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教学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和温故而知新:孔子的教学原则与其当代意义(2019年第10期;原刊2019年第1期)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主题:教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6

温故而知新:孔子的教学原则与其当代意义(2019年第10期;原刊2019年第1期),本文是关于教学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温故而知新和教学原则和孔子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外语教学期刊教学论文范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摘 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是孔子的三大教学原则.因材施教首先要知人,知人后的施教要做到择乎中庸、长善救失.大学的教学班级越来越大,导致知人难;大学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法,很难做到长善救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大学教育的人文性;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既定的答案是科学主义的“助产术”.循循善诱,一是用教师的人格感召学生,二是通过博文约礼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苦口婆心地劝人为善达不到教育目的.“学”是继承传统,“思”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只有传统,没有创新,就会罔然无所得,诬罔受骗;只有创新,没有传统,就会疲惫不堪,深陷危机.强调研究创新而忽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大学教育必然深陷“思而不学”的危机中.

关键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

中图分类号:G40 - 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610( 2009) 01 - 0009 - 05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是孔子的三大教学原则.当代大学教学背离这三大教学原则的情况已相当严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对于这三大教学原则,大学教师个个“耳熟”,但要说个个“能详”则未必.认识上的偏差可能比实践中的失误更加严重.因此,本文试图联系大学教学的现实情况,重新诠释这三大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孔子运用得最为娴熟的教学原则.虽如此,《论语》中并没有太多的关于因材施教的直接论述.与因材施教有关的论述有这样两段话:“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1] 176前一段话表明,人的智力潜能有上智、下愚和中人的差别.对中人以上的学生,可以讲授高深的知识;对中人以下的学生,则不可以讲授那些高深的知识.后一段话表明,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因而所劝戒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少年要戒色,中年要戒斗,老年要戒得.这仅仅是对“材”作了上中下、少壮老的大体区分,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孔子和他的学生生活在一起,对学生的性格、才能可谓了如指掌: “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师也过,商也不及”,“求也退”,“由也兼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10 -115充分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孔子反复强调要“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0人难知,人的言语常有巧饰,人的外表常有伪装.孔子有一套知人的办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1]16从一个人行事的动机、目的和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来观察一个人,这个人就无处可以藏匿了.

知人之后的施教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择乎中庸,长善救失.《论语》中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公西华日: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7退者进之,兼人者退之,这就是所谓“择乎中庸”.过犹不及.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一种至高的美德.如子路之勇,孔子曾赞美有加,说: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1]43然而,子路兼二人之勇而过之,孔子担心他做出“暴虎冯河”的蠢事,故而退之.

长善与救失之间,孔子更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颜回三月不违仁,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孔子连连赞叹“贤哉回也!”闵子骞得到父母兄弟的赞美,孔子也赞美道:“孝哉闵子骞!”曾点淡泊名利,孔子引为同道,说j“吾与点也.”以赞美鼓励为主,是大胸怀,是大智慧.“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145隐恶扬善并不是不批评学生.子路就常常挨批评.有一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懒觉,孔子非常生气,骂他道: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枵也!”L1]45

教育是完善人性的活动,从本质上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扬其长,补其短,长其善,救其失,最终达到人格的完美.孔子曾感叹尧传舜,舜传禹的中庸之道到春秋时期早已不得其传.今天,我们不能不感叹:发祥于孔子,相传两千多年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却在高喊尊重个性的现代大学里失传了.因材施教必先知人,可是我们的大学教师很少有人能认全班上学生的,更不用说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了.因材施教必因人因机而宜,可是我们的大学教学内容大都是一些针对全体学生的统一教材,考核评价的标准也一模一样.

问题出在班级授课制和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法.教师和学生失去了一对一交流的机会,因材施教遂成为不可能.教室与流水线唯一不同的是流动的对象不同.流水线上流动的是产品,工人坐在固定的位置上给产品添加特定的零件.教室里流动的是教师,学生坐在固定的位置上,轮换着由不同的教师灌输不同的知识.班级授课制符合效益原则,其作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的事实是难以改变的.但班级授课制不应该成为大学里的唯一教学组织形式,个别辅导、小组教学、学术沙龙等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应该在大学里更多地采用.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法也是导致批量生产学生的一个主要原因.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共同解决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特别要提到导师制.导师制是从西方引进的,由一个教师带几个学生,教师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近年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扬州大学、中南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开始在部分院系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目的是良好的,但近年来的尝试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所期待的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思想品质和学习水平同时得到提高的良好愿望似乎并没有实现.其实,这样的愿望如果是可以实现的,它早就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实现了.我想问题的关键不在导师制而在导师.

