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研究生论文>材料浏览

一带一路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中外媒体一带一路议题呈现的比较分析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主题:一带一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7

中外媒体一带一路议题呈现的比较分析,本文是关于一带一路类论文范例与议题和中外媒体一带和比较分析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一带一路论文参考文献:

一带一路论文参考文献 中外教育简史论文中外医学杂志数字媒体论文中外健康文摘杂志

林鸿 林宛霖 李艺丹 李美 徐桂权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引发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随着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该倡议又一次引发热议.“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覆盖全球超64%的人口和30%的GDP,其国际传播的良好效果是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塑造中国国际友好形象的机会.

媒体报道在“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属性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当媒体给予议题某一属性更多的关注度时,公众在决定是否支持该议题时也将参考同一属性.通过强调议题中的某个属性,媒体不仅可以告诉公众应该“想什么”,而且还可以告诉公众该“怎么想”.但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利益影响下,中外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背后,存在复杂的心态和认识.并且,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也会对其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本文基于属性议程设置理论,选取了中国《中国日报》亚太版、英国《卫报》、美国《华盛顿邮报》、印度《印度时报》对2017年全年(即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力图探究中外媒体对“一带一路”议题呈现的差异,阐明中外媒体关于“一带一路”议题报道框架和特定属性的选择,并尝试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进一步理解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传播效果.

一、《中国日报》对“一带一路”议题的呈现

《中国日报》2017年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共4826篇.鉴于数量较多,故从中建立4个构造周选取样本,最后得到有效样本100篇,其中正面、中立和负面的报道篇数分别为90、10、0.根据报道的主题对其进行分类,发现其中77篇属于经济议题,16篇报道与政治相关,2篇与科技相关,5篇与文化相关.图1所示的主题属性分类是根据人工编码对词频高低进行类别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内涵存在交叉,但在统计上没有重复.

从内容上看,在90篇正面报道中,能明显看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肯定和支持.对主题的属性进一步细分,发现报道在涉及到经济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联系方面数量最多,分别占比59%、35%、32%;其次提及频率较高的是经济全球化和促进贸易往来,分别占比16%、19%.报道内容主要集中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益处,具体为促进同沿线国家的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发展机遇等.报道中出现的高频词包括“opportunity”(机遇)、“communication”(交流)、“boost”(促进)、“benefit”(利益)、“cooperate”(合作)等.

10篇中立报道的语气则不如正面报道强烈.其中,一些报道的内容主要是叙述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客观事实,看不出明显的倾向性;另一些除介绍“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作用以外,同时提及“一带一路”目前存在的挑战和风险.突出表现为沿线国家市场面临的外汇波动、经济衰退等潜在风险、“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问题等.其中,2篇中立报道的主题与政治相关,1篇与文化相关,其余均与经济相关.

从篇幅占比上看,有13篇报道对“一带一路”倡议仅一句话带过,其余绝大多数都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报道.仅个别句子提及“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除2篇属于客观陈述看不出明显倾向外,其余均为正面报道.这些报道的主题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关于某个公司或行业业绩获得提升、发展取得进步,提到“一带一路”主要是为说明其在间接上带来的好处及起到的作用;二是关于中国与外国领导人同意深化关于“一带一路”的合作,强调双赢和机遇共享.

二、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议题的呈现1. 英国《卫报》与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特点

在《卫报》与《华盛顿邮报》2017年的报道中,有91篇含“一带一路”关键词,正面、负面和中立的报道篇数分别为25、29、37.

从内容上看,正面报道主要集中在经济与文化领域.其主题分布的数量较为均匀.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主题报道涉及最多,“economic opportunity”(经济机遇)、“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等词汇频繁出现.这部分内容肯定“一带一路”倡议在加强欧亚经济联系、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及全球经济发展的作用;其他一些报道主要将主题重心放在了“一带一路”的以下几个属性上:作为历史性政策的性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深远影响、对国家安全的好处,对消除恐怖主义的促进作用等.

负面报道下的主题相对纷繁、多元.在经济领域,突出表现在对基础设施建设潜在风险的疑虑,以及对该倡议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背后占领全球市场战略的怀疑.在政治领域,被报道较多的是中国崛起之下“超级大国”的野心,如“the post-war Marshall reconstruction plan”(战后马歇尔计划)、“China’s regional dominance”(中国的地区统治)等词汇直指中国寻求区域霸权,认为中国将以亚洲为舞台,复制“二战”后美国援助西欧的计划,将“一带一路”当作中国谋求新霸权的标志.其次涉及较多的是地缘政治,表达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动机的怀疑.

从篇幅占比上看,简要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数量为53篇,超过所有报道的一半.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个别句子提及“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主要是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正面报道,共有17篇,占到所有正面倾向报道的68%;而负面报道正好相反,将该倡议作为报道主体,全篇进行质疑和审视,这类报道占比较大.2.《印度时报》的报道特点

《印度时报》2017年的报道中,有89篇含“一带一路”关键词,正面、负面和中立的报道篇数分别为12、33、44.

在仅有的12篇带有明显正面倾向的报道中,其内容主题涉及该倡议对于促进贸易来往、加强区域联系及经济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等四部分.其中,一半以上的报道突出强调了该倡议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作用;其次提及最多的是贸易往来的扩大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在正面报道的叙述中,“active participation”(积极参与)、“economic benefit”(经济利益)等关键词出现频繁.可见,该媒体在正面报道时集中关注“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为印度带来经济效益.

