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事件类论文怎么写 和汉法运动事件书面语表达类型学有关论文怎么写

主题:事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9

汉法运动事件书面语表达类型学,本文是事件论文怎么写跟类型学和汉法和书面语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婚姻家庭法论文文献综述法运动杂志洋务运动论文

范静

【摘 要】本文以Talmy(1985,1991,2000)[ Talmy, Leonard.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Vol. 3.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 Ed. Timothy Shopen.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85, p. 36-149

Talmy, Leonard. Path to realization?: A typology of event confl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Berkeley: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991, p.480-519.

Talmy, Leonard.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1 and vol 2. Cambridge: MIT, 2000.]提出的运动事件词汇化类型学(lexicalization typology of motion events)为理论基础,以Slobin(1996)[ Slobin, Dan Isaac. “Two ways to trel?: Verbs of motion in English and Spanish.”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Their Form and Meanings. Eds. Shibatani M, Thompson S. Oxford: Oxford UP, 1996, p.195-219.]的语言对比研究为参照,探讨汉法运动事件书面语表达的类型学特点.本研究选择汉语和法语各5部近现代小说随机抽取语料,主要对其运动事件表达片段在运动动词使用和背景成分描述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书面语特性,特别针对语料中方式概念成分替换表达方法和运动事件片段汉法互译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作者前期研究中汉法运动事件口语表达[ 范静:《汉法运动事件口语表达的类型学研究》,载《法国研究》2016年第2期,92-100页.]所呈现的特点,深入剖析两门语言的类型学特征.

[Résumé] Le présent trail se base sur la théorie de lexicalisation typologique &agre; propos des événements du déplacement, et se réf&egre;re au mod&egre;le des études comparatives sur les langues occidentales effectuées par Slobin. Nous examinons l’expression dit déplacement év&egre;nementiel &agre; l’écrit en chinois et en fran?ais dans une perspective typologique. Le corpus langagier a été collectionné dans 10 romans contemporains dont 5 pour chaque langue. Leurs épisodes sont analysés sous l’aspect de l’emploi des verbes du déplacement, ainsi que la description des éléments du FOND. Vu la particularité des corpus écrits, nous ajoutons l’examen des expressions alternatives de la mani&egre;re et des traductions en tenant compte de nos recherches précédentes sur l’expression du déplacement &agre; l’oral.

【关键词】运动事件 词汇化模式 汉法对比

【项目】本研究得到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18IVA076),为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学生法语运动事件表达方式习得类型学研究”及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子课题“法国语言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172s0120)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运动事件是一种基本认知模式,也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研究人员发现,世界上各种语言对同一运动事件在语言编码表征上采用的手段不尽相同,呈现诸多特点.研究运动事件各概念语义成分的词汇化模式,对于探寻句法语义接口问题,从而进一步思考语言和思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基于Talmy的类型学理论,运动事件被认为由四个主要语义成分构成:运动物体-图形,运动参照物-背景, 物体运动遵循的轨迹-路径,以及运动本身-运动.其中路径被认为起着核心图式和事件构架的作用.Talmy根据不同语言对路径的典型编码方式,将语言分为两大类:卫星框架语和动词框架语.前者对路径的典型表达方式是通过附加成分进行编码,包括小品词、词缀等.后者则主要通过句中主要动词及词根对路径进行编码.其中,汉语被归为卫星框架语,法语则归为动词框架语.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西方语言,中西语言对比也多属汉英对比,罕有类型学视角下的汉法对比研究.范静(2016)通过诱发性口头叙述的方法对汉法运动事件口语表达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汉语呈现出明显的卫星框架语类型特征,而法语则表现出较强的动词框架语类型特征.但此项研究结果易受受试对象心理和时间影响,存在一定弊端.因此,有必要进行运动事件书面文本的对比研究,进而深入全面探究汉法语言的类型学特征.

