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社会科学类论文范例 和社会科学的意向性结构方面论文范例

主题:社会科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3

社会科学的意向性结构,本文是社会科学相关论文范文与社会科学和意向和结构研究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社会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建筑结构论文论文结构毕业论文结构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张小龙

[摘 要]以现象学的视角来对社会科学的基础提出发问,必然需要回应现象学在何种方式上可以与社会科学发生关联,从自然态度向现象学态度的转变意味着现象学作为哲学本身可以就社会科学提出批判性反思,进而这一反思中的意向对象和意向行为的说明实则就是对自我建构的把握和对社会科学发问方式以及来自于生活世界的奠基的说明.这构成了现象学反思社会科学的意向性结构,不仅使我们可以就现象学立场提出对社会科学的新理解,而且实际也意味着社会科学哲学的现象学路径的可能及必要.

[关键词]现象学态度;意向对象:意向行为;生活世界;自我

[中图分类号]B516.5; C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7)04-0066-06doi:10.3969/j .issn .1003-0166.2 017.04.012

在现象学视域里,自伽利略、笛卡尔以来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成为科学的世界.索科拉夫斯基形象地说,“看起来像桌子的东西,实际上是诸多原子、力场和空洞的空间组成的一个混合体”[1]144.海德格尔也曾明确地指出,我们以为是对历史和自然的认识,实则是对作为科学对象的历史和自然的认识,而这样的认识方式更有可能是对历史和自然的本质的闭锁.现象学试图表明各具体科学都是奠基于生活世界的,它是对我们经验的一种高度理想化结果.现象学并不否认具体科学,它承认具体科学的价值和精确性,但是也认为,尽管具体科学可以就世界提供一定的认识-但也存在使认识被遮蔽的可能;因此,通过从自然态度到现象学态度的转变,并具体论述社会科学的意向性结构,分析社会科学生活世界的奠基,将有助于我们从现象学立场来理解社会科学,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对社会科学基础问题的一种解答.

1 从自然态度到现象学态度

在当下人们对自然态度的描述中,总会拿日常身边小事来说明.比如,当我们坐在桌前写作时,眼前的电脑、桌椅以及书籍等等都作为物质对象而呈现给我们,当我们谈论社会科学时还看到有社会、行动以及法律等等非实体的事物.这些日常的对象直接给与我们,直接地存在着.显然,这样的认识局限于一种当下的存在-对世界的认识转变为对某个封闭不变的空间的认识.但严格地讲,这里反映的是具备其同一性的事物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得到确认. 实际上理解自然态度还有另外一个角度,便是从日常所理解的世界出发.这会更容易让我们理解什么是自然态度-日常理解的世界或者说自然立场下的世界,显然包括一切我们所见所感所想之物,换句话说-包括一切我们所能经验和可能被经验的事物;但世界并不是这些事物的总和,我们不能把世界设想为一个容器,经验事物就处于其中,就如同不能把世界和经验事物设想为一个大房间和其中摆设的各种家具一样.与世界作为一个封闭不变的空间相比,“世界更像一个语境、一个舞台背景,一个背景或者是一个对于所有存在着的事物、所有能够被意向并且被给与我们的事物来说的视域.……它是一个与我们的直接经验相联系的概念.世界对于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经验到的所有事物来说的终极背景.世界是对经验来说的具体而现实的整体”[1]144;因此,世界在我们的自然立场中,成为自明给与的在此存在,成为我们认识活动的基本预设.所谓自然态度就是以此观点为基本立场,是我们最为基础的、朴素的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态度.不过应该认识到自然态度作为基础的认识态度,它有多层的视角,比如有日常生活的、科学家的视角等等以及其他一切非反思的视角.

需要强调的是,当我们强调自然态度的前反思性质时很容易造成一种误会,以为自然态度和现象学态度是决然分裂的.其实不然,在自然态度中,我们多次提到关于世界的信念等问题,这明确地说明其中所蕴含的哲学预设.而且我们谈论自然态度的上述一切,明显不可能是在自然态度之内阐述.实际上,我们已经是站在现象学态度之中来做出上述的论述.

