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林语堂开题报告范文 和鲁迅致林语堂信札真迹和赝品之比较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主题:林语堂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3

鲁迅致林语堂信札真迹和赝品之比较,本文是林语堂方面有关硕士论文范文与林语堂和信札和鲁迅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林语堂论文参考文献:

林语堂论文参考文献 堂吉诃德论文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意林投稿毕业论文致谢词

4月下旬,笔者接到Z先生来电,称手头有一件鲁迅信札,希望能够回归鲁迅故乡.这“意外”的消息不亚于天外来客,叫人一阵激动.

鲁迅逝世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对鲁迅思想的至高推崇,与鲁迅有关的手稿包括鲁迅信札多由其亲友主动捐献给了国家,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国家图书馆、全国各大鲁迅博物馆纪念馆,但不外有“漏网之鱼”散佚民间,近年来伴随着*热度的升温,时有浮出水面,进入拍卖市场的鲁迅信札动辄拍出天价.如2013年中国嘉德秋拍“笔墨文章——信札写本专场”拍出的《鲁迅致陶亢德信札》,200余字的一纸书信,拍至655.5万元,达到估价的三倍,在2015朵云轩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鲁迅致郦荔丞信札》以414万元收槌.

名人信札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加上信札里含有名人的故事与情感,笔墨间流淌着时代的意趣和气象,因而备受人们珍视,鲁迅信札更以其特殊的政治意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巨大的增值潜力,有别于一般的名人信札,这也是艺术拍卖品市场上鲁迅信札受人追捧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下,不乏鱼目混珠.Z先生报料的这封鲁迅信札,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究竟鲁迅和谁通信,里面讲了哪些内容,从中能否发现一些新的史料,这些都让人充满期待.反之,如系,破绽何在?对于后续发现的鲁迅信札和其他名人信札验证也有可取之处.

从沟通中得知Z先生平时爱好名家字画*,年前还曾到过鲁迅故里,对鲁迅先生由衷地敬重,不管结果如何,他对鲁迅先生和鲁迅故乡的这份热情还是值得肯定的.笔者和Z先生加为微信好友,要求先把信札原图发来一阅.

图片很快传到笔者手机,出人意料的是,信不是单页活动式的,而像字画一样装裱在锦缎上,原件除纸张右上角微微打皱外,品相基本完好.内容则用毛笔行书小楷写就,结字老到稳重洒脱飘逸,走笔张弛有道,一眼望去,整体浑若天成,一股浓郁诗意古风扑面而来,全文如下:

语堂先生:

顷奉到来札并稿.前函令打油,至今未有,盖打油亦须能有打油之心情,而今何如者.重重迫压,令人已不能喘气,除叫号而外,能有他乎?

不准人开一开口,则《论语》虽专谈虫二,恐亦难,盖虫二亦有谈得讨厌与否之别也.天王已无一支笔,仅有,则凡执笔人,自属全是眼中之钉,难乎免于今之世矣.专复并请道安.

鲁迅顿首六月廿夜

尊夫人前并此请安.

从内容上判断,这是鲁迅致林语堂的一封信.值得注意的是,信纸右上角有横竖两枚淡淡的*章,北平荣宝斋藏,交付、编号、书名等一应俱全,只是没有具体内容.右下角是“福建省厦门大学周缄”,为印刷体,正楷,粗体,字迹若隐若现依稀可辨.直排“六月廿夜”,下面盖有一方常见的仿汉篆体白文的“鲁迅”钤印,朱红的印泥在白纸黑字中格外养眼.

问及信札来源,Z先生说是近期从北京一位藏家手中转得,同时还有其他两件现代名人信札.据他推测这件鲁迅信札早年由荣宝斋装裱*后,“”动荡年代无意流失民间.“但东西是真的,当地老师傅也看过.”Z先生自信满满.

藏家转让鲁迅信札?信息年代还有如此大方不谙行情的藏家?笔者疑窦顿生,期待中的喜悦逐渐冲淡了.传奇的故事毕竟不能代替事实的真相,验明真身,终究还是要让信札自己说话.

