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文化理论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受众和新闻作品之间的意义互动从媒介文化理论角度分析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文化理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1

受众和新闻作品之间的意义互动从媒介文化理论角度分析,该文是有关文化理论论文范文文献和媒介和新闻作品和角度类论文范例.

文化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新闻总署期刊查询入口新闻投稿网站挑战杯学术论文作品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

摘 要: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大众可接触的媒介形式多元化,新闻媒体的内容定位成为核心竞争力;为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保持互动状态,新闻作品中的意义生产和解读成为关键.约翰·费斯克的媒介文化理论在研究媒介、社会和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受众与新闻作品之间的互动方式和解读路径方面提供新的分析框架和范式.从媒介文化理论出发可以看出,新闻作品不仅蕴含媒介文本创造时的原始意义,还在传播扩散的过程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文本意义;尤其是受众通过接触新闻作品来理解媒介文本的意义,继而从自身角度出发加工制造文本意义并将它解读出新的意义.

关键词:媒介文化理论;受众解读;文本意义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3.043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3—0158—03

受众、内容和技术是新闻媒介产业链条上的组成元素,媒介技术的提升创造出全新的媒介环境,催促着媒介平台中受众与新闻作品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动,受众如何解读和加工媒介文本内容成为新闻作品中意义传递的关键.

一、媒介文化理论

成立于1964 年的伯明翰学派(又称“文化研究学派”)是媒介文化研究的代表学派,他们的研究领域集中于对媒介文化的分析,主要包括关于“意义”的生产和传递以及“受众主动性”研究,较为突出的代表人物有威廉斯、霍尔.其中,威廉斯认为现实中的传播机制由语言、传统、习俗、传播机构等方面共同构成,受众在文化传播中会考虑社会语境、日常生活等因素,从而形成一种共享式的社会行为和观念模式.而霍尔在《电视话语的制码和解码》中将传播活动定义为某一类意义的生产与流通,并且强调受众在接收过程中会结合自身所处的立场、专业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对信息形成新的理解和认知.

约翰·费斯克被学界认为与伯明翰学派的思想“一脉相承”,尤其是在意义生产和受众解读方面,他认为“文本是一则讯息,由各种表述性的符号组成,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并且其内涵的意义取决于讯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简单来说,即是指受众在解读媒介文本意义的同时会将自身的经验和立场带入其中,并且通过将社会实践与文本原始意义的相互融合产生出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既是费斯克的媒介文化理论的创新之处,也是对受众和新闻作品之间的“意义”互动进行研究的出发点.

二、初始创造:文本生产意义

新闻作品作为一种媒介文本,其创作中包含着传播者期望传达给受众的原始意义.新闻作品所传递的“意义”中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大众文化,这使得它不仅是社会大众之间情感传递的介质,还是现实生活中受众群体之间进行意识交流的文化商品.费斯克曾以电视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受众在接触媒介介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媒介文本的不同形态来接受和解读其中突显和潜在的各种意义;而媒介文本能作为意义载体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在于媒介文本本身具备多义性与灵活性.传播者为能够有效地传递文本生产者的意图,多元化的媒介表现形式自然成为受众进行意义交流和情感互通的首选介质,而媒介文本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开放则能让受众从中获得各种传者想要传达的意义.

与日益市场化的影视作品相比,媒介文本的意义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代表性媒介产品当属展现真实题材的纪录片.例如,《航拍中国》作为一部取材自然生活的写实纪录片,媒介文本原始意义表达上的多义性和灵活性在其中的表现较为突出,其创作意图明显体现在制作者对于主题地点的选择方面.在第一季中就分别选择新疆、黑龙江、海南、上海、陕西和江西六个地区,取中国东、西、南、北、中之意;地理位置的重大差异使得纪录片中呈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俗算得上是各有千秋,最大限度地延伸媒介文本内容表现的张力.尤其是媒介文本的多元化取材直接影响着受众对于媒介文本中原始意义的接受程度,所以,在新闻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空间差异和时间跨度,不仅将吸引的受众范围扩大,还拓展了受众接收信息的广度与深度.

新闻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与社会环境相结合,原始的文本意义不断发生变化后衍生出新的文本意义.在传播者通过新闻作品不断向社会大众传递着自身想法的同时,社会环境和社会语境的不断变化也在时刻影响着新闻作品的选材标准和制作标准.大众文化不断渗透进媒介文化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媒介文本通过扩展原始的视界加强信息的传递和意义的扩散,两种文化形式在传播过程中相互影响,并不断发生变化.“这就是媒介文本体现出潜在意义之间的斗争,这些斗争正是文化商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而这种潜在的意义具有一定的范围及结构,因为文本既能够描绘生产意义的领域,也可以使某些意义更加具有活力.受众在解读媒介文本的过程中将文本中的不确定性信息和意义的空白进行具化的理解和解释,成为受众与媒介文本之间在意义交流上更具主动性的创新式互动.

