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语码转换类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跟基于心理距离理论的语码转换动因分析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语码转换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5

基于心理距离理论的语码转换动因分析,本文是语码转换方面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与动因和心理距离理论和转换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语码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语码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心理杂志大学心理论文军事理论论文2000

王鹏飞1 柳玉刚2

(1.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2.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摘

要] 语码转换的动因研究是语码转换研究范畴内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者普遍依据社会和心理两条线索,对语码转换动因加以分析,但这种分析往往是静止的、定性的,无法呈现出一种动态变化趋势.本文将基于心理距离学说,并结合礼貌原则、言语顺应理论等,对语码转换的使用动因进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以期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更加全面地把握语码转换的使用动因.

[关键词] 心理距离;语码转换;动因;动静态视角

中图分类号: H 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12-0028-03

语码转换指交际过程中,在同一段谈话中使用两种或更多语言变体的现象(Myers-Scotton,1988∶157).Verschueren(1999)将语码转换视为一种顺应性的自然语言形式和语言交际策略,是交际者基于不同的动因而进行的语言选择.概括地说,语码转换动因可分为两大类,基于言语情景的社会动因和基于个人因素的心理动因(Gumperz,1972∶424-426,Myers-Scotton,1988∶180).众多研究者沿着这两大线索,采用静态研究的方法对语码转换动因加以探索和分类.本文将尝试基于心理距离学说的相关理论,以一种动静态相结合的视角对语码转换动因加以分析.

一、心理距离学说相关理论

“心理距离”(Psychical Distance)这一概念由瑞士心理语言学家Edward Bullough提出,起初是作为美学领域一种解释美感的原理.Bullough认为,美感的产生,来自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Bullough,1912∶95).所谓心理距离,是指社会交流强度的度量标准,是设喻者对本体怀有的善意或恶意的感情,通俗地讲,就是心理上感觉对象和自身关系的远近(吴春相,金基石,2008∶63).具体到语言交际研究中,心理距离就是交际者与交际对象关系的远近亲疏.交际者可从多种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阐述,受双方不同的心理距离影响,交际者会运用不同的言语进行交际,交际对象则在不同言语的指引下,与交际者共同构建一个心理空间,并最终完成交际(柳玉刚,2007∶173).

心理学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是“爱”与“恨”,因此可以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作为心理距离的两极,同时在二者中间增加一个称为“中性”的情感临界状态,以此将心理距离通过可认知的度量呈现,具体如下:

在语言交际中,通常我们只考察正向的心理距离,即“中性”到“爱”的度量,而不考虑负向的心理距离.因此,交际中的心理距离最远为中性,交际双方接近于陌生人的状态,而最近为爱,交际双方一般为亲人或挚友.

吴春相与金基石(2008∶64)认为,影响交际中的心理距离的因素有多种,概括地说可从社会关系和交际双方人数两个角度加以梳理.社会关系属于客观实在,社会关系远近不同,投射到心理层面,导致心理距离的不同;针对交际人数,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如时间、地点)一致的情况下,交际者面对单一交际对象时,心理距离最近,随着交际对象数量增多,心理距离拉大.虽然我们无法量化面对不同数量的交际对象时,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的具体数值,但可以把握一个总体趋势,即交际对象越少,心理距离越近,反之则越远.

从上述心理距离的度量和影响因素来看,心理距离既具有相对静止的特性,又保持着动态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既与客观影响因素有关,又与交际者的主观心理因素相关联.因此,对于心理距离与语码转换使用动因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从动静态两种影响进行研究.

二、静态视角下心理距离对语码转换使用动因的影响

语码转换的动因研究一直是语码转换研究范畴内的一项重要课题,许多研究者发现,交际者在使用语码转换时,往往带有明确的动机性或目的性.以笔者学习生活过的辽宁大连旅顺大学城为例,这里云集着来自多国、操多种语言的外国留学生及外籍教师,使旅顺大学城成为一个多语环境.观察发现,以大学城内法语母语人群为例,他们在与其他母语的人*际时,会频繁使用语码转换现象.笔者对该人群的交际实录进行采集,下文分析中选用的例子均来自此部分交际实录.

这种语码转换现象频发的状态究其原因,与所处的多语交际环境密不可分,换言之,与该多语环境下的多种语境因素密切相关.根据Verschueren(1999)的分析,语境因素可划分为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因素三类.从交际者的心理距离角度而言,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两种因素,营造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距离,心理因素则导致心理距离具有变化趋势.因此我们首先从静态视角,看前两种因素对语码转换动因带来的影响.

