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网络文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本 与我国网络文学的学科开创评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主题:网络文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20

我国网络文学的学科开创评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本文是网络文学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和欧阳友权和国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学研究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网络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网络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期刊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文学杂志排名

陈定家

欧阳友权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学科奠基人和学术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他为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倾情倾力地立规立法,虔诚执着地立言立行,十几年孜孜以求,乐此不疲.无论是他主持的课题,主办的学术会议和讲座,还是他撰写的著作,主编的丛书和刊物,任凭提及哪一项,都足以写出一本别开生面的学术史.众所周知,随着网络文学产生和发展,近十多年来,相关研究者始终保持着与日俱增的态势,研究队伍之庞杂,以繁星喻之,实不为过.学界同仁献给欧阳友权的一项非的荣誉——“中国网络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欧阳友权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美学、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化和文化产业研究.其网络文学与新媒体文化研究、文化品牌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产生了广泛影响.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主持教育部项目4项,主持省级重大、重点和一般社科项目15项.2003年主持教育部985行动计划项目《面向21世纪文艺学前沿问题创新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北京大学学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社会科学战线》《文艺理论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50余篇,有5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60余篇论文先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中国文学年鉴》《中国学术年鉴》《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或摘转论文20余篇.出版论著(含主编)30余部,主编大学教材8部,译著2部,主编学术理论丛书5套,主编《中国文化品牌报告》10部(2006年起每年1部)等.主编的《文化产业概论》连续被评为“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讲的“网络文学创作与欣赏”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讲的“网络文学”“文化产业概论”被评为湖南省省级精品课,带领的“新媒体文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

还是先从欧阳友权的第一本专著《网络文学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开始吧.2003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几乎是不动声色地推出了这本《论纲》,但仍有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例如,新浪的新闻稿称,《论纲》“率先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网络文学研究这一全新领域,从网络文学基本学理形态上,对网络文学这种新兴文学的一系列‘元问题’作出诠释,实现了网络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学术性原创”.①一本普普通通的学术著作,自然不会在追名逐利的媒体上制造多大动静,就像大多数优秀的学术著作一样,《论纲》以平和的心态庄重出场,却注定要被载入史册.事实又一次证明了这样一个规律——宁静的出发者往往会走得更远.

聂庆璞在相关评论中指出:“文学走进互联网在我国还不足十年,便以其平民姿态和叛逆形式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正当我们期待理论界为网络文学提供观念支撑和学理阐释的时候,一部《网络文学论纲》平静地问世了.”这本著作的出版,凝结了欧阳友权数年的心血,在网络文学“小荷初露”的时候,他就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具有无限生机的研究领地.当文学理论界正在为文学是否消亡等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欧阳友权静悄悄地收集了大量研究资料,对网络文学这一新生现象作了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分别于2000年、2001年、2002年先后获得了湖南省社科办、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十年规划”、国家社科基金等对网络文学研究的立项资助,“率先在该领域占领了一个理论研究的制高点”.②

有评论认为:“《网络文学论纲》在问题设定和原理建构上所做的拓新式努力,进一步拉开了网络文学研究这一新领域的学术帷幕,并将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该书中,作者在廓清互联网时代文学生态的基础上,深入考辨了网络文学的文化逻辑,人文内涵,意义模式,存在样态,主体视界,创作嬗变,接受范式和价值取向等问题,最后,还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对策做了省思和前瞻.应该说,从文学基本理论的学理原点上研究网络文学,无论是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网络文学,还是对网络文学自身的健康发展,抑或是对网络文学理论的创造性建构,都是一件意义深远而又十分紧迫的事情.由是观之,本书的致思致理,不啻‘筚路篮缕,以启山林.’”③

在《论纲》的后记中,欧阳友权说:“原本轻松的计算机网络带给文学理论的却是如此沉重的思考.思考这些问题首先碰到两个难题:一是阐释框架的非预设性——没有约定的理论范式可供效仿;二是研究对象的非预成性——小荷初露的网络文学前景如何,尚难以定格其文化表情.用伊格尔顿的话说,理论本来是‘只在黄昏时才飞翔的密涅瓦的猫头鹰’,我们却不得不在晨曦初露时便让它登台亮相.这样做无疑会给阐释的有效性带来风险,但探索未知要付出‘未知’的代价,也会有‘已知’的补偿.尽管时下的网络文学还未赢得理性主义的普遍认同,可互联网所代表的文化转型无疑将引领文学的未来,因而对网络文学的文化命名和意义阐释应该大踏步走进研究者的思想视野,并力求让理论阐释的有效性在网络文学确证自身的历史过程中生效.”④

