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马克思主义类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的互动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的互动,本文是马克思主义类有关论文范文跟马克思主义和互动发展和现代化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根本原理和指导,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以及生产力解放、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诸如社会公平、生产关系等重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了切实保护人民根本利益,更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理论作为指导,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目标不走偏、不走反.当代中国的高速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既重视发扬传统的文化,也非常愿意包容并吸取优秀的外来文化,所以中华民族本身就是有能力继承、发扬并创新人类文明成果的一个伟大民族.作为西方舶来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人民选择并接受,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一种不懈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正在提速,越拉越多的新思潮的涌入,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苏,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和领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卓越的环境,也使得中国的社会科学更加成熟和理性,在这样的文化和理论背景下,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为中国现代化事业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引领.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脉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历史角度来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其中的机理.自洋务运动开始,中华民族就一直在苦苦思索追求现代化的道路和方向,并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君主立宪”、“效法欧美”、“苏联模式”等一系列探索,深刻展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外源型国家在强国道路上的艰难徘徊,但是最终中国人民认知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寻求民族独立、富国强民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由此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并随之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不断产生互动效应,虽然其中发生了投机主义、左倾主义的偏差,但是最终同志科学地创设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找到了认知马克思主义、适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向,也由此推动了中国的变革,因此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就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发展的基础.由于近代中国社会与马克思、列宁所处的欧美社会存在很多差异,特别是在经济关系和政治形态方面的长期极弱,让中国问题呈现出更多的特殊性,因此将马克思时期乃至列宁时期的西欧、苏联经验直接照搬至中国,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视矛盾特殊性,过于强调矛盾普遍性的做法.中国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必须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也就必须在充分认知中国国情特殊性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的基本原理予以灵活的适用,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产生之初,就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就是要充分认知中国问题的特殊性,这一规律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以同样的思路和逻辑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当代的中国问题,解决发展即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停止了对苏联模式简单复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把握矛盾运动的基础上成功抓住了主要矛盾,解决了走什么道路、分几步走的问题,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纲领,就非常明确地体现出了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系统把握和全面认知,也体现出了党不断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思路和规律,即立足于本国特殊国情,充分关注并解决现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问题和主要矛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并加以灵活运用以充分适应和回馈现实发展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经验,进而制定出了新时期下引领全国发展的系统纲领.全面深化改革是对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是继改革开放之后又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事业相结合而产生的成果.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都充分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机制性作用,坚持以中国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是未来正确贯彻和实施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的正确思路.

从历史角度看,无论是革命时期的中国,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伟大建设成就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二者都是紧密联系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挑战和机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材料和明确的发展方向,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促使中国现代化进程朝着正确的目标不断前行,让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在科学的指导下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二者的互动关系是中国特殊国情下建设现代化事业的重要方式.未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有赖于将这种方法进一步深化和发扬.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话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物质文明现代化的联系

中国现代化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理论成果,这在普遍追求现代化的世界主流环境中仍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并且极为成功的有益实践.世界主流舆论对中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崛起普遍给予承认,诸如“中国模式”之类的概念越来越多的见诸于外媒报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中国发展模式的独特性以及正确性,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贯彻,关键就是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能否对中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即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只有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促进中国物质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在物质层面展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以最直观的形式将二者互动的先进性展现出来,让不同群体、不同政见的人直接感受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能让更多人愿意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巨大促进和保障作用.

而物质文明往往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主要包括社会物质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制度的现代化以及人的观念和心理的现代化等等,是一项十分复杂、庞大并且综合性的命题,单纯从某一个专业领域来来说,单一领域的知识结构,很难从哲学高度来概括物质文明的演进逻辑,所以缺乏指导思想的物质文明,很容易落入具体学科的局限性而失去指导思想和根本判断,过于注重单一专业领域的事业发展而忽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将导致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简化为某种政治性的旗帜.然而对于后发型国家来说,往往特别注意专业技术领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重视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我国目前也存在不少类似的现象,比如一段时期内曾将现代化成果简单理解为工厂、高楼、GDP等硬性指标,而没有对环境、民生等问题给予充分关注,这就是没有在现代化进程中缺乏基本原则、基本指导思想的体现,所以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必须以正确的指导思想为原则,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必须解决好如果分配蛋糕的问题,这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物质文明的现状,在二次分配、经济发展速率、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一系列互相促进又互相矛盾的问题上实现辩证统一,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物质文明的现代化事业提供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思路,激活政策改革环境,扩大改革空间,进而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事业实现更加良性和深层次的互动.

