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诗歌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郭祥正诗歌中的书画乐理论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主题:诗歌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9

郭祥正诗歌中的书画乐理论,该文是有关诗歌硕士学位论文范文跟郭祥正和郭祥正诗歌和书画乐理论有关论文范文集.

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是正刊吗书画世界杂志诗歌投稿诗歌杂志

杨 宏?

(河南大学 图书馆,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郭祥正在诗歌中对书法、绘画、音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书画乐是相通的艺术形式,都应该有所兴寄,抒发个人情感体验,其精髓在于“神妙”二字,这些共同点的存在,使得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形成互补关系.

关键词:郭祥正;诗画乐;兴寄;神妙

中图分类号:I106.2;J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1-0050-05

作者简介:杨宏(1977 -),女,山西太原人,博士后,河南大学图书馆副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文献学.

苏轼的好友、《功甫帖》的另一位关键人物、有着“李白后身”美誉的北宋诗人郭祥正,除了是一个诗人、诗学批评家之外,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擅长书法,对绘画也颇有研究,对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的艺术理论既有深受佛禅思想影响的一面,也包含着儒家传统思想的成分.

一、诗(书)画乐一律

郭祥正一生好参禅悟道,深受禅宗思想影响,他接受了《华严经》中万法平等思想,“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1]168,既然世间万物了无差别,那么不必去计较是否真的会四时花卉同开,雪里芭蕉绽放了:

径呼妙手画,秋江霜景全.[2]118

已觉丹青有深趣,三害精灵一图聚.[2]196

一幅霜消折千里. [2]197

画手非工本亦佳,四时景物寓天涯.[2]525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发生在同一时间,千里冰霜铺展在三尺纸面,不同季节的景物集中于一幅图中,“江月松风藏不得,大千俱在一毫端”.[3]万法平等、本无差别,聚笔墨于一毫之端,绘万千景象于方寸纸上,何必在意时空的距离,寒暑的矛盾?“既然万法本无差别,那么,艺术媒体的差别也就不重要了,各门类艺术之间可以打通界限,圆融无碍”[4]105,因此“新诗聊代画图看” [2]388是完全可能的.既然各种艺术门类可以融会贯通,那么对诗(书)、乐、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的鉴赏方法其实也是能够相通的:

逸笔写秋色,烟岚吹素屏.[2]542

胡生画手出前辈,素壁写为巫山图.[2]26

萧郎妙笔堪图写.[2]361

今日升平无此物,樽前聊写图画看.[2]457

读君弄水篇,……如观秋浦图,晚景入两眸.[2]125

授玉琴以写咏.[2]13

谁云非对动,吾欲写瑶琴.[2]335

“逸笔”写画、“妙笔”如画,诗如图画,图画似诗,乐传心声,笔绘心曲.优秀的诗歌犹如描绘图画,历历在目;形象的图画仿佛用笔写出,细腻逼真;音乐传达人内心的情感,好似用乐曲写下诗篇.《楞严经》认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可以互相通用的,人之六根分别对应客观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从而产生见、闻、嗅、味、觉、知等作用,如果能够做到六根清净,那么六根中的任何一根都能和其他五根打通,即“六根互相为用”. [5]1235从诗歌中看到了画的效果,那么一定是调动了“耳观”的效果,从图画中看到了诗歌的效果,那么一定是调到了“目诵”的效果,从乐曲的声音中读出了诗歌的效果,那么一定是调动了“意会”的效果.禅宗思想影响下形成的诗画乐一律观是郭祥正艺术思想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绘画和音乐鉴赏上的“神妙”审美意识,这点将在下面谈到.

诗画同源、诗画一律并非郭祥正独创,而是以苏轼为代表的有宋一代文人接受佛禅思想而总结出的艺术鉴赏理论,郭祥正将这种审美意识扩展到音乐欣赏领域当中,为不同形式艺术审美提供了新方法.

