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民族政策论文范文例文 和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认同的民族政策探析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主题:民族政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9

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认同的民族政策探析,该文是民族政策有关毕业论文范文跟通婚和民族政策探析和认同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民族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文学杂志社世界民族杂志民族文学杂志民族论文发表

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认同的民族政策探析

高明英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7)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与民族间的交流越发的频繁,从而产生的族际通婚现象成了当代社会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婚姻形式,它包括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通婚和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通婚两种形式,这种婚姻形式下的子女民族身份的认同受到宗教因素和传统因素、学校教育、父母受教育水平、民族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其中民族政策对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的认同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分析民族政策是如何影响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的认同.

关键词 民族政策;族际通婚;民族身份;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8)01-126-03

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的确认本来就如同硬币的正方两面随父,随母各占50 %的比例,但由于国家民族成分的规定以及中国少数民族优惠民族政策的实施,这种二选一的状态被打破,出现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子女选择少数民族身份,而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通婚子女选择少数民族且是人口较少数的少数民族身份的现象.这种政策引导下的民族身份的选择,必然对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1

民族身份认同的内涵

   

民族身份认同并没有一个标准完整的概念,它只是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情况,不同时期对民族身份认同有不同的标准.

张萌萌在其发表的《西方身份认同研究评述》中认为,就民族身份认同而言,存在一些长期的相对稳定的身份认同标志,如种族起源、共同语言、文化和地域归属等重要标志,除此之外,宗教、意识形态、人口结构等等都可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成为某一民族身份认同的标志.

此外,西方学术界倾向于将族际通婚家庭后代的“民族选择”行为视为事实上的“民族身份认同”,这种表述似乎有一点心里归属的意思,本研究借助于这一观点将族际通婚民族身份选择的行为定性为事实上的民族身份认同,透过民族身份的选择看我国的民族政策.

2

国家民族成分制度与族际通婚子女的民族身份认同

具有全国性和强制性特点的国家民族政策对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的认同产生巨大的引导作用,而地方政策的实施又会对本区域内的公民产生权利与利益上的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政策可能成为影响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认同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的民族政策对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的认同主要体现在基于“民族成分”制度的民族政策.族际通婚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通婚及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通婚两种形式,而就其民族身份的确认则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分确定.

1990年5月10日国家颁布的《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分的规定》中对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的确认作了具体规定,其中第三条规定: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 (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不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可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第五条: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份.

从以上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的确认取决于父亲或母亲的民族成分.

周靖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0 到9 岁儿童民族身份的选择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我国有44个民族的族际通婚家庭中,超过50 %的子女民族身份选择的是本民族,其中有9 个民族的比例超过了80%,分别是:基诺族(82.09 %)、锡伯族(83.17 %)、达幹尔族(83.23 %)、保安族(83.33 %)、鄂温克族(83.52 %)、俄罗斯族(84.06 %)、赫哲族(84.8 %)、蒙古族(87.68 %)鄂伦春族(89.31 %).除蒙古族外,其余的8个民族都是我国人口较少数民族,可见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的选择具有明显“偏小”的特点.另外12 个民族的族际通婚家庭中,超过50 %的子女民族身份选择了其他民族,其中有4 个民族的比例超过了60 %,分别是:怒族(67.29 %)、哈萨克族(68.96 %)、低族(71.19 %)、汉族(77.7 %).可见各民族与汉族通婚时,子女的民族身份明虽偏向于选择少数民族,体现出“偏少”的特点.

周靖分析数据所得出的结论恰恰印证了鲁刚教授在其发表的文章《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中所论述的观点:不同民族通婚所生子女在选择民族成份时 ,产生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所生子女趋“少”,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通婚所生子女趋“小”.这一结论与国家基于“民族成份”制定的民族优惠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实行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是基于“民族成分”确定的基础上实施的,这也是族际通婚子女在民族选择时趋“少”、趋“小”的政策原因,其基于民族成分的优惠政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

(1)教育领域

教育方面的优惠政策是绝大多数族际通婚子女进行民族身份选择时首先考虑的原因,尤其是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在招生录取时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的加分政策.此外国家针对少数民族身份的学生还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在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创办民族高等、中等院校,在普通高中等学校中创办民族班;为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预科制;适当放宽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的年龄、免收杂费、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特殊措施等.

