压制的困境,从社会边缘回归社会常态发展,服务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保护非遗就是在保护人类的现在和未来.

在全球化语境下,以人类生存面临的不同危机为主线,UNESCO明确了非遗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和保证,又是对现代科学的反思.现代科学无法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适用于所有地区的普遍发展模式也是不存在的.各国不应盲目移植他者的发展方式,而是应思考如何利用本土文化来确立自身的发展之道.具体到非遗保护,是以非遗传承社区发展实际为基础,通过各类规划、政策、措施及具体实施,发现、激活和利用非遗,用非遗来提升社区民众能力并使其参与地方社区的发展;让非遗成为地方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并从中寻求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地方知识相互借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6年《实施2003年公约业务指南》新增内容表明,UNESCO对非遗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已从理念认知进入到推动各国出台政策的行动阶段.这一转变,对更新各国非遗保护观念,调整现有非遗保护方向,促进世界各国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认识本国非遗保护的意义.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污染、民众身体疾病、不公平和财富分化等一系列“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制约了经济发展,也影响了民众幸福感的获得.自2005年我国全面开展非遗保护以来,非遗保护为大多数民众所认同,但我们也看到,非遗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的程度还比较低,有待结合我国国情展开研究,调整非遗保护实践.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项目评价标准尚未明确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①,该办法对非遗的评价总体上以突出非遗的地方独特性及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杰出性为主,其中“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这一评审标准虽可涵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性别角色、生命健康等可持续发展内涵,但这些内容并没有用明确的文字表述出来.实际的非遗项目评审和给出的评价也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为例,有关名酒和名醋传统酿造技艺②的非遗项目评价内容都曾提及地万自然环境、微生物种群、水质、酿酒原料与传统技艺相互依存的关系.山西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的项目评价内容还涉及以高梁为原料酿造的“粮食醋”的保健功能③,但这些项目评价内容主要用来阐明其鲜明的地方性特征,与小气候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原料水源保护有关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则未提及.

(二)非遗名录中体现可持续发展主题的项目较少

在UNESC02003年公约框架下,2001年一2016年间,我国有31项非遗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传统和民间艺术类项目有18项,占到总数一半多的比例④,着重突出了我国地方民众的艺术创造力与文化认同.此外,其中6项传统手工技艺非遗项目虽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但仍以彰显其美学和创造力为主.明确体现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内涵的非遗项目,只有中医针灸、珠算和农历二十四节气,分别与传统保健、素质教育、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有关.

在我国现有的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曲艺这五类非遗项目占到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的53%⑤,均以展示其艺术性为重心,许多民俗类非遗项目也以民间表演艺术居多.其中能鲜明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是传统医药类项目,共有45项,占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的2. 4%.一些受到民俗学关注的农业习俗、历法和传统管理实践也被认定为非遗项目①,但数目不多.与可持续发展内涵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传统饮食技艺类非遗一直饱受争议,有专家建议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评审时限制其数量②.总之,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中体现可持续发展主题的项目较少.

(三)对非遗保护的实践及评价较少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

我国非遗保护主要从非遗保护机制、非遗名录建设、非遗传承人认定与培训、非遗保护队伍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保护示范基地建设、非遗传习基础设施建设、非遗展示与传播这八个方面展开,这也是考核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指标,但很少顾及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开发利用非遗方面,当下我国主要聚焦于非遗项目的开发路径和模式,探索非遗如何与旅游相结合,如何与当代文化创意、民众文化趣味、科技发展相结合,引导人们将关注点集中于眼球效应强、商业价值高的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工艺美术类等非遗项目上.这一做法体现了当下难以改变的一个事实:人们习惯将一切事物都折算为商业数值来衡量,忽视了非遗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可持续发展不利的因素,也忽略了那些商业价值不高或尚未体现出商业价值的非遗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进而使此类项目难以引起社会重视,甚至得不到有效保存.

在宣传与弘扬非遗方面,木少媒体报道了非遗在保健养生、扶贫、促进女性就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将非遗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这些都是包容性社会、包容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却很少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进行宣传.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民俗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学科观念在非遗项目评审中起主导作用.长期以来,可持续发展一直被视为是与经济、社会、环境等有关的宏观问题,并不在这些学科的关注范畴之内.这也导致了在实际的非遗项目评审中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忽视.

