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手机论文怎么撰写 与微传播时代的手机摄影:被机械复制的微情感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手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8

微传播时代的手机摄影:被机械复制的微情感,该文是手机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摄影和情感和手机摄影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手机论文参考文献:

手机论文参考文献 手机摄影投稿手机依赖症论文高被引论文关于微博的论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摄影照片与传统相机照片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在消费级领域,众多消费级摄影产品已经逐步被市场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方便的手机相机和众多智能化的摄影APP.此外,社交媒体分享和云存储的出现让“洗照片然后装相册珍藏起来”这一动作不再成为必需.不得不注意的是,同质化趋势日益严重的摄影APP正在逐渐抹掉人们对于传统相机作品的审美记忆.但与此同时,照片分享这种“微叙事”中透露出的个人情感也在社交媒体这样的线上公共场所得以表达,而这些情感的表达方式与传统相机照片情感的呈现方式又有着很多相同与不同之处.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手机照片即时分享背后的用户心理与手机照片所传达出的情感特征及这些情感的产生机理.

【关键词】手机摄影;即时分享;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5-0075-03

一、引言

时间穿梭回1822年,法国人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时,不会想到近200年后的今天,照片已从单纯的记录工具演变成彰显艺术品位、思想的手段和抒发各种情感的载体.而从捧着相册与家人朋友分享精彩瞬间到随时随地分享拍照朋友圈,这样的进步也只用了十几年.从1999年日本京瓷公司发布第一款拍照手机到现在,人们对于手机摄影已经完成了从新鲜到司空见惯、从不屑到日常必需的用户习惯上的彻底颠覆.各类摄影比赛也逐渐开设了手机摄影作品竞赛单元,社会各界对于手机摄影创作的接受度已经和传统相机相差无几.

吃饭要拍照发朋友圈,跑步要拍照发朋友圈,加班要拍照朋友圈.“晒照片”这一现象足以说明,摄影已不再是单纯的记录和艺术创作,在互联网+时代下,摄影的更多的意义是对生活的即时分享和当时场景下个人微情感的表达.

作为以“机械复制”为生产手段的艺术种类之一,摄影从诞生开始就具有绘画、雕刻等其他静态艺术种类所不具有的特点——“客观”呈现部分“事实”,让受众“”.这是摄影艺术的魅力,同时也是摄影艺术的原罪.而在手机摄影成为用户日常接触最多的创作方式的时代,摄影艺术的魅力与原罪被同时放大.与此同时,传统摄影艺术所强调的对“客观事实”的审美记忆已经逐渐被智能化摄影应用软件抹杀,用户通过这些应用来对照片呈现的“事实”进行打破与重构,而这种行为背后的本质,则是对用户自身通过照片表达出的情感的展现与遮蔽.

二、机械复制下的即时分享:技术进步与炫耀心理相映成趣

(一)技术突破促使手机摄影在社交媒体中大放异彩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认为,“技术是艺术问题的核心,艺术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具有物质性.”分享,作为信息传播的一大重要手段,随着技术进步,从最初的书信往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电话、电报,再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诞生的互联网电邮和目前移动互联网大潮下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每一次技术革命都让“分享”这个动作的成本越来越低,时间越来越短,分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分享”的技术性特点展现无遗.

在几年前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时候,由彩信承担照片分享功能.由于2G网络通信资费比较高昂,所以人们只会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彩信就重要事项进行沟通.而如今,4G网络和WiFi的普及,使得通信成本降低,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将照片分享到社交媒体.

首先,移动互联网的强势崛起带来的结果是照片上传量暴涨.2014年,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成为我国网民第一上网选择,使用率达到90%.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APP的装机量一直稳步增长.随着集拍摄、分享、评论、关注等各种互动功能为一身的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手机摄影作品开始了点对面的“布朗运动”式传播.据著名社交媒体脸书在一份报告透露,其平台11.5亿用户每天平均上传照片数量达到3亿.截至2013年9月,该网站的照片上传总量达到2500亿张.脸书旗下的照片分享网站Ins,每天平均上传五千万张照片,总量达到160亿张[1].这说明手机摄影或将超越单反数码相机和卡片数码相机成为摄影主流,手机成为消费级摄影工具第一选择,社交媒体成为照片第一发布平台.