从《论纲》开始,欧阳友权组建学术团队的协调能力和激励合作精神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论纲》一书共分十章,欧阳友权作为全书总体设计者,撰写了前四章,即《生存还是死亡—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生态论》《文化解读—网络文学的后现代话语逻辑》《灵魂考辨—人文视野中的网络文学》《众妙之门—网络文学的学理分析》,加盟这一课题的学者蓝爱国、聂庆璞、阎真和陈定家等学者,分别撰写了余下的几章,即《的狂欢—网络文学生长样态》《解放话语权——网络文学主体视界》《艺术与技术—网络文学创作嬗变》《把玩文本魔方—网络文学接受范式》《追寻赛伯家园—网络文学价值趋向》《眺望新的审美星空—网络文学的省思与前瞻》等内容,这次团队的成功合作,为此后的多套丛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论纲》刚刚出版的时候,它的文学史价值尚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很少有人注意到欧阳友权和他的网络文学研究团队出版的这本看似普普通通的著作,竟然是国内第一部网络文学研究方面的专著;即便是当时的欧阳友权本人也未必意识到,他们不仅仅撰写了一本网络文学研究著作,而且开创了一个研究文学数字化生存的新时代!

在此之后,欧阳友权策划和主编了一系列影响巨大的网络文学研究丛书.如《网络文学教授论丛》(一套5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文艺学前沿丛书》(一套5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一套6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新媒体文学丛书》(一套6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网络文学100丛书》(一套7本,编译出版社2014)等.每一套丛书,都包含着明显的立足现实直击当下的“述史意识”.“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这种“趋零距离”的实时、实地、实证、实录的“史记”精神,成就了欧阳友权及其团队的学术事业,使他们始终能够以睥睨群雄的姿态,自信满满地站在网络文学研究阵地的最前沿.

《网络文学本体论》是欧阳友权的博士学位论文,也可以说是他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代表作,它是继《网络文学论纲》之后着力研究网络文学的第二部专著,同时也是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教授丛书”中的主打论著.该书(及其丛书)出版后,作者及其网络文学研究“团队”迅速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数字文化与网络文学”学术研讨会,从一定意义上讲,丛书的出版和研讨会的召开掀起了网络文学研究的一次.在网络文学研究的一系列学术事件中,欧阳友权的“本体论”著作无疑是一个广受关注的亮点和焦点.事实上,欧阳友权探索网络文学的许多观点已经得到了学界比较普遍的认同,例如,作者关于网络文学是“以计算机及其互联网为媒介载体而存在和传播的文学”这一定义,就是网络文学研究者经常引用的一家之言.作者认为:“伴随现代数字化技术而迅速崛起的崭新文学形态能否在人类艺术审美的表意链中,以自己的迹化形式镶嵌出文学史的一个历史节点,以媒介转型在文学场域中实现‘范式转换’,是21大格局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一个期待合法性体认的文学母题.”⑤因此,欧阳友权以一种超越文学和网络的哲学眼光,采用本体论方法来探讨网络文学的发生与发展问题.

在欧阳友权看来,运用本体论哲学方法探究网络文学,就是回到文学本身,聚焦这种文学“如何存在”又“为何存在”的提问方式,选择从“存在方式”进入“存在本质”的思维路径,从现象学探索其存在方式,从价值论探索其存在本质.即由现象本体探询其价值本体,解答网络文学的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问题.作者将网络文学的本体论描述从“存在方式”与“存在本质”层面,延伸至艺术可能性层面,在构建网络文学的学理范式的道路上又树立了又一块里程碑.