一、研究背景

国外相关研究涉及语种较广,但针对汉语和法语的成果有限.其中针对汉语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共时角度研究汉语的类型学归属和从历时角度研究汉语的语言类型演化.譬如,Peyraube(2006)[ Peyraube A. “Motion events in Chinese: A diachronic study of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Space and Languages: Linguistic Systems and Cognitive Categories. Eds. Hickmann M, Robert S.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p. 121-138.]的研究认为汉语属于卫星框架语,汉语动趋结构中趋向动词语法化正说明汉语经历了从动词框架语到卫星框架语的类型演化.而Tai(2003)[ Tai James H-Y. “Cognitive relativi?: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4(2003), p. 301-316.]的研究认为汉语属于动词框架语.Slobin(2004)[ Slobin D I. “The many ways to search for a frog: Linguistic typology and the expression of motion events.” Relating events in narrative: Typological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s. Eds. Str?mqvist S, Verhoeven L.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4, p. 217-219.]认为Talmy的二分法不适用于形态系统不发达的汉语,汉语应属于等义结构语言.针对法语的相关研究也主要从共时角度研究法语语言类型特点的多样性和从历时角度研究法语的语言类型演化两方面展开.譬如,Kopecka(2004,2006,2009)[ Kopecka, A. étude typologique de l’expression de l’espace?: Localisation et déplacement en fran?ais et en polonais. Th&egre;se de doctorat, Université Lumi&egre;re Lyon2, 2004.

Kopecka A.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motion verbs in Franch: Typological perspectives.” Eds. Hickmann M, Robert 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6, p. 83-101.

Kopecka A. “L’expression du déplacement en fran?ais?: l’interaction des facteurs sémantiques, aspectuels et pragmatiques dans la construction du sens spatial.” Langages 173(2009), p. 54-75.]肯定了法语具有动词框架语的特点,但仍具备其他语言类型特点;随着法语中表路径的动词前缀逐渐丧失其能产型,法语经历了从卫星框架语到动词框架语的类型演化.此外,国外学者还进行多语对比研究,如Slobin(2004)通过对5种动词框架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希伯来语、土耳其语)和5种卫星框架语(英语、德语、荷兰语、汉语、俄语)的对比研究,从Talmy主张的形态句法属性和语用角度设置参数进行话语和篇章层面的考察,提出了等义结构语言类型.Croft等(2010)[ Croft et al. “Revising Talmy’s typ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complex event constructions.” Contrastive Studies in Construction Grammar. Ed. H. C. Boa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0, p. 201-236.]通过对英语、冰岛语、保加利亚语、荷兰语和日语的对比研究提出Talmy的分类法还应包括并列结构语言、连动结构语言、复合结构语言和双重框架结构语言.同时,双语对比研究也是热点内容,如Slobin(1996)对英语和西班牙语运动动词进行的对比研究,Kopecka (2004)对法语和波兰语中运动和定位表达方式进行的类型学考察,?z?al?s?kan(2005)[ ?z?al?s?kan, S. “Metaphor?meets typology?: Ways of moving metaphorically in English and Turkish.” Cognitive Linguists 1(2005), p. 207-246.]对英语和土耳其语中隐喻运动事件表达进行的对比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汉语研究和语言对比研究,罕有针对法语的类型学研究.其中汉语相关研究也可分为两类,一是从共时角度探讨汉语的类型学归属,如沈家煊(2003)[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载《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3期,17-23页.]、袁毓林(2004)[ 袁毓林:《述结式的结构和意义的不平衡性——从表达功能和历史来源的角度看》,载《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77-299页.又见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0年第一期(创刊号).]认为现代汉语动趋结构中V1是核心动词,V2是附加语,路径语义成分被编码在V2附加语中,因此汉语符合Talmy对卫星框架语的归类.阚哲华(2010)[ 阚哲华:《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载《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2期,126-135页.]认为Talmy的词汇化类型二分法不适用于现代汉语,汉语缺乏显性形态变化来标记动趋式中主要动词和附加语,且V1和V2都可单独在句中充当主要动词,因此认为汉语既非卫星框架语也非动词框架语,而倾向于Slobin(2004)提出的等义结构语言.二是从历时角度研究汉语的语言类型演化,如史文磊(2011a,2011b,2012)[ 史文磊:《汉语运动事件要素词化模式的历时演变》,载《语言学论丛》2011年第43辑,281-312页.

