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精准扶贫方面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与体育精准扶贫:逻辑起点、实践探析和推进策略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精准扶贫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6

体育精准扶贫:逻辑起点、实践探析和推进策略,本文是精准扶贫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跟逻辑起点和体育精准扶贫和实践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精准扶贫论文参考文献:

精准扶贫论文参考文献 体育论文范文体育论文关于体育的论文体育世界期刊

  

  摘 要:体育精准扶贫是一种重要但受到忽视的精准扶贫模式.将体育纳入精准扶贫中,采用“体育+健康”、“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产业”等多种组合扶贫模式,能推动贫困地区在健康、文化脱贫的同时,在经济上也同步脱贫,从而构成体育精准扶贫的逻辑起点.从实践探索来看,体育精准扶贫存在精准识别方法不成熟、精准识别对象不均衡、精准帮扶主体比较单一、精准帮扶措施比较简单、精准帮扶脱离靶向、精准脱贫成效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困境.最后,结合以上问题,从加强顶层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体育;扶贫;精准扶贫;健康;经济;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0X(2017)12-0018-07

  1问题的提出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促使我国的扶贫事业进入一个从开发式扶贫向精准式扶贫转变的新阶段,也推动了精准扶贫研究成果的大量产生.从实施精准扶贫的方略来看,以往研究注重探讨教育精准扶贫[1]、产业精准扶贫[2]、旅游精准扶贫[3]、金融精准扶贫[4]等经济层面的精准扶贫策略,对于体育层面的精准扶贫研究非常罕见,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成果.事实上,体育精准扶贫是一种重要而又受到忽视的精准扶贫模式,它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多元化功能,“体育+文化”、“体育+健康”、“体育+产业”、“体育+旅游”等多种扶贫模式可以在体育精准扶贫中并存,从而有助于创新扶贫模式、提高扶贫效率、巩固脱贫成果.因此,对体育精准扶贫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是一个具有开拓价值的重要学术领域.

  有鉴于此,本文以体育为切入点,采用文献分析、逻辑分析和实地调研法,对体育精准扶贫的理论逻辑起点与实践运行困境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丰富精准扶贫的研究视角,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新的实践方式.

  2体育精准扶贫的逻辑起点

  2015年11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要通过发展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加强教育、健康支持等多种方略来实现精准脱贫.可见,精准扶贫涉及经济、文化、社会、健康等各个领域,需要方方面面的脱贫.对此,体育精准扶贫无论是在健康扶贫、文化扶贫层面,还是在经济扶贫层面,都发挥着独特的补位功能与作用,并由此构成体育精准扶贫实践的逻辑起点.

  2.1体育精准扶贫是健康扶贫的有效补充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健康的体魄需要以少生病、不得病为前提,而要少生病、不得病,就离不开稳定的体育锻炼.2016年,党、国务院颁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可见,体育事业在健康中国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也是实施健康扶贫战略的主要途径.对于健康人群而言,体育运动可以预防各种身体和心理疾病,是一种主动的“治未病”疗法;对于亚健康和患病人群而言,体育运动可以加快康复进程,故而有“运动是良医”之理念.

  因此,体育运动对于防病、治疗和康复都有显著的健康贡献,将体育精准扶贫纳入健康扶贫工程中,能弥补单一的医疗保障制度的不足,形成“体育+医疗”、“主动+被动”互为补充的健康扶贫格局.

  2.2体育精准扶贫是文化扶贫的内在表现

  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载体.在实践中,体育扶贫更是与文化扶贫紧紧连在一起.例如,国务院《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规定,“体育设施”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参照进行配备.《、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推动贫困地区县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达到国家标准”.

  可见,体育精准扶贫与文化扶贫具有同源性与内在一致性.一方面,体育具有健康向上、勇攀高峰、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积极乐观的文化特质.贫困人口参与体育锻炼,其实质是对现代体育文化的接纳和融合过程,不仅可以引导个体形成快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价值理念,而且也可以引领贫困地区树立讲诚信、守规则、乐奉献、继传统的良好道德风尚,从而起到教育人、引导人、发展人的文化涵化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展篮球、乒乓球、赛龙舟、踩高跷等一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体育项目,能使贫困人口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文化生活、实现文化脱贫.