二、书画乐之功用

郭祥正认为,绘画、书法、音乐与诗歌不仅本质上相通,在社会功用价值上也是一致的,都应该起到反映现实、关注民生、教育教化的作用.诗以言志,歌以永言,画和乐同样要有所兴寄,要担负起与诗歌相同的社会职能,即音乐、绘画、书法也应该言“志”,“乃知千刻意,直有千载寓” [2]532:

琴声写出尧舜心.[2]33

愿令里巷歌《召南》,风化流行成乐土.[2]38

举目送高凤,箫韶洗民愁.[2]150

五音和畅王道成, 不是嵇康《广陵散》.……古人今人不到处,能与阴阳四序相推移.我知公心通造物,岂止人间妙音律.天子呼来换旧章,……奏之明堂奉祖宗,天地清明和气溢.[2]256

“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敎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6]528先贤制礼作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耳目之欲,而是要用礼乐来教化民众,使民心向善,归于正道;同时民众能够通过音乐及时指出国家政事之失误.郭祥正对音乐的理解显然受到了儒家礼乐思想的影响.下面再看他对绘画的理解:

尊卑向背极精妙,精妙得以意思推.……

画工亦画太平事,谁欲扰之生乱离.高生高生不独爱尔之妙笔,对此颇思三代时.[2]198圣人皇皇嗟逆旅,画工意思非无补.非无补,谁信之,纷纷门外夸轻肥.[2]199画工貌得非无意,欲使流传惊来世.[2]242

研磨煤麝染谏草,抉摘世病苍生瘳.[2]202

实际上,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人们已经注意到绘画这种艺术形式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能,“图画者,莫不明劝戒,着升沉”. [7]唐代文人甚至赋予绘画治国理天下的重任,“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图画者,有国之鸿寳,理乱之纪纲”. [8]1宋人则将绘画的作用与史书文献相提并论,“古人必以圣贤形像、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 [9]郭祥正关于书画匡时济世的理论与唐宋画论是完全一致的,用书画来反映现实,关注民生折射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

除了言“志”之社会功用,乐曲、绘画还能够表达个人情感体验,均是自人之“心”而发:

曲有弦而无辞兮,述予怀以自信.[2]8

击筑兮喑咽,歌变征兮思以绝. 歌复羽兮慷慨.[2]8

动静适自感,物我忘表里.[2]63

心画与心声,开卷见天真.[2]404

琴声写三迭,寄妾万里心.[2]141

听君弹《别鹤》,《别鹤》怨离索.何以动乾坤,六月秋霜落.[2]470

哀伤、悲壮、豪情、思念、别离、超然等等个人情志都能够通过乐曲和绘画展现出来.凡音之起,皆由心而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注:宫、商、角、征、羽)” [6]525,人心受外界事物感动,喜怒哀乐皆发之于口,因而形成五音,五音相杂变化组成乐曲,使人内心情感得以宣泄.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同诗歌一样,都是人之“心声”,人之心因物而动,动而生情,或喜或嗔,或静或动,自心而出.与诗歌相较,音乐和绘画,其中特别是音乐,通过乐曲将人内心难以言说的种种情感展现出来.

三、书画乐之神妙观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辩》谈到:“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 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又说这一极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10]8.这一评论虽是说诗,但是放在书画和音乐等其他艺术领域也颇为合适.在中国艺术批评史上,“妙”与“神”往往连用,因此有时以“神”代“妙”为艺术境界之最高处,此为“入神”.

首先来看郭祥正对音乐的主张——至音和妙音:

管弦奏兮,歌悠扬而绝尘.[2]8

至音非乐音,玲珑闻自然.

七言咏良遇,至音迭琅琅.珍重卫夫人,

行草记瑶章.[2]42

妙音非世音.[2]10

一奏无弦琴,妙曲寄玄响.[2]91

一琴既无弦,妙音默相通.[2]91

起作无弦弹,此音殊妙甚.[2]47

他将音乐(乐曲)分为两种:一种是“至乐”,乐之最美妙者,非丝竹所奏,而是发自天籁,完全不同于世俗之乐曲,它不假外物,“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是故声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大而不洿,细而不沉,清激切于竽笙,优润和于瑟琴,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11]2371 “《乐记》云:‘清明象天’.注云:‘清明,谓人声也.贵人声者,人声清明象天,故贵之也.’晋人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取其渐近自然,则又以其为自然之至音,故贵之也.” [12]最美妙的音乐莫过于自然之音,“熏弦谁与奏,松声泻珠玑” [2]317.另一种是妙音,从字面意义看当为美妙之音乐,郭祥正将“无弦”与之连用,明确指出与“世音”不同,即所谓无音之音,非乐之乐,须得用“意听”而非“耳闻”,这样才能欣赏其中之妙处.无论是“至音”还是“妙音”,在郭祥正看来,真正的音乐不在于是否能够娱人耳目,而是应该深入人心,打动人心.作为欣赏者也不能仅仅局限在享受耳目之乐的表层,而须用心去感受体验其中之深刻含义.当其中之意被欣赏者领会之后,那么作为媒介的琴便可以舍去了,完全可以“得鱼而忘荃”,“得乐而忘弦”.