由表入里,笔者首先关注那方养眼的“鲁迅”钤印,也就是俗称的“盖印章”.钤印是传统书画作品的通用做法.一般书法作品落款完成后,盖上印章算是整体创作完成,意义在于表明所属者对加盖印章之物的拥有权、使用权或认可.鲁迅赠送朋友的书法多数确也沿袭旧例,但在日常通信中没有见过,原因很简单,书信表述笔随心意,没有必要请对方慎重其事妥为保管.凭空多出这么一方印章,极有可能是画蛇添足以博眼球.

细观钤印刻制粗糙,与鲁迅常用名家所刻印章大相径庭.鲁迅日记1931年6月7日载:同三弟往西泠社买石章二,托吴德元、顾寿伯各刻其一,共用泉四元五角.这枚仿汉篆体白文“鲁迅”名章,印文圆转大方,篆势舒展,气势厚朴(见图).与Z先生鲁迅信札中的“鲁迅”用章不能相提并论.

再看这张“御用”信笺,同样让人困惑.鲁迅在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在厦门大学执教不假,如用“福建省厦门大学用笺”倒还有几分可信度,“周缄”则太个性化了,无疑弄巧成拙.另外,让人惊叹信札保存如此之好,几乎没有岁月沉淀的变化,而要精确验证只有借助专用仪器了.据说在特种放大镜下对纸张纤维进行识别,如系机器印刷就会呈现马赛克状斑块.

由于人的书写习惯具有特定性和稳定性,并在笔迹中得到反映,笔迹鉴定也是手稿真伪的有效途径.查阅鲁迅曾经写过的一些书信手稿,总体感觉这件信札的字体非常接近,但仔细比对揣摩,仍见细微的差别.本人姓名和家属姓名可以说是一个人用得最多的汉字.以周树人的“人”、鲁迅的“迅”和朱安的“安”三字为例.“人”字在信札中先后出现4次,一撇一捺,运笔起落照抄照搬几乎一模一样,而且捺画偏长,收笔与起笔高低落差明显,字有形却乏力,就像一个无精打采安于现状的人走到哪里都是一样.鲁迅的“人”结字圆融浑厚,撇捺伸展恰到好处,并且用笔沉雄质朴,谨严中求疏朗,洒脱中见法度,所谓书如其人,这是一个理性平和稳重儒雅的人.“迅”字多见于鲁迅的落款签名,笔者分析了多处鲁迅手稿,最大的体会就是简约之美,笔画短促有力,字形宽博萧疏,既没有多余的线条,也没有令人炫目的草法的缠绕、连带,即如他的做文章“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让人一望便知,起笔高峰坠石更如奇峰突兀,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而Z先生信札中的“迅”笔力软弱,起始就有回锋,字心笔画缠绕繁复,形似而神异,同信中其他字体基本就是一个模式.

“安”是这件信札正文的收尾字,按照常理推断,作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成文后臂力失散,手腕酸痛,结尾就会略显疲惫“随遇而安”,极有可能导致字体结构失衡,用墨多少失守,此时书家“作”的成分反而消解,本来面目暴露无遗.事实正是如此,“安”字重心前倾显失平衡,上下部首粘连,着墨变化不大.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此女打开双臂扑将过来,显得热情有余,矜持不足.对比1933年7月11日《鲁迅致母亲信》正文最后的“安”字,不仅笔画圆转流畅清雅脱俗,而且左右上下结构对称,尤其“女”字写得非常漂亮——在远方的家中,把母亲守候游子归来和游子祝愿母亲平安两种心情融会贯通,听任心腕之交应,把这个难写的汉字写得形神兼备,充分展示出鲁迅书法的魅力.