  2.3体育精准扶贫是经济扶贫的重要手段

  体育精准扶贫不仅具有基本的健康功能、文化功能,同时还具有突出的经济价值、经济功能和经济张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减少经济资本的支出,切断农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循环链条.人们患病以后,最先影响的是人们的经济资本,一方面人们需要支付诊疗费、药品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在看病过程中,患者难以参与就业,家属也可能要放弃工作时间来照料患者,由此带来家庭劳动收入的减少,使患者和家庭长期滞留在贫困中[5].对此,体育精准扶贫通过采取控制疾病、强身健体的“上游”策略,能够节省个人和家庭的医疗成本支出.首先,体育锻炼是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而慢性病又是农村疾病的主要表现.根据“运动是营养”理论,慢性病是运动缺乏症,充足的运动就像营养素一样能够用于医治心脏病、糖尿病等运动缺乏症.其次,体育参与门槛低、投入少、效果好,不仅远远低于医疗投入,同时还能节省医疗支出,正如刘鹏局长所言,投入1分钱的体育,能够节省2到3分钱的医疗投入,最高可以达到8分钱[6].

  第二,提升人力资本的积累,增强农户获取收入的可行能力.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健康人力资本是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教育人力资本则是个人从事体面工作、获得高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人们患病以后,健康和教育人力资本均受到不利影响,即一方面生病时间增加,健康人力资本受损,另一方面,健康人力资本受损也会向教育人力资本受损传导,影响人们对教育、职业技能的投资.体育精准扶贫实际上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方式,一是能强身健体、提高人们的免疫力,增加健康人力资本,二是能使个人和家庭有更多的时间和收入用于教育、文化、就业培训等各种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增强个人和家庭创收的可行能力.

  第三,挖掘体育产业链,促进农户就业和增收.体育扶贫早已有之,但以往的体育扶贫更多的是一种输血式和救济式扶贫,比如,体育部门通过向农村捐赠体育器材、体育场地而进行的对口帮扶,又比如利用体育彩票资金进行的扶贫项目.与之相比,体育精准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思路,它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从开发体育休闲产业链和生态经济的角度来扶贫.如众所知,我国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农村,农村虽然经济比较落后,但却拥有良好的青山绿水资源.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广阔场地是良好的户外运动资源,非常适合开展登山、露营、徒步、穿越、探险、攀岩、拓展运动、定向运动等各种户外运动.这样,体育与产业、体育与旅游之间就可以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因此,体育精准扶贫可以作为一个平台,将城市的人口优势、消费优势、运动优势和农村的体育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的对接和整合,从而拉动贫困地区体育旅游产业链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最终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3体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探析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式、大水漫灌式扶贫而言的,其核心理念和方法在于“精准”,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最终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依据精准扶贫的思想来检视体育扶持问题,我们认为,体育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体育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即在扶持对象上,要精细到村、到群体甚至到户;二是体育帮扶政策精准安排,即在帮扶措施上,要丰富帮扶的主体、内容和形式,确保扶贫项目和扶贫资源能够满足贫困人口的多样性需求;三是体育脱贫成效精准保障,即在管理、考核等配套机制上,要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能正常运行.

  从体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实践看,一些省市地区已经注意到了体育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价值,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7-9].但整体而言,当前体育精准扶贫实践的规模、力度和形式还非常有限,有些地区尚未重视体育精准扶贫工作,有些地区开展了体育精准扶贫工作,但仍停留在以往的“大水漫灌”状态,难以有效脱贫.由此,本文以江西省A县为例,对体育精准扶贫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上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以厘清体育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困境,并找到有效开展体育精准扶贫的合理路径.

  3.1精准识别方法不成熟

  在精准扶贫中,贫困人口的识别方法有2种主要的类型,一是标准化的定量识别法,即通过核算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将低于2300元/年的农户视为建档立卡对象,二是以观察、询问为核心的定性识别法,即采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和“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等方法来识别扶贫对象.这些方法虽然也存在信息失真和临界农户难以确认等问题,但总体来讲比较成熟和精准,特别是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相结合使用,能使精准识别工作趋于直观化、定量化和科学化.