(二)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制度建设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制度是总结过去发展经验教训,保障现有发展成果,并构建未来发展模式的核心载体,制度建设归根结底就是文明的建设,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只能依靠制度建设来解决.而制度建设并不是一个静止的事物,它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之下,要维持国家的有序运行,制度建设就必须不断创新,将新型的社会关系纳入到制度调整的范围.我国近代的历次变法、运动,都是希望在制度层面为中国现代化事业构建某种可行的模式,而这些变法、运动的失败,恰恰也证明了制度建设之中“指导思想”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我国在制度建设方面的重大突破,诸如土地承包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宪法法律制度的发展,都为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而这些制度建设的成果,都来源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纠正了过去教条主义的错误.因此,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新的问题与挑战必然会对旧模式中的生产关系等因素形成制约,而突破这些制约的方法和措施,最终必然落脚于制度的建立,而正确制度只能产生于正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指导思想之下,“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己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只有全面把握中国国情,灵活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当前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的脉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层面的制度改革工作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厘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有利于生产力解放、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框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为未来我国不断创新制度、改革制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思路;现代化事业中的制度建设经验,也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不断发展的土壤和素材,二者的良性互动,将在根本上促使我国制度文明的形成和勃兴.

(三)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精神文明现代化的指导作用

物质文明是我国发展的根源和基础,制度文明是我国发展的保障,而精神文明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地位,有益的精神文明将对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都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滞后的精神文明将有碍我国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中国人民只有在精神层面接受了现代化观念的洗礼和塑造,才能在思想意识层面形成正确的行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一种探讨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必然在丰富和完善国人思维的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一度陷入过于注重经济发展、过于注重物质文明发展的误区,在精神文明方面没有及时跟上物质文明发展的步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落后的话语体系强行宣贯马克思主义,这种使用生硬的、不符合现代个体思维的方式强行灌输,明显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甚至误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言论不断涌现.因此,在新时代下,如果结合当下国情发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就成为了事关未来马克思主义实质性地位的关键问题.如前文所述,在取得丰硕的物质成果的同时,应当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国情,更进一步探讨和深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权解放这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要敢于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思潮和言论给予正面的回馈和反击,并通过实际行动不断做好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现代化层面的指导作用,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立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那样,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解放生产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主旨,在治理模式上对中国国情中的特殊问题和主要矛盾给予针对性解决,提出一系列符合当代人民需求、解决当代主要社会弊端的理念观念,避免马克思主义口号化、空想化,通过实实在在的指引,让人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精神层面的重要性.

(四)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传统文化现代化中的保障作用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任何一种外来的思想或者思潮,均绕不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中同样也会遇到这一问题,而中国现代化事业也离不开如何对待并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为此,必须在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重视并解决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问题,才能真正让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的落地生根,得到人民的支持.客观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不同社会阶段的理论阐述,在一定层面上揭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段论并不直接说明我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落后的内容.相反,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和思想至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不乏有助于当代实践的知识和先进思想.因此,必须在理论层面和知识结构层面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有机结合;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量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利于中国文明进化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也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加以判断和甄别,对那些处于对抗、对立统一、辩证统一等不同状态下的传统文化给予不同对待,让传统文化宝库切实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服务.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以后就一直存在并不断被实践的一项基本规律,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现代化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根本性的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未来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重要工作,同时还应不断强化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层面发挥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作用,使之切实为中国现代化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同时我国还应当着力解决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遭遇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勃兴”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中高度辩证和包容的机理来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作.

——————————

参考文献:

〔1〕逄先知,金冲及.传(1949~1976):上卷[M].北京:文献出版社,2003.255.

〔2〕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527.

〔3〕李敬煊.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关系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4〕金羽.的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9.

〔5〕倪大奇.社会主义建设学研究:倪大奇文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00.

〔6〕卜祥记,陆雪飞.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性质与唯物史观的理论空间[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责任编辑 徐阳)

上文汇总,这篇文章为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马克思主义和互动发展和现代化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从人工智能历程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现代化
摘 要“人工智能”是前沿科技的新宠,经历坎坷的发展历史之后,“人工智能”不断地渗透和发展到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研究人工智能历程和马.

破旧立新和本土化开端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
中国近代自战争被打开国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一百年间风云跌宕 蒙文通曾将孟子所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引申到史学领域,指出“观史亦然,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 浩.

如何正确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本身最基本、最普遍原理、时代特性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伟大历史历程,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性质所决定的 1 什么叫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延安窑洞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花
长征结束到陕北后,特别注重学习马列主义著作 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名论断,推动全党掀起了学习马列主义的 在凤凰山麓李家窑里夜以继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