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洛阳类论文范文资料 跟论欧阳修洛阳散文的文化内蕴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主题:洛阳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31

论欧阳修洛阳散文的文化内蕴,本文是洛阳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与欧阳修和散文和文化内蕴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洛阳论文参考文献:

洛阳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期刊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摘 要]北宋一代文宗欧阳修进士及第后曾在洛阳任职三年,其间创作各类文章30多篇,显现出多元的审美取向和丰富的文化内蕴,突出体现为:山川与人文相融的山水文化,讲究映衬与自然的园林文化,心灵放纵与雅致脱俗的闲情文化,淳厚、融和的民俗文化,胸怀天下、忠直、忧患的士大夫精神文化.欧阳修用生花妙笔,抒写描画着洛阳文化的绚丽与多姿,传扬着洛阳人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并借以代代相传,成为塑造洛阳城市品格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欧阳修;洛阳散文;城市品格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8)06-0057-06

doi:10.3969/j. issn. 1672-8610.2018.06.009

欧阳修,北宋文坛的一代宗师,封建文化繁盛期的杰出代表.这位文坛巨子与文化名城洛阳有着深厚的渊源.《宋史》记载,欧阳修于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进士,天圣九年到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时年26岁;“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1]10375,开始了伴随他终生的政治活动与文学活动.当时,欧阳修正值青春年少,英气勃发,而洛阳西京,文化底蕴深厚,名士荟萃,唱和切磋之风甚盛.欧阳修为洛阳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牡丹的风华绝代深深吸引,他奋发进取,三年间创作各类文章30多篇[2]7,显现出多元的审美取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洛阳的文化宝库涂抹了新的靓丽色彩.时至今日,依然有着不朽的文化价值,值得深入发掘与倡明.

一、山川与人文相融的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是蕴含在山水中的文化沉积,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现象,简言之即是以山水为载体或表现对象的文化.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有着众多雄奇、秀丽的自然景观;洛阳又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欧阳修的散文中,便有着许多关于洛阳山水的描绘,且以其美丽景观与灿烂文化相辉映、山川与人文相融合的独特风貌,彰显着洛阳山水文化的神奇魅力.

创作于明道元年(1032年)的《丛翠亭记》,欧阳公开篇即论:“九州皆有名山以为镇,而洛阳天下中.周营汉都,自古常以王者制度临四方,宜其山川之势雄深伟丽,以壮万邦之所瞻.”这揭示出洛阳君临四方与其山川“雄深伟丽”的关联.具体描画洛阳山川:从城中因高以望之,众山靡迤,或见或否,惟嵩最远最独出,其崭岩耸秀,拔立诸峰上而不可掩蔽.盖其名在祀典,与四岳俱备天子巡狩望祭,其秩甚尊,则其高大殊杰,当然.

环卫洛阳的靡迤群山中,嵩山最为显赫,它和洛阳一样,既具自然美(“崭岩耸秀”),又有着祀典有名的至尊地位.山川与人文相伴相随,它们共同缔造了名满天下的洛阳.正为能时时睹众山川之雄姿、遍观洛阳形胜,李君在洛阳城中其署之西南隅筑丛翠亭,并刻石以纪之,而且要请欧阳修这大家手笔,使之传之久远.而今,此亭已殁,而欧翁美文却让我们更加迷恋这片土地山川、这份文人雅趣.

同年,欧阳修为送别友人陈经创作了《送陈经秀才序》,虽为赠序文,然而文章独出枢机,以记游为中心,既写洛阳山水,又蕴蓄洛阳文化.

文章开篇是对洛阳山形水势的描绘:伊出陆浑,略国南,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

七个短句,文字简约,文势紧凑,仿佛伊水滔滔奔流,一泻而下,而又极准确精当,完全可以与地图对读.这是洛阳的大致构图:坐北向南,山水富地.更为重要者,这里是帝王之都,祥瑞之地,这里的一山一水,都得之有名,深印着历史的足迹.于是作者插写一笔:“隋炀帝初营宫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作者还以他学者的严谨,辨析了此“龙门”非《尚书·禹贡》中所说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龙门”.但其险酷似:“山形中断,岩崖缺呀,若断若镵”.这是作者对龙门山势的正面描绘,文字虽少,却逼真生动,引人遐想,不仅显出龙门山之险峻,而且能让读者想见伊水劈山斩石之气势,正所谓不写之写的神来之笔.读者也进而明白隋炀帝登上邙山时的惊奇与激动,明了早出《尚书》之“龙门”已淹没于史籍而后出之洛阳龙门却声震寰宇的真正原因.曲曲折折,虚虚实实,山川人文,互相生发,奥妙无穷.