(一)基于语言现实的心理距离差异对语码转换动因的影响

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现实与语码转换的使用动因密不可分.在旅顺大学城这样一个多语环境,交际者面对的交际对象从语言划分可分为两大类:同母语者和非同母语者.从心理距离的度量来说,显然与同母语者的心理距离更近,与非同母语者相对较远.交际者与非同母语者虽然心理距离较远,但基于礼貌原则的考量,双方语言正式、交谈中互相敬重(何自然,冉永平,2009∶92),为了维护对方的面子,交际者会尽可能采用最准确、最清晰的表达方式.受语言和文化差异影响,与非同母语者交际时往往会遇到词汇、术语、文化内容等不便用另一种语言表述之处,此时往往需要使用语码转换,目的是确保表述准确、清晰.例如:

例(1):FR①:Ok...vingt minutes…point…fr…twenty minutes,point,fr... it’s a French website,it’s for French news,ok?

例(1)中法国外教使用法语陈述了一个*,由于面对的交际对象是法语的初学者,担心造成语义不清,使用英语对该*进行了更为准确、清晰的陈述,以期消除语义模糊,保证作为交际对象的中国学生能理解话语的语义.

按照常理,与非同母语者交际出现语码转换是由于语言差异,那么与同母语者交际不存在语言差异问题,是不是语码转换现象很少出现呢?其实不然,笔者发现,即便是相同母语的交际双方,也会出现为数不少的语码转换现象.同母语人群,心理距离比较贴近,不需要严格遵循礼貌原则,而是以交际效果、省时省力等原则为主.例如:

例(2)FR1:Je suis tr&egre;s occupée…Workshop demain…et la semaine prochaine…l’examen de 书法…

FR2:Super!T’es fort quand même!

FR1在与同胞FR2交谈时主要使用了母语法语,但当涉及“workshop”、“书法”等专门词汇时,说话人直接使用原词叙述,一来使叙述更为省力,二来也不会因为解释不清给对方造成歧义,既保证了交际效果,也贯彻了省力原则.

由此看出,语言现实并非语码转换发生的充要条件,交际双方无论母语相同与否,都可能发生语码转换现象.但不同语言现实带来的语码转换具体动因显然不同,母语相同与否,使交际双方心理距离差异明显:相同母语者心理距离较近,遵循省力原则和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不同母语者心理距离较远,为使交际顺利完成,往往违背量准则,却恰恰是对交际中礼貌原则的顺应.

(二)基于社会规约的心理距离差异对语码转换动因的影响

社会规约包括交际双方各自的社会身份带来的规约、双方所处场合的规约等交际各方面的规约,Halliday(1997∶32)认为,语言是社会行为,因此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行为潜势”(behior potential).但这一潜势不能不受制约,它受制于人们“共同接受的行为规则”,即社会规则.这一社会规则影响着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影响着双方的心理距离.

根据社会规约的两个方面,即社会身份和交际场合,我们对旅顺大学城的法语母语人群进行分析,其身份主要呈现出三种状态:教师、学生和友人,所处的交际场合同样分为三类:课堂场合、日常活动场合(指最自由放松的课外活动,如朋友聚会、咖啡馆闲聊等)和有组织的活动场合(指有明确主题或规则的课外活动,如参加法语角、担任法语演讲比赛的评委等).法语母语人群的不同身份和其所处的不同交际场合呈现出对应状态.如教师和学生身份主要对应课堂场合,而友人身份对应两种课外活动场合.

从心理距离的大小来看,教师与学生都需要遵循课堂规约,而友人身份对应了全部两种课外交际场合,因此心理距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的交际场合.课堂场合的心理距离趋近于中性,受规约的影响最大,日常活动场合最为放松,心理距离趋近于“爱”,受规约影响最小,有组织的活动场合居于其他两种场合之间.我们可以用心理距离的度量图示直观反映这一情况:

由此可见,不同的交际场合有着不同的规约,同时也带来了交际双方不同的心理距离,按照心理上的亲疏关系,可将语码转换分为“亲密型”和“象征型”(赵一农,2012∶83-84).前者更多是跟心理距离较近的“圈内成员”,即关系亲密的交际对象交谈时使用,这种语码转换出现时,话语十分流畅,两种语言的融合程度较高,使用语码转换的动因完全是为了保证交际的顺畅完成.

例(3)FR1:I know a lot of Gongfu Stars…such as…eh…Bruce Lee,you know?李小龙very famous,and…Jackie Cheng and…C’est quoi?Le nom…le nom…merde

FR1:Sorry,I forgot.

XT1:Is that Jet Li?

FR1:Non,non…not that name…

FR2:Moi,I only know Bruce Lee…T’es fort quand même,Michel!

