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意义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跟从白话文范畴看《荷塘月色》的典范意义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主题:意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0

从白话文范畴看《荷塘月色》的典范意义,本文是意义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跟《荷塘月色》和典范意义和白话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余光中对朱自清的散文曾有过如此评价:“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评断是否定的……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盛的《荷塘月色》为例……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他的散文便往往流于浅白、累赘,有时还有点欧化倾向,甚至文白夹杂……”.

笔者以为,余光中的评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过于

苛责朱自清了.余光中是以当代人的眼光来看待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当然会立论严苛了.

如果我们回归历史,从民国时期白话文兴起的背景入手,从白话文章范畴来看,朱自清的代表作《荷塘月色》为现代白话散文树立了一个典范.

一、从白话文章演进看《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一)白话文章观念的提出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也就是白话文刚刚取代文言文的时代.当时,白话文观念在白话文运动中经历了从倡导到质疑再到反思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白话文章究竟应该写什么,怎样写,什么样的白话文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典范白话文,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丰富、从观念到创作的不断深化认识的复杂过程.

1917年,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其中提出了“话怎么说,就怎么写”的白话文观念.但胡适对这句话没有作更多的解释,他只是强调了“说话”的“话”和白话文之“白”的价值.

白话究竟何以成文?白话文倡导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怎样作好白话文的路径和方法.首先,他们对白话文做出应用之文和文学之文的区分.其次,在文学之文方面,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朱经农提出:“‘文学的国语’对于‘文言’‘白话’应该并采兼收而不偏废.其重要之点,即‘文学的国语’并非‘白话’,亦非‘文言’,须吸收文言之精华,弃却白话的糟粕,另成一种‘雅俗共赏’的‘活文学’”.这样的国语也被周作人称为“理想的国语”,“以白话(即口语)为基本,加入古文(词及成语,并不是成段的文章)方言及外来语,组织适宜,且有论理之精密与艺术之美.”

(二)白话文章理论与白话文创作实绩的不对称

白话文运动提出以白话代替文言,确立了白话文的价值地位.从文章学角度看,白话文倡导者也逐渐提出了一套较为理想的白话文章的范式理论,但是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白话文学作品创作实绩还不是很令人满意.

首先,当时仍然存在着“文”“白”之争.守旧派从传统道德和文言文立场,批评白话文不合文章章法而显得稚嫩、粗糙.《学衡》派的胡先骕认为:“文学则必达意之外,有结构,有照应,有点缀.而字句之间,有修饰,有锻炼……”.而当时创作的白话文学作品有相当部分确实存在着不合文章章法而显得稚嫩粗糙.

其次,从白话派内部来看,白话文章理论和白话文创作实绩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现象.一方面,从白话文学的覆盖面来说,诗歌戏剧小说杂文都有相当的实绩,比如郭沫若的《女神》、鲁迅的小说等,但散文似略有欠缺.这时候,朱自清冰心的散文实绩,尤其是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的地位就显得尤其重要.

另一方面,在白话文文句组织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驳杂的现象.一是过于口语化的倾向,胡适理想的白话文是“怎么说就怎么写”,这样的白话文自然没有文法和作法的基础;一是过于欧化的倾向.欧化是为了弥补汉语词汇和语法的不足,也是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但过度欧化的白话文却让人有阅读的困难,感到不自然,看不懂.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方面弥补了白话散文创作的空白,另一方面则用优美的文笔树立了适合中国人阅读的现代白话散文典范.

二、《荷塘月色》白话文章的典范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人们树立了一种现代散文的文章范式,践行了白话文章理论.比如《荷塘月色》很好地体现了陈独秀提出的*“雕琢的阿谀的”、“陈腐的铺张的”和“迂晦的艰涩的”的文章形式,同时也响应了朱经农“‘文学的国语’并非‘白话’,亦非‘文言’,须吸收文言之精华,弃却白话的糟粕,另成一种‘雅俗共赏’的‘活文学’”的主张.

具体来说,《荷塘月色》至少从三个方面为现代散文提供了可以学习的文章范式.

