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研究生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跟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道德相对主义差异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9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道德相对主义差异,本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和道德观和相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张永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摘 要:当今社会,活跃着两种道德判断“标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旨在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道德观;道德相对主义,一种新兴的社会思潮,坚持不存在评价*道德的普遍、客观标准.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不同维度上的相异之处,分析“道德相对主义热”的理论主张特点,重申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道德相对主义;普遍*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033-02

收稿日期:2015-11-30

作者简介:张永娇(1989-),女,内蒙古通辽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极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判断某一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作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对于道德的理解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区别是本质上的.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主张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产生,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段有着相应的道德观念标准.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不存在绝对性,世界上亦没有普遍*的存在,任何的道德判断标准都是相对于个人的道德观念,或个人、文化、社会的历史特定性.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相关概述

在阿斯诺维奇看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所强调:其一,道德批判必定与一种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习俗的分析和批判密切相关,而且与隐含在其中的规范和行为的分析、批判密切相关,即一个有效的道德体系需要特定类型的政治经济体系相配合;其二,道德命令必须基于现实人的利益和动机.

这两方面所强调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观点是首先认为道德在人类历史上是发展变化而非永恒的,因而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反杜林论》中马克思论证无产阶级的道德肯定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但并未肯定无产阶级的道德永恒不变,这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发展、辩证的理论内核.同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具有阶级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伴随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最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具体而非抽象的.因此,主张道德的评价标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仅仅使用一种普遍、教条的判断标准.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角度可知,这种道德特殊性的理解和运用是建立在道德普遍性理论指导之上的具象操作,并非随意为之.

(二)道德相对主义相关概述

关于道德相对主义,大多数学者赞同这样的观点:在哲学中,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立场,认为道德或*并不能反映客观或普遍的道德真理,而主张社会、文化、历史或个人境遇的相对主义.它坚持主张不存在评价*道德的普遍标准,认为道德价值仅仅适用于特定的文化边界或个人选择的前后关系.原因是,人的主观认知水平总是受着客观条件的局限性,面临道德决断时,每个人由于所受到的宏观环境及微观因素影响的不同,得出的结果必定有所不同,且没有人能够恰当地判别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的行为正确与否.同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道德相对主义主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价值或信条,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情感化、个人化,全然由个人所处的境况和兴趣爱好所决定,因此价值完全是主观的.

本文作者认为,以上关于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比较常见,尤其是在全球化社会发展和后现代主义思想日渐提倡个性自由的今天,这种思想意识与道德实践不断接触、融合,日益成为一种生活常态.道德相对主义的核心观点在于把个人作为道德的逻辑出发点,把各种具体情境作为道德发生的参照体系,忽略了道德特殊性中的普遍性,相对性中的绝对性,这也是道德相对主义的致命缺陷.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差异的基本表现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当代主流道德价值取向,它说明道德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操作性等特点,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这是马克思作为一名真正的革命家从每个人的角度出发,这种考虑是基于一个更为全面和远大的前提,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之处.然而,针对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部分人开始对道德状况的评价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还有部分人抱有消极心态,认为当前的道德状态令人不甚满意,“道德缺失、道德沦丧”随处可见.如此褒贬不一的评价方法,映射出人们对当前道德状态的担忧及对良好的道德风尚的渴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鉴于此种现实状况,有学者把社会上道德滑坡现象的原因归结为道德相对主义,认为这种标准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是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相背离的一种评判尺度.本文认为,这两种评判标准的基本差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逻辑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足点在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待道德的发展过程.这种观点对道德的评判标准不做任何假设,认为道德的发展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来自于人的实践,而整个人类的实践又具有一般性的特征.因此,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宗旨目标.在当今纷繁复杂的时空境遇下,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作为道德的高层引领指向标,其原理就是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这种出发点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即实现人的真正解放,这对道德现状的改善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长远性的指导意义,是道德具象化操作的一般性、普遍性理论和实践指导.