此外,摄影APP让手机照片可以在手机上进行快速后期处理.智能修图功能日趋强大,除了常规的亮度、对比度、白平衡调节和裁剪旋转等基本功能,LOMO、蓝调、午后等智能滤镜让照片可以实现个性化.此外,人像智能美容和头饰贴纸功能让人像处理高度“傻瓜化”,让用户可以轻易得到想象中的“美”.

20世纪30年代,中国早期摄影家陈传霖就提出使用小型相机进行现实主义抓拍创作的设想,他认为:“摄影艺术是现实主义,不含有丝毫欺骗与蒙混,为人生所不可稍离者.”并提出观察、想象、选择角度及抓拍瞬间等观点.他曾大力提倡使用小型相机,说小相机“能够出人意表之外地,在人不留意的时候,拍摄他那自然的姿势和表情”,并在“任意发生事变的所在随意拍取照片”,说小相机能给摄影家“足以迅速而成功地攫取又强有力又动人的结构即章法的力量”.事实证明陈传霖很有预见性——手机厂商已经开始和相机厂商进行深度合作,来增加自身产品摄影功能的卖点.比如2009年诺基亚就开始和卡尔蔡司合作,在5800系列产品上使用蔡司认证镜头;华为和徕卡合作研发等手机镜头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摩托罗拉和哈苏合作研发相机模块.以上这些说明,手机已经不只是简单地作为传统相机的“便携式替补”,而是逐步取代传统相机成为主流日常摄影工具.

(二)点对面的快速传播让炫耀心理膨胀

文学大师木心先生在其生前所作的诗歌《从前慢》中写到“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句很美的诗揭示了一个由科学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在通信落后的过去,人们只能点对点地沟通.而如今有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便可以将现在的生活和情感广而告之,实现点对面的快速扩散传播.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的消费内容得到极大丰富.相比于出生于计划经济、物质匮乏时代,只关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上一辈,出生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时代的80后、90后、00后对于生活的追求显然不止于此.“新兴文化工业技术所提供的技术产品突出了艺术的特性,使艺术能够直接再现现实生活.”与旧时人们写书信报喜不报忧的心态类似,如今人们在朋友圈里分享状态也更希望呈现自己好的一面.Walther指出,“与线下沟通相比,人们对通过线上进行的自我刻画更有控制力.人们会更倾向于积极地呈现并管理自己的形象.”对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的相关研究表明,在社交网络进行自我呈现时,人们会更严谨地编辑信息、小心挑选照片、展示理想中的自己.“卖人设”成为了社交媒体的日常.

由于手机照片与传统相机照片的差距不断缩小,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炫耀生活内容的同时,还会刻意去注意照片的构图、亮度、对比度、色调、色相等照片基本元素.将精心构思拍摄和后期处理过的照片发到朋友圈,以彰显自身摄影技术高超,这便成为了另一种层面上的炫耀.手机摄影之所以能传播具有独特个性和真实的艺术表现,是因为手机让人们已经抛下了对器材的依赖,让摄影艺术的参与门槛大大降低.人们开始重视建构专属于自己的构图、角度以及照片想要传递的情感.手机摄影的魅力在于它依靠感觉,不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所以,门槛降低,人们参与摄影创作的热情就被激发出来了.

三、内心丰富的情感表达:由“字”到“图”的自我疏解

与绘画、电影、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相同,通过照片,摄影传递创作者的某种情感.比如美籍匈牙利裔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生前的著名摄影作品《士兵之死》.这幅作品发表出来,被公认为战地摄影的里程碑、空前的杰作,其价值在于:首先,直接显示战争的后果:残杀生命;其次,目睹过程的关键瞬间:定格形象;再次,现场与人物的绝对客观性:如睹其人;最后,超越个人命运的典型性:揭露战争.《士兵之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爱国战士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的褒扬和对和平的渴望.

机械复制对摄影艺术最大的影响,在于使得摄影艺术的“艺术光环”丧失.即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会少了原作品在那时那地形成的原真性.在手机摄影兴起,尤其是智能化摄影应用软件出现后,反映被摄对象“实际美”的“原真性”逐渐被用户遗忘——用户更倾向于打破“原真性”,建构符合自己想象中的“美”,而这种“美”则不一定符合传统摄影艺术审美规则.这也直接导致了手机摄影与传统摄影在叙事方式上的不同——传统摄影喜好展现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手机摄影则更倾向于展现个人情感的微叙事.但与传统摄影不同的是,由于参与门槛较低,个人摄影水平参差不齐,而又由于硬件限制,手机照片的细节成像素质无法与专业相机相比,这一切使得手机照片的视觉传播具有碎片化和快餐化特征,手机作品的立意和情感表达较为流于表面化.

