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兵马俑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兵马俑:见证文物外交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主题:兵马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31

兵马俑:见证文物外交,该文是关于兵马俑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跟兵马俑和见证文物外交和文物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兵马俑论文参考文献:

兵马俑论文参考文献 大国外交论文文物杂志物理学史论文

本刊记者 屈一平

近八 千名兵马俑组成完美的阵型,占地面积近3个足球场, 每个兵马俑皆手工制作, 跨越2200年历史, 出现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利物浦博物馆, 数十万英国人被眼前的庞大壮观气势震撼!

距离上一次英国人近距离接触兵马俑, 要追溯到11年前——2007年中国兵马俑在大英博物馆, 这一时隔11年的再度展出在英国掀起了热潮.

2018年2月8日, “秦始皇与兵马俑” 展在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旗下世界博物馆正式开幕. 特蕾莎·梅首相在贺信中表示: “很高兴看到兵马俑能够在利物浦这个伟大的城市展出, 这个展览展示了 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是英中两国和两国人民持久友谊的美好象征. ”

“可以说成功开启了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兵马俑展览热潮. ” ——孔达, 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 亲眼见证了兵马俑五次到英国展出, 她告诉《人民周刊》 记者.

秦兵马俑于1974年破土而出, 两年后——当时兵马俑博物馆还未建成——兵马俑就跟随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 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进行了首次展出.

近半个世纪的兵马俑国外展览,见证了中国文物外交, 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如何利用文物展览,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兵马俑依然在路上.

“进军” 利物浦世界博物馆

相隔11年后, 再度登陆英国的兵马俑选择了一个让人有点略微意外的地方展出: 利物浦世界博物馆(Liverpool World Museum) .

梅首相在贺信给出答案: 利物浦与中国历史渊源深厚, 这里拥有欧洲历史最为悠久的华人社区, 他们为增进英国民众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作出了巨大贡献. ” 而梅首相更高度评价此次展览是英中关系 “黄金时代” 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地点的选择, 英国文化界一直在讨论伦敦与其他地区的文化资源分布问题. ” 孔达向记者分析, 在伦敦之外举办兵马俑展览, 对于伦敦之外地区博物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如果说伦敦的博物馆更容易吸引国际游客, 那么以利物浦博物馆为代表的大城市之外的一些博物馆则更加注重对当地和本国观众的教育与服务. 这对普及兵马俑、 秦文化也更有意义.

令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没有想到的是, 竟然预售票阶段, 就已经卖出了总额超过100万英镑的门票!

本次展览囊括180件来自中国东周至两汉时代的珍贵文物, 包括陶器、 青铜器、 金银器和玉器等. 在120件形态各异的兵马俑中, 一大半都从未在英国展出过.

“兵马俑们‘就像活过来了一样’ ” 一位观展的英国女士回忆自己多年在中国参观过兵马俑, 现在再次看到它们, 还是一样的激动.

一位利物浦居住已经超过40年的中国女士则表示, 就是为了兵马俑,她才第一次走进了利物浦世界博物馆大约有45万人参加了此次展览,该展有超过10万张票被学校团体预订, 使其成为博物馆最成功的预售.

从2016年开始至今, 中英双方历时3年精心筹划、 准备, 一次漂洋过海的文物展览背后, 有着不为人知中英两国的辛劳.

孔达向记者透露, 国际展览的策划与实施, 一般是由一方提出展览意向,双方进行协商, 确定展品清单, 以及展览主题和呈现方式. 然后围绕展览相关事宜展开谈判, 包括最终展品清单、展期、 保险、 运输、 安保等相关事宜,签订展览合同. 之后进行展品运输、 布展, 开幕式后就是展厅的日常开放、 管理, 最终撤展并将展品安全运回国内.

“兵马俑不可能是展览的全部” , 孔达说, 国家对出境展览中的兵马俑数量有限制, 必须把兵马俑放在一定的展览故事主线之中. 秦文化历史较短, 展览主题创新难度大. 另外,兵马俑展览, 对于文物安全有很高的要求, 包括运输条件、 展厅环境和安保设施等. 一般中小型博物馆可能很难满足展出条件.