  相比而言,体育精准扶贫还未探索出一套科学、成熟、有效的精准识别方法,这从笔者所调研的A县以及各地缺少建档立卡制度中可见一斑.无论在村级层面,还是在个体层面,都缺少体育贫困的建档立卡制度,这不仅导致难以精准掌握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各项体育信息资料,也不利于帮助贫困对象分析致贫原因、制定脱贫计划,影响了体育帮扶的针对性与精准度.究其原因,是与体育贫困自身的特征有关,即体育贫困具有多维性、隐蔽性特征,更增加了精准识别体育贫困人口的技术困境.

  第一,体育贫困是一种从物质到能力再到权利的多维贫困.因此,相比于单一的经济贫困测算而言,体育贫困的定量测量更加复杂,它需要构建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如体育消费水平、体育参与水平、体育知识技能等)和计算出多维贫困指数,以判定体育贫困广度有几维、体育贫困程度有多深,最终确定被扶持对象.显然,由于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严格按照精准识别的思想进行体育贫困的认定会难以操作化.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体育局的扶贫干部一般很难深入到每家每户去计算多维体育贫困指数,更多的是通过观察农村体育设施配置情况等简单的指标来替代体育贫困,无疑降低了精准识别的精准度.

  第二,体育贫困具有隐蔽性特征,导致定性识别体育贫困人口的方法也比较难以操作.收入核算虽然也有隐蔽性,但收入贫困者可以通过“一看房、二看梁、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家里有没有读书郎”等直观的方法识别出来.与之相比,体育贫困者的隐蔽性和潜在性特征更加显著,特别是体育锻炼意愿、体育锻炼能力、体育锻炼知识等内隐的信息很难通过实地的观测进行准确评估,导致体育贫困者的身份难以精准确认.

  3.2精准识别对象不均衡

  精准扶贫要求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创新体育精准扶贫的路径,但这给基层工作人员带来了挑战,让扶贫干部犯了难.一方面,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体育贫困识别要从“乡镇、村”延伸至“人”,最终实现精准扶贫“效益到户到人”,但另一方面,体育贫困治理不同于“封闭性”、“私人订制式”的财产性贫困治理,它更多是一种“开放性”、“共享式”的公共服务.这就使得以个体为瞄准对象的精准扶贫项目很复杂、成本很大、效率不高,在政策实践中通常难以实现.在调研中,就有工作人员向笔者反映,“我们现在主要还是按乡镇、村来提供扶贫措施的,虽然不精准,但比较可行,如果按照精准扶贫的思路,要一对一帮扶,这是很难的,我们也没那个能力”.

  固然,这种重区域(乡镇、村)轻群体和个体(体育贫困者)的瞄准方法符合体育贫困的特征,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压力,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识别精度的下降和帮扶效果的偏离.例如,对A县的调研发现,A县体育行政部门通过统一采购和配送来配置乡镇和村庄的体育设施,使得体育用品的数量和结构都基本一致.但由于对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识别不清,导致在村级体育设施中,大部分都是适合于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小型健身器材(包括扭腰器、双手转动转盘、坐推器等),很少看到受青少年喜爱的篮球场、足球场和羽毛球场等,实际上还是“撒了胡椒面”,致使这部分青年群体难以从体育扶贫项目中真正受益,产生了一定的“漏出效应”.

  3.3精准帮扶政策安排过于依赖体育行政部门,其他相关部门的责任淡化

  当前,在体育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上,通常的做法是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体育局成立扶贫工作组,动员扶贫干部驻村包户,开展具有体育特色的对口帮扶措施.这些措施以国家体育总局、省市体育局为主体和行动者,体现了体育行政部门致力于改善农村体育环境、促进精准脱贫攻坚的决心和态度.然而,这背后却也反映出过于依赖体育行政部门、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扶贫责任淡化的问题.

  具体来说,体育贫困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往往需要县(乡镇)政府、体育局、文化广电、教育局、扶贫办等多个职能部门形成合力,以应对多样化的体育扶贫需求.例如,体育文化扶贫、体育知识技能扶贫的问题不仅仅是体育行政部门所能解决和擅长解决的,同时还需要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送文化下乡等文化扶贫项目的传播与引领.但在实践中,各个职能主体之间往往分散孤立、条块运行,缺乏部门间相互协调,使得体育扶贫的责任不能有效对应各相关部门,并弱化了体育贫困帮扶的成效.在本次调研中,某扶贫干部就曾无奈的说到,“我们体育口的问题一般不大可以保证,但其他部门却不能够很好地提供支持,特别是乡镇政府的投入力度不足,你看到了脱贫攻坚的阶段,县、乡镇政府都急于实行江西省的十大扶贫工程,目标在减少穷人上面,哪里有时间、精力和财力来搞体育扶贫”.这导致体育精准扶贫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实际上陷入县体育局单打独斗的局面,难以有效对接贫困地区体育脱贫的需求.