(一)自拍:喜怒哀惧,情感百搭

作为最常见的手机照片类型,人们自拍的原因是最千奇百怪的——不论喜怒哀乐,各种情感都可以用自拍来表达.比如,见到了久别的朋友或师长,自拍一张留作纪念;学习工作取得了成绩,自拍一张表示对自己最近努力的肯定等等.

可以说,自拍是所有照片类型中表达情感最丰富的一种.由于众多摄影APP都在不断改进智能美容和贴纸头饰功能,自拍者几乎可以用很少的面部表情表达几乎大部分内心情感,好比人们在聊天时使用“呵呵”.这就使得朋友圈微叙事中自拍照片所表达出的情感在受传者看来就更加讳莫如深.这种“隐晦”的情感表达方式的产生与朋友圈逐渐从“熟人圈”变成“联系人圈”有很大关系——微信已经从纯粹的熟人社交媒体转变成具有“通信基础设施”性质的生活入口,这使得微信朋友圈已经从简单的熟人交流圈变成了所有联系人的演说场,朋友圈的私密性较之前大打折扣[3].用户出于对隐私的顾虑,常常会把很多想要表达的情感浓缩成一张图片和几个字,只让自己或者与自己熟识的人才明白其中之意,从内容传播上隐性地屏蔽陌生人.

(二)物:唯美不可辜负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人会拒绝美的东西,不管是自拍还是拍看到的静物,创作者都会选取最合适的角度和构图来进行拍摄,让美的更美.当你在逛街的时候,吃到了之前没吃过或者非常喜欢的菜肴,或者看到了喜欢的产品样式,就会拍下来,并进行美化,让食物看起来更有食欲,让产品更有质感,表达用餐的愉快,对产品的喜爱.

但是,在朋友圈微叙事中,并非所有的静物摄影都是表达对被拍摄物体的喜爱之情,寄托在被摄物品上的也不一定是正面情感.不同情境下的物语不同,照片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比如,咖啡在现代都市白领的心目中意味着片刻的闲暇,同样也意味着熬夜加班的无奈.不同情境下的同一种被摄物体,表达的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情感,对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景色:一切景语皆情语

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4].与文学一样,风景照片也具有“情语”的功能.与传统摄影师等待光线条件和前期的设备准备不同,手机摄影具有随机性和即时性的特征.除了旅游观光时拍下的名胜山水秀美景色,手机摄影创作更注意身边一闪而过的细微风景,用细微风景来表现自己心思的细腻,以及表达对这一细微景色的感悟.比如,初秋时节你在公园散步时,看到了枝头绿叶中有一片叶子黄了,用户会拍下来,配上文字“一叶知秋”来表现自己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除了自然界的微小景观,城市街道上也有很多可以抒发胸臆的景物.而通过城市景物抒发出的情感,往往都与自身当时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有关.比如下班后走在天桥上,看着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的街道,拍下一张,如果最近生活工作不顺利,你会慨叹自己的渺小、大城市生活的孤独和梦想的遥不可及;如果最近顺利,你就会表达对融入这座城市的热烈向往和实现梦想的强大信心.正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不同心态下面对同一景物,手机照片创作者表达出的思想情感会有很大出入.

(四)情景:彰显自身价值观正确

手机摄影中的情景摄影不同于传统相机,前者的创作方式类似新闻摄影,即看到什么情景就拍下来;后者在创作时则是有“剧本”编排,照片所展现的故事情节是在拍摄前就已预设,即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写真摄影”.

近些年,由于手机摄影技术和社交媒体的突飞猛进,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手机因其便携性已经取代相机成为新闻现场图像采集的首要工具.由于经费有限,很多媒体不能做到人手一部相机随时记录新闻素材.那么,手机就成功地弥补了这一短板——遇到突发事件,不必因为等待专职摄影记者的到来而错失现场,先用手机拍下来,用微博*先发出消息,保证新闻的即时性.

虽然在拍摄技巧上没有摄影记者的专业度,但这种拍摄手法也经常出现在普通市民的社交媒体中——人们在遇到一些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时,会拍下来发到朋友圈并评论一番,以示自身价值观之正确[5].但与新闻摄影本质上不同的是,新闻摄影之所以被称之为新闻摄影,是因为记者在报道时要将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而普通市民在对一些情景进行拍摄和评论时,往往不会弄清整个事实,而是仅凭自己所见的一个片段而进行评论,这就有可能使得其好友或者粉丝对整个事件产生认知偏差,导致谣言的产生和扩散.