史文磊:《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转移》,载《中国语文》2011年第6期,483-498页.

史文磊:《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综观》,载《当代语言学》2012年第1期,49-65页.]将汉语运动事件词汇化类型与罗曼语进行对比,得出汉语主要依靠语法化、语义要素分离和格式类推作用呈现出由V型到S型的演化倾向.此外,语言对比研究也是国内相关研究的重要内容,一类是多语对比研究,如刘宇红(2005)[ 刘宇红:《事件框架的结构表征与翻译》,载《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第3期,68-71页.]将多种语言的运动事件框架表征进行简单对比,对其异同进行解释,并探讨对语际互译等方面的影响.其次是双语对比研究,如严辰松(1993,1998,2004)[ 严辰松:《英汉空间意义编码上的差异》,载《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8-12页.

严辰松:《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英汉比较研究》,载《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8-12页.

严辰松:《语义包容:英汉动词意义的比较》,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12期,40-42页.]、罗杏焕(2008)[ 罗杏焕:《英汉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类型学研究》,载《外语教学》2008年第3期,29-33页.]进行的英汉双语对比研究,并借此以探究汉语的类型学特点.

然而,国内外研究虽涉及语种广泛,内容丰富,但其中汉法对比研究却屈指可数,兼顾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的深入型专项研究相对匮乏.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在借鉴和反思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Talmy的运动事件词汇化类型学出发,参照Slobin的对比研究范式,立足于真实文本,深入考察汉法运动事件书面语表达所呈现的两门语言类型学特点.拟回答以下问题:汉法运动事件书面语表达呈现出怎样的类型学特征?与口语表达相比,书面语表达呈现的类型学特征具有怎样的异同?汉法运动事件两种语体表达共同呈现出两门语言怎样的类型学倾向?

2)研究对象

19-20世纪汉语和法语小说各5部,每部随机抽取20个运动事件描述片段文本,共200个.

3)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文本采集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时间因素,选择了贴近现代语言表述的19-20世纪中法小说各5部.二是运动事件片段丰富程度,选择的小说中运动事件描述都相对丰富,便于随机抽取文本片段.三是译本可取性,在文本搜集过程中不难发现,即使在国内,获取中文小说的法语译本比获取法语小说的中文译本困难.最终确定的10部中法小说分别是:

巴金:《家》、老舍:《四世同堂》(上)、钱钟书:《围城》、梁斌:《红旗谱》、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巴金:《家》第3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老舍:《四世同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钱钟书:《围城》第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梁斌:《红旗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2版.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Stendhal?: Le Rouge et le Noir,Balzac : Le p&egre;re Goriot, Guste Flaubert : Madame Bovary, Romain Roland : Jean-Christophe,Marguerite Duras : L’Amant.[ Stendhal. Le Rouge et le Noir. Paris: éditions de la Seine, 2006.

Balzac. LE P&egre;RE GORIOT. Paris: éditions Flammarion,1995.

Flaubert G. Madame Bovary. Paris: Maxi-Livres, 2005.

Rolland R. JEAN-CHRISTOPHE. Paris: éditions Albin Michel, 1931.

Duras M. L’AMANT. Paris: éditions de Minuit, 1984.]

这10部小说中每部小说随机抽取[ 本研究中,随机抽取指的是任意翻开小说的某页,任意从某行开始阅读,发现一个运动事件片段便随即将其记录,最后汇集整理成语料.]20个运动事件片段[ 参照Slobin的前期研究成果,在本研究中,运动事件片段指的是主人公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直至下一个情节发生.因此,主人公简单的出现或者消失并不属本研究考察范围.],共200个片段文本,依据Berman和Slobin[ Berman, Ruth A. and Dan Isaac Slobin. Relating Events in Narrative: A Crosslinguistic, Developmental Study.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4, p.655-664.]的方法将文本划分为分句,分别统计了运动动词使用的类符数和总体分布、运动背景成分描述分布情况、方式概念成分替换表达方法和汉法互译片段中方式和路径概念互译特征.

