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目录>材料浏览

历史方面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跟放下道德评判,怀揣历史感理解老人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历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3

放下道德评判,怀揣历史感理解老人,本文是关于历史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怀揣和道德评判和放下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有关道德的论文法律和道德论文关于道德的论文道德的力量论文

“老人”再度被卷入舆论风暴眼,这一回,是因为飞机.

6 月27 日下午,上海飞往广州的CZ0380航班发生延误,原因竟然是一名老年旅客在登机过程中向飞机发动机投掷硬币.老人自称抛掷硬币是为祈求飞行平安.侥幸的是,后面的乘客发现了老人投硬币的行为,并及时报告机组.

因为涉案老人已80岁高龄,可依法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这起案件引发了“坏老人”得不到有效制裁的讨论.

近来,个别老年人的负面新闻屡屡刷屏:高考前夜,一些热爱广场舞的老人只看到自己“锻炼身体的权利”,拒绝为了“减少对备考考生的影响”而息舞;某地一公交车上,一位坐着的老人因为被一名拎着鞋盒的女大学生不小心碰到,在对方道歉的情况下,仍怒气爆表、破口大骂;在一些城市,多次出现老人为了篮球场能否跳广场舞一事,与打球的年轻人大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每个人都会衰老,每个家庭都会有老人.于是,当类似“你为老不尊的样子,我不想看”的标题在网上频获转发、引发众议时,很多人心里并不好受.困惑亦由此而来——“熊老人”频现背后,有没有宣泄情绪以外的深层原因?年轻一代、公共空间的打造者、管理者,可否为良性互动的达成做些什么?为此,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听听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什么缺了?什么流失了?

记者:近来个别老年人的负面新闻屡屡刷屏,很多人在问:到底是这些新闻碰巧不约而同地发生,又无一例外地被社交媒体放大,还是,它们背后存在某些共性问题?作为社会学学者,会从哪些角度看待这一现象?

于海:这些年我经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跳广场舞,还是打篮球,这两种活动及其所依赖的公共空间大受欢迎背后,是同一种社会生活趋势在发生作用.那就是,一种完全由民众自发的文娱休闲生活兴起了.

于是,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这种生活的兴起是积极的吗?值得鼓励和提倡吗?如果大家普遍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今这些经常发生的“空间争夺”事件就在提示我们,当前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空间“缺”了.什么空间缺了?那种可互动、可共享的社区生活空间缺了.所以,针对广场舞空间争夺事件的增多,我想提供的第一个视角是,先不要急着做任何道德评价,而是先来问一问,就当下以及未来的城市建设、城市治理而言,能否为市民开辟更多可共享、又适合不同人群的公共空间.

第二个我想提供的视角是,目前这波事件的频频发生,说明中国传统中一些珍贵的人伦观念正在流失.

为什么有人愿意在高考期间为考生提供便利和更好的环境?中国古人经常念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别人家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要高考了,我们当然也就尽己所能,为他们行个方便.不就几天不锻炼么,没关系.

为什么有人看到“熊老人”会觉得失望、气愤,进而狠批其“为老不尊”?因为在他们心中,中国传统人伦社会对老人的期许,是老人理应代表这个社会的智慧、道德、权威、尊严.他们对这个观念是认同的.

当他们带着这样一种“眼光”,看到了特殊情境下不与人方便、面对空间匮乏就与人争抢的老人,他们就感到失望和不解.

记者:中老年人和年轻人抢夺公共资源,体现了怎样的*问题?

肖群忠:现代社会基于尊重每个公民自由平等权利的理念.在代际关系上,联合国提出“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年轻人大多认同这种观念,但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同于西方文化,按照美国人类学家米德的解释概念,是一种“前喻文化”,即倡导年轻人向老年人学习.我国自夏商以来就有“尚齿”传统,在周代又提出了“孝道”,这些文化传统的精神实质都是尊老.

尊老在传统社会有其合理性.因为在传统自然经济、农业社会中,农耕经验和传统社会生活鲜有变化,年龄大意味着有经验、有智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长老统治”的文化传承和教喻功能为老人所承担.

而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老人掌握信息和历史文化经验方面的优势已经消退,加之代际平等的价值观和公民权利平等的观念在年轻人中已深入人心,因此就导致了上述权利利益和代际*冲突.

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记者:这次讨论中,有很多人提到这样一个视角:是什么原因,让有些老人一肚子的不满和怒气,在被撞到、被建议息舞、被提议不要在篮球场跳广场舞的瞬间一触即发?对这个问题,我们是否该多一些“同情的理解”?

于海:前些年,议及一些中老年群体在公共场合行为失当的现象,有人抛出过这样一个疑问:到底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我也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最近我的想法,渐渐趋近于“‘坏人’变老了”.这也是我想分享的另一个视角,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熊老人多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老人变坏”是没有多大理论价值的,因为谁都可能变坏,年轻人也可能变坏,但“‘坏人’变老”就是一个很严肃的社会学命题.这里所说的“坏”,不带任何道德评判色彩,指的是经常在公共场合,表现出与现代社会规范不相符的行为.

这到底是怎样一批人呢?细究起来会发现,他们大都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前后,有的可能更年长一点.他们自幼见证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困难、物资最匮乏的时期.在他们该长身体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在他们该读书的时候,有的做了工人,有的上山下乡;在他们突然有机会上大学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优势;等他们结完婚、生完孩子、小家庭生活稍微稳定些,与城市经济改革相伴而生的国企大规模下岗潮开始了.

