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生活中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生活中的沉默和言说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生活中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3

生活中的沉默和言说,本文是生活中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沉默和言说和生活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生活中论文参考文献:

生活中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学和生活论文生活周刊杂志党的生活杂志社生活和数学论文

陶政宇

内容摘 要:在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存在着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一书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本文基于该书作者的观点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关键词:沉默 合谋 言说

一、引言

安徒生写的《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每个人都不陌生.尽管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但这样的事也曾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某种现象,显而易见地出现在大众们的视野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笼罩在沉默里,而且,假装看不见、听不见,非常默契地否定其真实存在的事实,却无人言明.这些所发生的,有意思的社会现象,通常被我们称之为“合谋的沉默”,即一群人形成心照不宣,在公开场合有意忽略某种他们私下全部清楚的事实[1].

沉默,意味着不出声,不说话.但是,它会有着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从古时候的“道路以目”,“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到今日的“呵呵”,“你懂的”,无一不是对“沉默”惟妙惟肖的描述.

对于沉默,我们是鼓励,是推崇?在不同的环境,我认为沉默是好的,如清华大学强调的校风是:“行胜于言”;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习总书记也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还有,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沉默是金”;以及白居易的“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的“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等千古名句.但是,有一些沉默,却在无形中鼓励了个体的自私自利,造成了人们逃避责任的行为,损害了集体和社会的利益,比如“打出头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这样的沉默,从古至今,演绎了不少历史悲剧:秦朝赵高的“指鹿为马”,大臣们的沉默,最终造成了赵高专权朝政,奸佞残害忠良;二战期间,大多数普通德国人看着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不闻不问,依旧按部就班的生活、工作,邻居间依旧温和地问候着“早上好”.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面临着“见义勇为”的道德难题.

一个世纪前,马丁·路德·金曾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现在看来,这句话至今依然没有过时.

二、沉默,归因何处

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在病患面前,尽管医生、家人对患者的病情十分了解,但都会缄口不言,不告诉病人实情.再比如,和一个有口吃的人聊天,我们不会注意他的口吃,提及他的缺陷.

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权利,害怕高压,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车子,于是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2].

也许,沉默源自恐惧.举例来说,很多大屠杀后的幸存者,就拒绝和他们的孩子谈论自己遭受过的可怕经历,以避免谈及而引发的巨大痛苦[3].如纳粹集中营的一些生还者把他们所度过的那段恐怖岁月泛称为“战争年代”[4].有时,人们的沉默也与耻辱感有关.比如,在1950年代,德国家庭中的孩子通常都避免追问自己的父亲“战争”年代在做什么,而学校讲德国历史,也往往停留在俾斯麦的普鲁士时代.[5]比耻辱感来得要温和一些的尴尬,也常会导致沉默.比如我们时常遇到的一种情况,让一些同事对他们中一位人缘很好,但工作业绩平平的同事作出评价时,绝大部分人会选择沉默,不会说出他的缺点不足.

由此可见,避讳、怯懦、恐惧、羞耻、尴尬,都可以让人选择沉默.

此外,在不同的文化氛围,沉默的内容也大相径庭.例如,在传统的东方国家,“性”作为一个避讳的话题,人们对其三缄其口;在西方,却经常出现以性权利为核心的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又如,在西方国家,询问女士年龄会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在中国,人们对此却不那么讳莫如深.

三、沉默,言说利弊

打破沉默,尽管“打开了我们的眼界”,并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事物,但是打破沉默者总体上仍是被仇恨的对象.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打破沉默的行为,意味着他们企图强迫我们承认那些我们为了免于受伤害或不安而可以忽略的事情.例如,你正在交谈的对象一直在打哈欠,你却视而不见,一方面这可以算是自我保护;另一方面,你假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以不使对方尴尬,从某种程度讲,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利他的行为.

有时,故作漫不经心,可以给别人保留颜面,避免伤害他人,也避免了交往中双方的矛盾冲突.所以,“有些话还是不说更好”.作为一种效果显著的社会润滑剂,沉默能减小摩擦,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平滑”.此外,沉默的同谋也会保护整个集体的颜面,避免整个集体的组织结构被破坏.

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沉默在给个人和社会群体带来显而易见的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由于拒绝面对现实的本质是欺骗,所以沉默扭曲了人们对现实的感受.同时,沉默合谋还可能引发孤独感.当个人实际觉察到的,和周围的人所声称的不一样时,这之间的差异会使人产生深深地隔离感.

然而,沉默合谋所造成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很多问题是社会性的.

沉默极大地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为了避免谈到禁忌的话题,人们交谈时“小心翼翼地溜边走”,甚至仅仅聊些“无关紧要却无伤大雅”的内容,久而久之,人们失去了基本的坦诚,也丧失了互信.

尽管沉默往往由人与人之间的心照不宣合谋构成,这样的合谋却未能保持并促进群体的团结:时期父子反目,亲友相残的事件屡见不鲜,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攻击和可能被攻击的焦虑之中,个人的幸福被严重损害.

俗话说,沉默就是认同.沉默合谋,显而易见,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假若对坏事沉默的氛围建立起来,贻害无穷.对不当行径保持沉默相当于帮它正名,相当于去鼓励这些做坏事的人,同时更是激发了潜在坏人的不当行径.