三、结果与讨论

1)运动动词使用情况

本研究分析的运动动词包括自动类动词和致动类动词.统计表明,中文小说100个运动事件片段50类运动动词(见表1),其中23类路径动词,16类方式动词,11类原因动词[ 这三类运动动词主要指在动词词根中包含路径、方式、原因这三种语义成分的动词.];法语小说100个运动事件片段56类运动动词(见表2),其中路径动词28类,方式动词16类,原因动词11类,同时表达路径和原因的动词1类.

表1 汉语运动动词使用情况

动词类别使用情况

路径动词 来,去,入,到,进,上,下,过,穿,出,跟,随,回,走,落,离,开,傍,近,散,起,通,退(23)

方式动词走,跨,踏,跑,跳,溜,奔,赶,逃,滚,爬,涌,蹒,跚,行,闪(16)

原因动词送,抬,放,叫,托,开,拉,领,赶,拽,扯 (11)

表2 法语运动动词使用情况

动词类别使用情况

路径动词arriver, aller, trerser, passer, entrer, rentrer, s’approcher, se rapprocher, approcher, suivre, venir, revenir, monter, remonter, descendre, redescendre, se diriger, quitter, se retirer, sortir, partir, repartir, s’embarquer, retourner, s’écrouler, s’éloigner, rejoindre, tomber (28)

方式动词courir, accourir, sauter, se hater, se couler, glisser, se glisser, se précipiter, se jeter, filer, marcher, heurter, trottiner, s’envoler, s’enfuir, se lancer (16)

原因动词chasser, pousser, transporter, recevoir, faire, reconduire, entra?ner, tendre, ramener, emmener, emporter (11)

同时表达路径和原因的动词disperser (1)

依据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卫星框架语主要通过附加成分表达路径,通过主要动词或词根中表达方式和原因等附加成分,因而路径动词相对匮乏,方式动词相对丰富;动词框架语通过主要动词或词根表达路径,而通过附加成分表达其他概念,因而路径动词相对丰富,方式动词相对匮乏.将表1和表2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汉法小说运动动词使用差异亦主要体现在路径动词使用上,其中后者比前者的路径动词使用更加丰富.这与笔者前期研究中运动事件口语表达统计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可参看范静:《汉法运动事件口语表达的类型学研究》,载《法国研究》2016年第2期,96页.],口语表达中汉法运动动词使用差异主要体现在副事件动词[ 包括原因动词和同时表达路径和原因的动词.]使用上.究其原因,可归结为前期研究采用诱发性口头叙述方式,“青蛙故事”中人物的运动路径固定,因而路径动词的差异性并不显著.本研究中运动事件属随机抽取,运动路径更具多样性,因而路径动词差异性相对显著.然而虽然两种语体呈现的汉法运动动词使用差异体现方面不同,但都符合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共同体现了汉语的卫星框架语特征和法语的动词框架语特征.

经过进一步数据统计发现,汉语运动事件表达既可使用单个运动动词[ 在本研究中,运动动词单独使用时,我们将其归入V1中进行统计.] (35.2%),也可使用动趋式结构[ 即一个副事件动词(V1)+一个或者几个趋向动词(V2).](64.8%).其中,后者使用最频繁.通过进一步分析运动事件各概念语义成分在主要动词及其附加成分之间的分布情况(见图1、图2),

图1 汉语运动事件各语义成分分布图

图2 法语运动事件各语义成分分布图

可以发现路径语义成分在V2中出现的频率最高(39.9%),如按照Talmy的分类法将V2看作动词V1的附加成分,汉语呈现明显的卫星框架语特征.在法语中,类似汉语动趋式的动词组合较少(1.33%),运动动词多单独使用(98.67%),运动事件各概念成分表征呈现整体较复杂的情况,但仍可发现路径成分主要通过主要动词进行编码(45.3%).该统计结果与汉法运动事件口语表达对比研究的结果基本相符[ 可参见范静:《汉法运动事件口语表达的类型学研究》,载《法国研究》2016年第2期,97页.],共同说明汉语和法语分别具有较强的卫星框架语和动词框架语特征.