再来看书法和绘画,他多次强调画之“传神”、“神妙”、“通神”,书法之“妙翰”、“脱俗”:

丹青亦通神.[2]532

谁知东海群龙力,神妙能以一笔驱.

洪涛翻天雪成陇,黑分云雾藏空虚.高低数寸折万丈,势以意会无差铢.……王公之心壮莫比,其工欲出造化初.[2]196而况画手妙,意思能余用.远出物象外,不在粉墨间.[2]532

不假研磨丹与青,只将墨妙夺天成.[2]434

心通造物乃神速.[2]200

蔡公书榜妙入神.[2]205

从郭祥正对书画的理解来看,所谓“神”和“妙”其实就是一种脱去凡俗,浑然天成之气味.书画家怎样才能“通神”或者“入神”呢?那就是要求作者之心能够与自然万物相通,然后尽除俗虑, 澡雪精神, 与天地合一,即“身在画外,投身万物,深刻观察,发其神秀,穷其奥妙,然后夺其造化,牢笼于笔端”,[13]如同诗文创作要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表达效果.那么究竟怎样的书画作品才能称为“神”、“妙”之作呢?这就涉及到绘画“真”与“不真”,书法“体兼众善”与“专攻一体”的问题了.

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都要追求一个“真”字.绘画之“真”,首要是形似,而形似的前提是“骨似”,即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阐述谢赫“画有六法”之“骨法用笔”时说到的“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 [8]14 换句话说,中国传统绘画既注重再现事物、场景、人物的表面特征,同时更讲究对内部如场景意义、人物神态、心理等深层意象的描摹,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够做到“传神”,而所谓“传神”,谓“含毫运思,曲尽其态”,否则就是“虽曰画而非画者,盖止能传其形,不能传其神也”[14]114.可见后者在绘画中尤为重要,为了内部本质状态的“真”,甚至可以忽视外在表面的“真”.绘画之“真”与“不真”和绘画展现的客观事物关系密切.如果是以自然状态下存在的山水景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为表现对象时,它们外在形态的相似性便非常重要了:

蜻蜓点水蝶扑花,螳螂捕蝉蜂趁衙……雍子笔老谁能加.开卷却掩恐飞去…… [2]199壁间四幅画,收尽苍洲趣.

举斧挥栋才,未辨在缣素.[2]532

但是若是以人物为内容的绘画,外在的相似性便退居第二位,真正关键的是人物神态、心理、动作等体现人物独一无二的细节:

眸子剪秋水,丹青画不真.[2]328

凭君妙手重图貌,不是寻常行路人.[2]471

这时,画家最为担心的是画“不真”,剪水双眸之“剪水”怎样画?如果画不出,那么这个人物便“不真”了.单纯外貌复原不能体现陶渊明的高洁质量,即便外貌相似,仍然是“失真”了.还有一些客观事物其本质特征很难用绘画来展现的情况,同样会导致“不真”:

雪中更看玲珑雪,纵有丹青貌亦难.[2]494雪中“玲珑雪”,雪中雪已是难画,雪中雪之“玲珑”更是难上加难,如何画得“真”?