道德相对主义在出发点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它主张每个人都因受着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境遇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个个体所持有的道德评判标准不可能脱离这些因素的干扰而独立存在,并且这些相异的因素不可能使得人们之间的观点呈现出相互通约的可能和机会,也就根本不存在反映客观或现实的普遍真理.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完全要按照自己的内在影响模式控制去做出判断,这种判断的结果不可避免地是以个体的特殊性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

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相比较,道德相对主义显然是片面的、机械的.它只看到了道德具体情境中的个体特殊性,忽视了人类社会的实践存在着一种普遍性、价值性的道德实践,完全将道德的特殊性、相对性绝对化放大,以偏概全,以点带面.这种只考虑每个个体情况的道德逻辑出发点,倾向于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道德观念,孤立了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道德相对主义的逻辑出发点是错误的,这也是其致命缺陷之一.

(二)参照体系的选择

对于不同参照物、参照体系的选择,必然得到不同的结果,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在这一点上的区别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扬弃宗教信仰论、天道器物论、自然本性论及生物进化论的道德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深刻揭露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旧道德、伪道德.通过此种否定之否定的方法,吸取资产阶级关于道德观的经验教训,阐明适合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识到生产方式的变更会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也即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实践活动作为参照体系,并且以整个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调整道德的价值标准.这种标准的制定强调普遍性和指导性,而非仅注重特殊环节或偶然的情境.

道德相对主义对于参照体系的选择,则偏重于主观性、个人化和情感化.主要依据各种外在的、具体的、变化的客观或主观因素作用于人脑之后的思维活动,并以主观的意识活动来调整对客观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每个人必然会受到生活环境、历史条件、经济条件等影响,这些因素作用于个体自身的认知和理性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这使得人们在对外界做出评判时,会受到这种个人主义思维意识的干扰,是一种客观被动参照主观的参照体系,同时也是一种孤立、片面、静止的参照选择体系.

(三)生命力方向不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面向和回应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指导,它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借鉴意义.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也具有这种指导实际的开放性、适用性、方向性,因为它始终以现实的生活作为思考对象.作为其生命力的来源,现实中的生活又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道德观也会根据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继续推进创新,使之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态.也即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与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道德观,必然会表现出愈加强大和旺盛的生命力,也必然会向着更加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明确告诉我们,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孤立、静止的事物.而道德相对主义的生命力发展方向却有一种片面性、停滞性,它总以自己的具体情况和现实条件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以自己不变的局限性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千变万化.这是一种固守的、不会想到在客观实际中抽象概括理论精华或现象总结.这种价值标准必然失去其灵活性和发展的后续动力,使得人们逐渐对自己的道德观念体系产生动摇和怀疑,进而否定已有的道德理论体系,只以具体情况的解决作为目的,道德的作用也逐渐演化为一种解决矛盾的工具.

三、利导道德相对主义相关价值

当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作为公民个体应首先从自我做起,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理论要求指引自己的行为,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关注价值主体意识的实现,又要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原则规范.

在面对道德相对主义思潮时,要明辨是非,肯定其在道德现状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中冲破传统教条,主张道德判断尊重自主性方面,有着启发性.正是这种注重个体自主、自立的主体情感,更加迎合了当今人们对于自己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追求.这也就迫切需要对这种思想倾向加以正确的引导,全面把握其本质局限性,汲取其有利的核心因素,防止其走向极端的道德相对主义和主观、虚无主义.尽管道德相对主义对当今社会的道德认知和选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惑,但坚信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正确指引下我们能够深刻理解道德相对主义存在的必然性与不足之处,最终走出这一误区,为提升公民个体的道德水平及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水平做出努力.

(责任编辑:许广东)

参考文献:

[1][英]史蒂文·卢克斯.道德相对主义[M].陈锐,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79.

[3][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学简史[M].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33.

[4]程红艳.道德相对主义时代的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5(8).

[5]王晓丽.超越道德相对主义:生成性思维中的道德共识[J].学术研究,2015(8).

[6]翟振明,陈纯.自由概念与道德相对主义[J].哲学研究,2014(1).

[7]徐进.论道德相对主义[J].哲学研究,2012(11).

概括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大学硕士与马克思主义本科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道德观和相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方面论文范文.

90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当今中国,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各行各业蓬勃发展,高……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合格人才的重任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

从《宣言》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真理之光,穿越历史,照亮今天 1848年2月,宣言正式发表,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如同一道闪电,划过暗夜的长空 170年后,新的思想开启新的时代 作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延安窑洞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花
长征结束到陕北后,特别注重学习马列主义著作 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名论断,推动全党掀起了学习马列主义的 在凤凰山麓李家窑里夜以继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