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文化方面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与文化育人:触摸字里行间的生命温度类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9

文化育人:触摸字里行间的生命温度,本文是关于文化方面论文范本与字里行间和生命温度和育人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期刊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立的第一个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对此,课标作出这样的阐述——

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简单地说,“文化育人”既是语文课程的首要理念,更是语文课程的最大优势.考查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第一学段的语文课程实施现状,会发现一些教师“文化育人”的意识还是淡薄的,“文化育人”的功效还是相对欠缺的.

对此,有人将原因归结为低段语文教材的简单化、幼稚化.果真如此吗?

都说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但是,恰恰是在最基础的识字教学中,我们的文化意识往往是最淡薄的.

“大”字的学习,最早出现在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秋天》一课中,既要求会读,又要求会写,属于识写统一的生字.

学“大”,字义没的说,读音学生也早已耳熟能详,至于形,一横一撇一捺,不难.当然,为了扎实起见,组个词是必要的,“大小”“大米”“大爷”什么的,倘若有孩子脱口而出“习大大”,你也不必大惊小怪.还有,照着田字格认认真真练写三五遍对学生也是大有裨益的.为了更扎实些,你也大可使用诸如“一横平正写中间,撇长捺扬分两边”的口诀.

按说,这样的教学似已滴水不漏.但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东坡有诗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他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只论形似,定非好画;拘于字面,绝非好诗.因为,那样的画、那样的诗是没有神的.

我们所常见的“大”的教学,“形似”已足,“字面”也在,所缺的,就是那个“神”.那么,什么才是“大”字教学的“神”呢?谢飞东、聂晖的《读字识中国》中,对“大”字有如下分析:

正面站立的人形,本义可能是指成年人.古时胎儿为“巳”,小孩为“子”,侧立为“人”,“大”字则是手脚伸展、顶天立地、能担当的大人.

显然,“大”字取象于人,其义却表示抽象概念的大小.古人为什么要用正面站立的人表示“大”呢?对此,作者先引用《盘古开天》这个神话故事,然后意味深长地写道:

天地相距九万里,而盘古日长一丈,高达四万多里,这种顶天立地、开天辟地的形象,够不够得上一个“大”字?

真没想到,简简单单一个“大”字,蕴含了如此之美的形象和哲理.“荒荒油云,寥寥长风”,“天地与立,神化攸同”.真是无与伦比的美,让人感动.

这种美,透着一股精气神,传递着祖先造字时的生命体验,透露着象形文字背后的人生智慧与生命情怀,这是汉民族特有的诗性文化,它正是语文之“神”!

字有字的文化内涵,词有词的文化意蕴.关键在于,我们的目光不能凝滞在字词本身.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七颗》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这是文章的,文字的旁边有一幅插图,画着一位戴小红帽、须发皆白、手捧水罐的老人,明眼人一看,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圣诞老人.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幅插图有问题.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课文内容.《七颗》讲的是一个小姑娘为了救自己的母亲出去找水的故事.那时候地球上大旱好长时间了,很多人都已经渴死.在这种极端情况下,那个小姑娘为了救自己的母亲,提着水罐,出去找水.她到处找水没找到,累得昏倒在路上.等小姑娘醒来,奇迹发生了,她看到水罐里竟然装满了水.于是,小姑娘提着水罐往家里跑,不小心被一条小狗绊倒,以为水要洒出了,结果竟然没有!看着小狗饥渴的眼神,小姑娘动了恻隐之心,用自己的手掌舀了一点水让小狗舔,小狗露出欢喜的神色.这时,奇迹发生了,本来是木头做的水罐变成了银罐.小姑娘回到家,把水罐交给母亲,母亲却说自己反正是快要死了,这个水还是让女儿喝.说罢,把水罐推回给小姑娘.这时,奇迹又一次发生了,银罐瞬间变成了金罐.故事的还不在这里,在哪里呢?

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

小姑娘自己当然也已经渴得不行了,她正要凑上水罐喝水,过路人出现了.毫无悬念,过路人是来讨水喝的.但这个时候小姑娘会怎么做,却给了我们巨大的悬念.结果是——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于是,奇迹第三次发生.从金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接着,从里边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最后,七颗升到天空,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奇迹写得最具体、最生动、最神奇.