书法之“神妙”同样包含“真”与“不真”两种情况.首先来看“真”.郭祥正推崇二王、李煜、李邕、李绅等书法大家,对他们书法艺术极为推崇,“三世弄翰墨,煜札尤可观.禅林傍法喜,妙势如飞鸾”,[2]65 “仿佛银钩唯二李”[2]222.在郭祥正看来,对于这些优秀的书法名家,后人如果能够模仿到极致,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创作出的作品便是同样可以视为神妙之作,“字书尤逼小王真”, [2]366“笔画肖家法,燕尾无偏颇”. [2]55再来看“不真”.对于一般人的作品,便不需去刻意模拟了,“阳冰俗篆未足数,禹偁八咏元无功”;[2]265因此学书者需要“体兼众善精神聚”, [2]200 “最怜《怡亭序》,笔画兼众善”,[2]68 取各家之精华,将有法归于无法, 无法归于有法,而不能仅仅独擅某体, 必须“兼众善”,集百家所长,彻底超越前人,“伯英、怀素真其徒”,“张颠、怀素嗟已矣,上人之书无与比”,形成个人独特风格.无论是“真”还是“不真”,都没有现成规律可循,法无定法,只有在艺术实践中“摩掌”、“传模”,方能意会,“要将垂法数百载, 摩擎青玉亲传模”.[2]200

四、诗书画互补

郭祥正不仅发现不同艺术形式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同时也指出诗书画三种不同艺术形式还可以互补,相互配合.各种艺术形式各有优劣,郭祥正曾在作品里反复强调诗歌创作中“言不尽意”的苦恼,由于语言文字本身功能的局限性,面对客观存在的景物,诗人创作的诗词往往不敌画师所描绘的图画,无法生动再现某一时刻的场景.然而作为画者,他们同样也会面临无法解决的困难,绘画往往只能重现时间点上的空间场域,即瞬间场景,至于延续性场景则很难在一幅画中展现,而且再妙的画师也“难肖”心理、气质、神态、志趣等主观情志以及其他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共同作用下的“不可能事物喻”.[15]17 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将诗、书、画三者结合起来,发挥不同门类艺术形式之长,互补缺漏,“搀剔缺漏笔补之”,[2]193 才有可能达到尽可能完美的艺术效果:

我朝妙画能山水,燕公笔法精无比.燕公山水工平远,一幅霜绡折千里.*洞庭日将晩,云物萧萧初满眼.虞帝之魂招不返,霜树冥冥红叶卷.一妃血泪知几多,竹上遗痕深复浅.渔舟片帆风已满,渔父横眠思犹懒.时时白鹭聚圆沙,亦有行人下前坂.江回岸断数峰青,髣髴灵妃曲可听.却逢深崦见茅屋,只欠桃花如武陵.世间何物人争诧,请说奇书并妙画.一时鉴赏安足论,流转千年愈增价.珍绨一袭藏至珍,卷尾长篇更入神.呜呼粉墨终成尘,唯有文章道德能日新.[2]197

燕待制之妙画奇书与王荆公之长篇互相配合,完成了一幅能够流传千年的无价之珍.

绘画只能反映某一时刻短暂的空间场景,因而会留下空白,“笔力未断空徘徊”[2]199,而诗歌可以用自己长于展现持续进行着的活动 [15]38之特长去弥补绘画之不足,“此画虽却犹堪裁”“画工意思非无补”, [2]199使它艺术上更加完美,更充满诗的韵味.作为绘画,它可以解决文字言不尽意的窘境,“诗辞搜亦苦,物状竟难肖.终篇写亭壁,翻惭画师妙”,[2]72 “短才吟不就,终欲付丹青”[2]302二者可谓是相得益彰了.

括而言之,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郭祥正和郭祥正诗歌和书画乐理论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诗歌本科毕业论文诗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现代重彩画语言传达和文化释意读郭正民绘画有感
文 赵鹏郭正民1961年9 月生于山东,1984 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1999 年结业于重彩高级研究班 2001—2004 年受聘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6 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选派到法.

郭薪:打造风清气正新嘉禾
2016年7月,郭薪由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履新县委书记 到嘉禾四年来,郭薪走遍了嘉禾的山山水水,对如何办好嘉禾事有了更切肤的感受和更深刻的思考 用“四个一”把干部精气神立.

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的异同
摘 要贺敬之和郭小川是我国现当代诗坛上重要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硕果累累,影响深远 作为同一时代的两大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既有共同思想基础,又有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 从思想性、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比较分.

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怀念缪正元同志
缪正元,又名缪伦,祖籍江西吉安,1910年12月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 他是我们党坚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员 离休之后,缪正元仍然保持着员的优良品质,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党的事业无限热爱和认真负.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