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文化传播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新媒体视阈下微文化传播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文化传播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9

新媒体视阈下微文化传播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该文是文化传播类论文范例和媒介素养和新媒体视阈和影响研究有关论文范例.

文化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新媒体营销论文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吴秀林,封伟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微文化是依存网络体系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出现的反映微量思想和微观思维的精神现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基于主体化、碎片化、快速化和交互化的特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心智拓展、人格塑造和网络素养的提升等方面进行引导与培养,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微文化传播媒介素养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1-0000-00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12000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特别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网络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了互动性强、覆盖率高、形式多样、精准方便的信息或娱乐服务.这些高新技术依托下的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易班、手机、移动视频等数字化新媒体的传播形态也应运而生,社会上也随之悄然形成一种由“微信息”、“微语言”、“微哲理”等系列微型概念组成的微文化,并诱发着一股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诸如微文化、微支付、微公益、微电影等的微文化已冲击或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与生活习惯,微文化赋予的强烈时代气息得到了校园师生的广泛接受与认同,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产生着一定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当今高校学生普遍进入到了一个“无处不微”的数字化媒体新时代.因此,我们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于学生对新文化传播的态度,正确研判微文化传播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所带来的契机与挑战,找准开拓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探究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路径.

一、微文化传播的特性分析

微文化是通过新媒介传播的微缩信息并与其传播背景相匹配的一种微观文化形态,它透显着当前校园文化的微量思想元素和简易文学语言符号.微文化的传播主要包括了通过各种微博、微公益、微电影、微文学、微小说等传播媒介所进行的思想交流、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互动活动.它的“短、平、快”传播方式迎合了人们快节奏化的生活方式,也能满足群体心理的差异化需求.微文化传播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主体微,呈现个体化

在微文化的传播语境下,以新媒体为传播载体,以音像、视频、文字、符号和表情为传播内容,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学生个体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使每个学生个体都能成为媒体文化传播的单独微主体.学生在媒介文化传播中大多酷爱发帖、跟帖、转帖或评论,在这些帖子和评论中他们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也能随自己的主观意识而任意评论与“说说”,其微文化传播的主体非常明显地呈现出了个体化倾向.而且在新媒体传播中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上传自己的创意作品,分享个人的思想理念,使每个学生个体既能成为微文化的主体,形成微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同时也能成为媒介信息的绝对受众.

2内容微,呈现碎片化

互联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为微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沟通台,大学生的网络技能与综合素养也为微文化的普及提供了浑厚的智力支持和文化基础.微文化传播一改传统媒介“大而全”的内容模式,以微博、微小说和微电影等碎片化的形式和简短化的格调充分表达了个人的微生活、微情绪和微情感,而且这些简短的碎片化内容也特别适合当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状况,简洁的信息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或传播.同时人们也能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包括坐车、等人、排队等闲暇时间来践行“指尖文化”,完全突破了人对时空的限制,使微文化内容更加呈现出多元碎片化形态.

3载体微,呈现快速化

微文化是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滋生出来的新文化形态.用户只需凭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就能快速、精准和宽域度地发、受、转或评论各类媒介信息.特别是4G技术使手机成为用户随身携带非常方便的“口袋”终端,微博、微文化、微电影、微小说等微载体如影随形,也容易引起网络群体的普遍关注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围观”受众.只要用户在网内搜索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或热点事件,就很容易让人介入展开讨论,纷纷描上自己情绪化的建议或观点,无形间还很容易推波助澜快速成为点燃社会热点舆情的导火索,甚至瞬间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争论或舆论波.这些草根式的个性化微文化,随着参与者的互动,其传播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传播范围也会越来越广,其影响力或驱动力也会随之越来越强.

4角度微,呈现交互化

在新媒体语境中,用户们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及时性,可以针对网络平台上的任一事件、事物或言论随意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或思想,将自己独有的个性化思维或倾向性的观点强行介入到媒体介面上,以“点对面”的传播方式修正用户个体独立的认识角度和思维尺寸,与他人形成一个良好互动的网络交互平台.当然输入信息的个体思想也不一定是全面或正确的,只是站在用户个人的角度,旨在以自己独有的思维角度展示给社会公众,也能结识到与自己有共同语言或共同思想的更多网友,使新媒体语境中的微文化渐呈交互性的传播形态.如微电影能以独特的手法、精湛的演技、睿智的思维和诙谐的语言在新媒体传播中最能迎得观众的青睐,以激发起更多参与者对这种微文化的互动热情.