文章作者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他是个典型的人道主义者,一生倡导博爱.无疑,这个故事凝聚了他的人生哲学.与其说这是一个童话,毋宁说是一个寓言,一个关于爱的寓言.

故事中,“水”成了“爱”的象征物,而给水的对象则成了“爱”的境界的标尺.将水施与小狗,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仁爱境界;将水施与女儿,这是一种爱人如己的慈爱境界;将水施与过路人,这是一种民胞物与的博爱境界.

水罐属性的变化,正是爱的层次逐级递升的一种隐喻.在托翁看来,博爱显然是爱的最高境界.

问题的关键正在于此.为什么将水施与过路人,成了博爱的象征呢?

什么是博爱?就是无条件地、平等地爱每一个人.故事中,小狗、母亲、女儿都是有所局限的一种特指,此时的爱还囿于一个特定的群体、特定的范围.但是,过路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限.

第一,过路人意味着素不相识、素未谋面,这符合博爱的第一个条件,无私、无条件.

第二,过路人的身份是什么?在这里,作者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从性别上看,可能是男的,也可能是女的;从年龄上看,可能是小孩,也可能是大人;从职业上看,可能是农民,可能是工人,也可能是商人;从地位上看,可能贫贱,也可能富贵……

总之,过路人的内涵极其丰富.说白了,过路人象征任何人,指代每一个人.正是“过路人”这个没有限定的限定,对博爱作了最充分最精确的诠释.

明白了这一点,一看插图,你就知道错在哪儿了.过路人是画不出来的,是没法画的,也是根本不需要画的.一旦画了,过路人就成了一个特定人,无论你画成什么,譬如画成圣诞老人,那依然是一种形象的限定、限制,与故事的深刻主旨和丰富内涵背道而驰.

过路人,成了博爱文化的标志.文化何为?文化就是普及善良和爱.文化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文化就是推己及人、乐于助人.文化就是生命的学问.文化就是让人变得更好.在文化语境中,任何一个词的出现,都需要我们抱持一种敬畏和敏感.

字里行间,就是一种文化语境.不光字里行间,字里字外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味,同样需要我们做出深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收入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中.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是“金子”,甚至比“金子”还贵重,是“”,是“经典中的经典”!但是很遗憾,这首诗还是被不少老师当作“石头”“土疙瘩”在教.

曾经听一位老师教这首诗,他让学生想一想,李白到底是站在哪个地方看瀑布的.然后,出示几幅画,让学生辨别一下,“站在这儿?”“不对!”“站在那儿?”“不对!”最后搞得学生一头雾水,李白到底站在哪儿?他不会是坐着直升机望瀑布吧?

其实,读诗,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抓“诗眼”.题有“题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柳宗元写《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眼”在哪儿?一个字——“钓”,“独钓寒江雪”的“钓”,这是“诗眼”.那么,《望庐山瀑布》的“诗眼”在哪儿?我们不妨一句一句地找.

先看头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可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什么东西用“挂”?窗帘、字画、户外的大型广告……这些用“挂”.李白诗中说什么“挂”?瀑布.他写瀑布,没说“流”,没说“泻”,也没说“在”,他说“挂”,瀑布挂在那儿.

这是何等的笔力!李白是什么?“谪仙”,“谪仙”是“仙”,犯了天条被贬到人间的.贬到人间还是“仙”呀,是“仙”,写出来的诗就有“仙境”,有“仙气”,有“仙味”.看看这个“挂”字,多有“仙气”.大家想想,瀑布是动的,“挂”是静的,什么写法?化动为静.这种化动为静的效果,就是文学上常讲的“陌生化”.不信,你写成“遥看瀑布泻前川”试试,一个字儿——俗!那是三流诗人用的字儿,李白不是一流,是超一流,他会用“泻”?鬼都不信!他用谁也想不到、谁也不敢想的字儿——“挂”.一“挂”,仙气就出来了.

那么,如此巨大的瀑布,谁把它“挂”起来的?人有这般能耐吗?没有!谁有?大自然!只有大自然才有这般能耐、这般神力.面对如此神迹,你震撼吗?