例(3)中,一名法国留学生(FR1)向一名友人(为中国人)列举自己知道的功夫明星的名字,但因为忘记了其中一个人的名字而懊恼,另一名法国留学生(FR2)对他进行宽慰和称赞.整个交际过程中的三人共出现6次语码转换,其中FR1出现4次,话语涉及3种语言的相互转换,FR2也出现了1次语码转换.尽管出现了多次的语码转换,但本例中三人仍然进行了十分顺畅的交谈,整个口语语篇内不同语言融合程度较高.

后者则是与心理距离较远的交际对象交谈时使用,交际双方并不熟悉,关系一般,语言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存在文化差异,但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完成,交际者需要借助包括语码转换在内的多种策略,弥补交际双方文化、语言差异,此类语码转换动因也与非同母语人*际的语码转换动因类似.

以上我们从静态视角,对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两大因素影响下的心理距离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对心理距离影响下的语码转换动因进行了研究.除了固定的心理距离,也存在交际者不断改变心理距离的趋势.这一趋势对于语码转换动因会产生何种影响?下面我们将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研究.

三、动态视角下心理距离对语码转换使用动因的影响

上文提到,心理因素可导致心理距离具有变化趋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交际中的说话者存在着改变与受话者关系的趋势和意图,交际者会通过包括语码转换在内的某些手段,试图拉近或疏远与交际对象的心理距离.据此,Giles与Smith(1979)提出了“言语顺应理论”(Accommodation Theory),并将人们在交谈过程中通过语码转换亲近对方或疏远对方的现象称为“语言靠拢”(Convergence)和“语言偏离”(Divergence),前者目的在于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而后者试图拉大心理距离.

语言靠拢又称“语言趋同”,反映的是赞同或讨好受话者的心理,试图缩小交际双方心理距离.说话者的趋同心理越强烈,使用的语言向双方靠拢的倾向性越强.在旅顺大学城法语母语者的交际中,基于语言靠拢这一心理因素,有两种具体的心理动机.一方面,法语母语者在不流行他的母语的社会环境中,强烈地感受到要用自己的母语法语进行交流.Py(1997∶495-498)表示,使用某一语言的社会集团对自己的母语都有强烈的感情,尤其是在母语并不流行的社会环境中,当两个拥有同样母语的人相遇,会表现出强烈地使用母语进行交际的意愿,以此急切地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受此影响,该语言集团的成员即便掌握其他语言,也认为只有母语才能表达情感或真实意图.例如:

例(4)XT1:OK,look!It’s easy!

FR1:Let me…

FR1:Non!Non!C’est…I can’t,I just can’t…Pierre,tu peux?

FR2:Non,merci…

例(4)中FR1在与母语非法语的XT1交流时使用英语,而与母语同为法语的FR2交流时则选择了法语,FR1也使用法语回应,可见,即便是在与其他人交际过程中,如果涉及母语同为法语的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通常也会选择母语法语进行交际.

另一方面,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交际者可向交际对象的语码靠拢,表示自己的亲合(affiliation),在两人之间建立共聚量(solidarity),拉近心理距离,以此减少在达到目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Py,1997∶499).例如:

例(5):XT2:我来晚了,累死我了!

XT1:我们也刚坐下没一会儿.

FR:你好!

XT2:你好!啊不是,那个……Bonsoir,mademoiselle... Je m’appelle Sophie...et je suis tr&egre;s contente de faire votre connaissance.

FR:Bonsoir et enchantée!

例(5)中FR根据交际对象XT2的语言选择,先后使用中文和法语进行交际,向听话者的语言靠拢,同时由于XT2是中途加入交际,对其语言选择进行顺应性趋同,也有利于减少交际中的障碍,使交际顺利推进.

语言偏离的内部动因源于说话者的临场心理,即临时改变双方固有心理距离的趋势,每次说话者做出语码转换的选择,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偏离(Py,1997∶501).偏离可以使谈话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也可以使之疏远.基于此,前一种语码转换被称为趋近偏离,后一种则被称为增距偏离.

例如在市场上,卖货一方在向说不同方言的顾客进行推销时,对自己习惯的语言进行偏离,是为了讨好顾客,以拉近双方的距离,既保证交际的完成,也希望能保证交易的完成.从顾客方面来说,选择与销售方相同的语言,有时是为了扫除交流中的障碍和隔阂,使交际得以顺利实现,便于进行讨价还价等交易过程中的行动.

在旅顺大学城,法语母语者需要面对与其他母语群体进行交际的情形,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法语母语群体需要改变原有的语言选择,做出趋近偏离.例如:

例(6):FR:En France nous aimons le football,c’est le numéro 1 sport!Et les stars...Zidane...Thierry Henry...You know them?