2)背景成分描述

本研究对抽取的200个运动事件片段按照是否带有背景成分[ 参照Slobin(1996)语言对比研究中,将受试对故事陈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带有背景成分的描述“Plus-ground”,一类是不带有背景成分的描述“Minus-ground”.背景成分包括起点、过程和目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表3 汉法小说中运动事件背景成分描述情况

中文

法语

Minus-ground

Plus-ground

Minus-ground

Plus-ground

例句

109

136

96

98

百分比

44.5%

55.5%

49.5%

50.5%

依据Slobin对比研究结果,运动事件表达中卫星框架语应主要运用‘Plus-ground’进行描写,甚至可以出现多个背景成分;动词框架语则主要采用‘Minus-ground’进行描写,罕有同时出现多个背景成分的情况.表3中数据显示,汉法小说中运动事件描述在‘Minus-ground’和‘Plus-ground’这两项的差异并不突出,但仍可发现中文小说运动事件描写中带背景成分的描述(55.5%)比法语小说中的(50.5%)更丰富.经过进一步统计其各背景成分描写分布情况[ 该数据统计包括暗示各背景成分的静态场景描写,在200例文本中,仅在法语小说中发现5例.],得出以下结果:

图3 中文小说带背景成分描述中各背景成分描写分布

如图3、图4显示,中法小说中运动事件片段背景成分描写情况存在一定相似性,即第一是目标(分别占70%和80%),其次是起点(分别占24%和14%),第三是过程(分别占5%和6%).究其原因,我们可以追溯到运动事件的定义,因为每一个运动事件都是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移动,目标决定了运动事件的完成,因而在各背景成分中具有重要意义,起点次之.然而,中法小说中运动事件片段背景成分描写也存在显著差异,即法语小说中运动事件片段背景成分描写只涉及一个背景成分,而中文小说片段中存在同时描写2个背景成分的例句2个.

图4 法语小说带背景成分描述中各背景成分描写分布

以上结果与汉法运动事件口语表达研究中运动背景成分描述的研究结果相符[ 可参看范静:《汉法运动事件口语表达的类型学研究》,载《法国研究》2016年第2期,98页.],同时参看Slobin前期研究成果,可表明汉语呈现出相对明显的卫星框架语特征,而法语呈现出相对明显的动词框架语特征.

3) 方式概念成分替换表达方法

在运动事件口语诱发性实验中,由于受试对象往往存在心理和时间压力,因而多使用最直接的方式动词来进行方式描述.而书面语表达中,由于不存在以上影响因素,描述者可以采用其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描述.考虑到这一特性,本研究特针对方式概念成分的替换表达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副词类表达方式(包括副词[ 包括法语副动词.]和形容词、副词短语、从句)和描写方式(场景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描写),旨在全面考察两门语言的类型学特征.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4 汉法小说运动事件片段中方式概念成分替换表达方法分布情况

中文小说法语小说

副词类表达方式54 (83.1%)19 (86%)

描写方式11 (16.9%)3 (14%)

总数6522

以上数据说明,在200例文本中,汉语小说运动事件片段中采用替换方式表达方式概念成分的情况远高于法语小说(分别是65次和22次).其中,两门语言都主要采用副词类表达方式(分别占83.1%和86%),而较少采用描写方式(分别占16.9%和14%).该结果符合卫星框架语比动词框架语更注重运动方式编码的类型学特征,可见汉语呈现卫星框架语特征,而法语呈现动词框架语特征.

4)运动事件片段汉法互译

Slobin(1996)认为,人们的即时思维方式会受到语言编码可及性的影响,因此研究不同语言类型的语者对于同一内容的编码方式是考察语言类型学特点的有效手段.在翻译中,如果源语言与目标语属于不同语言类型,面对同一运动事件,动词框架语该如何处理卫星框架语中丰富的方式和背景成分信息?而卫星框架语处理动词框架语中的信息是否更加简单?本研究取所选的10部小说内中法小说各4部,对比之前随机抽取的运动事件片段译文[ 中法小说各4部的译著为:

巴尔扎克:《高老头》,傅雷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许渊冲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斯当达:《红与黑》第2版,罗新璋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Lao She. Quatre générations sous un même toit. vol 2. Traduit par Chantal Andro. Pékin: éditions en Langues étrang&egre;res, 1998.