一番曲折之后,作者与他的朋友们顾盼流连、从容优雅一路游来,至晚,则“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我们看到,他们不仅领略了山中的清风明月,还登临处于最高处的方丈室,登上香山石楼,在这留有白居易馨香的地方,与古人悟谈,听八节滩水声,感受那一份古仁者情怀;傍晚泛舟水上,沐浴千年古风,享受那一份山水赐予的闲雅与宁静,心满意足后傍山从容而下;进而赋诗饮酒,直至天晚方归,真是说不尽的惬意.这里,对大自然的赏悦与怀古幽思融合,山川与人文交汇,浑然天成.而今,当我们再次造访欧阳公曾驻足、欣悦、沉思的地方,心中总会涌起无限遐想、绵绵情思,这正是洛阳山水文化给予我们的情怀!

二、讲究映衬与自然的园林文化

园林是自然山水的缩影,是人们选取自然的局部,堆山引水、植花栽木、建亭造阁,仿效自然山水景观修造而成的微型自然景观.中国园林是一种综合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追求意境的创造.

园林文化是伴随山水文化而产生的.自魏晋开始,山水的自然之美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审美对象,文人们审视山水、欣赏山水,进而要求自身融于山水.于是,在皇家苑囿之外,人们因山依水,为堂为楼,以燕以息,私家园林大量出现.在园林中,既未舍弃都市之繁华,又能获得山水林泉之乐,文人们“朝登暮眺,往返不劳……赋诗饮酒,无适而不乐”(元·王结《高阳台记》).唐宋时期,我国园林艺术已进入成熟期[3]11,园林文化迅速发展.至北宋,洛阳园林号称“天下第一”.邵雍曾在诗中吟颂:“天下名园重洛阳”(《春游》).而最著名的即有19处,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曾一一作过生动的记述.苏辙也曾著文道:“洛阳古帝都,其人习于汉唐衣冠之遗俗.居家治园池,筑台榭,植草木,以为岁时游观之好.……故其山林之胜,泉流之洁,虽其闾阎之人,与其公侯共之.一亩之宫,上瞩青山,下听流水,奇花修竹,布列左右.而其贵家巨室,园囿亭观之盛,实甲天下.”(《洛阳李氏园池诗记》)洛阳园林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欧阳修作为文人雅士,也一样醉心于园林.他在洛阳的居室为“非非堂”.《非非堂记》中说:予居洛之明年,既新厅事,有文纪于壁末.营其西偏作堂,户北向,植丛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夕居其中.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故其堂以“非非”为名云.几丛竹、百卷书,冠以“非非”之名,已然让这简朴的居室静雅而有情调.然欧阳修尚觉不足,又在堂外造一小池;由挖池造景而起,又有了著名散文《养鱼记》: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在庭院当中挖池造景,司空见惯,似乎平常得很,但这方小池却有它独特之处:“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虽为人工,但因主人的涵养与审美情趣,而使小池摆脱了规矩方正、石堆砖砌的人工雕琢,而保持一种朴质的风貌,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和谐自然.这方小池让作者享受到了无边的惬意,足以纾解忧愁,享一份轻松与欢娱.

欧阳修这不大的居所,也许还称不上真正的园林,却充分体现出园林景致的映衬之美、自然和谐之美,体现出与自然融通的审美情趣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这样一种审美情趣与哲学思想,为明清园林文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天的园林建设提供了借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4]112,正是这样的园林文化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变万化而又富于诗情画意的林泉之美.

三、心灵放纵与雅致脱俗的闲情文化

闲情是一种生活情趣、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闲情对于中国文人而言,是构筑其心灵自由必需的时空.正是有了闲情逸致,中国文人才能摆脱世俗的纷扰而显出充实而饱满的艺术人生.而闲情文化即是指闲情所致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凝聚状态.