现象学态度与自然态度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二者对待世界信念的不同.我们知道,自然态度下世界被自明地给予我们,是永远的在此存在;而现象学态度则认为这些基本预设都是可疑的.现象学态度用一种反思的方式来关注意识到的一切,它完全*了在自然态度下的一切信念,包括世界信念.所谓“反思”,是指我们的目光不再只投向对象,而是返回到意识自身中来;因此索科拉夫斯基指出,现象学态度“是我们对于自然态度以及发生在自然态度中的所有意向性进行反思的时候所持有的那种关注.我们正是在现象学态度之内来进行哲学分析”[1]42.

莫里斯,纳坦森曾写道:“从某一方面来说,现象学的态度包含在对经验的醒觉之注意里面.现象学家关心的不是直接把握到的经验,而是对经验做反省留在自然态度中,如我们已注意过那样,个人在他自然而然的有什么就是什么的知觉中生活:在现象学态度中.他拿他的知觉生活当作研究的对象.”冈也就是说,现象学态度要想得到清晰的认识,必然要和自然态度相联系,这样一来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马上就显现了出来,我们如何能从自然态度转向现象学态度?

当我意识到“我”,意识到我与世界的这样即在其中又在其外的悖谬关系时,现象学态度向我们展开了自己的神秘之处.此时,我仅感到一种认识的“迷惘”:我们如何在“切近”与“远离”的状态下获得可靠的认识.在严肃的态度下,或许我会开始怀疑经验事物,开始怀疑我们的认识,甚至有可能我们怀疑怀疑本身,然而这样我们必然走入一种非理性的态度.而现象学态度则从怀疑出发,由怀疑开始沉思,但现象学去除了古希腊怀疑论的意味.在沉思中,所有意向性及其关联物没有如笛卡尔那般被抛开,相反它们维持现状,而这也恰好保持了我们沉思的可能.在沉思中,我们不再作为世界的参与者,而是远离世界,作为旁观者沉思我们与世界及万物的关联.正是这样的远离与切近,真正构成了现象学态度下认识的可能性-真正体现着一种彻底的反思的哲学精神.

现象学态度的进人才真正意味着现象学研究的开始.众所周知,在胡塞尔的阶段,现象学主要被视为一种认识论的突破和变革.不过从上述现象学态度和自然态度的对比中,不难发现,现象学态度所展示出的现象学本身远不止在认识论上的价值. 现象学承接笛卡尔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思想,并依据意向性等概念突破了认识论的陷阱,表现出了与其后一系列现代哲学派别和思想以及后现代观念的联系.不只如此,它还返回到古希腊哲学中吸取营养并使之在新的环境下再次展现出独特魅力.在胡塞尔看来,早在苏格拉底就提出了对理性进行直观和先验的批判-而这恰是现象学试图从近代哲学中摆脱出来的基本出发点和认识:因此胡塞尔写道,“他第一个看到作为纯粹本质直观之绝对自身给予性的纯粹的和普遍的本质东西的自在存在.与这种感觉发现相关联,由苏格拉底为*生活所普遍要求的彻底说明,当然就获得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形态,即按照必须有纯粹本质直观突显出来的理性的普遍理念而对积极的生活进行原则性规范的或正当性证明的形态”[3].在胡塞尔那里,历史在当下得到新的解释,反过来当下以史为镜,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不只胡塞尔高度重视历史的意义,海德格尔对解释学循环的论述则从理论上确认了前理解作为理解的基本条件.海德格尔本人不断追溯传统的研究特点也充分说明了他对这一思想的贯彻.

因此,进入现象学态度所揭示出来的现象学基本特点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恰当地把握现象学或者说哲学本身.它不仅从理论上为人的生存、认识的可能等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其本身的发展更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论证,表明了一种哲学的高度开放性.