《网络文学本体论》对网络文学存在方式的描述,旨在阐明其本体存在的显性结构,作者在全书的“内容提要”中对这个“显性结构”进行了哲理化的诗性描述,要点有五.一、媒介赋型:网络文学的第一存在是它的技术媒介,它使文学从传播革命的技术螺旋中打造出电子化生态空间.从而生成网络符号话语的文学美学与技术审美的诗学.二、比特叙事:网络的“比特化”语言叙事构成文学独特的表达手段.网络电子文本创造了多媒体、超文本叙事的自由空间.三、修辞:网络写作的基本动因通常是间性主体的交互式表达.市井社群在电子牧场中解除了生存世界的“面具焦虑”后,创造了自由、平等、真实、感性的“大话”模式和媒体的“修辞学”.四、在线漫游:赛博空间的“虚拟真实”成为在线书写的艺术资源,拟像的符号代码构成网络书写的技术美学,共时场域的交互与分延约束着网络文学艺术的边界.五、存在形态:网络文学以数字化技术强化了文学对现代电子传媒的依赖.既“改造”了昔日的文学形式,又“改变”了文学的存在方式,形成了迥异于纸介印刷作品的电子化文本、文学超文本和多媒体文本.创造了新的文学范式.使得电子镜像中的文学存在日渐呈现出“文学的艺术化-艺术的仿像化-仿像的生活化”的层级蜕变.

作者指出,网络文学的显性存在结构可以看成五个“互相依存的逻辑层面”:媒介赋型是载体,比特语言是文本叙事的工具,间性主体的修是网络写作的人本前提,在线形的虚拟真实构成赛博空间的书写内容,而电子化作品的存在范式则完成了纸媒介书写向数字化文本的艺术转换.这些要素间的有机融合与脉理渗透,就构成网络文学本体存在的基本内容.

相对于“显性存在”的是网络文学的“隐性存在”,作者从文学本体价值论视角对网络文学的隐性存在的意义生成问题展开了探讨.作者认为,“把握网络文学隐性存在需要经由现象学走进阐释学和历史哲学,反思重建精神深度的必要性与可能.”在对网络文学隐性价值结构的解析与阐发过程中,作者分别针对“文学体制转换”“民间话语寻根”“文学性嬗变”“文化逻辑依凭”“人文性的意义酿造”等问题进行了学理化的纵深开掘,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与论断.作者的基本学术立场和研究结论是:“坚守文学的本体论承诺、注重新民间文学的审美提升和实现电子文本的艺术创新.”⑥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欧阳友权就已开始潜心钻研“文学创造本体论”,聚数十年研磨典宪的涵浸功夫,以“鹁鸽自吮创伤的真诚”和春蚕吐丝般的营构了这部心血之作.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学本体论》就如同一块标志中国网络文学研究业已踏上学理化征途的基石,它使众说纷纭的网络文学研究作为新兴分支学科无可争辩地进入了当代文论的前沿阵地,该著构架之宏阔,立意之高远,运思之绵密,表述之精当,学理之纯厚,皆为同期同类著述所不及,特别是其饱蘸浓郁诗意的哲理化笔触,“自心付手,曲尽玄微”,成就了一种高科技语境下独具人文魅力的艺术哲学风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文学本体论》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将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提升到了诗学与美学的高度,堪称是中国网络文学研究领域里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是一部探讨数字化技术背景下文艺学基础理论变迁的学术专著,它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双重背景上,揭示了数字化技术对我国文艺学的深刻影响及其所涉猎的理论问题,是对数字化媒介时代文艺理论观念转型和学理变迁的一种原创性学术探索和理论构建.该著获得“中国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这无异于为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研究赢得了一份主流文坛准许入内的书.

据介绍,《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一书,共十三章,近三十万字,分三个板块:“数字化时代的文艺语境”“数字技术下的文艺转型”和“网络文学的学理解读”,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前期研究成果.这部原创性的理论专著探讨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介对当今文学艺术的巨大影响,其核心的学术理念是寄寓作者对“高技术与高人文”的期待与思考,以此表达对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忧患与理解.鲁迅文学奖评委会认为:《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围绕网络的勃兴与普及以及它对文学发展的影响,面对新科技对文艺的挑战,回答当前文艺事业面临的新问题,是一部兼有前沿性、现实性、批判性的建设性文艺学著作”.紧扣时展脉搏,解答文艺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实现观念的更新和理论的创新,终于为这部新作赢得了本届鲁迅文学大奖.

