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布依族文化方面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与现代化进程中布依族文化的变化和保护传承一一来自贵州省关岭县小盘江村的调查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主题:布依族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6

现代化进程中布依族文化的变化和保护传承一一来自贵州省关岭县小盘江村的调查,本文是布依族文化类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与江村和布依族文化和现代化进程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布依族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布依族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期刊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伍光恒

[摘 要]随着我国 40 年来的改革开放及近年来国家对落后地区的精准扶贫工程的开展,生活在大山深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无论是在交通还是生活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享受现代文化所带来的种种益处的同时,原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也随之受到的波及和影响,民族语言、服饰、建筑、音乐等方方面面都在随之悄然发生变化,在某些方面甚至走向衰亡. 目前,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民族村寨进行修复或升级,充分利用民族村寨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音乐、民风民俗、节日礼遇等作为旅游资源,让当地的村民参与其中,在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同时对于在现代文化冲击下的民族文化也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关键词]布依族;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布依族文化;关岭小盘江村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9391 ( 2018 ) 05 -0071 -07

作者简介:伍光恒( 1964 - ),男,布依族,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四川成都 610041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培育、创造和发展起来适合本民族生产生活并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 1 ] 语言、建筑、服饰、宗教等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民族特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核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56 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语言更是区别各民族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特点中最突出和最直接的表现方式. 当一个少数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的少数民族语言失去了在本民族中的交流功能,那么就缺失了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特性,“民族”的界定不能离开其各具特色的“文化”,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认可的“民族”. [ 2 ] 在贵州关岭县的岗乌镇,在一个黎族群体,在服饰上不同于当地的布依族、苗族或其它的少数民族,妇女身穿深蓝色、带有花边的长衫,头包白帕,但他们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与海南完全不同. 当地的布依族人也称他们为“岗乌的汉族”. 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认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一个民族的“ DNA ”.

近 40 年来,随着我国的开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惠及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同样身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也感同身受,他们走出大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家乡面貌.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如少数民族语言、服饰、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等正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现代文化主要指由传统社会向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过渡中形成的文化. [ 3 ] 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难免会受到现代文化冲击和影响,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民族工作者的重视和担忧. 在多年前笔者参与的一次有关羌族文献资源的社调中,当地一位从事羌族文化研究多年的学者曾感叹到“如今要想举办一次传统意义上的羌族婚礼很难,因为人们都请婚庆公司组织到饭店或宾馆举办汉式婚礼去了.”现代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这种影响随着人们经济的富裕和科技的发达日渐凸显. 笔者试图通过一个布依族村寨的发展变迁阐述现代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小盘江村的过去与现在

布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 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布依族总人口为 2870034人,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在布依族聚居区建立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小盘江村座落在北盘江岸边,与晴隆县的下规模村隔江相望,古时称为上盘江, [ 4 ] 现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岗乌镇下的一个自然村寨,主要由“大寨”“坡武”和“坡它”及周边的几个小村组成,“大寨”的历史最为久远,而“坡武”和“坡它”则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逐渐发展形成,现有 200 多户 1600 多人,全村皆为布依族,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村落,由伍姓、岑姓和骆姓三个姓氏组成,以伍姓居多,约占全村寨总人口的 85% 左右. 其来源无从考证,据《永宁州志》记载,现关岭县境内的布依族为“五代时马王殷自邕管迁来”.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村寨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追溯,但从原有的寨门、通向盘江河边的担水道等遗迹,以及村寨江边那几棵需要多人牵手才能环抱的大榕树不难看出,小盘江村的形成已有悠久的历史.

由于地处我国严重的石漠化地区, 20 世纪80 年代之前的小盘江,农作物以甘蔗、苞谷为主,经济来源基本全靠自产自销甘蔗和蔗糖(红糖). 虽是地处江边,但由于地势的原因,这里地多田少,因此常年以苞谷面为主食. 交通极为落后,无大路与外界相联,每逢“赶场天”,村里人要肩扛自己种植的甘蔗或担着自产的蔗糖,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岗乌、凉水营或晴隆出售,以便买回盐巴、煤油等日常生活必需品. 20世纪 90 年代,随着国家在离小盘江村五公里处的北盘江上修建大型的光照水电站,加之近年来国家“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实施,这一落后面貌才得以改变. 小盘江村如今已经通上了公路,用上了电灯.