现象学的价值还特别体现在它对哲学和前哲学的人类生活的某种联系以及二者地位和有效性的肯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当哲学思维得到高度发展时,人们很容易认为哲学思维优于其他思维模式,比如曾出现的哲学为科学之母的认识就是这样的情况.在生活实践中,这种哲学所面临的的自我膨胀同样有着很大影响,比如当下充斥于社会的虚无主义,其实其背后有着很深刻的哲学思想根源.科学也同样如此,在当今大工业时代甚至表现得更为明显.科学在生活中的深度渗透使人们遗忘了生活的原初状态,人们的生活的有效性被科学来划定评判.然而就我们对科学的认识而言,有可能只是如库恩所言那样,科学的形象不过是我们对已有科学成就的认识,它与科学的本质有着巨大的差别.但科学本身被误解时,我们还在生活中以科学和非科学的对立来推动行动,显然,其结果必然是荒诞的.现象学态度从自然态度中生发出来,它没有否认自然态度的有效性-这就意味着对前哲学生活和经验的有效性确认.但现象学也不是不加反思地接受自然态度,它在看到其有效性的同时,也看到了自然态度可能的局限:因此才能提出现象学态度的必要性.在现象学中,不只有理论在历史中获得新的解释,人们的生活、经验也同样具有一种前理解的性质.

当我们进入现象学态度时,意味着对社会科学的一种现象学考察的具体展开.就像胡塞尔说的,“任何一类对象,如果它想成为一种理性话语的客体,想成为一种前科学认识,而后是科学认识的客体,那么它就必须在认识中,也就是在意识中显示自身,并且根据所欲认识的意义而成为被给予性”[4].我们对社会科学做现象学的研究,正是试图使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类名词成为我们理性话语的客体.很显然,在这里我们不是认为日常所谈的社会科学不是理性话语之客体,而仅仅是说,要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进一步认识社会科学如何可以成为理性话语的客体,以及其在成为理性话语客体之后,我们可以就其方法、基础等说点什么,因此现象学提出了自身独特的反思性认识.

2 现象学对社会科学的提问方式

一种现象学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亦即以社会科学为对象,经由现象学的途径得到开展的哲学研究.对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种现象学视野下的社会科学到底是什么.再进一步,问题其实就是“社会科学是什么”:因此就现象学对社会科学的提问方式而言,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现象学的途径和社会科学本质.现象学的途径首先意味着“直观看”,这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实现从自然态度向现象学态度的转变,形成现象学对社会科血特有的提问方式.而社会科学本质就是指那些能够使某一门学科可以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的东西.

具体而言,我们所要解决或发问的是“社会科学是什么”.伴随着这一发问,那得到追问的东西是什么呢?当我们如此追问时,这就是对决定社会科学基本性质的某些要素的追问.所以当我们提到社会科学时,很自然地会从内心冒出比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门类,并将这些学科门类的合集称为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现象学之看就是从这些日常认识出发,去观察我们日常称之为社会科学的东西,但最终目的却是从中得出社会科学何以被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根据,或者说要描述社会科学成其为自身的本质特征.这也正是我们所讲的现象学的社会科学哲学对社会科学发问的基本着眼点. 那么我们对社会科学的现象学之看,到底要看什么,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因为我们要探寻对社会科学具有决定性的要素,必须首先着眼于我们所要问及的现实的社会科学,即那些所有要被我们提及的社会科学的显现.它也意味着我们对社会科学的现实的经验认识-显然我们不能只是泛泛地描述社会科学可能正在发生的一切,特别不能沉迷于某一具体学科的细节问题,以致不能从整体上获得一种深入观察:因此我们应当就社会科学这一整体事物深入进去,了解作为“复数的”社会科学的主要特征.去考察那些已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基本共识,去怀疑并做出说明.