有评介文章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探讨数字化技术背景下文艺学基础理论变迁的学术专著,它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双重背景上,揭示了数字化技术对我国文艺学的深刻影响及其所涉猎的理论问题,是对数字化媒介时代文艺理论观念转型和学理变迁的一种原创性学术探索和理论构建.全书选题具有前沿性,也具有理论的创新性和系统性,还具有文学现实的针对性与引导性,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化和文学价值的著作.

2007年,欧阳友权及其学术团队又一次重炮出击,以生气勃勃的强大学术阵容,隆重推出了六卷本的《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以下简称“新视野丛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据了解,这套丛书是欧阳友权作为首席专家的国内第一个“网络文学研究基地”规划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他所主持的教育部“985行动计划”建设项目子课题成果之一.丛书包括以下六部著作:杨雨的《网络诗歌论》,苏晓芳的《网络小说论》,蓝爱国的《网络恶搞文化》,欧阳文风、王晓生的《博客文学论》,李星辉的《网络文学语言论》,以及柏定国的《网络传播与文学》.从中南大学既有相关研究成果看,这套“新视野丛书”的学术定位更为切近网络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现实,选题标准具有更鲜明的学院派色彩,学科建构意识相当明确.在新兴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学术范式的确立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其中关于“恶搞”与“博客”的论著,堪称“破冰”之作.

“新视野丛书”作为对网络文学研究基地既有成果的深化与拓展,它的问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好评如潮的“教授论丛”.专家们认为,“教授论丛”是网络文学首次从理论上证明了自己的存在(黄鸣奋);给发展中的网络文学带来了全新的理论定位和学理构建(敏泽);使喧嚣混沌的网络文学走出了原生态的地平线,得到了学理性的观照、梳理和规范,开启了21世纪网络新文学的理论大系(王德胜);堪称学术界网络文学研究的一次阵容严整的集体亮相,体现了网络文学研究的理性自觉,其冷静平和的理性审视和规范缜密的学理考辨,使它卓具学术价值和建设性作用(何志钧).志在超越“教授论丛”的“新视野丛书”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有所超越?它们能否承担得起更为激动人心的评价?

按照丛书主编的说法,丛书明显地体现出了对“建设性的学术立场和基础学理的致思维度”的自觉与自信.丛书作者本着求真求实的态度,坚持不懈地为网络文学研究“清理道路,拓展空间,凝聚学力,添加资源”,在网络文学生存与发展所提出的现实论题上关注于学理化与本体性研究.“新视野丛书”的成功出版,标志着中南大学文学院网络文学学术团队已告别了小心翼翼地“试着说”的探索阶段,而进入了一个底气十足地“领着说”的主讲时期.

这套丛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力挺“人文襟抱”的鲜明学术立场.“满怀对社稷民生的忧患之心、恻隐之意、关爱之情,胸怀‘民胞物与’,体察现实问题,心忧而志远、气和而仁民,立志要让‘平理若衡’的学术之思有补于‘世道人生’.”为此,作者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技术祛魅与文学性坚守”命题,对那些把“艺术的技术性”问题当成“技术的艺术化”研究,或把“人文中的科技”变成“科技化的人文”的倾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丛书作者在坚守意义赋予和价值判断的同时,力避将人文学术作成技术分析和概念游戏的风习.他们坚信,人文性才是网络文学研究的“持论前提和理论圭臬”.

对网络文学具有学科开创之功的《网络文学概论》,是我国第一部普通高校网络文学课程的原创性教材.它的诱人之处在于对下列问题的解答:什么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网络文学的媒介和载体有什么特殊性,全书结合大量的网络作品,阐明了网络文学的形态与特征、功能和价值网络文学创作、传播、欣赏和批评,以及网络文学的局限和发展趋向等问题.系统的理论框架、深入的学理探析、丰富的网文案例和延伸性的学术信息含量,为读者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知识洞天.

2008年,陈定家在《把网络文学推向学术前沿》一文中,对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研究进行了概括性的评介.他认为,近十年来,欧阳友权和他带领的学术团队在网络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上千万字的学术成果.其中《网络文学论纲》《网络文学本体论》《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等重要著作,为中国网络文学学科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欧阳友权所主编的“网络文学教授论丛”(以下简称“教授论丛”)、“文艺学前沿丛书”、《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网络文学概论》等是当代中国网络文学研究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重要学术文献之一.