在没有公路和电的年代,村寨里的人们生活相当闭塞,对外界知之甚少,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 随着交通的便利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小盘江的年轻人也汇入到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潮外出打工,他们在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家乡落后面貌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 现如今的小盘江村人,家家户户像城里人那样使用上了电磁炉、电冰箱、消毒柜等现代化的生活用品,也像城里人一样,以大米为主食,人们的思想也随着与外界的接触而发生改变.

二、小盘江村布依族文化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小盘江村布依族文化,如语言、服饰、传统的音乐等正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发生变化.

(一)服饰的变化

“男子服饰多青白,妇人衣尚青,以青布蒙髻,长裙细褶,多至二十余幅”,这是在《永宁州志》中对布依族服饰的描述,但由于受地域的限制,不同地区的布依族在服饰上也有较大差异.随着时代的变迁,小盘江村一带的布依族服饰不知何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妇人衣尚青,以青布蒙髻”尚有保留,但“长裙细褶”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早已消失,只能在特定的场合下才能见到,小盘江及其周边村寨的布依族妇女如今都是长衫长裤.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前,由于经济的落后,做衣服的衣料从纺织到印染全靠手工,这种衣料被当地人称为“土布”,衣服则是用这种“土布”通过手工缝制而成. 妇女的筒靴、小孩的帽子、和背婴儿的背带都绣有精致的花纹图案.

那时织布、染布、绣花及做针线活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姑娘是否勤劳和手巧的一项重要标志. 如今,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人们已不再纺织和印染土布,妇女的服饰在保留原有的长衫长裤的基础上,以购买黑色的布料用缝纫机打制而成,传统的纺织和印染技术已经荡然无存,刺绣手艺也逐渐失传,而 90 后的年轻人更是受外界的影响,在穿着上放弃了传统的民族服饰,穿起了汉装. 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也许有一天,现在的长衫长裤也像百褶裙一样,成为一个民族历史的记忆.

(二)语言的变化

语言是民族区分的重要标志,是本民族人员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与其它民族的交流,原少数民族中没有也无法用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的如“手机”“电脑”等一些现代名词被各少数民族广泛引用,丰富和壮大了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 对于像小盘江这样一个单一的布依族村寨而言,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都是用被当地汉族人称为“打话”的布依语交流(当地人把汉语称为“明话”),尽管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也免不了用到一些现代汉语词汇,但对整个民族语言并无多大影响,母语能得到很好的继承. 而对于一些杂居的村寨、特别是交通发达和现代化程度高的部分地区,比如贵阳周边的一些布依族地区,这种影响却是巨大的. 在有些村寨,出现老一辈用布依语交流年轻一代用汉语交流的“双语家庭”现象. 在年轻一代中,虽身为布依族却听不懂母语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 “布依语的交际功能已经严重衰退,部分村寨中,布依语已经基本丧失活力,成为部分老年人记忆中的语言.” [ 5 ]

(三)民居中布依族元素的丢失

布依族人居住的环境大都依山傍水,并根据所居环境就地取材建造民居,比如居住在木材较为丰富的山坡地区,人们往往选择建造吊脚楼,吊脚楼是布依族的典型的民居建筑之一,楼房的一半与地面持平而另一半悬空,形成吊脚(也有在平地建造吊脚楼的). 楼上是人们居住的场所,而楼下则是饲养牲畜或是放置石磨、堆放柴禾或杂物的地方. 居住在石材较为丰富地区的布依族人,则以石材为主要材料建造石板房,镇宁县一带的布依族就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板资源建造民居,从围墙到屋顶全用石板,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石头寨也因此得名.