导师制最早出现在英国,关于导师的论述我们最好也去看看英国教育家的观点.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对导师的品质和教育方法有长篇大论.他说:“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在逐渐将人世的真情实况显示给学生,在使学生喜爱,并且模仿优良的与值得被人称誉的行为;在当学生正做这种行为的时候,给他力量和鼓舞.”[3174我们的大多数导师所做的与洛克所要求的正好相反.用洛克的话说,“我们不是教他们生活,而是教他们学问”.C3j75教学生生活还是教学生学问,是导师区别于教师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教学生生活,但主要还是教学生学问.导师要教学生学问,但主要还是教学生生活.大约从上世纪90年始,研究生称他们的导师叫“老板”,先是工科学生这么叫,后来文科学生也这么叫了.师生之间成了一种雇佣关系.老板的“板”,繁体字作“闆”,不就是门口摆了几样东西吗?如何当得导师呢?当导师的不能只是有项目,有经费,更重要的是有品位,有风度,.格调高,品行端.一句话,要懂生活.给本科生配备导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生活.这样的目的不是课堂上能够达到的,也不是年轻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努力能够达到的,它需要懂生活的导师和学生一起努力.

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好啊,去沂河游泳有学生陪着,去大海里漂流有学生作伴,总是有学生跑来问这问那,送些腊肉和好酒,不亦乐乎?所以,孔子死也要死在学生的陪护下,而不愿意死在家臣的手里.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在和学生的共同生活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样的导师才可能真正了解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论语·述而》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便是孔子著名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2163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孔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孔子更重视的是学生的愤悱,而不是教师的启发.只有在学生努力探求一个问题而未得其解,或者是想要表达一种思想而又找不到准确恰当的表达方式的时候,教师才适时地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读《论语》,没看到孔子对学生长篇大论讲过什么道理,常常是学生主动来问,孔子三言两语点出精要.愤悱是学生学习思考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是不易直接觉察到的,学生来问是愤悱的表现.所以,启发式教学常常采用对话的形式,而且往往是学生主动提问.孔子之时,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已是一种古老的传统. 《易·蒙》卦辞云:“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童蒙谓年幼无知者.高亨解释卦辞说: “言有来学而无往教也.”有来学,无往教,是礼的规定.《礼记·曲礼上》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礼记·学记》云: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墨子对儒家这种“共己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的教学原则不以为然,而主张“不扣必鸣”.

对年幼无知的童蒙,是否也坚持“有来学,无往教”的原则,另当别论.《论语》中孔子对他的儿子伯鱼是主动施教的. “陈亢问于伯鱼日:‘子亦有异闻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11178伯鱼怕孔子,见了孔子就跑.孔子叫住他,要他学诗、学礼,还讲了为什么要学诗、学札的道理.这可以说是主动施教.但对于大学生,孔子则坚持待其愤悱才施教的原则.除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至少还有两个理由.第一,这是因材施教的要求.人的材质不同,所关心和思考的问题不同.只有待学生来问,才知道学生到底在思考什么.不同材质的人,对于同一个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侧重点和角度也各不一样.只有待学生来问,并且真正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作出恰当的回答.第二,这是大学人文理想的要求.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之学.大人是长大成人的人,是能自我约束的人,是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具备了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宰予白天打个瞌睡,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孔子却骂得很厉害,《论语》里面唯一一次见他这样骂学生.为什么?宰予不是小孩了,是大人了,不是小学生了,是大学生了.大学生,最起码的要求要能自觉遵守做人的行为规范,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知识.不堪雕刻的朽木不要送到雕刻家那里去,送去了也雕不成器物.最起码的做人的要求都达不到的人不要来读大学,来了也成不了大学生.因为,大学不是一般意义的大人之学,而是培育人文精神的君子之学.古代的小学和大学有严格的区别.小学教给学生礼、乐、射、御、书、数等生活技艺和社会行为规范,大学教给学生《诗》、《书》、《礼》、《乐》等人文知识.讲清楚这一点是必要的,因为人文知识和技术知识的教学应遵循不同的教学原则.相对于人文知识来说,技术知识具有稳定性和唯一性.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学生来问,答案都是一样的.既如此,技术知识可以面对全体学生主动施教.人文知识则不同,它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答案,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故必待其愤悱而启发之.墨者为工肆之人,反对儒家的启发式教育,主张主动施教,从技术教育的角度来看并没有错.