民间文化是媒介文本对社会生活最为直接的取材形式,而由社会底层民众创造的、具有地域特色、反映特定生活内容通常是新闻作品的选材来源,这样的新闻内容是对社会现实与生活的直接反映,与受众贴近甚至可能是息息相关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以口头传播为主,以口口相传、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而能够为受众所接受并谈论甚至思考的新闻作品也会通过人际传播等路径进行再次传播.民族文化通常是通过生态和生活这两个基本要素传递出来,相比较于完全的自然生态的展示,人们日常生活的镜头更具有表现力;比如会着重记录大型民俗活动和一些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祭祀活动和民族部落等.虽然新闻作品中展示的自然景观通常会带有“符号化”的象征意味,但是它更多的是扮演着民族文化传播的角色,这也表现出媒介文本中意义传递的灵活性变化.

任何新闻作品都源于社会生活,它旨在将社会现实返回给社会大众,让社会大众通过媒介看到日常生活中的潜在面.任何媒介都离不开社会,而在社会系统中的受众也早已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因为在受众接触媒介文本之前就已经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经过学习和锻炼,逐步培养并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和理解能力,这会影响受众应用媒介的渠道和途径,决定了受众选择和解读媒介文本潜在意义的方式.正如费斯克提到的那样,“一个文本要想成为大众的,就必须对处于社会语境中的各类受众都具有相关点,它本身也必须具有多元的意义,因为任何一种解读都被社会条件所限定.相关性要求意义的多元化与相对性,拒绝封闭性、绝对性和普遍性.”

三、二次加工:受众解读意义

在新闻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受众接触媒介文本的主动性增强.费斯克认为讯息的交流与沟通必须建立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人们需要将大众作为一个多元的概念来思考,将他们视作一个多种形态的社会群体,能够用不同方式调节他们自身来适应或反对他们的主流价值体系.受众作为新闻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本身就具备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的受众更好比伊塞尔提到过的“隐形的读者”一样,有着“预先被规定的阅读的行动性”.受众对于媒介文本的理解不是完全被动的,但也非纯心理、主观随意的行为;重要的是理解本身就被定义为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行为.受众在数字媒体平台中成为具有自主性的群体,能够在接触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与媒介文本相互协调从而解读文本意义;并且通过意义来实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

受众接触新闻作品的过程中角色发生变化,深化对媒介文本中意义的解读层次.数字技术搭建的媒体平台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借助共同关注的主题和关键词建立起关系网,受众在交流过程中把自身对新闻作品意义的理解和看法进行分享与交流.例如,口碑传播就是实现群体之间信息分享的主要传播方式,某一个新闻作品在海量资源中脱颖而出往往是得益于在论坛、微信和微博等社交网站的频繁出现和高分点评.新闻作品被当作话题在社交平台中以各个独立的受众为介质,展开从受众到受众的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将对新闻作品的看法和感受通过平等交流的方式实现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团聚.

新闻作品的内容涉猎广泛,但是所坚持传递的主题却具有唯一性.因此,通过成员间的“口口相传”实现信息的大范围扩散和传递,在更大的场域内将情感凝聚变成可能.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与新媒体的口碑传播相互补充,新媒体社交平台通过口碑传播实现群体间的信息共享和情感交流,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方式则是更大范围的拓展信息接收主体范畴.多元化全媒体网络平台的搭建和新型数字技术的研发有助于拓展媒介产品的传播渠道,并通过多样性的媒介表现形式进一步扩展受众接触和解读媒介文本意义的途径,以此实现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传播.

受众通过结合自身特点与媒介文本互动,从中二次创新文本意义.受众自身的社会背景、知识架构和文化意识形态会对解读意象符号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产生影响.在大众传播媒介或者说大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各种形态的媒介文本相互碰撞和重合,媒介文本中包涵的文本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从分散到融合、再从融合到分离,处于不间断地生产和复制、再生产、再复制中,突破创造者和接收者各自的传统职能和界限杂糅在一起.所以,在强调受众自主性的媒介环境中,传播已经不再是发送者通过媒介发送讯息给受众,而是受众赋予媒介文本更为丰富的意义,意义的摄入加工逐渐变得比单纯意义的输出更加重要.

四、总结

新闻作品的意义既来源于媒介文本自创作时作品本身的赋予,又源于受众在接触媒介文本时对于文本意义能动的、决定性的填充和创造;同时,媒介环境和社会语境的变化成为媒介文本意义不断演变的助推器.媒介文本的表现形式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而丰富,文本意义的竞争越加激烈,所以,把握受众与媒介文本意义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关注新闻作品创作方向的关键.

上文点评,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媒介和新闻作品和角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化理论本科毕业论文文化理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优化新闻作品语境
李洪江摘要无论怎么转型,通过“一感两度”来优化新闻语境,培植、生产新闻作品应是重要选项,“一感两度”就是,用细节带来新闻作品的真实感,用情感带来新闻作品.

网络环境下新闻作品版权利益平衡
◎廖声武 谈海亮摘要商业网站对新闻单位的新闻作品转载行为,近年来成为一个争议议题 在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背景下,这一议题再度成为热点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媒管理体制下,新.

晋绥新闻事业和甘惜分早期新闻作品的特色分析
【摘要】甘惜分教授是我国著名新闻理论家和新闻教育家,其学术活动及其成果一直为学界和业界所关注 但是却鲜见有人探讨甘老师早期的新闻业务实践与其新闻理论观点和业务思想形成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早年在晋绥边区.

如何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自2016年2月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学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新闻舆论工作被置于空前重要的地位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