四、沉默与言说,如何选择

在我们身边,每天都会有太多的与我们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事情发生,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沉默还是发出我们的声音?

生活中,总有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对待这些事情我们持有“有些事儿还是不说更好”的态度即可,于人于己好处多多.

对于判定何为“无关紧要”的事情,作为社会化的人,我们有一套默认的社会准则,依据该准则,我们会把注意力在社会情境中的某些特定方面,同时会成体系、有步骤地忽视另外一些方面.

而对坏事,我们决不可闭口不言.因为对沉默的纵容就是对罪恶的姑息,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每分每秒,自己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对沉默的纵容,助长了罪恶的肆无忌惮.著名的斯坦福监狱试验中,被狱卒欺压的犯人们面对它们反抗的同伴一度置若寡闻,面对狱卒的侮辱,它们都默默屈从着.也许在我们看来,这一现象的出现令人不可思议.我认为,这就是勒庞所谈到的“集体心理”.当他们成为群体中一员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思维和行为与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迥然不同.他们在群体中的思维观念或者感情,在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是绝无可能出现的,即使出现,也绝不会形成具体的行动.[6]

几十年来,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的关注仍持续不歇,是因为这个实验揭露了“性格转变”的惊人事实:当情境力量加诸于人时,好人会突然变身成像狱卒般邪恶的加害者,或如囚犯般病态的消极被害者.[7]正因如此,沉默还是发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英国哲学家帕菲特在《理与人》一书中指出:群体沉默的无法打破,本质上是类似于囚徒困境的两难怪圈,每一个人,都不清楚剩下的所有人中,有多少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自己,而为了确保自己在群体中的利益安全,每个人都倾向于不去打破沉默.作为学生,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当临近期末考试时,占座问题就愈发严重.尽管每个人都知道不占座是对整体利益最好的选择,但没有人能确定其他所有人都能和自己有同样的想法,因此为了保证自己的座位权不至于被占座者剥夺,每个人都倾向于去占座.

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沉默拥有自己的张力,打破沉默,则需要拥有对抗张力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来自自身,一方面来自他人的支持.

尤其是在一个庞大的群体中,打破沉默需要的力量则更大.因为沉默的合谋者越多,那些处在少数境地,为大多数所压制的人,他们面对这种压制性的,要求其保持合谋沉默的压力就越大.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打破沉默的队伍中来,前述情况的态势将最终发生迁移,并达到一个引爆点.即要求承认大象[8]存在的社会压力逐渐加压,最后,这种施加于剩下的沉默合谋者的社会压力将超过要求他们继续否认的社会压力.[9]

《皇帝的新装》中,率先说出真相的是一个孩子,庆幸的是,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纷纷配合.慢慢的,男孩的声音迅速在群众中扩散开来,人们纷纷说出了真实的看法.然而,这样的配合却是偶然的,充满风险的.作为孩子,童言无忌,他可能什么也没有考虑.但作为成人,他们可能会想:一旦我没能“募集”到足够的支持,等待着我的则是沉默的人们疯狂的反击——被挖苦、羞辱,被孤立等.所以,勇于发出声音的第一人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五、结语

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 里说:“人类,本身既非天生而善,亦非生性为恶,我们表现出什么行为,在于我们的社会鼓励我们怎样的做法.”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因此我们构造出来的情境,也可以由我们自己去打破.而要打破我们自身构建的牢笼,则取决于我们的力量——我们在何种程度上能坦诚相待,我们又拥有多大的勇气来反抗姑息与纵容.

说话只要有一个人发声就可以,但沉默却需要所有人的配合.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2][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著.《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

[3][美]菲利普·津巴多著.《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0月第2版.

注 释

[1][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著.《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11页.

[2][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著.《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3页.

[3][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著.《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18页.

[4][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著.《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19页.

[5][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著.《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16页.

[6][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5页.

[7][美]菲利普·津巴多著.《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0月第2版,249页.

[8]“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此处的”大象”即为”房间里的大象”.

[9][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著.《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119页.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结束语:此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沉默和言说和生活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生活中本科毕业论文生活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生活,适合自己就好
生活有时就是一杯白开水,不论是冷是热,只要温度适合自己就好;生活有时又是万千口味,酸甜苦辣咸涩鲜,只要口感适合自己就好 不论何时,都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一个人,不要让自己的情绪牵扯到无辜的人 人生在.

耄耋老人享受互联网幸福的生活
我这个87岁的耄耋老人,也能和年青人一样享受着现代化互联网的幸福生活,给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我已成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时代老人 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互联网已普及城市、农村,遍及家家户户,男女.

新时代美好生活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敬老爱老的美德,让老同志们在贵州老年大学这个大家庭中得到健康与欢乐,7月13日,贵州老年大学联合晚晴杂志社、贵阳中医一附院举办“新时代美好生活”省直机关老同志庆.

半生已过,学会沉默
人生不知不觉已过半,阅尽千帆之后,渐渐懂得了沉默的智慧 看多了是是非非,经历久了人间冷暖,越来越喜欢安静的感觉 沉默,是一种自我的修行,也是一种对繁华的沉淀 它具有强大的力量,胜过万语千言 看破不点破.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