不言而喻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科学概念,具备相当程度的复杂性.它不仅包括当下已有的理论模式,还包括以理论为行动指南的实践问题,而且理论的建构本身其实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此外一种历史性的发展也应该被纳入这一整体来考虑.换个角度,我们还可以看到社会科学包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实践的主体、社会科学的对象以及社会科学的概念、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等等.社会科学的研究,通常有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社会或人的科学研究,提供人们理解社会现象、预测社会现象走向以及推动人们合理调整行为的理论模式.这就意味着社会科学包括几个核心要素,如理论、对象、主体等.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划分,理论包括概念、命题、假设等等.对象又可以从集体和个人来分析,主体可以就认识和实践得到区分等等.这样的划分还有很多,而且不同的划分还涉及不同的涉入角度,也许不同划分还有不同的重要性.事实上,随着这样的细分,社会科学家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某些哲学问题,这也就不难说明为什么那么多的著名社会科学家在其著作的开头总提及某些基本概念和方法论的问题.

通过这种基本的描述性分析,我们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可以从自然态度开始,并经由向现象学态度的转变而开始提出我们的疑问,真正意义上的现象学研究也正是以此为开端的. 此外,现象学态度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在于其反思的特征.在反思开始之前,我们需要肯定的是它与非反思的观察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实际上,没有之前的非反思的观察,也就不会有后面的反思性的认识.因为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反思性认识的对象完全来自于非反思性的观察.二者仅有的不同在于反思性观察将多重意向性关系纳入其中.举例来看,我们对一事物A的观察,还包括被关注的事物以及作为事物如何被关注.这里的如何被关注与被关注的事物区别在于前者更多的是指意向行为作为对象;因此换句话而言,它涉及意向对象、意向行为以及作为对象的意向行为.

3 社会科学以自我的建构为对象

在自然科学中,科学家作为主体与作为客体的研究对象是被严格区分的.其思想根源就是近代笛卡尔以来的哲学上的主客二元对立.而以此为基础,自然科学在对象上坚持一种自为的存在,方法上强调实证研究,以获得关于所谓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为目标,因而以一种符合论的真理观为其价值取向.社会科学中的研究对象尽管也一度被视为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没有本质区别.但自维科以来,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象之争就从未停止.那么维科为什么提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呢?因为对他而言,“人的自然本性”是理智的,而社会则是人的创造物.理智所把握的知识包括物理学、天文学,但同样也包括经济学和政治学等,他们分属与知识体系的不同分支.从根本上讲,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实际是为了获得关于我们对自身创造的理解;因此,只有关于人自身的知识才是我们获取知识的真正目标.卡西尔对此写道,“吾人的知识的范围并不能逾于吾人的创造的范围以外.人类至于它所创造的领域之中有所理解:这一项条件严格地说,只能与精神的世界中实现,而不能在自然中获致圆满.……人类所能真正理解体会的,并不是事物之本性,因为事物是永远无法为人类所穷尽的:人类所能真正理解的,乃是他自己的构造的结构与特色”[5].

由此,人们对社会科学的对象之属性的争论不断深人,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科学对象是自为的还是自在的.一般而言,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具有自在性质的自然界,自然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现象及过程,它们的存在和运演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由人的有意识、有意志、有情感的活动才形成的社会现象;二是社会科学对象是否内含价值.一般情况下自然科学被认为与价值无涉,相反社会科学对象必然有价值附着其中,甚至主要就是价值事实.人们在创造社会事实的过程中,必然把情感、意志、价值等因素凝结于其中.在人的现实的社会活动中,社会事实与社会价值总是互为表里、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三是社会科学对象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社会科学对象有确定性的方面,但与自在存在的自然界不同,社会是自为的存在.在这个具有自我意识、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功能的有机整体中,不确定的因素更多,而且这种不确定与自然对象的可重复检验相比,多具有新奇性和独特性阎.