  3.4精准帮扶措施比较简单,难以体现“体育+”精准扶贫的多元化价值

  体育精准扶贫可以衍生出多种扶贫模式,从而推动健康、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脱贫.但是,要实现体育精准扶贫的诸多价值显然不是一件易事,相反,体育精准帮扶常常面临过于简单和价值单一的困境.以A县为例,调研发现,A县体育局通过采用“志愿服务+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方式,为贫困地区村民送去体育器材,改善了当地村民的健身条件.但这些措施过于集中于“体育+设施”层面,对健身指导、健康知识讲座、体质监测等“体育+医疗健康”、以及“体育+产业”开发的探索明显不足.出现这种现象有2方面的原因,一是“体育+设施”措施容易操作、比较直观、彰显政绩、风险系数小,更加受到体育行政部门的青睐,二是“体育+健康”、“体育+产业”的落实需要调配大量的专家、技术和资金支持,单凭扶贫干部的一己之力难以完成.

  3.5精准帮扶的设施安排脱离靶向

  如上所述,相比于“体育+医疗”、“体育+产业”而言,政府对“体育+设施”的帮扶投入了更多的力量.但是深入调查又发现,体育设施的帮扶现状与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体育设施的数量、类型、分布、维护等方面都不够精准,使得体育精准帮扶项目安排脱离靶向.

  一是数量和类型偏少.通过对相关扶贫专干的访谈和驻村观察发现,由于经济原因,有些村庄的体育设施还处于“零”状态,有些村庄虽然配备了体育设施,但也只是简单的建设几个小型体育健身设施(如扭腰器、双手转动转盘、坐推器等),篮球场、门球场和羽毛球场等大型的体育设施则由于经费、场地的限制极度缺乏,因此存在数量不足、设施不全、类型单一的问题.

  二是分布不均.调查发现,在体育设施的规划中,由于片面地按照人口集中居住地原则进行配置,导致体育设施出现了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一方面,不同村庄之间存在分布不均现象,存在“重中心村轻偏远村”的局面,使得偏远村和薄弱村的体育参与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村庄内部也存在分布不均现象.以A县的万家村为例,该村80%左右的体育设施分布于村委会大院或村庄主干道.这对于居住较远的村民而言就不方便,因为村民一般采取就近原则进行体育锻炼,如果距离太远,那么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就会大大降低.

  三是缺乏维护.体育设施帮扶效果不佳,与体育设施缺乏良好的维护与管理也有很大的关系.体育设施有了,体育资源有了,但是没有后续的维护、指导与管理,一切都归于零.在走访中笔者也发现,由于缺乏指导,加之缺少维修资金和专人管理,使得村庄体育设施被占用、被损坏的状况时有发生,影响了体育设施功能的发挥.有些村民不知道如何使用体育设施,却把仅有的体育场地当做晒谷场或晒衣场来用;一些体育设施常年裸露在外,经历风吹雨打后多数已生锈腐蚀,以至于存在裂缝等安全隐患.

  3.6精准脱贫成效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对于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来讲,体育精准扶贫是一种由外部力量主导的外源性体育帮扶措施,其中,政府的投入和建设保障极为重要.但是,由于各级政府对体育精准扶贫的认知有限、动力不足,使得体育精准扶贫的资金投入、监管体制等各项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一,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是体育精准扶贫有序开展的物质基础.但调查显示,目前A县体育精准扶贫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县体育局的自筹经费,顶层(国家财政)和基层(乡镇和村一级)对于体育精准扶贫的专项资金投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仅打击了体育专干的扶贫积极性,也严重制约了体育精准扶贫的成效.正如体育局某扶贫干部所说到的,“主要是从我们的办公经费中开支,再加上我们单位联系的社会资源,根本没有专项的体育精准扶贫资金拨款”.