此外,对于在一些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场景的拍摄,比如家中,车内,办公室内等等,则和上文所提到的景色拍摄一样,注重体现创作者在当时境遇下的心情.

四、总结

综上所述,拜科技进步所赐,手机摄影的操作越来越简单化,手机摄影创作的参与门槛会越来越低,手机摄影作品质量会越来越高.随着居民消费内容的日渐丰富,在社交媒体的微叙事中,手机摄影作品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新闻报道中,手机给新闻摄影带来更多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大量新闻现场是通过现场围观群众第一时间公开的,有时甚至取代了记者爆料.如北京遭遇特大暴雨事件中,一张“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成瀑布”的手机拍摄图片,就被新华网、中国日报等媒体大量转载[6].不可否认,手机摄影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新闻行业中的传统相机摄影构成了巨大冲击.但另一方面,手机摄影可以将身扛长短炮的传统摄影记者从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解放出来,去策划和完成更多需要时间和深度的新闻选题.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手机摄影不仅不是传统摄影的威胁,反而是其有力的补充.

在消费级领域,摄影器材便携化、智能化趋势不可逆转.碎片化的传播方式让这一领域不再需要“相机拍摄-导出-PS精修-发布”这一繁琐过程,而是“手机拍摄-一键修图-发布”这样在弹指间就能完成的步骤.因为用户需要的,是在那时那地能够向所有人快速分享情感的载体.

在情感表达上,机械复制出的手机照片虽然在成像素质上无法与专业级相机相提并论,但在形美、神美和意美方面,手机摄影有其独到之处.即时之美,是绝大部分专业级相机所无法做到的.众多企业也看到了手机摄影与传统摄影的显著不同.比如2015年在北京三里屯的“凑齐行走的力量七张合影”发朋友圈换礼品和餐饮业喜闻乐见的“拍照菜品发朋友圈得优惠”活动,都是在利用微叙事中手机摄影分享的即时性和情感表达的直接性来让企业在顾客的“熟人圈”中获得更多有效到达率.

随着手机厂商对摄影技术更深一层的精进,我们可以期待手机摄影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场景的创作和表达.但与此同时,智能化摄影应用的泛滥对事实的抹杀也会造成诸如谣言、欺骗等负面影响.这是包括用户和手机厂商在内全社会所应该警惕的.

参考文献:

[1]郁剑,孙梦茹.手机摄影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功效及问题分析[J].现代传播,2016(03):133-136.

[2]张铮,张晓涵,周奕欣.朋友圈的炫耀性内容对个体消极情感的影响——嫉妒与消费水平的调节作用[J].新闻界,2017(10):64-72.

[3]蒋建国.微信朋友圈泛化:交往疲劳与情感疏离[J].现代传播,2016(08):67-71.

[4]王国维.人间词话[M].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16.27.

[5]望海军.微信情感化表达的传播诉求[J].编辑之友,2016(03):75-78.

[6]周颜佳.新媒体语境下手机摄影的传播特性与效果[J].青年记者,2016(18):76-77.

本文结论,上述文章是关于摄影和情感和手机摄影方面的手机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手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微博时代下谣言的形成和传播
马宪鸿,吴新文【摘要】微博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快捷发布信息的平台,而随着微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轻易进入传播渠道,这其中也不乏未经证实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快速传播,极易成为.

微传播时代如何优化新闻理论教学设计
摘要移动终端造就了“微”传播时代,颠覆了大众的传统生活方式、阅读习惯和知识渠道,作为传播活动的课堂教学受到时代变迁的深刻影响 本文通过透视“微”时代的传.

微传播时代微信公众号广告营销策略探析
摘要微传播时代,传播技术的变革和受众的变化使得广告营销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迁 面对新兴微媒介的冲击,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中纷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但广告营销效果良莠不齐 本文立足于微信公众号广告营销的常见表.

宋美龄和:被时代误解的爱情
宋美龄晚年客居美国,住在孔家名下的公寓里 有一次,孔家的小辈们问她,当年为什么会嫁给 已是垂暮之年的宋美龄拿出珍藏的的照片,笑着说“是不是很帅,他还是那么帅 ”1谈起蒋宋二人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