(一)《荷塘月色》确立了现代散文文脉结构的一种范式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回环的,这一点很多研究者都认同.文章开头说:“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中间写自己见到的荷塘与月色以及自己的感悟,结尾“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从情感脉络来说,文章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可以说是文章的“文眼”,文章中间部分有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结尾回归自己的门前,文脉贯穿始终.

从另一方面来说,《荷塘月色》从现实开始,中间描摹荷塘月色以及想起江南,可以说是作者的理想世界,结尾再次回到现实,文章结构分明.

《荷塘月色》圆形回环结构,首尾呼应,现实与理想的交错,成了现代白话散文的一种范式.

(二)《荷塘月色》确立了现代散文修辞语言的一种范式

《荷塘月色》的语言是中国化的白话语言.即使是今天的读者读起来也觉得自然和谐.

《荷塘月色》的语言不是纯粹的口语,而是散文化的书面语言.比如“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荷塘月色》的语言有欧化的痕迹,但是读来不会感到不自然,看不懂.比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又如“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可能有人觉得后一句有点拗口,但笔者以为,这句长长的欧化句不正好写出了杨柳细长的风姿吗?《荷塘月色》的语言也吸收了文言的精华,文白夹杂而亲切自然.“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这句中就有文言的痕迹,但是读来自然.

《荷塘月色》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还有大量叠词的运用,都非常亲切自然,能够很好地描摹所见之景,表达所想之情.尤其是文中两处通感的运用,简直是神来之笔.余光中评价朱自清“想象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又说“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但笔者认为,朱自清观察仔细,就近取譬,这不正好为当时的白话散文提供了一种可以学习的范式吗?

(三)《荷塘月色》确立了现代散文意境创造的一种范式

《荷塘月色》给我们创造了一幅优美宁静的荷塘月,月光下的荷塘静谧安详,荷塘上的月色朦胧唯美,月色荷塘边的作者独享暂得的自由和独处,品味淡淡的喜悦和忧愁.

《荷塘月色》是怎样创造出这样的意境呢?除了上文提及的运用了现代白话文的语言和修辞,还与他选择的意象有关.《荷塘月色》选取了五种意象:柳、莲、水、月和夜,从意象选择上来说,《荷塘月色》就有了传统文章的古典意境美.

月、夜和水不必说了,只说“柳”和“莲”.“柳”在文章中有三处提及:“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除了杨柳外,其他树特意省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还是为了突出杨柳的美.第三处是“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再次忽略其他树,突出“杨柳”.

为什么特意写“柳树”?因为“柳”在传统文化里是一种具有特别意义的意象.“柳”者,“留”也.这个意象暗示了作者当时特殊的心情.

“莲”在《荷塘月色》中既有实景,也有虚景.朱自清花了大量笔墨描绘了荷塘中莲的实景,文末又连续引用两首关于莲的古诗词,营造了一种婉约清新的虚境.虚实结合,化用古典意象,表达现代人的情思.

为什么用“柳”、“莲”来营造意象.首先当然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从文章章法来说,这也是朱自清有意为之.“柳”、“莲”是中国古代传统文章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借用古代常用意象营造意境,表达现代人的情感,这是朱自清对现代白话散文的有益尝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式.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第三中学.

该文结论,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意义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荷塘月色》和典范意义和白话文相关意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同一篇课文编辑在不同的学段和教学单元里,文本的教学意义不完全相同 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标教材把荷塘月色编人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在必修一散文“因实出虚”教学的基.

《荷塘月色》中比喻手法的运用与分析
比喻, “以彼物比此物”,能把事物的特点描绘得形象鲜明 运用比喻绘景能使陌生的景象变得具体形象、逼真传神 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眼前即会映现出一幅清新、隽秀、优雅.

带着荷的清香品味《荷塘月色》隽永的语言
摘 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优秀散文,通过对其语言的品味鉴赏,意在尝试对学生进行鉴赏训练,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进而领悟散文之美,陶冶美好情操 关键词朱.

从《荷塘月色》中感悟岁月静好
摘 要荷塘月色为我国散文的重要代表作,现被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 主要从荷塘月色中感悟岁月静好,具体感悟为在不宁静中寻找安静;与妻儿同在快乐无比;从荷花中体悟高洁 关键词荷塘月色;安静;高洁;荷花.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