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校园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和地方非遗进校园对文化育人的价值以巢湖民歌为例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主题:校园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31

地方非遗进校园对文化育人的价值以巢湖民歌为例,本文是校园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跟巢湖民歌和非遗和价值初探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校园论文参考文献:

校园论文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论文论文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论文企业文化的论文

文化育人是解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的重要方式,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点.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只有坚持文化育人,才能营造浓厚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氛围,更加凸显立德树人这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和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如何充分运用非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是先辈们在劳动、生活中的活态文化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它以身口相传而得以延续,也因此“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亟需保护.但它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里的魅力,也可以在保护中走入校园,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价值.地处江淮之间的安徽省有诸如巢湖民歌等为代表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着安徽特有的文化魅力.作为地方高校,如何让这些珍贵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校园,是贯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计划的重要落脚点之一,也是立项高校与非遗关联互动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巢湖民歌进校园项目基本情况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计划方案的一部分,笔者所在的地方高校积极组织立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巢湖民歌进校园活动.巢湖民歌是2006年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风格朴素自然、优美感人.巢湖民歌进校园项目历时一年,期间组织专场演出4场;相关学术讲座5场;组织师生拜师学艺,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演唱民歌;组织师生实地开展田野调查和采风;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实地调研.项目实施中,参与师生的热情高,各类活动的反响好.

二、非遗进校园的积极作用

(1)非遗进校园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地方非遗和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地方高校,生源为本省的学生占比约为60%.但在自媒体和信息社会的新形势下,即使来自本省的同学,对于本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了解很少,对巢湖民歌这样以“望风采柳”为主要特色、与皖中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音乐更是所知更少.通过巢湖民歌进校园项目的组织实施,在多个层面使更多学生充分了解巢湖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讲座,概述了巢湖民歌的产生、发展历史,了解巢湖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对巢湖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专场演出,对巢湖民歌所有具有的“望风采柳”、“ 见风挂牌”、方言生动、贴近生活,描述自然环境和乡土风情,情感宣泄直接、感染力强等音乐特色有了更直观的了解.采风实践,让学生走入巢湖民歌产生和发展田间地头,直观感受,触动,加深理解.

(2)非遗进校园可以丰富高校美育形式,更好发挥美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积极作用.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校美育自然是遵循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总体要求,同时还需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独具魅力的表演艺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有着来自精神血脉的吸引力.以电视台制作播出的《中国民歌大会》为例,正是用中国民歌传承人的原生态演唱,最接地气的采风,极具民族特色的舞美设计,将民族民间原声歌曲展现出来,受到年轻人们的关注和欢迎.

以巢湖民歌进校园活动为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以中华传统文化所特色的艺术感受、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让学生重温从小浸润的文化,无疑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还可以让学生亲近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寻找到或发现美.正是通过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使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兼具优秀的审美与人文素养,有着内在的精神气质,成为一个高尚的、丰盈的、全面发展的人.更一步的说,在美育中的阵地中中华传统文化不去引导,只会让“舶来品”去占领.

(3)非遗进校园对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中作用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以巢湖民歌进校园活动为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美育的显著作用,还对综合类大学中公共艺术教育模式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近年来,综合类大学中设立艺术院系或者艺术专业越来越多.在综合性大学中,艺术院系或艺术专业不仅仅承担着本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在加强美育和文化育人的大前提下,承担全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未来的趋势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可以极大丰富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仅安徽省就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非遗名录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名录72项,省级非遗项目343项,涵盖了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其中民歌、剪纸、傩戏、花鼓灯、宣纸等已经国家级非遗被尝试引入校园,但还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待探索.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共艺术教育未来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公共艺术教育形式上的创新.现有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设置艺术类课程等相对比较传统的形式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专题演出、学术讲座、技艺传承、采风实践等方面的探索,是对公共艺术教育走出课堂的有益借鉴.未来,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形式上、传播路径上进一步创新,使之在美育和文化育人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我们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既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对以非物质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保护和传承,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笔者所在高校通过组织巢湖民歌等地方非遗走入高校取得的良好效果,突出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和立德树人上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晓萍.跨文化大学教育:非遗与多元文化[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2]胡发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大众文艺,2016(22).

[3]张静.建构大学文化生态系统促进区域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J].大众文艺,2015(23).

[4]陈浩.区域非遗融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以福建非遗文化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

[5]刘娟.试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为例[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8(4):105~109.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与非遗传承关联互动研究——以巢湖民歌为例》;2017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AHSK2017D03).

作者简介:刘晓健(1983-),男,汉族,安徽巢湖人,硕士,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文艺学.

回顾述说:此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校园本科校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巢湖民歌和非遗和价值初探方面论文范文.

民族非遗进校园:传递文化薪火彰显教育新风
文 本刊记者 苏瑞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剪纸、刺绣、扎染、面塑,形意拳、咏春拳、螳螂拳,秦腔、昆曲、京剧……各式各样的非.

非遗进校园,彰显传承的力量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实验学校温榆河分校自创立以来,始终秉承八十中学“一人一天地,一木一自然,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办学思想,确立了“文化铸魂、课程立校”的办.

世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
【摘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世代传承,逐渐成为享誉世界的文明成果,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但是在当今学生继承和弘扬的过程中,却受到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的猛烈冲击,如何根据时展趋势,加强中华文.

合肥:书法大家助推文明创建宣传氛围营造/淮南:国学经典进校园传统文化润心灵等
合肥书法大家助推文明创建宣传氛围营造5月25日,合肥市笔架山街道创意宣传铁雕经过多次设计、打磨,终于在端午节前和市民见面了 此款铁雕以中国梦为主题展开设计,圆形代表圆梦,同时结合天鹅元素,天鹅源于辖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