二、微文化传播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效果分析

(一)微文化传播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正面效果

微文化是适应于当前的时新思维理念、现代新媒体技术和快节奏生活状况的一项新兴事物,它的运用和普及倍受追逐新媒体讯息的大学生喜爱.微文化承载的内容和传播的载体对当今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微文化的碎片化契合了大学生的消费诉求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微文化也随之悄然兴起,并在校园内得以广泛传播和快速蔓延.新媒体的休闲与便捷性特点催生了大学生对微文化的极度喜爱和对新媒体的强烈依赖.一方面,高校学生最喜欢利用新媒体动态地传播图文和音频影视类的微文化,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利用闲暇时间搜寻了解课堂内外的各类学习资讯;而且学生也能通过新媒体随时发布自己的观点与建议,并能针对发布信息形成不同程度的讨论或互动.另一方面,大学生活的多元化和闲暇化也能催生大学生空闲时间的零散化和碎片化,而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最适合微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微文化能利用其短小碎片的内容填补大学生的各种时间空隙,让大学生能够在零碎的闲暇时间有效地传播微文化,譬如阅读微小说、观看微电影等.因此,微文化的碎片化能大大契合学生们的即时消费诉求.

2微文化的个性化迎合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新媒体时代,微文化最突出的功能就是迎合大学生的个性化情感需求,让每位大众用户都有机会成为公众资讯传播的主导,成功实现学生个体的话语权.新媒体操作方便,透显出来的微文化个性、随意且即时;而且微文化的传播草根特质明显,往往会不拘题材、不限形式、不囿成见,话题现实、思维随散、表白随意,个性张扬、情感彰显.因此这对喜爱“指尖文化”和追求快节奏生活的大学生无疑提供了极佳的传播平台,使他们能有效利用新媒体自由、便捷地在同学间相互抒情达意、感想体验或传递资讯,最能迎合其个性化、人际化或情感化的生活需求,成功实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情感传递.

3微文化的交互化促进了大学生的沟通交流

大学生是酷爱网络知识和新媒体技术的最大群体,是媒体数字化最直接的体验者,也是微文化传播最为活跃的受众.首先,微文化能彰显大学生的社交功能.新媒体能把众多的受众联系在一起,或者通过新媒体的群聊、空间或说说等功能让更多的群用户添加好友并沟通交流,可随时掌控好友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畅聊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构成一定的交际网或朋友圈.其次,微文化能拓展大学生的学习平台.微文化能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快速查收或点播各类学习资讯.譬如教师可将教学类的音频、图文讲义等资料挂网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在媒体平台上请教老师,师生间能利用新媒体交互沟通交流.再次,微文化能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寓于喜闻乐见的微电影、微视频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大大丰富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

(二)微文化传播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负面效果

微文化传播在大力革新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微文化的传播会增加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难度

微文化的传播容易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处于时间无限制、空间无边界和资讯无屏障的游离状态.一方面,当今大学生的猎奇崇尚心理和善于接收新事物的特性,很容易让一些思想基础薄弱的大学生在复杂的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迷恋于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的腐朽思想,沉溺于、暴力等劣质的文字、图片、视频,乃至还可能会夹杂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这些都极易腐蚀其心灵,动摇其信仰,混淆其观念,削弱其道德意识,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偏向或价值取向趋于多元,给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带来诸多困扰.另一方面,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往往也会随其经济利益、学历层次的差异而逐渐呈现分层,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化也不断渗透着,对于一些价值观未定型或网络规范意识欠佳的学生,就很容易引发其认知的偏差,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塑造,也会使主流价值观的教育难度进一步加大.

2微文化的传播能弱化教育者的传统权威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堂教育或说教,恰恰这种简单的说教却最能凸现出教师的权威崇高或地位高尚.而在微文化传播语景下,电脑、手机等媒体工具在大学生中日益普及,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随时查找资料,进行自我学习,使每个大学生具有“充分”的媒体选择权和话语权,可以通过新媒体任意设定或转换自己的角色,而不会再把传统的教师说教作为他们的唯一选择.当代大学生群体喜爱把自我的主观感受当作新媒体行为规范的研判标准,主体意识恣意发挥,倾向于微文化中的地位平等,甚至大大削减了教育深度,淡化了尊崇高度,偏置和歪曲了网络社会的主导价值.知识来源渠道的便捷使得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更加随意,刷屏几乎成为当代大学生一项必备功课,无论课堂内外,他们都会沉浸在与同学、朋友的闲聊中,有时还会被微文化的信息所感染,对教师的课程教育不屑一顾.这使教师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地位和权威大大削减.

3微文化的传播也能淡化大学生的思政育人功能

微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政育人的主要影响是必须将价值观教育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并为他们所认同或接受,再外化于行,养成理性化的网络习惯.首先,微文化突出个体的自由崇尚和个性张扬特点,迎合了大学生突出自我、发展个体的需求.在新媒体传播中,大学生以自已的思维方式构建网络人际或社交关系,这种随心所欲极易导致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和网络自由主义的泛滥.其次,微文化传播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使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信息时代不停地被消解,其外在道德规范约束的基础也不断被弱化,自然也就很容易使大学生忽视对网络上言论责任和道德意识的恪守,网络自由边界逐渐被模糊,从而会加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因此,微文化传播的自由化、私欲化思想无疑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产生一定抵触,进而削弱网络教育的有效性.