即使已有以“可持续发展”为关键词的非遗研究③,也主要着眼于某一类或某一个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即这些非遗如何能存在下去.从非遗面临的当代生存危机人手,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研究思路、观点属“新瓶装旧酒”,研究视角主要指向非遗项目的具体保护.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把非遗视为处理社会发展问题的资源,从包容性社会、包容性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及和平安全四个方面来讨论非遗的传承保护.两者关于非遗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界定、结论和实践指向有较大差异.

当然,我国也有从传统宗教、民间信仰、民族习俗、传统习惯法、传统民间技术、传统医药等方面论证民族传统文化在保护地方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环境.维护民众医疗保健的重要性,分析了现代生活方式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环境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④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的非遗与可持续发展内涵有内在的一致性,但这些研究侧重于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传统知识,研究成果也主要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得到了应用.2007年11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006 -2020)把“与生物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保护与利用”列为12个重点领域之一,有的成果则运用于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下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识别⑤.

此类传统地方知识与非遗的内在关联并没有得到明确地阐释,实际的非遗保护也没有将传统地方知识囊括其中.目前仅有江西万年稻作农业文化系统既在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又以稻作习俗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可以说,在非遗研究中,虽明确文化生态是特定地方各种文化要素与自然生态环境共生共存的动态系统,但文化与自然研究的区隔严重影响了对非遗完整性特征的理解.

从实际的管理来看,在垂直行政管理体制下,非遗保护工作主要由国家一省一市一县各级门负责实施,这些部门主要分管文学、艺术方面的工作性事务,很多具有可持续发展内涵的非遗项目并不在其职能范围内.基于分工思维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管理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我国非遗保护与开发实践缺少可持续发展导向.

四、融可持续发展理念于我国非遗保护实践

在我国,民众已能普遍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公众共识.但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早已从环境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UENSCO在《实施2003年公约业务指南》(2016年版)中指出,缔约国应努力承认、提升并增强非遗作为战略资源的重要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①.结合我国实际,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非遗保护实践,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及措施,加强研究,是我国非遗保护再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契机.

(一)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与非遗展开研究

当下,注重文化、社会和自然领域多个学科的有效交叉和融合,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我国非遗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实有必要.参照《实施2003年公约业务指南莎 (2016年版)所指出的“鼓励缔约国促进科学研究和调查方法”,笔者认为,当下我国非遗研究可把以下两个方面作为着重点,来系统阐述我国各类非遗“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以及非遗作为处理发展问题的资源,明确显示出其的价值及必要时包括的适应指标等的重要性”②.

第一,专题性研究.以我国非遗具体案例为切入点,从素质教育、性别平等、经济创收、就业、社会凝聚性、解决纠纷等方面对非遗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展开系统、深入地专题性研究,形成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理论观点.这是非遗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第二,跨学科课题研究.与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相对照,《2003年公约业务指南》(2016年版)中的以下内容被称为“本土知识” ( IndigenousKnowledge)或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1.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农业、捕鱼、狩猎、放牧、食物采集、准备及保存的传统知识和实践;2.与医疗保健有关的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实践、表达;3.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关的传统知识和实践;4.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与抵御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有关的传统知识和实践.此类本土知识与非遗的关联如何,是否有必要并以何种形式、类型纳入非遗菹畴,如何看待同一个项目被其他文化遗产名录重复收录的问题,如何对其实施保护,这一系列问题需非遗领域与自然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在统观我国此类本土知识研究和保存现状的基础上,合作展开研究,借助非遗在当下舆论中的高热度,推动其贡献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非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二)修订非遗名录项目评审标准,增强名录在可持续发展主题方面的代表性

作为非遗保护的首要环节,名录评审主要是指对非遗展开价值或重要性方面的判定,这一环节所确立的价值观是后续保护实践致力维护的目标.与非遗有关的学术成果也主要在这一环节转化为价值标准,并通过一次次的名录申报、评选、公布等环节在大众中不断传播开来.我国非遗保护实践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建立起以价值为导向的保护政策,灵活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③.