Liang Pin. La Lignée rouge. Pékin: éditions en Langues étrang&egre;res,1964.

Pa Kin. Famille. Traduit par Li Tche-houa, Jacqueline Aléza?s. Paris: Flammarion/Eibel, 1979.

Qian Zhongshu. La Forteresse Assiégée. Traduit par Sylvie Servan-Schreiber, Wang Lou. Saint-Amand-Montrond: Christian Bourgeois éditeur,1987.

],分析译文中对路径和方式概念翻译的还原度,以考察两门语言的类型学特征.结果如下所示:

表5 中法小说中运动事件概念要素译文还原度情况

路径概念

方式概念

中翻法

77.8%

22.1%

法翻中

87.6%

48.4%

从表5可以得知,不论是路径概念还是方式概念,中文小说运动事件在法语译文中的还原度都远低于法语小说运动事件在中文译文的还原度.其中,路径概念译文中忠实原文的法文翻译占77.8%,而中文翻译高达87.6%;方式概念译文中忠实原文的法文翻译仅占22.1%,而中文翻译占48.4%.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原文和对原文做过修改的译文后,我们发现译者所做的修改包括删减、增补信息和改变主要动词.其中,中翻法的译者大量采用了删减原文路径信息(占77%)和方式信息(占91%),而法翻中的译者则倾向于增补路径信息(占65%)和方式信息(占91%).该结果符合Slobin对于不同类型语言在互译中显示的类型学特点的论断,正是由于动词框架语受形态和句法手段的限制,才导致其在翻译卫星框架语的路径和方式概念时,除非必要,不得不做出删减信息的处理.可见,法语表现出明显的动词框架语特征,而汉语表现出卫星框架语特征.

四、结语

本研究收集中法运动事件书面语表达共200个片段,160个片段译文,进行量化统计和质性对比分析,全面深入考察了汉法在运动事件书面语表达中呈现的类型学特点.结果显示,在运动动词使用和背景成分描述这两方面,汉语具备明显的卫星框架语类型特征,而法语则具备明显的动词框架语特征.这与笔者前期研究的汉法运动事件口语表达呈现的两门语言的类型学特点相符.同时,本研究结合书面语特点,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还考察了方式概念成分替换表达方法和运动事件片段汉法互译两个方面,结果仍显示出汉法分属卫星框架语和动词框架语的明显特点.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汉法运动事件口语表达中呈现的两门语言类型学特点在书面语表达中也同样存在,后者是前者的有效补充,两项研究共同表明汉法各自的类型学倾向.然而,两门语言各自截然不同的类型学特征将对中国学生的法语运动事件习得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将给法语教学带来怎样的启示?这将是我们后续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责任编辑:杨成)

该文点评:上文是关于事件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类型学和汉法和书面语相关事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汉法对比视野中的历史隐喻
唐桂馨1,曹德明2(1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2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摘要历史体验源于人类对历史事实的集体认知,是影响喻义的文化要因,也促成了历史隐喻的形成 这.

护胸运动六法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多做护胸保健,可以促进呼吸功能、延缓肋软骨的钙化,加强胸部肌肉的张力,增强心肺功能,刺激胸腺功能的恢复和提高,使“休眠”的胸腺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增加胸腺素的分.

快速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6法
⊙朱本浩一般人运动完,在1248小时后会出现肌肉酸痛 没有运动习惯者如果初次运动训练,这种酸痛感会更加明显 这种酸痛的学名叫做迟发性肌肉酸痛 其实,这种感受是由乳酸堆积和肌肉微细结构破坏所致,也是一种.

我国第一部中型《法汉词典》编写往事
2014年12月“上海文学艺术奖”揭晓,获得“杰出贡献奖”的有著名翻译家、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陆谷孙教授 因编写词典而个人获奖的,似乎是破天荒第一个.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