今之所谓启发式教学由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得出老师预设好的答案,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恰恰相反,是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苏格拉底“认为人们有关美德、正义等定义不是人们主观的意见,而是客观真理.在他看来,事物的意义是在人们出生以前已存在于人的心中的;但在人出生时,由于肉体受到干扰而使他忘记了它们.现在通过谈话的方法,使人们逐步地认清原来早已存在于心中的知识.这种方法就像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催生出来一样,所不同的这种产婆术是用之于思想的,不是用之于身体的.”[61不管知识是先天就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还是存在于教师的头脑里或书本中,只要它被认为是客观的、不变的真理,教师就有必要主动地运用“助产术”催生知识.这种主张正是墨家的主张,是典型的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的主张,而不是人文主义的主张.

但若把孔子比作一座等待学生来撞击的钟又是错误的.孔子教人,既善于启发,又善于诱导.颜回曾很有感慨地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1]90孔子循循善诱,一是依靠展现自己伟大的人格感召学生积极向上,二是通过铸造学生的人格推动学生不断进步. “仰之弥高”,说的是孔子道德高尚而不可及. “钻之弥坚”,说的是孔子思想深邃而不可入.“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说的是孔子神龙见首不见尾,不可以定象观之,亦不可以定见述之.这是孔子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孔子成为万世师表,正是因为他在当时和后世学生的心中有如此高大的形象.当然,孔子自己评价自己仅仅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好古敏求”,勇于改过的读书人和教书先生,不是什么圣人,也不是什么君子,只不过一个不懈追求君子人格的“有恒者”而已.正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才会是一个高大的形象.自己吹嘘自己形象高大的人,在人们的心目中终究会是一个卑劣的形象.孔子伟大的人格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故而在私学方兴之际即有三千弟子追随他,在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上有全中国的人乃至全世界的人景仰他.以自己的人格感召学生,这是孔子循循善诱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孔子又通过博文约礼引导学生不断向上追求,直至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掘,卓然独立于世.“博我以文”是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让学生的思想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舒展,从而获得历史的智慧和现实的洞察力.“约我以礼”是通过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让学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进退有节,从而获得规范理性和社会行动能力.此即思想自由与行为规范的完美结合,亦即孔子到七十岁才到达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人生境界.

夫子施教,立意宏深.今之所谓循循善诱者,一是苦口婆心地劝人为善,二是一环扣一环地教人解题.有人格感召力,不言而教,不必苦口婆心.博文约礼,欲罢不能,肢节自然迎刃而解.人格低劣,学识不渊博,行为不检点,哪来的循循善诱?善者,非法善之谓也,乃心善之谓也,心善则法善.

学思并重是孔子的又一重要的教学原则.表达这一教学原则的是一句著名的教育格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西周文化的整理者和传播者,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所重视的就是这个“学”字.孔子出身贫贱,父亲死得早,从小就要帮母亲做很多农活.这样一个苦难的少年,“十有五志于学”,问礼于老聃,访官名于剡子,学琴于师襄,访乐于苌弘,最终成为人们所景仰的圣人.孔子自己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J)53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72在孔子看来,学首先是学做人.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9学当然也包括学文.但孔子认为应该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4西周以“乡三物”教万民,一日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日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德、行与艺都是“行”而非“文”.德、行、艺学好了,才选其中的俊秀人大学学文.文者, 《诗》、 《书》、《礼》、《乐》等文献.这些文献所记录的是三代以来,特别是西周以来的人文传统和典章制度,是当时的经典著作.学,学什么呢?学传统文化,学典章制度,学历史,学经典.中华文化的奠基人孔子和老子,都是深谙历史,深谙经典的人.面对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春秋大变局,是历史传统和文化经典给了他们启示,从而创造了应对时变、开创未来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根,树大根深,才可能枝繁叶茂.学习也是解决人生困惑和生活疑难成就人生的重要途径.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一生下来就知道如何做人如何行事,那是圣人.生而知之的圣人是没有的,每一个人都是通过学习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的.孑L子敏锐地看到,随着春秋末年贵族统治的逐渐瓦解,将来的社会是学习而不是爵位改变一个人的境遇和命运.努力学习的就是上等人,不努力学习的就是下等人.学习改变命运的思想自孔子确立以后,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里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许多贫苦的农民子弟凭着这样的信念真实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但只学习经典是不够的,还要懂得“思”.“思”字在《论语》中用得很多.如:“孔子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IJ177“子日:‘见贤思齐.”’[1]39又如:“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但这几处的“思”都和与“学”并重的“思”词义不尽相同.这些“思”是想到、想一想的意思.倒是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与学思并重意义相近.与“学”并重的“思”是超越传统,超越已有知识的创造性思维.