那么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究竟应该是什么呢?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现象是不能被构建出来的,能够被当作研究对象的社会现象一定是客观的.而且涂尔干在方法论上倾向于整体论而不是个体论.与之相反,吉登斯则认为,“社会科学涉及的是产生和创造概念的行动主体-他们将他们所做的以及他们行动的条件进行理论化.正如新近的科学哲学所阐明,自然科学现在逐渐成为一种解释学.科学就是致力于解释,其中的理论是由意识框架所组成的.然而,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是一门‘双重解释学’-因为社会科学中提出的概念和理论要适用于一个由具有建立概念和理论能力的个体活动组成的世界”[7].二者比较而言,我们认为吉登斯的观点更接近我们所看到的关于社会科学的真实的一面.此外,从前面讲的对社会科学的现象学之“看”发现,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只不过不同的学科侧重点不同而已.比如经济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社会学则研究的是人类组成社会的关系、组织等等,所以,社会科学显现给我们的多样性说到底不过是将人放在不同的关系中去考察,是人类对自身的某种方式的概念性把握.比如,1971年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rnbardo)在斯坦福大学开展了一个实验-他从70多名志愿者中选出21名在性格测试中表现出诚实可靠稳定特征的学生,把他们分为囚犯和看守两组-实验最初的目的仅旨在了解当人们被人为分为两类时,会受到什么样的心理影响.然而随着实验的进行,这些志愿者的表现完全出乎意料,他们都沉浸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不能自拔,甚至就连实验者津巴多本人也差点以为自己就是所扮演的角色.实验最后不得不因为监狱破坏性的价值观内化到实验人员意识之中所产生的巨大风险而结束.这场名为斯坦福监狱实验结果告诉我们,环境对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一个不知道规范的环境中,人格不能控制行为,而人们的行为本身显然是一个角色、身份的塑造;因此对于我们所探讨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而言,推而广之,只能是人的自我建构,而不是一个稳定不变的抽象的人.

4 社会科学需回到生存中

社会科学的反思结构,除了对象的一端之外,还包括意向行为,以及作为对象的意向行为,后者其实是内含在反思结构的意向对象和意向行为之中的.

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意向行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意味着对意识对象的构造.就其方式而言,可以视作远离与切近的运动.社会科学的现象学之“看”首先要求我们远离社会科学.所谓远离,是指依照我们的目的,试图去描述关于社会科学过去现在发生的事情.众所周知由于在理论与观察之间存在着可能的渗透关系,特别我们这里又是涉及社会科学这样本身就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论等,所以长期以来我们陷于究竟要远离还是切近对象的问题中不能自拔.这里我们直接提出远离,就是要求放弃理论与观察的关系问题,仅从自然态度出发,暂不追问我们是否受理论影响等问题,直接面向日常所认识的社会科学.这样一来,原则上对社会科学的观察并不难于我们去观察一张桌子或一只烤鸭.而切近同样意味着先于言说的某种根据,也就是作为“自身表现者”,因而对于人而言,实际上就是人对自身建构的自我显现.瓦尔特?比梅尔对此明确指出,“人在他自己的时间之到时中获得‘切近’,这种‘切近’不是什么给定的东西,而是某种生成的东西,它通过人的生成变化的独特方式而展示出来”同.

这种构造同样依赖于另外一个关键概念即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作为与科学世界相对立的概念提出来.很明显的是,我们论及我们生活所处的这个世界时,受到无法想象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当我们素朴的以为科学就代表着客观真理之时,世界给我们展现的也只能是一个科学的世界、一个概念的世界.而生活世界的提出,就是针对这一被误认为是真实的科学世界,而直接指向我们所经验的并生活其中的世界.对于胡塞尔而言,生活世界除了是构成我们前科学经验的重要场域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生活的“原始自明领域”.就现象学立场出发,一种对社会现象合适的科学研究,首先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中,回归到日常的经验知识中.有学者指出,“对于一个适当的科学研究来说,首先要回归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而并非是科学的结构或一个逻辑的系统.意即从生活世界中的前科学之经验与依赖此经验的思维出发,去描述知识的取得以及语言的特性.……只有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共同的沟通环境才能形成,其实我们每天都是这样在生活.因此对于建立在现象学传统的社会科学而言,日常的生活世界就是人之最主要的现实”[9].所以,社会科学的对象实际上也就是人最基本活动的现实.而海德格尔的存在先于本质,奥尔特加的我即我加上我周围的环境等典型现象学观念,使我们明白社会科学必须回到人的生存中来认识.