综上,基本可以推定Z先生这件鲁迅信札为赝品.询问转让,Z先生告诉笔者3件信札共花了1万多元.如此“诱人”的,不必查验实物,已经佐证赝品无疑.那么信件内容是否属实,原件又在哪里?笔者查阅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书信卷,果然在第12卷407页编号330620《致林语堂》中发现此信,文字内容完全一样,系1933年6月21日鲁迅写给林语堂的信件.又在《鲁迅全集》日记卷1933年6月20日后载有:得语堂信.6月21日开首载:上午复语堂信.相互验证确有其人其事.

林语堂当时正主编《论语》杂志,幽默、戏谑的小品文是这本杂志吸引读者的特色和亮点.林是鲁迅多年老友,便专函向鲁迅约稿.收信当天,鲁迅刚到万国殡仪馆参加被国民党特务的人士杨杏佛的入殓仪式,国难当头,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在这样恶劣的政治生态下,鲁迅哪有什么幽默谈笑的心情,他宁可放弃名利也决不随波逐流.这封信再次印证了鲁迅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情怀.据《鲁迅全集》注,“虫二”隐指风月,由“风月无边”变化而来,而“天王”指国民党当局.这些风趣不失诙谐的用词使这封不足200字的短信不失幽默,但正如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所言: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可见,鲁迅倡导的幽默和语堂式的幽默有着本质的区别.

让人欣慰的是,鲁迅写给林语堂的这封信札原件还在,并且早就回到鲁迅故乡绍兴.1953年4月12日,陶亢德向绍兴鲁迅纪念馆捐赠了鲁迅的4封书信,这封信正是其中之一.陶亢德是绍兴人,还是民国时期的编辑大家,曾与林语堂共事,编辑《论语》《宇宙风》等杂志.在西泠印社2011年10月出版《绍兴鲁迅纪念馆馆藏文物精品集》书信篇第76页,笔者见到其影印件.原件长25、宽16厘米,比A4纸还小,尽管也经过装裱,但纸张色泽散淡,受经历年代、保存条件及环境影响,整体变化并不一致,也有几经流转人为抚摸痕迹,这些正是手稿原件的自然印记.

原件与赝品对比,除笔迹相仿外,版式、文字位置包括标点符号几乎一模一样,然而细究原件落款无“鲁迅”钤印,“迅顿首”而非“鲁迅顿首”,“六月廿夜”的“六”字迹清楚,而赝品的“六”字下面的两点写成横笔,让人误以为是“二月廿夜”,等等,不一而足,赝品是一件高仿品无疑,制假者通过网络或者书籍等途径看过原件,然后请民间“高手”临摩,加上一些鲁迅元素、年份符号,转给并不识货的买家,类似名人信札可能在卖家手头还有,也许,不久又有“天外来客”到访.

再次想起鲁迅给青年写信的忠告:“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是必须得使人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别人看三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仅仅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不是太好的.”看了就认识加上写得好,这才是鉴定鲁迅信札真伪的要义.

总结,这是关于林语堂和信札和鲁迅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林语堂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林语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林语堂:用爱情的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
文/江徐在拼命讲浪漫的社会里,大家觉得婚前相爱更为新奇可喜 其实,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 最近重读苏东坡传,写到苏氏兄弟娶亲成家一节,林语堂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如上 既然.

林语堂拒收母鸡
1926年,林语堂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业余时间常写一些杂文,并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文友 其中,一个年轻人家境比较贫寒,但他思想深刻、文采出众,林语堂很欣赏他,常常给他生活上和文学上的帮助 有一次,林.

林语堂谈饮食方鸿儒
一生提倡“闲适哲学”和“享受生活”的林语堂先生,对我国饮食文化之所论不但机智幽默,且多有精辟、独到之见 中国人的善食好饮为世界所公认 林语堂先生说&ld.

幽默大师林语堂的故事
林语堂的烟斗林语堂有一具烟斗,手不离斗,方知生活的闲适 林语堂的烟斗有多种用途 第一,当然是吸烟 在烟斗的圆端放烟叶的地方却用来擦鼻子 圆端常是热的,因为烟叶常在燃烧 林语堂的鼻子常发油光 这温暖的烟.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