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人才培养类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和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主题:人才培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7

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本文是人才培养类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与人才培养和工作室和探索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论文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摘 要】本文针对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不高、师生缺乏企业实践机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严重脱节、聘请高水平企业教师难等问题,提出构建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工作室教学相适应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课程体系、依托工作室实施网络学徒制等措施,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室教育教学方案,培养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作室 信息技术类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C-0121-04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普遍面临用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不高、师生企业实践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聘请高水平企业教师难等问题,本文聚焦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几年的研究与探索,逐渐形成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目前已经推广应用到广西区内外22所中高职院校,使基于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广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之一.

一、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欠发达地区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不高,师生缺乏企业实践机会.广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产业更是广西的薄弱环节,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合作双方利益的差异性,IT企业直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而广西本土企业本身也难以提供大批量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实习实践岗位.

第二,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严重脱节.高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普遍存在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急需探索一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途径.

第三,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聘请高水平企业教师难.欠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IT企业规模不大,加上企业跟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校很难从企业聘请到足够数量的高水平教师到学校承担工作室教学和项目指导工作.

第四,缺乏与工作室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传统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教学和实训,亟待开发与工作室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并制订出工作室教育教学运行与管理制度.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一)构建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欠发达地区IT企业普遍面临技术人员缺乏、开发成本高、人才储备等问题.通过构建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内工作室,与企业开展基于项目的深入合作,既降低了企业的开发成本,又为企业培养了储备人才,同时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了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促进IT企业更直接地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活动中来,提升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职业认知阶段,主要依托工作室开展基础实训以及职业(岗位)认知的工作过程知识大赛,学生通过工作过程知识大赛明确职业学习所对应的专业、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在活动中提升小组合作、互联网信息和多媒体技术运用等综合素质,使学生了解未来能够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增强专业学习积极性和针对性.第二阶段是职业训练阶段,依托华为、深圳讯方、漫博通等合作企业,在校内建立了软件研发、物联网产品研发、影视动画制作等20个创新工作室.依托工作室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由学校提供独立的工作场地,引入企业的工作过程、职场环境、管理方式、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建立“导师制”“双师制”“学生准入制”“项目管理制”“课程免修制度”等管理工作制度.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与校内“双师型”教师共同担任工作室团队指导教师,通过带领工作室团队承接企业真实项目以及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产品孵化,把实际项目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融入专业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零距离与企业对接.第三阶段是成果检验阶段,主要采用毕业设计成果展的形式,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和企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采用企业的真实在研项目,以毕业设计作品展或产品发布会的形式面向企业、社会推荐学生.

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软件研发创新工作室为例,该工作室每年组建有4-6个创新创业团队,团队成员由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自由自合,每个团队约6-9人.工作室成员既有在校学生,也有毕业生,每个团队配备有1至2名“双师型”指导老师.学生可以根据工作室的项目开发工作申请免修相关专业课程,既要在项目实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也要按时按要求完成客户交予的项目任务.企业和校内指导老师共同对工作室团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不仅是产品质量,还包括产品应用、盈利情况以及团队成员的职业素养等.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实践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强化,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从校园学习到企业就业“零距离”对接.

(二)构建与工作室教学相适应、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课程体系.重新构建了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推进创业基础课程改革,制定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设置创业基础课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邀请企业专家或者创业者给学生开设讲座,从理论和方法上给学生以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其次,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学生在2-5学期内,依托工作室参与完成一个真实项目的设计制作研发,并达到商业应用的标准.依托创新工作室,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融合、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指导相补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三,推进毕业设计课程改革,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课程“闭门造车”的做法,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和企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充分体现创新应用,以毕业设计作品展或产品发布会的形式面向企业、社会推荐学生的创新成果,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开展了分层教学的项目教学,制定教学目标时不搞一刀切,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量身打造培养计划,实施个性化教学的目标.支持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在工作室开展学习与实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自主权,让学生学有所长.允许学生申请课程置换,利用其在工作室所完成的项目产品进行考核,替换部分专业课程的学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自由地从事创新活动.结合学校所在的地域特点和经济状况,发挥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环境优势以及师资储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有利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特长爱好来开展个性化的培养,帮助学生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及个性.