我们以囚徒悖论为例,基于一种谋求最大利益的经济人假设,两个囚徒必然都会选择坦白这一策略,而结果却是两个人都没有达到最好的结局.就此描述而言,囚徒悖论是对某种范围下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判断,是一种普遍性的认识.实际上这也正是占据主流位置的对社会科学理论本质的认识.然而,问题在于,对此我们能获得什么,它固然提供了某一类情况的说明模式,但对我认识具体一个事件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即使发生了同样条件的事件,我们依然没有办法保证那两个人会做出如上的反应.张世英先生曾就此问题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我们认识曲阜的孔庙,如果仅从其普遍本质“庙”来理解即孔庙是庙,我们能从其认识到孑L庙成其为自身的本质吗?显然不能,只有当把孔庙的普遍性收缩到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结晶或是儒家文化之结晶,才比较接近于孑L庙的本质.所以对于社会科学而言,现象学使其回到生活世界,实际上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奠定在普遍性基础之上的个体性认识的可台旨,在其个体性生中才台旨真正把握至U该物是之所是的本质.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们对社会科学本质的一种新理解.

至此,对社会科学的意向性结构的分析,显然已经使我们认识到了当现象学介入社会科学的认识以后,突破了今日在社会科学哲学中占据主流位置的实证主义的认识模式,提供了关于社会科学哲学中现象学路径的可能性说明,但同时也实际给我们揭示出这种描述仅仅只是意味着一种开始,正如我们在提到社会科学需回到生活世界中时提到的个体性问题一样,关于社会科学基础问题的现象学描述还远远没有得到展开,这些均是值得我们不断加以深人研究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问题.口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M.高秉江,张建华,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美]莫里斯·纳坦森.现象学宗师——胡塞尔[M].高俊一,译.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87.

[3][德]胡塞尔.第一哲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0.

[4][德]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科学[M].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7.

[5][德]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关子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5.

[6]欧阳康.社会认识论一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53.

[7][英]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M].周红云,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3.

[8][德]瓦尔特·比梅尔.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M].孙周兴,李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65.

[9]林信华.社会科学新论[M].台北:红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406-407.

The Study of Intentional Structure of Social Sciences

Zhang Xiaolong

(School of Marxi, He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00, 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 how asking questions of social sciences with phenornenological attitude. Weneed to respond to in what way the phenornenology can be associated with social sciences, the change froma natural attitude to the phenomenological attitude means phenornenology can be lodged a criticalreflection on the social sciences. Intentional structure include noerna and noesis , it means self -construction and the way of asking and lifeworld. So. it not only can put forward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social sciences, actually also means the possible and necessary that the phenornenological path of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s.

Key words:phenornenological attitude , noema , noesis ,lifeworld , self

CLC number:B516.5; C2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17)04-0066-06

doi:1 0.3969/j .iss n .1 003-01 66.201 7.04.01 2

此文结束语,本文论述了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社会科学和意向和结构研究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社会科学本科毕业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戏曲舞蹈设计的形式结构
【摘 要】在戏曲舞蹈设计中形式结构就是对所选择的姿势、技巧的有机组合,形成有起承转合的完整的舞蹈句法和舞蹈段落 当我们从人物性格中、从规定情境中挖掘、提炼、想象出的舞蹈元素和零散部件,总要用一种形式把.

卢瑟福: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
“这是我挖的最后一个土豆了”外表粗犷、性情豪放、留着一把海象式胡须的卢瑟福,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做学问的人 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他的一位得过诺贝尔奖的学生詹姆斯·查德.

结构和反结构:黄平苗族传统婚礼仪式
摘要黄平苗族婚礼仪式过程复杂,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意义 通过对婚礼仪式的描述,运用过渡仪式理论,分析其在“阈限”期与“反结构”文化中的呈现 在日常生活形态里.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