例(6)中,FR一直使用母语法语对自己喜爱的运动足球进行热情洋溢的介绍,但他逐渐发现作为听众的外国朋友反应冷淡,不得不转换语言,使用英语询问对方是否了解自己所说内容.此例中FR做出了语码转换的选择,虽然发生了语言偏离,但以此保证交际的效果,因此属于趋近偏离.

至于增距偏离,则是说话者为了表明自己具有权势或自己不愿向对方的权势靠拢,选择一种背离对方的语码,或是一种有较高社会政治或者经济地位的语码,让对方尊重自己,给自己较高的评价(王楚安,徐美彦,2005∶23~24).在旅顺大学城,法语母语者(如作为教师身份)有时需要树立自己的威信,或是维护双方现有的权利与义务,以上目的需要通过语言的转换实现,例如:

例(7)FR:Les autres,attention!S’il vous pla?觘t!Stop,stop!

FR:This is class time,OK?So we should finish our job first,then we are free…

例(7)中,作为教师的FR维持课堂纪律,首先使用母语法语让学生安静,待大家安静,FR使用学生更能理解的英语对课上的纪律和任务做了说明,同时也间接要求学生尊重自己,遵从自己的课堂指令.

以上我们从动态视角出发,对心理距离改变趋势影响下的语码转换使用动因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心理距离的改变趋势是交际者主观上做出的,通过使用语码转换途径对于交际双方的关系进行调节.此时,心理距离的改变成为语码转换使用的目的.

四、结语

通过将心理距离学说的基本理论与语码转换的动因研究结合,我们发现交际中双方的心理距离由于语言、社会等因素呈现不同的度量,这也成为语码转换使用动因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交际者在交际中通常伴有改变固有心理距离的趋势和意图,其改变心理距离的手段就包括语码转换.因此,心理距离和语码转换的使用可谓互有影响,心理距离可以导致语码转换使用动因的多样性,同时心理距离的改变也会成为语码转换的动因.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影响心理距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交际对象数量,鉴于本文选取研究对象为旅顺大学城法语母语人群,研究素材为其交际实录的录音,无法有效把握交际对象数量带来的影响,本文并未涉及这一因素,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注 释】

①本文选用例子来自口语交际,以话轮进行分割,“FR”代表法语母语者,“XT”代表交际对象.同一次交际中,若法语母语者或交际对象超过一人,则按照发言顺序在字母后加入数字进行编号,所有例子执行此规则,下文不再重复说明.

【参考文献】

[1] Blom J.P & Gumperz J.J. 1972. Social meaing in linguistic structure:Code-switching in Norway [A],In J. Gumperz,& D. Hymes (Eds.),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C]. 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2] Bullough E. 1912. “Psychical Distance”as a Factor in Art and as an Aesthetic Principle [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5):87-117.

[3] Giles H. & Smith P. 1979. Accommodation Theory:Optimal Levels of Convergence [A].In Giles,Howard;St. Clair,Robert N.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C]. Baltimore:Basil Blackwell.

[4]Halliday M.A.K.1997.Linguistics as Metaphor [A].In Anne-Marie Simon-Vandeberger,Kristin Didse and Dirk Noel (eds.)Reconnecting Language:Morphology in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C],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5] Myers-Scotton C. 1988. Code-switching as indexical of social negotiation[A].In Monica Heller(ed.),Codeswitching:Anthropological and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C].The Hague: Mouton de Gruyter.

[6] Py B. 1997. Pour une perspective bilingue sur l’enseignement et l’apprentissage des langues [J],Etudes de Linguistique Appliquée,108∶495-503.

[7] Verschueren J.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London and New York:Arnold.

[8]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柳玉刚.法语交际中的心理位移现象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10]王楚安,徐美彦.浅析语码转换的社会及心理动因[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2).

[11]吴春相,金基石.略论心理距离与书面语、口语的关系[J].汉语学习,2008(4).

[12]赵一农.语码转换[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点评,本文是关于对写作动因和心理距离理论和转换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语码转换本科毕业论文语码转换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与其功能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的定义,提出英语教学语码转换功能包括元语言功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信息解释功能、情感功能、弥补功能……,认为高中英语课堂活动语码转换中要注意目标语优先、标记性.

心理效应理论在撰写学生评语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论述心理效应理论在撰写学生评语中的应用,提出运用“蝴蝶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标签效应”“自己人效应.

基于回声提述理论的汉语言语反语的语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2 069摘要在汉语中反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这就使得许多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持续地投.

基于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中职学生心理调研情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B844 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5 076摘要本文基于桑代克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对中职285名学生进行有关自信心、自控力、情绪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