在这一连串接二连三的社会制度大变迁中,他们作为个体是很难对抗的.等到他们的孩子成家立业,这一代又往往把他们本不多的资源,几乎毫无保留地用在了儿辈身上.作为年轻一代,就这点而言,应该感恩.

所以,对这一批人而言,除了个别幸运儿,大部分人的人生,可以用来发挥个人力量、才华的时间非常有限,在本已涉入不深的公共生活中更难有一番通达的心态.因为受教育较少,他们身上的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能力也较弱.但这一切,大部分是时代变迁造成的,不是他们个人的责任.我本人其实也属于他们的一分子.要不是后来有机会读书,有机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现在的我可能跟他们并没什么两样.

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应该怀揣历史感去理解,应该有对长辈的心疼.单就一些个体的行为做道德评判,是不够的.

记者:从某种角度来看,可不可以说,那些乐于跳广场舞、乐于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老人,其实是同龄人中身心更活跃、人生态度更积极的?

于海:可以这么说.他们人到晚年,终于找到了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我们与其强调,要带上他们实现某种生活方式上的现代化转变、提升,不如说,如何从公共生活层面,为他们创造更好条件,让他们在更有趣味的生活中发挥自己,拥有更快乐、达观的生活.

这就好比照镜子,当一个人与别人的交往增多,他得到的反馈也会增多,他的社会化水平也会提高,他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去想、去认死理的情况就会减少.记者:最近围绕着“熊老人”,类似“你为老不尊的样子,我不想看”、“我们社会的很多老人还不会做老人”这样的批语很有市场.看到这些言论后,有人会感到隐隐的不对劲,但又说不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于海: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来看,把这种话随便说出口本身就是错的.至少,说这些话的人在诟病老人的方式方法上也有问题.对于某些老人在公共场合行为失当,大是大非背后自有公道人心,但你不能把对这种是非的诟病推而广之,扩展到对老人整个群体的人格批评.

话说回来,如今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普遍存在一个人辛辛苦苦活到七八十岁,还在照顾自己的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不多的.这种现象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亲子*的一种延续,积极且珍贵.现在很多职场青年,仍要依靠父母帮自己带孩子买房子,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所以,随意诟病老人,不该是一种应有的*态度.

这个社会上不只有权利关系、是非关系,还有*态度,还有亲情、友情、隔代情,等等.对年轻一代来说,不能一方面希望老人给自己带孩子,一方面又说他们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轻易放大他们的错误、随便诟病他们“为老不尊”.

如何让更多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安?

记者:当下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在未来的公共空间中,年轻一代与年老一代之间的冲突,是否会更频繁地发生?

于海:答案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当然可以从道德共识上去解决,但其背后最根本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个社会中的更多老人能够老有所为、老有所安?

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在城市规划界非常著名的《雅典宪章》,强调“城市是一架理性的机器”,此后,城市建设中对效率的注重大行其道;那么,到了2016年联合国第三次住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基多宣言》,共享、合作、融合、参与这样的城市发展理念得到更多发扬.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可能左右个别年轻人对长者的态度,但整个社会层面,应当提倡年轻人更多看到——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更健康、积极,也能使年轻一代受益.

如今,一种混合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念,被提了出来.这里所说的“混合”,着力于通过空间设计,避免各种阶层、年龄的人群“各玩各的”,“社会融合”是其背后的核心理念.

如果这种理想能够被更多人认同,相信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能从和谐共处中受益.良性的互动,可以让两代人的生活品质都有所提高.代际冲突不至于完全没有,但一定会少很多.

记者:眼下,除了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公共活动空间,还有哪些事可以做?

于海:已经有很多人口学家在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公共政策应对.“使老年人拥有更多户外活动空间”、“完善城市中的无障碍设施”,都是符合社会大趋势的政策着力点.

除此之外,可以有更多的社区学校、老年大学、跟老年人有关的各种社区活动.以及,让老年人更多看到一些好的生活方式上的示范,启发他们也去过一种可以更多充实自己的生活.

我曾在芬兰、加拿大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公众场合,一些老年人会不紧不慢拿出随身携带的书本,安静地坐在那里阅读起来.通过阅读来学习和充实自己,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摘自《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

本文汇总,此文是一篇关于历史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怀揣和道德评判和放下相关历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谢晓尧情系科创梦怀揣报国心
开栏的话1947年4月29日至5月1日,中国致公党在香港举行了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第三次代表大会 致公党“三大”一致决议加入中国领导的人民统一战线,宣布致公党从此参加中国领导.

怀揣600元创业打造优翔医疗器械航母
文 李培乐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筚路蓝缕,开创辉煌人生!创业艰辛,从一无所有到事业有成,这样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励志片 优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戚海青,她是一个脚踏实地从不言弃的人,亦是一个坚忍不.

我离死亡那么近,你却不理解我的抑郁
婚家微信,关注让你更幸福!欢迎大家多多与我们互动,我们愿意做您心中的树洞,帮您分忧解难 我离死亡那么近,你却不理解我的抑郁小婚家说 在湖南湘潭一小区内,一位年仅31 岁的妈妈留下一封遗书,带着两岁多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