而像小盘江这样居住在地势相对平坦的村寨来说就很少甚至没有吊脚楼. 布依族传统的建筑以木料为主,一切都是顺其本色,不油不漆,自然天成, [ 6 ] 随着森林被大量破坏,木料越来越少,逐渐使用砖瓦或石头,以同在北盘江边的左客村为例,在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村寨的周围是茂密的森林,木材丰富,因此左客及其周边的村寨建筑大都是木制的吊脚楼. 随着土地的无限制开垦以及树木的无节制砍伐,这片森林在 70 、 80 年代已经基本上消失. 在 20 世纪80 年代前,无论是依山而建的吊脚楼,还是在平地建起的民居,基本上还保留着传统的人字形的屋顶,以柱头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并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用茅草、瓦片或石板盖顶. 起房子的日子是经过先生择日而定的,到时各方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往往要热闹三天,是布依人家的喜庆日子.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小盘江村的人们纷纷*了原有的草房或瓦房,建起了毫无民族特色的平房,以平房的层数多少来体现富裕程度.

从表面上看,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原来的民族传统民居已了无踪影,那种具有一定民族传统的青瓦白墙已不复存在,从前,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鳞鳞的盘江边上那炊烟袅袅的民族村落,如今已成上盘江村老一辈布依族人美好的记忆.

(四)传统布依族音乐的衰落

箫是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 箫、月琴、二胡(布依族所使用的二胡的共鸣箱是用天然牛角做成)是布依族的传统乐器,人们常用这三种乐器(有时会增加吹树叶)或独奏或合奏传统的民族小调,在关岭一带被称为“盘江小调”,这种民族小调,大都宛转悠扬,在寂静的夜晚,悠扬的乐声会传得很远,夜幕下的村寨显得更加宁静. 由于没有曲谱的文字记录,这些小调全凭口口相传.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电子产品的使用,流行音乐已经大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如今,走到村寨里,已很难听到这些传统的民族音乐,代之而起的是人们用录音机播放的现代流行音乐.

另外唢呐是布依族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婚丧嫁娶、立新房还是举行重大的仪式都离不开唢呐,由于唢呐调与盘江小调一样没有曲谱的文字记录,加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唢呐使用的场合也逐渐减少.

(五)婚姻观念的转变

过去,由于生活环境的封闭,加之布依族人的传统婚姻观念,布依族人从小就订“娃娃亲”,甚至为了亲上加亲而出现“侄女赶姑妈”的婚姻现象,除本姓人不通婚外,也几乎不与外族人通婚. 如今,随着人们走出大山对外面的了解,对于婚姻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改变. 女子外出打工,在外恋爱远嫁它乡的人已不在少数,如笔者的一对双胞胎侄女就是外出打工结识了汉族青年,一个远嫁四川丰都,另一个远嫁湖南,还有一个侄孙女甚至嫁到了海南,打破了布依族不与外族通婚的禁忌.

三、以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为契机,加强布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国家重视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民族村寨进行修复或升级,充分利用民族村寨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音乐、民风民俗、节日礼遇等作为旅游资源,让当地的村民参与其中,以此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同时对于在现代文化冲击下的民族文化也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如今,贵州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各地纷纷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村寨旅游. 除了政府外,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投资开发民族村寨特色旅游,如贵州木城丽水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计划投资 2 亿元人民币,现已经投入 5 千多万元在关岭县的木城河打造了以布依族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贵州木城丽水旅游景区,在景区内以民族歌舞表演的形式再现了布依族长号、丢花包、“盘江小调”等丰富多彩的具有布依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突出了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特色,目前,他们正在为布依族传统的“丢花包”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当地政府部门已将小盘江村纳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规划. 由于小盘江村下游建起了马马崖电站,原小盘江大寨地势较低,使其成为库区水位上涨时可能被淹没的危险区域,因此,为了这部分村民的安全,现在小盘江大寨原有建筑已全部拆除,原住村民都已全部搬进了政府为之修建的安置房,据说小盘江村将被打造成布依族民族文化旅游村.