与之对应,在占所有报道比例超过1/3的具有负面倾向的报道中,主题分布于地缘政治、对主权完整的侵略或保护、沦为经济附庸的可能性、殖民统治、国际关系不稳定等.60%以上的负面报道是在政治领域的主题内表达对该倡议的质疑和忧虑.其中,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受冲击以及倡议内容信息不透明的问题被提及最多,均达到13篇;其次是地缘政治和双边关系的局势不稳,分别达到7篇和8篇.“strong reservation”(强烈保留)、“anxiety”(忧虑)等词汇在这类报道里出现频率较高.

在篇幅上,超过1/4的报道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叙述篇幅较短,在简要提及“一带一路”的报道中,正负面报道数量占比相差不大.“一带一路”倡议常作为的信息增量出现在内容里,成为对报道主体的比照.如在一篇关于成龙新上映电影的报道里,在结尾便提及“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之余可能存在的霸权主义野心.

此外,在报道方式上,绝大多数的报道都围绕印度未派出政府代表团参与2017年“一带一路”峰会的相关事件展开叙述,以表现印度对该倡议的拖延、疑虑等消极态度.例如,有相当数量的报道内容都围绕峰会期间印日讨论携手推动从亚太延伸到非洲的“自由走廊”计划展开,指出该计划是印度对于“一带一路”相关倡议的“对冲”策略.

三、中外媒体对“一带一路”议题呈现的差异分析1. 外国媒体通过强调政治属性进行解构式传播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传统媒介的既得优势和新媒介的领先优势,在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在引领世界舆论方面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在《华盛顿邮报》和《卫报》的报道中,正面报道主要在经济与文化领域肯定“一带一路”倡议.当今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展不均,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方案内容涵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互联互通、提高经贸合作水平.但是,68%的正面报道只是简要提及,并不是在“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报道中出现.

而负面报道以全篇对“一带一路”进行质疑和审视的报道居多.同时,负面评价相对集中在政治领域.首先是强调中国想要成为“超级大国”的野心,并将“一带一路”倡议等同于“二战”后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计划,把“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谋求区域新霸权的标志.这类误读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崛起,尤其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提高引起欧美强国的恐慌,他们担心亚洲将超越西方.媒体通过强调这些政治属性,加深受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印象.同时,亦有报道称《中国日报》为中国的喉舌.这些对中国媒体报道内容的负面强调是对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解构,意在遏制中国对外传播的影响力,保持欧美自身在国际舆论场的主导地位.但过度的恐惧则会为相互沟通带来极大障碍.欧美一些国家需要意识到中国的复兴并不意味着西方的衰落,欧美需要重树信心,才能打造合作共赢的崭新局面.

另外,欧美媒体的报道立场以中立居多.正负面报道差异所强调的属性不同,体现出欧美国家对“一带一路”较为矛盾的态度:一方面认可“一带一路”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担心“一带一路”的实施对自身地位和话语权构成威胁.

与欧美媒体报道不同,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报道远多于正面报道.仅有的12篇正面报道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而负面倾向的33篇报道(占比约37%)在“主权”“领土完整”“地缘政治”等政治领域的主题表达了对该倡议的质疑和忧虑.究其原因,是印度所感知到的政治焦虑远大于其对“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经济收益的认知.因此,印度媒体更多地强调政治属性,担忧“一带一路”会使国家受到政治威胁,从而加深受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看法.2. 中国媒体的局限:集中强调经济属性,缺乏跨文化沟通与多角度报道

从抽样分析的结果得知,《中国日报》的100篇报道中有90篇为正面报道,而这90篇中又有77篇报道与经济相关.这些正面报道集中体现“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积极作用,包括促进同沿线国家的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发展机遇等,但缺乏对于国际形势发展、沿线国家介绍、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风险深入分析的报道.由于中国政府期望“一带一路”倡议能迅速得到世界认可,因此,在报道中集中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属性,突出其对沿线各国的积极作用,而面对国外对“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中国超级大国”“主权”“地缘政治”“霸权”等政治焦虑则避而不谈.中国媒体选择性忽视较为敏感的政治属性而强调经济属性,是期望提高受众对“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感知并降低其政治焦虑,从而赢得更多支持.

然而,从传播效果的一般规律来看,媒体报道单向度的倾向性过于明显也可能使其带有较强的宣传意味,易引起受众的抵触心理.一些过于直白和功利、缺乏人文关怀与跨文化的价值沟通的传播内容也不利于国际受众形成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正确认识,反而可能造成负面的传播效果.

同时,中国媒体的报道缺乏来自公众的声音,消息源多来自.“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诉求和日常生活.因此,在进行“一带一路”对外传播时,更多地采纳来自民间舆论场的声音,选好传播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外国媒体的误读与解构,我国媒体常处于被动地位,仅仅是针对不利的报道做出回应与反击,且大多是在报道中通过大量呈现领导人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肯定,或者是专家对此的评论与观点加以回应,缺乏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因此,在对外传播的主动性上,我国媒体还有待提高.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生产的多元话语研究”的研究成果,批准号:15YJC860033)

责编:吴奇志

此文点评,这是大学硕士与一带一路本科一带一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议题和中外媒体一带和比较分析方面论文范文.

一带一路议题的国际舆情分析
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根据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的统计,2015年以来“One Belt One Road”以及“Belt and Roa.

2019年美欧非媒体对华报道特点与应略---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十九大报道为例
从全球范围看,2017年是国际政治经济急剧变化的历史转折期,世界各国间史无前例地相互依存却又相互威胁和竞争,公众对国际事务的舆论开始出现从支持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向孤立主义立场转变,民粹主义大行其道 在.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汉语国际传播的新媒体平台运用
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汉语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一)汉语传播发展不均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南亚诸国的孔子学院(课堂)数量最多,汉语传播效果最好,.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