  第二,考核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针对体育精准扶贫成效的考核机制还未建立健全,因此很难形成对体育扶贫部门的约束、监督和激励.在走访中,笔者发现,A县的体育脱贫考核、激励机制比较模糊,最多只有体育器材配备的指标,对于体育项目和资金的争取、体育活动的组织方面则没有明确的要求,从而容易导致体育扶贫效果的表面化和短期化.

  第三,法制化机制不健全.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体育精准扶贫的法制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法律规范具有引导和激励功能,有助于明确各级政府的体育经费投入和组织培育等义务,从而切实保障贫困人口的体育权.但是,对A县的调研发现,县级以上政府尚未建立与体育精准扶贫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相关的规定只是停留在县局一级的扶贫实施方案之中,不仅层级低、缺乏稳定性和强制性,而且内容比较简单,有关体育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项目实施、考评措施、法律制裁等环节均有不完善的地方.

  4体育精准扶贫的推进策略

  鉴于体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价值,以及其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些困局,我们认为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快推进体育精准扶贫的步伐.

  4.1探索科学化的体育贫困精准识别机制,防止体育精准帮扶的脱靶

  科学化的体育贫困精准识别机制,就是要通过选择合理的识别方法和识别对象,把贫困地区谁是体育扶持发展的目标群体识别出来.因此,首先需要确定科学的识别方法.体育贫困不仅是体育设施的不足,还表现为体育意识的缺失、体育参与能力和体育消费水平的低下等,它是一种多维的、低水平、低层次的体育参与状态.因此,在对体育贫困人口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多维因素确定识别标准.

  一是要改变以往以体育设施拥有量为单一标准的做法,从体育消费水平、体育参与水平、体育知识技能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测量,通过多维贫困指数的计算得出体育贫困线,进而对体育贫困村、体育贫困人群和体育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构建体育贫困信息数据库.

  二是要科学的选择识别对象.如前所述,无论是到村瞄准项目还是到户瞄准项目,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可行的办法是将区域瞄准和个体瞄准结合起来进行识别,区域瞄准用于促进村级体育环境的改善和发展,个体瞄准用于甄别更具体的体育需求,其中,老年人、女性、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固然重要,但也需要关照青少年等普通贫困群体的体育需求.

  4.2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责,构建协同治理机制

  政府和行政体系在体育精准扶贫中居于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对于体育扶持主体比较单一的问题,需要明确各政府部门的主体责任,构建协同治理机制.

  一方面,继续强化体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通过入村驻户,面对面地开展体育帮扶行动.

  另一方面,县、乡镇政府、文化广电、教育局、扶贫办也具有不可推脱自己的职责,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横向协调合作,并以体育扶贫问题为中心,在地方政府层面建设覆盖财政、文化、扶贫、纪委、发改、教育等跨部门的领导协调小组,使得各部门在体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才,以形成政策的聚合力,改变条块分割、碎片交织的状态.

  4.3创新“体育+扶贫”的组合路径,拓展体育精准扶贫的广度和深度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得知,当前体育帮扶政策虽然涉及提供资金、场地、体育器材、体育用品等诸多领域,但仍集中于单纯的“体育+设施”方面,“体育+健康”、“体育+医疗”、“体育+产业”、“体育+旅游”等组合帮扶模式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因此,还需不断探索“体育+扶贫”的各种组合路径,拓展体育精准扶贫的广度和深度.

  比如,在“体育+文化”、“体育+医疗健康”扶贫方面,一方面弘扬体育健身文化,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在贫困地区形成人人爱健身、会健身、常健身的体育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体育的非医疗干预功能,发挥运动在医疗康复中的作用,以保障健康扶贫的顺利推进.

  再比如,在“体育+产业”、“体育+旅游”扶贫方面,一方面可以根据地方的资源禀赋差异,量身以体育运动为特色、以休闲旅游为基础的体育赛事和体育产业,并为体育项目寻找市场、配套政策,带动乡村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农民对体育产业的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能力,使其成为体育产业扶贫的真正受益者.

  4.4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体育设施精准化供给水平

  “体育+设施”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主要的体育扶贫手段,因此值得重视.针对体育设施帮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提高体育帮扶精准化供给水平.