使中国网络文学理论研究“获得学科合格证书的著作”是《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该书分上、中、下三篇集中探讨了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问题.上篇以四章篇幅集中透析了数字化时代的文艺语境,对数字技术的人文向度、科技理性的美学原点、技术社会的文艺生态、数字化时代的文艺研究作了由表及里,由宏至微的剖辨,显示了宏阔的视野和幽远的哲思.该书将对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的诗与思的追问放置于数字文明的审美视界上,指出数字化技术开辟了人类新的认知空间,把人的科学理性推向了智慧的峰颠,也为创生诗意的“虚拟真实”,克服全球化图式中的失语焦虑提供了契机.该书中篇则聚焦于数字技术下的文艺转型,对遭遇“第四媒体”冲击的当代文艺“涅槃”、数字化对艺术惯例的挑战、比特叙事的本体转换、数字化文本凸显的后审美范式作了细致阐析,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和论断.如该部分指出文艺与非文艺的界限正在被网络实施本体论颠覆.随着“读书”转向“读屏”,物质实存转变为数字虚拟,新的时代文化客观上要求我们以网络化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文艺,重新审视既有的文艺惯例和文艺观念.该书下篇则专注于网络文学的学理解读,旨在揭橥网络文学昭示的自由本性,网络文学迎来的民间话语权的回归,网络文学艺术对人文精神的解构与建构的双重效应,网络文学体现的后现代诗学逻辑,赛博空间中诗韵的消解与新生……该书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字里行间显示出来的作者自觉地建构新型文艺学体系的积极努力,自始至终体现出了作者主动、热切的体系构建愿望和理论前沿意识,这为其网络文学和数字文化研究赢得了研究的高度、视野和理论表述的系统性、浑整性.⑦

尤为可贵的是,该书在立论上坚持“基础学理的致思维度而不是技术分析模式”,“建设性创新意识而不是评判性‘他者’立场”,这使得该书既推重价值理性,关注意义承载,洋溢着乐观气息,又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沉静、整肃的反省态度和怀疑精神,更多中性化的学理阐述而非情绪化的感性激发,更多体系建构的缜密思考而非印象式的感性体悟.比如作者既为网络文学导致的文艺困境之技术救赎而欢欣鼓舞,又清醒地看到了文艺生态中数字机遇与数字鸿沟并陈、爱与痛夹杂、新生与末路相伴的复杂状况,提倡对“读屏乌托邦”予以省思.⑧

傅其林在《网络文学的理论建构“三部曲”》一文,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维度评析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研究的三部著作《网络文学论纲》《网络文学本体论》《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剖析其网络文学研究的逻辑思路,以之揭示其对网络文学的理论建构的基本维度及其价值.是众多评介欧阳友权学术研究之路的代表性论文之一,作者对欧阳友权为网络文学学科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即便如此,这些评价也只是他对网络文学学科建设的一个方面,甚至可以说这些著作的写作还不能算作其学科建设成就的主要方面.因为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研究团队,可谓藏龙卧虎,他们在欧阳友权的带领下,推出了一套又一的网络文学研究丛书,为学科建设铺平了学理化道路.

除了前文所说的一系列丛书之外,2014年,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100丛书”,是一套别开生面的七卷本“中国网络文学史”.在他编著的《网络文学评论100》中,作者指出,网络文学批评面对的平民化开放空间,赋予批评者以身份的自由、言论的自由和发表的自由,从此让批评摆脱了过去那种“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状况,有了选择“说什么”和“怎么说”的话语权,赋予批评以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生存方式的今天,网络为我们的文学行为带来了两种明显改变:一是阅读方式由“读书”转向“读屏”,二是审美价值取向从“社会认同”转向“个人自娱”.为此,作者精选了网络文学研究理论评论文章100篇,力图反映十几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概貌.