借鉴2016年《2003年公约业务操作指南》第六章内容,利用名录这一工具,以可持续发展的四个维度为参照制定名录项目评审标准,以专题形式增加到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评审标准中,鼓励申报、识别并确认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非遗项目,增强我国国家级非遗名录在可持续发展主题方面的代表性,充分发挥非遗名录的社会功能,有效引导和带动社会各界关注并思考非遗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能会出现以下变化:

1.以往基于精英艺术视角而受到抑制的饮食类传统技艺、艺术价值低的传统技艺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予以深入阐述,被识别并被确认为非遗项目.

2.有助于提升弱势群体职业能力、减贫、促进性别平等、素质教育以及民间解决纠纷办法方面的传统和民间文化实践被识别并被确认为非遗项目.

3.适应地方气候环境并体现生物多样性的传统生计经验被纳入非遗名录中,如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平遥长山药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其传统种植技艺、存储烹饪方法、民间医疗养生经验有助于推动当地包容性社会和经济发展,可整体纳入非遗范畴.

4.民间文学类非遗突破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范畴,对那些蕴含不同地区气候、生物多样性和医药等传统知识的谚语、俗语分门别类,系统整理,以专题类型申报非遗. 5.与地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利用、防灾减灾有关的传统经验和知识,以专题类型申报非遗.

可以想象,我国各级非遗项目名录中列入上述类型的非遗项目,将极大增加非遗名录在可持续发展主题方面的代表性和可见度,引起公众广泛关注.

(三)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调整非遗整体性保护实践

在非遗保护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要突破非遗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限性,参照2016年版《2003年公约业务指南》,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四大核心“包容性社会、包容性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妄全”作为总体目标,以其下15个子内容、38项具体建议设计出一套目标性指标体系,以此考察我国借助非遗在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目标完成情况及实施经验,必要时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制度建设中.在新时代新征程新发展背景下,这将成为我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我国非遗整体性保护实践也应有所调整.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省市县出于各种考虑,把传统饮食技艺一股脑纳入本级非遗名录中,降低了非遗名录的引导性、权威性作用.但结合可持续发展视角,纳入非遗名录的传统饮食技艺不应再聚焦于其商业价值,而应与传统农业生计、食物储藏方式和地方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性评价,实施整体性保护.再者,很多人都认识到,非遗项目的传承面临生态环境污染、原料枯竭等方面的威胁.对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以非遗保护为契机,由国家联合多个部门,从气候环境、土壤、水质和原料生产等方面切入,对非遗周边生态环境进行系统全面地治理,使地方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整体改善和恢复,这一结果的受益者不止是非遗项目,当地民众也因此能得喝到洁净水,吃上无污染粮食,享受优美的自然环境.无疑,结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非遗保护,既利于非遣传承,又利国利民.如果这一保护实践能取得上述效果,不仅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而且是非遗保护管理机制的一次重要变化,其中的政策经验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①.可持续发展观是其思想基石.在新时代推动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是大势所趋.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完成非遗项目的识别工作后,突破对非遗项目的单一保护,从传统知识创新、政策法律、政府管理、人才建设、研究等方面进行整合,以非遗为“旗舰”,建立管理合作平台,进行系统部署,对与非遗有关的因素展开联动保护.当然,在当下垂直行政管理体系下,构建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非遗保护体系会有一定难度.为此,在国家层面必须思考各部门如何起步,由哪个部门来负责建立并维护一个合作平台,采取哪些行动来促成不同部门间的合作,以使非遗保护在“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四个方面同时取得实际成效,为我国人民创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宋俊华

本文结束语:此文为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和新理念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可持续发展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可持续发展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谈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族人民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民间,具有草根与泥土的精神,它们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健康发展是它的主旋律,无论是价值体系、情感内涵,还是伦理道德取向,它都与国家的历史波.

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其经验基于深圳的实证
【摘要】本文分析了深圳在非遗发掘保护、传承和研究三方面取得的成效及深圳非遗保护的两大创新举措——“非地非遗”“非遗文创”,认为非.

人文生态视野下的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摘 要】非遗作为人类宝贵的资源财富,其艰难的处境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如今仍有许多民间珍贵的非遗亟待抢救性保护 中国非遗保护与研究工作已进展十几载,高校作为传承文化、思想创新的重要载体,在非遗保.

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摘 要】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转化和应用,具体表现为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渠道;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限制;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充分挖.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