(2)就业领域

就业问题是近几年来我国面临着的突出问题,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就业压力仍将成为我国首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针对民族地区的高校毕业生,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的欠缺等导致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国家对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的毕业生给予了政策上的适当照顾,如在招工、招兵及招收其他各种工作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或给予特殊照顾.尤其在国家公务员的招录上,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各民族自治地方的相关法律规定,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一把手”必须选自当地的少数民族,此外为积极扩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在公务员招录时优先招收当地少数民族,且为了使民族干部的构成与各族人口比列大体相当,国家还采取一些特殊政策和措施.

(3)婚姻与计划生育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对待少数民族计划生育问题上,经历了由提倡人口发展到明确计划生育阶段,再到现在的全面放开二孩的新阶段.1949年到1971年间,国家提倡少数民族大力发展人口.1971年到1982年间,提倡少数民族实施计划生育.1982年国家明确提出少数民族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但与汉族相比可以适度放宽,其规定人口在1 000 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胎,满足特殊条件的少数民族可以生育三胎.2016年1月1日,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这意味着,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也意味着少数民族身份在计划生育这一项上不再有优势.就婚姻政策方面,各民族自治地方根据《婚姻法》均制定了变通条例和补充规定,一般规定“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比现行《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年龄早2周岁.这对于回族、撒拉族等早婚的民族而言,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3

民族优惠政策下族际通婚子女“认而不同”的民族认同观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理论是我国民族优惠政策理论的来源,民族优惠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弥补少数民族因环境、历史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落后状态,提升少数民族成员及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保障广大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

通过民族优惠政策的实施,实现少数民族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进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这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为中国实现少数民族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的民族优惠政策的继续实行表示担忧.

经大批学者研究发现,出于功利性目的而对少数民族身份的追逐,已经大大超过了对传统民族本身的认同.尤其是在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确认方面,绝大多数父母对子女民族身份的选择受到民族优惠政策的引导.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一度出现了更改民族成分的小潮流,其原动力几乎都来源于“高考加分”、“就业照顾”等政策带来的实惠.这种被康奎斯特称之为“逆向民族成分再确定”的潮流,是在纯粹利益考虑的驱动下产生的,这种因民族优惠政策而产生的“认而不同”的民族认同观对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有弊而无利的.

4

小结

基于教育、就业等相关的现实利益族际通婚子女的民族身份往往被确定为少数民族,这种基于民族身份选择的民族身份认同实质是将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民族成分”制度与对本民族的认同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 ,基于现实利益的民族身份认同仅仅是一种虚设,许多族际通婚子女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习俗、语言等并不了解,他们只是将民族身份看做一种利益工具,在获得利益时才对本民族产生某种认同,在其他时候与汉族并没有什么区别.可见政策引导下的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认同产生两种极端的表现.确定为少数民族身份的族际通婚子女只是我国少数民族成员的一部分,总体而言传统的基于血缘与文化基础上的民族身份通过国家政策被制度化 ,并同一系列的社会现实利益相联系,但考虑到我国各少数民族复杂多样的社会发展现实,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民族成份制和民族优惠政策仍将会发挥其积极作用 ,也将长期在制度上维系或强化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

参考文献

[1]张萌萌.西方身份认同研究述评[J].云梦学刊,2011,32(2):28-33.

[2]鲁刚.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云南社会科学,2005(4):98-101.

[3]谷禾.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J].学术探索,2007(6):34-37.

[4]杜赞奇,王宪明.《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出版[J].近代史研究,2004(1):45.

[5]周建新,严月华.现代国家话语下的族群认同变迁——以广西龙州县金龙镇板外屯壮族傣人侬人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2(1):43.

[6]康奎斯特.最后的帝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概括总结,该文是一篇适合通婚和民族政策探析和认同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民族政策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民族政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地方民族高校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之路径探析
摘要“四个认同”教育是地方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 在地方民族高校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

推行民族政策民族教育谈国务院关于民族教育的决议
康晓丹(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摘 要2015年8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制定了民族教育的目标、指导思想、具体办法……,引起社会各界.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城市融入从自我形塑的视角入手
陈雪媛(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南京 210097)摘 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成为中国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但是,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城市融入却是悬而未决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

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身份认同
摘要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身份认同研究作为职业认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本文简要概述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基本内涵和结构……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卫生类高职.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