三、微文化传播背景下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

1正视微文化的含蓄力,营造思政育人氛围

首先,要正视校园微文化的含蓄力.微文化是通讯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形态,面对大学生对微文化的热情追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立足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搭建起学校微博、、飞信、微信、易班等新媒体平台,构筑起以学校微文化为主阵地的校园微文化建设体系.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利用新媒介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拉近师生距离,倾听学生心声,疏导学生困惑,营造浓厚的微文化育人氛围.其次,要重视校园微文化的引导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占领校园微文化的主阵地,组建一支微文化的信息发布与管理队伍,用正确的观点、强烈的责任意识、生动的文风和贴切的语言树立一股微文化正气,引导学生接受有益的微文化,防范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中迷失自我.再次,要重视校园微文化的洞察力.微小内容的微文化的潜在力和蕴含力非常大,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理应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和维护者.因此高校微文化的传播平台要注重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引导大学生辩证理性地看待网络媒介与微文化,成为优秀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和低俗文化的抵制者.

2丰富微文化的载体,拓宽思政育人路径

微文化的快捷传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微文化的多样载体也拓宽了思政育人的基本路径.首先,高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或社会知名贤达来学校进行媒体访谈,也可以开展跨校交流、校园微博辩论、热点话题讨论、主题征文大赛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微文化活动载体中扩大视野,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高校要善于体验和运用微语言、制作微视频、撰写微文学作品等向学生传递赋予教育的简洁信息,将那些深奥晦涩的教育内容变成简短且易于接受的碎片信息,用通俗诙谐、风趣幽默的话语传递专业知识,用亲切平和的话语融洽师生关系,进一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并营造出学生喜爱的话语氛围.其次,要鼓励大学生组建或参与微电影、微公益等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在活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再次,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微媒介的资源共享与交互优势,采取适合学生的沟通、交流、心理疏导等活动载体深层次地践行微文化传播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也能以高度的自控力提高其社会责任感,以严格的自律能力提高其社会道德品质,做一个优秀的微文化传播者.

3引领校园微文化, 传递思政育人的正能量

首先,要引导校园微文化正向发展.高校要结合微文化传播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网络媒体管理规章,并组建一只高素质且具有高精尖端网络技术的微文化管理队伍,针对学生群体用软件技术进行微内容的过滤、筛选或管控,让学生能选择阅读到可用的正向信息或健康知识,力争从源头上切断不良信息在校园的传播,通过微文化传递正能量,聚集师生正向力量,引领校园主流文化的方向.其次,要将校园主流文化融入到微文化建设中.校园主流文化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知识、进取精神、校风校纪,等等,代表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文化平台以简短随意的形式将主流文化慢慢渗透到微文化体裁中,以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促进校园主流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同时也能增加校园微文化的内涵建设,拓展校园微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再次,学校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多创造一些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新媒体运用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对新媒体的操作能力,使微文化能传播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高校要利用微文化的优势, 传递思政育人的正能量,在坚持校园主流方向的前提下着力打造校园多元化的微文化体系.

4强化媒介素养教育,夯实思政育人的基础

强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必须提升学生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所透显出来的评判理解、思辨质疑、创作教育能力,以及充分运用媒介信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能力.首先,学校可抽选部份素质较高的师生组建一只校园媒介素养建设小组,开展各种诸如网络知识竞赛、新媒体方面的运用、媒介素养讲座等,充分发挥媒介素养的教育功能,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健康有益的媒介环境.其次,可适当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或相关方面的讲座,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传播微文化的正能量,提高学生辨别媒介真假信息的能力,要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把媒介运用变为学习工具.再次,政府职能部门也应积极采取措施履行政府行政的监管职能,完善各种网络或媒体的法规政策,加强对网络微媒介的监督与管理,切实履行起网络督导和协调的功能,约束媒介传播的不良行为,确保微文化传播的良性发展,构筑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保障机制.

总之,微文化已成为当今高校育人的一项重要载体.大学生既是微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微文化的传播者.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理清微文化传播的优势与影响,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构筑起高校微文化传播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从而有效地发挥微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游敏惠 袁晓凤“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青年探索,2013(4)

[2] 马云霞 张军成“微文化”对高校育人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6(2)

[3] 梁洁微中窥大:微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4)

[4] 李长学 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5

本文结论:该文是关于媒介素养和新媒体视阈和影响研究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文化传播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文化传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新媒体时代高校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摘 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基础,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不全面,甚至缺乏兴趣 新媒体用其新鲜和快捷的特点吸引了不少大学生,他们通过微信、 ……形式与.

新媒体在医院公益性文化传播中的实践和
摘 要 新媒体在社会上越来越普及,医院可以利用自身及社会的新媒体来展现医院的公益性文化,从而宣传的方式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此医院宣传可以摆脱传统的单一模式 医院的公益性文化受众是社会百姓,塑造的是医院良.

新媒体语境下微信社交平台上的口语传播探析
【摘要】口语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形态,从传播媒介的发展脉络来看,传播学者把基于不同的传播媒介而构建起来的文化进行了区分,把文字诞生前的文化称为原生口语文化,把印刷术诞生后的文化称为书面文化或印刷文化.

新媒体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意义探析
摘 要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这种节日是整个民族文化的魅力展示和独特表演,它们象征着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底蕴 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