无论是景区还是民族文化旅游村的建立,都是以旅游为手段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目的,而旅游者,通过旅游这一行为来认知和感知世界,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旅游除了可缓解工作等带来的精神压力外,也是增长和丰富自己文化知识的一种途径,其中包括对某一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的了解. 而历史文化是需要历史来沉淀的. 成都宽窄巷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 2003 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在保护老成都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如今宽窄巷子已经成为 AA 景区和成都外来游客的打卡之地. 而龙潭水乡,这座成都投资约20 亿人民币、占地面积有 220 亩的仿江南古镇,在建成开放后不久便门可罗雀,究其原因,虽说那里也有犹如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和粉墙黛瓦的建筑,尽管是斥巨资打造,但毕竟是仿制,空有江南水乡的外表,却没有江南水乡的神韵,缺少了水乡文化该有的文化积淀.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没有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是一种没有内涵和灵魂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也许在短期内因人们的好奇而得到暂时的认可,但终究不会长久. 因此,无论景区还是民族文化旅游村,不能光有其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

对未来小盘江布依族文化旅游村的建设,笔者建议如下:

1. 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旅游村的首要构件,是人们到此旅游的第一眼所见,具有一定的民族识别特征,但遗憾的是,由于小盘江村大部分民居历经多次火灾重建,而近年来新建的民居大都以平房为主,新迁入的民居也是现代安置房,因此已没有布依族的民居特色,建议在建设小盘江民族文化旅游村时增加部分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 在民居建筑设计上,应着重加入布依族民居的传统建筑元素,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样式上不应只局限于一村一寨,而应包括周边布依族的民居建筑风格和样式,如左客的吊脚楼乃至镇宁一带具有民族特色的布依族石板房.

2. 在布依族传统音乐方面,应对盘江小调、唢呐调等布依族传统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培养新一代的布依族传统音乐继承人,采用民族乐器演奏、民族歌舞表演等形式传播民族传统音乐,以此达到传承布依族的音乐文化的目的.丽江纳西族的古乐表演值得借鉴.

3. 少数民族传统舞蹈表演是每一个民族旅游区的保留节目,如藏族的“锅庄”、彝族的彝族舞等,这些民族舞蹈有其鲜明的民族特点,人们乐于参与其中,从中领略到这一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小盘江文化旅游村也可采用节目表演的形式重现布依族的婚礼、节日等场景,让更多的人在活动中了解布依族的民风民俗.

4. 充分发挥布依族妇女传统刺绣特长,制作具有布依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开展互动节目,如纺线、织布、印染、刺绣等,使游人体会到原始的民族传统技艺,加深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5. 充分利用小盘江地处江边的独特优势,打造水上观光游览项目,并借鉴万峰湖成为全国知名垂钓基地的成功经验,在从光照电站至马马崖电站这段长约 48 公里的河段投放本地鱼苗及翘嘴、鲈鱼等淡水路亚对象鱼种,这既可提高当地的渔业收入又可使其成为一种特色旅游资源,吸引广大的垂钓爱好者,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可打造成垂钓和路亚基地.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加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繁荣,极大地提高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们由封闭与贫穷走向开放与富足,但是,原有的民族文化也随之受到波及、影响,有些方面甚至走向衰亡,这种现象并不只是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中出现,具在一定的普遍性,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特别是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布依族文化及其它少数民族文化来说,这种影响是极大的,如不及时加与保护与传承,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少数民族文化将不复存在,造成少数民族文化的缺失,因此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显得更加迫切. 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回顾述说,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江村和布依族文化和现代化进程方面的布依族文化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布依族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以带一路战咯为契机加快推进我省渔业现代化进程
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同样也涵盖了世界主要渔业国家,这些国家水产品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 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渔业合作,推广中国渔.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乡镇政府职能三维定位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乡镇政府职能三维定位黄建红1,2 何植民3(1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2 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3 江西财经大学 .

我的青春不迷茫论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建构
现代化运动没有可靠的模型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运动起源于西方,因此人们常常将落后国家的现代化……同于“西化” 过分依赖西方国家,在社会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方面纷纷遭受.

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其经验基于深圳的实证
【摘要】本文分析了深圳在非遗发掘保护、传承和研究三方面取得的成效及深圳非遗保护的两大创新举措——“非地非遗”“非遗文创”,认为非.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