闲情是建立在闲暇的基础之上的,但闲情不应是荒废光阴、无所事事的懒散,而是一种愉悦的审美心境,一种健康蓬勃的生命状态,一种高雅怡然的生活情调[5]8,它可使人更好地享受人生、体会生之价值,因此闲情与主体人的觉醒是密切相关的.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极其繁盛的时期,也是封建时代士人精神最健全的时期.文人们一方面谋政谋国,一方面享受着人生的闲雅与浪漫,于酒、于茶、于琴、于棋、于天地自然当中得一份心灵的自由与性情的澄明.他们还要将此种感受行诸笔端,这便是诗、是文,是闲情的又一种形态.

欧阳修的洛阳散文便有许多关于闲情的描绘.《养鱼记》中,欧阳修面对居室外那方小小的池塘,就能生出无限美好的想往:“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而作者 “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享受着无边的惬意.这种独特新鲜的感受,也许只有充满了人生向往与艺术幻想的人才能享有,此时此刻,一切困厄与忧思早已遁迹脑后,作者拥有的只是轻松与欢娱.

《送陈经秀才序里》中,作者记述了他和朋友的一次龙门之游.其中写道:“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他们的游兴是多么浓郁:在月光朗照下,步于松林间,看斑斑驳驳的树影,听夜风中的松涛;登山上方,感受那一份超脱尘世的安宁,一直到山峰的尽头.在这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份明静、一份超逸,日常的那个纷纷扰扰的世界已完全隐去,这里只有闲适、只有安宁.第二天他们依然游兴未减,畅游至晚间,进而“赋诗饮酒,暮已归”.真是说不尽的惬意.他们从一方山水得到心灵的放纵,享受着雅致脱俗的闲情.那是一种浪漫人生,更是一种生命的蓬勃之气.

在《送梅圣俞归河阳序》中,欧阳修又写道:“余尝与之徜徉于嵩洛之下,每得绝崖倒壑、深林古宇,则必相与吟哦其间,始而欢然以相得,终则畅然觉乎薰蒸浸渍之为益也.”在此,我们再次感受到作者心灵的放纵与超脱,感受到乐以忘忧的逍遥,感受到了一种闲雅的情趣.这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的审美,它快意、逍遥而从容,这正是闲情文化的魅力所在,它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去追逐、去歌颂,而他们也在自己审美的生活中创造着闲情文化之美.

四、淳厚、融和的民俗文化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民俗文化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它是一种历史,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文化记忆.

洛阳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也蕴蓄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涵.欧阳修洛阳散文从文人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洛阳的风土人情和淳厚的民风.

《戕竹记》作于明道元年,虽是写一起戕害竹林之事,但其中也记录了当时洛阳淳厚的民风.文章开篇写道: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这些描绘,充分证明了古代洛阳民风的淳朴.虽然养竹要付出那么多艰辛,虽然竹可以给主人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洛阳竹园的主人,却从不拒绝赏竹之人,他们会在竹林深处置小斋闲馆,供人游憩.你想要享受竹林的清凉与安静,只管去好了,不用清楚这竹园的主人是谁,也不用担心会受到责难与驱逐.这已成为一种风尚与习俗.对比今天,略有可观便处处设卡收费的做法,今人当觉汗颜.

洛阳自古还有一种植牡丹、赏牡丹的习俗.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邀游.”这又一次印证了洛阳人爱自然、爱美的普遍情怀.面对大自然的美好,洛阳人精心培植、小心呵护,呼朋引伴,用心欣赏;无贵无贱,无长无幼,皆头插艳丽的牡丹,以示满心的欣悦.正是全城人的普遍爱尚,造就了一个美丽的洛阳花城.

欧阳修关于洛阳人爱自然、爱美、民风淳厚融和的种种习俗的描绘,在北宋其他文人的笔下是可以得到印证的.前文所引苏辙的《洛阳李氏园池诗记》明确地告诉我们,洛阳人普遍承继了汉唐衣冠之俗,不仅公侯贵家欣赏洛阳“山水之胜、泉流之洁”,而且普通的“闾阎之人”也喜之不尽,而且完全可以“与其公侯共之”.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怀,这样一幅和谐的画面,就使无数文人对洛阳这块土地充满了向往、充满了留恋.

赏竹、治园、好牡丹、赏山水,几段小文,几件小事,却映照出洛阳雅俗兼具、淳厚融和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与品格.