“挂”是诗眼吗?不是.“诗眼”在哪儿?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至此,境界大开!其实古人写七绝有一个基本套路,叫“起承转合”.第一句“起”——“日照香炉生紫烟”,第二句“承”——“遥看瀑布挂前川”,第三句不能再“承”了,再“承”就俗套了,要“转”——“飞流直下三千尺”,最后“合”——“疑是银河落九天”.到了“合”句,意境全出.很多情况下,“诗眼”就落在最后一句.

诗的最后一句,把艺术的想象和夸张推向了极致.问题是,这样的夸张合理吗?“燕山雪花大如席”合理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合理吗?“疑是银河落九天”,那银河真要落在地球上,完了!那是地球末日,这夸张合理吗?全诗的秘妙就在这里.银河从九天之上落了下来,这夸张,既充满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想象和创造,同时,又是如此合情合理,符合生活的逻辑、情感的逻辑.

大家看,“日照香炉生紫烟”,没有“生紫烟”三字打底,“疑是银河落九天”就会落空.“紫烟”充满神秘,缥缈不定,在若有若无之间.有一年我上井冈山,去的时候连下几天雨,特别冷.那天上黄洋界,到了山顶,司机就乐了,说:“您真是有福人.”我说:“怎么了?”他说:“您不是想看云雾吗?瞧!正是时候.前几批专家上来,没一个能看到的.”我下了车,站在黄洋界的炮台边上极目四望,那个云雾,没法形容,我就这么呆呆地看着,一瞬间,自己与这般仙境融为一体了.

原来,看云雾有讲究.没有雾,当然出不来仙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雾,但只是一点点,轻纱似的一抹或者几抹,山体依然通透,仙境的感觉还是出不来;要是雾太大,浓得如白浆泛起,连个山头的小尖儿都看不见,也不行.所以,雾既不能太大,又不能太小,什么时候最好?能把山腰遮住,山头还是露着.那个雾或如鱼肚白,或如云海,在山腰上就这么轻轻浮着,什么感觉?人间仙境!

李白望庐山瀑布,不仅雾的浓淡恰到好处,更令人叫绝的是,那雾在李白的眼中,准确地说,是在他心中,竟然是紫色的.紫色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象征着高贵、神秘、吉祥,也许,那就是九天之色吧.

还不能缺少“遥看”的距离.近看不行,因为看不见整体的气象;太远了望也不行,因为望不出恢弘的气势.总之,这个“遥看”,必然是恰到好处的观望距离.

于是,瀑布飞泻,透过云层,透过紫烟,我们才会有一种自然联想,呀!瀑布真的就像从天庭上落下来的!那不是银河又是什么?于是,高度夸张又高度合理的想象,妙手天成的神来之笔就这样诞生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字也用得妙!妙在“是”与“不是”之间.换个百分百肯定的字眼儿试试看,“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银河落九天.”那就彻底完蛋,诗眼变瞎眼.

这首诗的妙处,就在引发我们形成一种特有的仙境意兴.而这种仙境意兴,无疑跟李白的道家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正如鲁洁教授所言:“传统既是历史又是现实,这是历史在现实中的沉积.它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构成为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作用于当前乃至未来.”

可惜,这种文化传统并没有引起我们太多的关注和神会.因为,我们的“文化之眼”常常紧闭着.

课程本身的文化含量和品位并不能确保语文教学的文化影响力和穿透力,只有当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足够丰厚、文化意识足够清明时,课程文化才能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文化,从而实现民族语文的文化育人.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该文汇总:本文论述了关于字里行间和生命温度和育人方面的文化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全课程育人:重建课程的生命价值
2015年,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将“掼蛋”……纸牌游戏吸收进校本课程,引发媒体热议 该校在网上公布的校本选修课程一共有近60门,除了篮球、排球、剪纸、烹饪……课程外,还包括纸牌.

天长市国土资源局:以思想引路用文化育人
2017年1月13日上午,顶着凛冽寒风,笔者来到天长市国土资源局采访,被这里浓厚的思想文化氛围所感染 “近年来,我局结合国土房产系统工作实际,始终坚持思想引路、文化育人的思路,营造国土系统.

宁夏回族自治区:触摸民生温度
文小康记者 于靖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狠抓民生实事,构建和谐社会 ”反映了人.

汉字的文化乡愁:横平竖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几经演变,却从未割断源流作为汉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汉字自发明之日起,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均被用作主要的文字 在历史上,汉字是从上古时期唯一传承至今,并且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而在当下,它也是目前世界上.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