这套由编译出版社隆重推出的“100丛书”,不仅是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组织大兵团作战所斩获的又一批辉煌战果,同时还是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学术奇观.如前所述,在此之前,欧阳友权带领的网络文学学术研究中心,成功出版过多套丛书,如《文学教授论丛》(一套5本)、《文艺学前沿丛书》(一套5本)、《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一套6本)、《新媒体文学丛书》(一套6本)等,这些丛书中的某些专著,或许并非专以网络文学研究为中心,但也一定以网络文学的学理建设存在着密切关联.其中更不乏《网络文学本体论》和《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这样的学术名著,前者可谓是网络文学研究的学理奠基之作,后者是网络文学成功试水“鲁奖”的启航之作.中心还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网络文学研究会,合作完成了第一项网络文学国家社科课题,出版了第一部网络文学研究专著《网络文学论纲》、第一部高校网络文学教材《网络文学概论》、第一部《网络文学词典》、第一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个中心长期以来的大胆创新和奋力开拓,才使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由野调无腔的跟帖点赞变成了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兴学科,尽管披坚执锐的网络作家至今仍然被称为“”,尽管少数恐网学者固执地认为网络作品是垃圾,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传统文学的帝国,渐呈黄昏之象,而新兴网络文学,却正在迎接那壮丽辉煌的日出之阳.

自网络文学问世至今,风雨苍茫路,飘摇二十年,上演了无数可圈可点的正剧、喜剧、悲剧,甚至闹剧.2008年,马季等人曾组织过一次“网络文学十年大盘点”,那时的成果已让文坛执柄握要者为之动容,网络读者群体更是欢欣鼓舞.转眼之间,另一个十年业已过去多半,很多人都盼望着下一次清点行囊、分享战果的时刻.现在,“网络文学100丛书”的隆重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些网络文学爱好的愿望.100丛书主要包括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评论100》、曾繁亭的《网络小说名篇100》、欧阳文风的《网络文学大事件100》、禹建湘的《网络文学关键词100》、聂茂的《名作家博客100》、聂庆璞的《网络100》和纪海龙的《文学网站100》,共七部著作与编著.有评论说,这套书是研究网络文学的“入门之功”和“基元之论”,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作者试图通过对这些网络文学前沿和基础问题的梳理与评辨,实现“广撷资源,夯实基础,明辨学理”的学术构想.丛书的作者都是网络文学研究基地的学术骨干,都是抬头讲台、低头书案的高校实力派学者,他们在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功力与学养有目共睹,这个以欧阳友权为核心的团队,有如金庸笔下高手云集的少林武当,个个身怀绝技,人人出手不凡.有趣的是,丛书编者对概述的定位和自评颇为低调,他们对丛书特色的描述也甚为平和,简短而不局促,谦恭而有自信:1.该套丛书不是纯学术著作,而是贴近网络文学现实的普及性、知识性读物.2.所设的七个论题切入网络现场,均是网络文学热点问题,备受文学界关注.3.这七个选题填补了网络文学研究的空白,必将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

注释:

①http://news.sina.com.cn/s/2003-10-25/1304990062s.shtml.

②聂庆璞:《用创新打造高科技时代的理论平台——评〈网络文学论纲〉》,《理论与创作》2003年第5期.

③董学文:《〈网络文学论纲〉·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④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2-433页.

⑤⑥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第3页.

⑦⑧何志钧、吕晓春:《汉语网络文学理论的垦拓——欧阳友权与当代网络文学研究的学理建构》,《东方丛刊》2010年第1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陈善君

概括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网络文学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欧阳友权和国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学研究相关网络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去年我国网络安全事件翻倍增长
本报讯5 月25 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发布的2015 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显示,该中心去年共接收境内外报告的网络安全事件126916 起,同比增长125 9,排名前三位的是网页仿.

MOOC课程学习模式对我国网络教育学习模式
徐彬1,徐晶2(1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117;2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吉林延吉133000)摘要从中国大学MOOC和网络教育中各选取了一门课程作为研究案例,从学习者在两种学习.

贴切又理性地评判网络文学
近10 多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声势颇为浩大 这不仅表现在它拥有数以亿计的庞大用户群体以及百万之众的大军,更为重要的是,以网络媒介为载体,这些用户与共同建立在“粉丝经济”上的&.

别给网络文学套上枷锁
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一组数据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新文学”的发展与壮大截至去年底,网络文学用户达到3 78 亿,占.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