五、胸怀天下、忠直、忧患的士大夫精神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非常耀目的精神文化,那便是士大夫精神文化.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是由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他们在封建时代有着特殊的地位,既是智识的阶层,也是权力的阶层,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他们创造文明,传播文明,也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维护着文明的精粹,由此中华优秀文化生生不息,传承蔓延.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发展完善,为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巩固提供了制度保障.正是因为这一智识阶层全方位地参与国家政治、参与文化艺术的创造,形成了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士大夫们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他们的共同理想,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6]77作为他们的价值选择,并逐渐形成一种中国式的士大夫精神:胸怀天下、为民请命、忠直无畏,忧患反思……

欧阳修作为北宋一代文宗,为臣、为人都体现出一种高风亮节,成为封建士大夫的楷模,连与他有着重大政治分歧的王安石,对他也是敬佩有加.在《祭欧阳文忠公文》中,王安石盛赞欧阳修“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7]234-235.而欧阳修的洛阳散文作品中,也贯注着这一精神血脉.

明道元年(1032年)八月,宫中大火,烧毁了崇德、长春等八殿.为了修复宫殿,朝廷命各地供给修建材料.洛阳官吏得令后不问所需多寡,一味迎上,迅即下令,所有竹林几被砍伐一空.时任西京留守推官的欧阳修当即写下了《戕竹记》以示愤慨.文中,作者尖锐而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为邀功而不体恤民情的“人吏”和“洛阳守都”,并进而引古证今,上升到为官之道:“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并进一步生发:“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真是奇峰突起,境界大开.欧阳修心忧天下、忠直果敢、睿智、责任感等等士大夫的精神与气质,则由“戕竹”一事折射出来.

而他创作于洛阳的《非非堂记》,也同样体现出欧阳修的士大夫品格.文中有道:夫是是近乎谄,非非近乎讪,不幸而过,宁讪无谄.是者,君子之常,是之何加?一以观之,未若非非之为正也.他认为,表扬正确的,有时近于谄媚,批评错误的,有时近于讪谤,两者不容易区分得太清楚;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失误的时候,表扬错了或批评错了怎么办?按照常人的想法,人总爱听好话,多表扬少批评总是没错的,但欧阳修恰道出了一种超越常人的观点:“不幸而过,宁讪无谄.”因为在作者看来,言行正确,乃是君子的常规和本分,加以表扬对君子又能增添什么光彩呢?既然如此,不如少“是是”而多“非非”,以批评来纠正错误、扶植正气.这正是君子之想.由此即可看出欧阳修的人格、风格,不谄不媚,耿介忠直.他如是说的,而观其一生,他也是这么做的,不肯随俗浮沉,虽迭遭贬谪也在所不惜,这是他始终不渝的原则.也许,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一代宗师的崇高地位.在他的影响下,北宋许多士大夫,其人其文,都体现着胸怀天下、敢于担当、忠直忧患的精神品格,成为后人效法的典范.

欧阳修是由洛阳走向广阔的人生的,洛阳文化深深地植入他的内心.他用他的生花妙笔,抒写描画着洛阳文化的绚丽与多姿,传扬着洛阳人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并借以代代相传.以至千年以下,它依然成为塑造洛阳城市品格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令人受用无穷.

【 参 考 文 献 】

[1](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一九·列传第七十八[M].中华书局,1977.

[2]王水照.欧阳修和他的散文[C]//王水照,王宜媛.欧阳修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王其钧.私家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楼庆西.中国园林[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

[5]楚流,王德,孙新.闲情文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张岱年,方克立.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C]//徐柏容,郑法清.王安石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经典洛阳专业范文可作为欧阳修和散文和文化内蕴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洛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高专思修课教学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因此将它融入思修课教学,对于提高本课程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意义重大 据此,论文首先简述二者融合的意义,然后重点探讨二者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思修.

汉语递归结构的文化内蕴与语用功能
摘要递归性是指语言结构层次和言语生成中相同结构成分的重复或相套 它使语言具有了无限的创造性 汉语递归结构显现了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内蕴语词和句法的递归展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平衡对称&rdquo.

明清徽墨的纹饰主题和文化内蕴探析
内容提要徽墨的纹饰作为一种文化心灵的视觉载体,无疑成为国人传达生活感悟、展示文人审美品位和寄托抱负的理想选择品 明清时期徽墨的墨面纹饰丰富,徽墨艺人在造型设计与纹饰创作时,会顾及用墨群体的文化身份、社.

一首艳词害苦欧阳修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 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 留着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 堂上簸堂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 何况到如今 ”这首望江南,一般认为是北宋“一代.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