(三)依托工作室实施网络学徒制.基于工作室开展人才培养所需的大量高水平指导教师不可能完全依靠校内教师担任.根据信息类行业从业人员以网络和电脑作为工作平台特点,聘请历届优秀校友或企业的资深技术专家担任工作室在校学生的网络导师,通过网络群、微信群等网络方式开展帮、传、带的专业学习指导活动,形成一种基于网络的师徒关系.学生在网络导师的指导下在工作室开展学习和工作,不定期与导师见面开展学习交流活动,通过实施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网络学徒制,有效解决了工作室聘请高水平企业教师难的问题.

三、工作室教育教学的主要成果及内容

(一)构建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了欠发达地区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不高、师生缺乏企业实践机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严重脱节、聘请高水平企业教师难等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关键问题,对欠发达地区的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二)形成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10个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实现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交叉、渗透、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三)借鉴IT企业的管理经验,建立健全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创新工作室的运行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工作室教育教学需要,建立了从学生选拔面试、指导教师安排、日常管理、项目管理、学分置换到考核评价的一整套工作室运行和管理机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室教育教学方案.

(四)形成适应工作室教育教学、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依托创新工作室,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融合、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指导相补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五)围绕工作室教育教学需要,开发了创业基础课程和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对毕业设计课程进行改革,并形成了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的10个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成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并编写60多门课程教学标准.结合创新工作室的项目开发成果,开发了DIV+CSS网页布局技术、云计算技术、基于Android的物联网应用开发、4G系统调测与维护等6门基于移动课程平台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公开出版8部专业教材,建设和更新了9个专业教学资源库,1门课程取得“国家级教学资源共享课”荣誉称号.

(六)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年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各类工作室平台,每年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800多个高技能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达50多项.依托工作室项目,每年举办毕业设计展共产生参展作品达50多件,吸引了区内各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关注,起了很好的示范及引领作用.人才培养成效得到国际知名互联网企业Google公司的高度肯定,被Google公司授予“Android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荣誉称号.毕业生当年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逐年增长到75%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称职率和满意率分别达到91%和83%.先后组建创新创业项目团队50多个,注册成立创业公司6个,涌现出一批创业的典型,比如学生创建的“紫气东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创收10万元左右.

(七)显著提升了专业服务信息技术产业的能力,校企合作得到深化,推动了地方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先后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立20多个二级学院级和校级工作室,与3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基于真实项目的合作,面向学校、社会和企业承接完成近100个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项目,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3项、专利7项,面向学校、企业开展各类技术培训项目10多个,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工作室不仅是教室和实训基地,还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老师科研的平台,有效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八)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双师型”工作室教学团队和一支担任辅助教学的网络导师队伍.促进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10个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教学能力、技术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指导能力的提高.先后培养具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思科认证网络专家等高级职业资格的教师12人,教师参加南宁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和广西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奖5人次,参加自治区级以上教育教学比赛及指导学生参赛获奖60多项,通过指导工作室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等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44人,占学院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总数的80%,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工作室教育教学团队.根据信息类从业人员工作特点,建立一支由历届优秀校友或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网络导师队伍.

四、工作室教育教学成果的创新点

(一)基于工作室实施网络学徒制和个性化的项目教学.突破了传统的基于课堂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室实施网络学徒制和个性化的项目教学,有效解决了欠发达地区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不高、师生缺乏企业实践机会、聘请高水平企业教师难等问题,实现了校内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项目工作室与企业实习场所的一体化,使教学的全过程与信息技术类企业工作过程紧密结合.网络学徒制是针对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聘请高水平企业教师难这一现状提出的一种基于工作室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是现代学徒制的一种具体形式.