见证 “文物外交”

“要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 , 主席2015年9月在参观美国塔科马市林肯中学时候说, 陕西文物展览作为中国外交的 “国家名片” , 改革开放以来承担数不清的文化交流重任.外展最多的明星文物首推 “兵马俑” ,早已成为世界品牌, 蜚声海外.

秦兵马俑, 见证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文物外交, 还要从1976年说起.

1976年, 就在秦兵马俑出土后仅两年, 就随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 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进行了首次展出. 当时虽只送去了一件陶俑,但立刻就引起舆论轰动, 许多外国人第一次见到如此高大的秦俑. 40多年来, 秦始皇兵马俑已在美国多个州展出过, 每隔几年就举行一次, 仅在2017年就在美国举行了4次展出, 所到之处, 盛况空前, 观者如潮.

而半个世纪以来, 各国政要也纷纷飞抵西安, 一睹兵马俑风采.

1976年5月14日, 新加坡前总统是首位参观兵马俑的外国领导人. 参观结束后, 题字留言:“这一伟大的历史文物, 寓意着伟大的未来. ”

自1979年以来, 已有2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过中国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兵马俑第一次在英国展出是在1985年, 当时只有少量的兵马俑和文物在爱丁堡的城市艺术中心(City Art Centre) 展出.

“博物馆和文化展览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 “文物外交” 以来, 文物展览就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 孔达认为,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 , 国家大力推动对外交流展览, 博物馆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

而就在2017年12月22日, 国家文物局召开2017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外事联络司) 主任解冰透露, 2017年, 文物援外成为文化外交工作的新亮点.

讲好中国故事

利物浦国家博物馆为了此次更好地展示兵马俑, 还特意邀请到了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亚洲部负责人林政升博士 ( Dr. James Lin ) 作为策展人之一.

林政升说: “我们从秦始皇的祖先开始讲起, 向公众解释秦代为什么会从一个边远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大帝国. 整个展览贯穿了春秋时期、 秦代统一天下和汉代3个时期. ”

实际上, 英国对兵马俑的展览并没有止步于向观众展现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而是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向观众系统讲解了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 审美以及给当代中国留下的文化印记, 有助于参观者理解中国历史对现代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随着中国文物援交的发展, 类似兵马俑一类的出国展览, 在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提出了巨大挑战.

孔达告诉记者, 如何利用文物展览, 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掌握展览话语权, 用当地观众能理解的展览语言讲述中国文化的精彩故事, 这对博物馆和文物工作者是巨大的挑战.

她建议, 如何透过兵马俑这一文化符号, 更好地展现秦汉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多样面貌, 这也是今后兵马俑展览需要努力的方向. “英国博物馆在选择讲故事的角度以及讲故事的能力方面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另一方面, 我们也看到, 英国博物馆在国际展览运作方面, 从展览概念形成之初, 专业展览策划团队、 媒体公关团队、 教育活动及拓展服务团队等各个相关团队, 就紧密合作, 甚至是相关政府部门, 包括外交部门、国际商业部门等也会提供必要支持.这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展览的完整呈现和传播效果.

上文汇总,这篇文章为关于对写作兵马俑和见证文物外交和文物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兵马俑本科毕业论文兵马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王海容:见证晚年外交活动
2017年9月9日,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王海容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9岁 她是新中国外交部第一位女副部长,见证了晚年的外交活动 烈士之后王海容,1938年9月出生于长沙 其祖父王季范是的表兄,其父王德.

老华侨郭丽丝:见证祖国从灰白到斑斓
文·图◎ 京根儿沾上油墨的一双手,重重地在“永不回来承诺书(印尼政府签发)”的文件上留下了印记,当手从纸上慢慢离开的时候,刚刚高中毕业的郭丽丝脑中还在萦绕着对于祖.

变迁:见证近现代中国历史
马鸿逵为“防共”而“发明”中国近现代的,最早出现于民国时期的宁夏省,与马鸿逵有密切关系 1 933年马鸿逵正式就任宁夏省政府主席一职,不久,红军长征到达.

强国之路往郎平:见证体育事业40年
口述史主人公郎平,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教练员,现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兼任中国排协副主席 在中国,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40 年的光阴写下一个传奇——中国体育冠军数不胜数,但郎平.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