  一是丰富体育设施的数量和种类.加大向体育设施薄弱区域的投入,并根据人口特征的不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差异化的体育设施供给模式,以满足不同性别、年龄人口对体育参与的需要.

  二是优化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提高体育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和可获得性.各村在对体育设施进行规划选址时要坚持方便各类人群就近、就地、就便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则,提供大量“群众身边的体育场所”[10,11].

  三是强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属地原则,加强对现有设施的维护与监管,确保安全和不被挤占他用.另外,也要进一步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指导村民正确合理使用体育设施.

  4.5加快完善体育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为体育精准扶贫提供制度化保障

  一方面,“五个脱贫一批”、“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中没有一项与体育有关,另一方面,《、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这说明,当前精准扶贫政策的目标主要在于满足农村贫困人口在基本生活、住房、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民生需求,体育精准扶贫还未上升到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扶贫项目、资金重点倾向经济、教育等领域无可厚非,但体育也是最基本的民生,体育精准扶贫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政策支持和大力推动,因此要注重政策的均衡性,及早布局体育精准扶贫,避免体育精准扶贫的“被边缘化”现象.

  一是要确保经费投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在解决好“资金投入”的问题时,基本策略是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首先要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保证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其次要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捐赠、资助、购买公共服务等形式投资兴建体育设施,从而形成反体育贫困的合力.

  二是要加强立法,将体育精准扶贫纳入法制化轨道.一方面,和国家体育总局等上级政府要充分吸纳各行专家、智库的力量,对体育精准扶贫的法律法规做出全面规定,另一方面,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也需要基层政府配套相应的实施细则,确保体育精准扶贫的法律规范能够地方化、操作化、精细化.

  三是加大体育扶贫成效的评价与考核力度.将体育扶贫效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评价考核体系,适当增加体育扶贫在政府绩效测评中的比重;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建立健全体育精准扶贫社会满意度评价机制,以期对体育扶贫政策实施动态管理,如果扶贫政策的效果和满意度不高,可以及时调整和更新扶贫政策,实现体育精准扶贫“运行—测评—反馈—改善”的良性循环.

  5结语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一个时期会有大量贫困县、贫困村宣布摘帽、脱贫.在此背景下,将体育纳入精准扶贫工程可谓正当其时.一方面,它可以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养,并巩固贫困地区经济脱贫的成果;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进行社会体育事业建设的财力保障等更加充足,因而当前讨论体育精准扶贫的战略布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2].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精准扶贫模式,体育精准扶贫在实践中起步晚、投入少、重视程度低,因而遇到了诸如精准识别方法不成熟、精准识别对象不均衡、精准帮扶主体比较单一、精准帮扶措施比较简单、精准帮扶设施安排脱离靶向、精准脱贫成效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困境.客观来讲,体育精准扶贫的困境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必须尽快加强体育专项扶贫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加大政府和社会对体育精准扶贫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创新实施体育精准扶贫的各种组合模式.惟其如此,才能为健康中国、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体育路径”.

概括总结:这篇文章为关于经典精准扶贫专业范文可作为逻辑起点和体育精准扶贫和实践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精准扶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陕西蒲城:精准监督服务精准扶贫
不忘初心,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搬凳子,坐下身子拉家常……只有心里装着老百姓,不忘亲民情结,才能做好精准扶贫 这是陕西省蒲城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一班人的共鸣共识,更是他们坚持不懈立.

范永红:探路藏区精准扶贫
民生周刊记者 赵慧尼木县塔荣镇塔荣村贫困母亲曲宗每次在路上看到县委书记范永红,都会虔诚地竖起大拇指向这位援藏干部表示感谢 丈夫去世后,德吉卓嘎靠打零工独自抚养两个患病的儿女,生活陷入贫困 2015年,.

湖南怀化:精准扶贫有了神兵利器
近年来,在“四跟四走”精准扶贫“神兵利器”的引领下,湖南省怀化市有效提升了扶贫成效 全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86 81万减少到2016年的35 62万.

92岁丛子文:在精准扶贫的路上
丰云“多帮助一个人也是好的”1985年6月离休以来,丛子文常年活跃在大连市北三市农村,关心孩子们健康成长、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 今年,92岁高龄的他,依然奉献在乡村 前不久,泡崖.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