孔子所学和所教的是《诗》、《书》、《礼》、《乐》等西周文献,他的思也首先表现在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解读上.据《史记》的记载,六经都经过了孔子的收集和整理.孔子删《诗》,传《礼》,正《乐》,定《书》,系《易》,作《春秋》,是稽考文献,精思深察之后的创作.其目的是继承传统,因应时变,开创未来,并非简单地学习经典而已.在教学活动中,孔子常常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改造传统.孔子总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以贯之,融会贯通.他的启发式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学而不思则罔.罔,或释为罔然无所得,或释为诬罔受骗.两种解释都有道理.所学的是传统,是已有的知识.现实社会总是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仅仅依靠已有的知识,无法顺利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对于那些新出现的问题,传统知识往往束手无策.学了很多知识却又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学了和没学差不多,所以说“罔然无所得”.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不加思考,不加选择地照搬传统,包括照搬他国已有的经验,生搬硬套地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一定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本来问题是自己不加思考、生搬硬套造成的,缺乏思考能力的人这时一定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大呼上当受骗.生搬硬套——问题更多——大呼上当——批判否定——再生搬硬套——再陷入危机——再批判否定……近代以来,我们就是这样磕磕碰碰走过来的.要思考,要选择,要创新,只有这样所学习的传统知识和他国经验才是有用的,才不会上当受骗.

思而不学则殆. “殆”亦有二解,或解作疲殆,或解作危殆.都有道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知学也.”[1]168反复思考,终无所获,自然会感到疲惫不堪.不过疲殆这一层意思是较为浅显的,危殆才深刻揭示出了思而不学的严重后果.脱离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的所谓创新是十分危险的.老子也说过,“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常是不可抗拒,不能违背的自然法则,包括大自然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经验.不懂得自然法则和历史经验的创新是妄作,那是相当危险的.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正深陷在“思而不学”的危机中.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学校所强调的是发明创造而不是读书学习.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论文、专利的指标一升再升,教师和研究生都在忙于应付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评价,再也无法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读书学习,一个个弄得晕头转向、疲惫不堪.已经疲惫不堪了,再也做不出学问了,要求却越来越高,怎么办?那只能是弄虚作假,人格丧尽.若如此,国家能不深陷危险吗?

学是继承传统,思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只有传统,没有创新,就会罔然无所得,诬罔受骗;只有创新,没有传统,就会疲惫不堪,深陷危机.学习与思考并重,传统与创新并重,则源清本正,枝繁叶茂,百花争艳,气象万千.口

概括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经典教学专业范文可作为温故而知新和教学原则和孔子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呈现中国公共外交新气象评《对外传播优秀案例(2019-2019)》一书
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全民外交时代,分散的实践主体以国际传播、对外传播、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公共外交、公共关系、国际营销……各种学术名义开展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选编的对外传播优秀案例研究.

中职戏剧教学改革新路径分析
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中职戏剧教学过程中,改革手段的实施,目的在于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但是,改革工作的开展,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要坚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中职戏剧教学的改革工作.

探究小学教学中新体系音乐教学的应用
【摘 要】音乐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其组成部分也非常复杂 不仅有音调和节奏,还有情感 新体系下的学校音乐教育使得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更加注重音乐情感的欣赏和体验,并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强调情感 通过音乐搭建艺.

生态课堂教学原则在初巾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潘晓军【摘要】运用生态课堂教学原则进行初中物理教学,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一切课堂活动,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让课堂教学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实现课程、师生、知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