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传统文化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与从二十四节气进入世界非遗目录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传统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8

从二十四节气进入世界非遗目录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本文是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与二十四节气和中华传统文化和非遗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体育世界期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世界哲学杂志

【摘 要】在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社会条件下,如何让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逐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并通过对其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进行提炼、升华和弘扬,使其获得新的意义和生命力,这是一项急需完成的工作.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文化保护的第一步,接下来便是如何更好地将之在新时扬和传承下去.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中华传统文化;世界非遗目录

中图分类号:K892.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224-02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是文化保护的第一步,接下来便是如何更好地将之在新时扬和传承下去.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关于二十四节气最早的完整记载:“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冬生草木必死.”[1]二十四节气是主要利用圭表测日法划分自然时间的体系,将自然时间规律转变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作息规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智慧结晶.

二十四节气体系自产生之后,古代的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按照节气的循环往复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同时形成了与二十四节气体系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二十四节气体系作为古代中国人识别时间和物候的独特标志,早已成为古代中国人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却面临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时间表记意义大大降低;作为国家行政和举行国家祭祀礼仪的时间节点意义全面失落;习俗活动大量减少;作为农业生产指南的作用大大下降;作为日常生活风向标的功能不再突出等等.”[2]

所以,如何在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社会条件下,让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逐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并通过对其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进行提炼、升华和弘扬,使其获得新的意义和生命力,这是一项急需完成的工作.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传承与发展有两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文化生态的变化

文化发展的过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其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之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生文化生态大都已出现较大的变化.这些关乎文化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等方面的变化会对文化传播类型和文化传播模式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文化的萌芽和进步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文化与人类的自然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居住模式与环境、劳动工具与技术、人口数量与关系等社会条件,都给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特定的、独一无二的场合与情境.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都是基于太阳周年运行规律,并且结合中国古代的农耕生产和季节物候而产生的,同时它的发展及应用也与中国传统的天文历学、饮食医药等有着密切关联.当今社会与中国古代社会相比,无论实在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水平还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异,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计时历法的生存环境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例如,公历作为国际通用历法已然成为现代中国人普通使用的计时方式;农业耕作利用生物、物理等科技改变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来提高产量和质量等.二十四节气在现代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较之前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生态的变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虽然,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中提出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即基于非遗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而提出的的保护传承理念.[3]但如果文化生态的变化程度较大,或变化不可逆转,那么就需要在不改变文化本质的基础上,对文化的表现形式做出适当调整,使其更加适应新的生态环境,从而维持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二、时代需求的转变

中华传统文化,指的是在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创造积累的、世代继承的、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反映民族优秀精神内涵的文明成果.这种文明成果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反映出某一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等的基本情况,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受到历史和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呈现出形式单一、范围狭窄等极不稳定的状况.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后,开放的文化氛围和民族间、国家间文化的融合趋势都对传统的文化传承、传播模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的过程中积累而成的,反映出劳动人民深沉的智慧,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现实的指导意义,是具有韧性的文化类型.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价值,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表现出独特的时代性.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时代特征、时代需求之间的不断结合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和发展方向.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农耕,与农时息息相关的二十四节气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如《吕氏春秋·当赏》云: “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4]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重要时间依据.而随着历史推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不断发展进步,二十四节气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指导作用大幅减弱,人们对于二十四节的关注和应用逐渐从实践性转向知识性.

所以,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今时代、融入大众生活、融入现代社会,就要积极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保护和弘扬,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方式,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获得可持续发展.

这种创新往往也被理解为文化表现形式的发展,是文化自身更新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表现形式的创新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推进民族精神的弘扬,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新时期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这不仅要求能全方位提高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还需要全社会广泛地参与进来.

三、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和涵养,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需要在时代精神中取得自身内涵与价值的共鸣.

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保证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不脱离文化本质发展轨道的前提,只有保证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变并不断发扬,才能使得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与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围绕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点形成了丰富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民族气质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中所内涵的效法自然、顺应天时、与时偕行、天人和谐等传统智慧与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有着共通之处,这种相似与融合可以使得传统文化的精魂更加深入现代社会.例如,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却日益脱离自然时序,由此带来身体亚健康等一系列问题,促使人们进行反思,二十四节气配合中医知识强调人和着自然的节拍,根据不同的节气物候调整自己的饮食与作息,这对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具有积极作用.又如,中国古代有许多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跨越时空帮助人们观察自然、体味自然、融入自然.由于城市化的推进,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二十四节气内涵的文化精神能够为现代的都市人提供一个感知自然韵律和气息的途径,更为真切地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物质性的主要有语言、文字、建筑等,非物质性的主要有理论、技艺、风俗等,无论是何种表现形式,都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文化内涵透彻表达出来的过程.无论在文化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通过对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的认识和感悟,都可以更加深切地体会文化内涵,并且获得对文化内涵新的解读.

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这种创新要以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基础,借助新时代生产、传播、流通等社会手段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使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更加适应当前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例如,改变以往传统文化传承的区域狭隘性和模式、方向的单一性,广泛利用社会社区资源,借助校园力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校园教育内容中,作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尤其针对一些珍贵稀少的文化内容和现象,更加可以开展学历传承的方法保证其不濒临消失.

当下,中华传统文化看似离日常生活越来越远,但实际上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许多环节,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也就是说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仍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的农时制度这一本质功能虽已被逐渐弱化,但围绕着二十四节气而产生的丰富的文化象征意味却越来越浓郁,保健养生、节日祭祀、观赏娱乐、民俗艺术等等都使得二十四节气文化获得新的时代面貌.

所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首先要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优秀的文化内容为核心,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格.其次,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加广泛、深入地走进千家万户,使其成为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亲切的组成部分,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走下陈列台,在民间、在社会中获得传承和发展的养分,吸引更多的人主动地认识、学习和传承.最后,开发利用社会资源,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市场中生存和流通起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素材、主题、契机等开发文化周边的产品、活动、服务,实现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活态性和效益化.

参考文献:

[1]刘安著,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213-218.

[2]张勃.危机·转机·生机:二十四节气保护及其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J].文化遗产,2017(2).

[3]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台北:华正书局,1985:1610.

该文结论,此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传统文化本科传统文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二十四节气和中华传统文化和非遗方面论文范文.

二十四节气
于丹我喜欢一切带着时光打磨痕迹的东西,比如水滴流过墙,滋润苔藓,恍如老墙心里开出的花;比如风绕过树木,老树皮里藏着不动声色的年轮;再比如被一遍遍鞣过的皮子,粗糙而温润,越来越贴近人的皮肤肌理;还有像莱.

日本传承中国二十四节气创造不少本土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被日本接受并加以传承 在二十四节气以外,日本还根据本国气候的实际特点,增加了一些独特的节气,比如八十八夜、土用、入梅……,被统称为“杂节” “.

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有利于增强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敬畏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

二十四节气养生历
金鸡踏雪辞旧岁,玉狗呈瑞迎新年 新的一年,美好的生活从健康养生开始 二十四节气与重视天人相应的中医养生密切相关,古圣先贤早已为我们总结出了节气养生的要点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