(二)开发系统化的与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搭建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新平台,实现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交叉、渗透、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适应工作室教育教学模式、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把原来的三段式学科课程结构转化为以工作过程为引导的、优化的创新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工程流程中的关键性岗位知识能力.课程体系中的创业课程,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石.新开设的创新研发课程,通过2-5学期在项目工作室开展真实项目的设计开发,强化学生的专项能力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毕业设计课程贯彻“教学内容项目化、学生管理企业化、教学成果产品化”理念,毕业设计题目为企业发布项目或者学生创新项目,开发流程按照企业的开发流程,最终采用毕业设计展或产品发布会的方式发布,使得学生和企业岗位零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业意识.

(三)构建学生职业发展新的认知模式.高校通常采取新生入学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举办专业讲座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对其专业和职业的认知.本成果构建了一种新的职业认知模式即“工作过程知识大赛”,把工作过程知识大赛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形成了一套组织实施工作过程知识大赛的指导手册.工作过程知识大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依托工作室,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将课堂中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将职业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抽象、整合,让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理论知识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行动体系的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体现了工作室教育教学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功能,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认知.

五、工作室教育教学的推广应用效果

第一,促进了专业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品牌影响及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先后建成国家级示范特色专业2个,自治区级示范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人才项目资助2项,信息类专业在校生2000余人,先后组建创新创业项目团队50多个,注册成立创业公司6个,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典型.

第二,示范带动校内其他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成果基于工作室开展人才培养的做法得到学校肯定和推广,在全校范围内每年立项建设一批校级创新工作室,至201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都已建立了创新工作室,受益面覆盖全校70%以上的学生.本成果实施毕业设计展的做法被校内机电技术类等其他专业群学习借鉴,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第三,辐射和带动广西区内外中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成果,吸引了北海职业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80多个学校的领导、骨干教师以及企业专家前来交流学习和指导,并得到兄弟院校和企业的高度认可.中国新闻网、广西新闻网、南宁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成效进行报道,对广西区内外职业院校产生了良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成果直接推广应用到广西区内外22所中高职院校,使基于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广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之一.

第四,撰写发表一批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相关论文,公开出版一系列项目化教材.其中公开发表论文74篇,中文核心期刊17篇,公开出版项目化教材25部并被多个区内外学校选用.

第五,建设成果开放、共享,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认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一批优质的课程建设成果,这些成果对社会开放、共享,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认可,获得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被Google公司授予“Android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

工作室教育教学经过几年研究和实践,通过构建和实施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室教育教学方案,了欠发达地区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不高、师生缺乏企业实践机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严重脱节、聘请高水平企业教师难等难题,对欠发达地区的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通过成果推广应用,基于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广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之一,显著提升了成果应用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增强了相关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伟.软件技术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5(5)

[2]龚婷婷,徐健锐.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为例[J]. 镇江高专学报,2015(1)

[3]陈凤芹.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

[4]刘军华,张耀辉,唐丽华.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5]李宏.企业项目与高职专业工作室相结合的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3)

【基金项目】2017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正高职称人员专项经费资助科技项目“基于工作室教育教学网络学徒制探索实践”(2017ZX15);2018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正高职称人员专项经费资助科技项目“以工作过程知识大赛为载体的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认识策略的研究与实践”(2018ZX15)

【作者简介】易著梁(1968— ),北京师范大学访学者,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计算机应用.

(责编 王 一)

综上资料:此文为一篇适合人才培养和工作室和探索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人才培养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人才培养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应用型聋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摘 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高素质、多元化的需求,对美术专业聋生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探索,形成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在培养理念和目标、课程设置方面以提高应用型实践操作技能为核心,确定美术专业聋人具备从事社.

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工业机器人是我国2025重点发展的领域技术 为适应人才市场发展需求和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本文分析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现状,对高职院校机器人专业人才.

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摘 要】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为了确保艺术设计专业能够提供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当下就需要考虑到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然而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主要是由.

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转型的困境和突破
【摘 要】要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必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型 既要广泛调研、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方案的贯彻执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