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高等教育类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和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多维度分析(2019年第1期;原刊2019年第4期)有关论文怎么写

主题:高等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4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多维度分析(2019年第1期;原刊2019年第4期),本文是高等教育类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和维度和多维度分析和高等教育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高等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期刊高等教育论文论文背景高等教育法规论文

摘 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教育公平中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本文考察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城乡、阶层、地区、性别这四个维度上的整体表现,选取同一数据库中的数据,运用卡方检验对比四个维度下所抽样的实际样本数与理论样本数之间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四个维度的公平指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依然存在、阶层差异十分突出、地区差异较为明显、性别差异趋于缓和;从整体上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性别差异进展明显,目前主要问题集中在阶层差异上.

关键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多维度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649.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610( 2011) 04 - 0057 -06

新世纪1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规模上的急剧扩张.在国家政策《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我国于2002年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目标,比原计划提前八年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确为广大适龄青年提供了更多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机会,然而这种机会是否也如数量一样真正扩展到了“大众化”水平?在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有何新的变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城乡、地区、阶层、性别等维度上的差异是否有所缩小?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相关文献综述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作为教育公平中的重要内容一直为学术界所密切关注.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对此问题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入学机会均等之关系的探讨上,且研究结论也基本一致,即大多数研究结论都认为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背景下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仍然存在,并主要表现在城乡、阶层、地区、性别和民族等方面.

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方面,无论是从全国高考工作报名、录取实际汇总数据的初步统计,以及对此数据的进一步深入分析.21,还是通过对某些地区高校的实证调查分析,抑或是以全国性大型抽样调查数据所做的分析,均说明了高校扩招以来城乡差异总体上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但差异仍然客观存在,并集中表现在高等教育的机会的质量和具体结构上,尤其是来自农村的考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不利状况更为突出.

高等教育机会的阶层差异也是研究者们颇为关注的方面,此方面的研究基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从分析高校在校生的社会阶层背景人手,通过或局部地区或全国范围高校的抽样数据,以辈出率为衡量与分析的指标,对来自各社会阶层的学生在各种类型高校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大都认为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在拥有多少以及拥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机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总体上社会中上阶层子女拥有比下层子女更多的入学机会,各阶层子女在不同类型高校中的入学机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各阶层子女在不同科类中的入学机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看,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程度一直处于收敛的状态,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幅扩张,人学机会逐渐下移并已经惠及工农阶层子女,但无论哪个时期,高校层次越高,入学机会不均等化程度越大.另一类是运用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对更为广泛人群的教育情况进行研究,此种研究年龄跨度较大,可以反映出一定年限内教育机会分配的演变情况.如刘精明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抽样框,运用事件史的Cox比例风险模型技术对18 -69岁城镇居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以来高教领域中的教育不平等在总体上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但内涵于高教领域的社会阶层差异仍然十分明显;在地位取向明确的本科教育中,高校扩招导致优势阶层较大程度地扩大了他们的相对优势,而生存取向明确的成人高教领域的机会扩大,则使下层社会群体获得了更多的益处.

与城乡和阶层相比,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的研究文献较少,但大多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我国东中西部在入学机会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有研究者将东西部的高校招生计划、高等教育资源丰盛度、实际入学情况进行对比,指出东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相对于中西部学生,东部地区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学生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大受益者,也有研究则在肯定东部地区学生占有比其他地区学生更高的入学机会的前提下,认为处于中部地区的学生享有的入学机会最少,他们在入学机会方面处于最不利的地位.

在性别方面的研究文献虽比较少且在研究结论上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有研究者指出,2004普通高校在校生中本专科学生比例未达到女性在人口中的自然比例,女性依然在入学机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但也有学者通过大型抽样数据说明男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依然存在差异,但并不突出].

虽然关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文献相当丰富,但是其中不少研究年限较早,较多文章仅从一两个维度进行考察,无法令人把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多维度的整体风貌.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大众化背景,选取城乡、阶层、地区和性别这四个维度为切入点,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这四个维度上的新进发展和差异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从整体上把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情况,从而加深人们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现状及进展的认识与了解.

一、研究设计与样本 (一)研究设计 为考察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城乡、阶层、地区、性别这四个维度上的整体表现,本研究在设计上选取同一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展开对比分析,以保证各维度间的可比性;在具体方法上,采用卡方检验(X2,检验)来对比四个维度下所抽样的实际样本数与理论样本数之间的差异是否达到显著性水平.疋2检验方法处理的是一个及一个以上因素的两项或多项分类的实际观察频数与理论频数分布是否相一致的问题,即有无显著差异的问题.其基本公式为:X2等于∑(A -E)2/E.其中,A为实际次数或人数,E为理论次数或人数.同时,本研究设立公平指数概念用于各维度及各类别之间的比较,公平指数等于实际样本数与理论样本数之间的比值,基本公式为:Ie等于A/E,若公平指数等于1,表明实际样本数等于理论样本数,若公平指数大于1,表明实际样本数超过了理论样本数,若公平指数小于1,说明实际样本数未达到理论上应该达到的数值.

(二)样本

本研究的实际样本数据取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中对2007级大一新生的抽样调查数据.理论样本数中的性别、地区、城乡(家庭所在地类型)数据是根据这三个维度不同水平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乘以2007级大一新生的抽样总数而得出.这三个维度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理论样本数中的阶层理论样本数是根据陆学艺新近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对各阶层比重的最新规定乘以2007级大一新生的抽样总数而得出.

本研究的实际样本引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中对2007级大一新生的抽样调查数据.该调查共涉及了全国31个省市的175所高校及独立学院,共发放问卷55595份,回收48143份,其中有效问卷47170份,问卷回收率约为86. 60%,所发问卷总有效率约为84. 85%.调查问卷的内容涵盖大学新人学学生信息的几乎所有方面,如背景资料中的性别、年龄、民族、参加高考省份、家庭所在地类型、父母教育程度及工作类型等.本研究主要选取学生背景资料中的相关方面,利用SPSS16.0和EXCEI2003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城乡差异

根据我国对城乡概念的划分,此次调查学生的家庭所在地类型也以此为依据,分为城镇和乡村两大类.具体人数及比例见表1.

表1中全国人口百分比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根据2006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理论样本数是实际样本总数乘以全国人口百分比所得出的数值,意即按照全国人口百分比,在本次研究数据库中抽样的城乡实际样本总数44704名学生中,理论上应该有20090名大学生来自农村,有24614名大学生来自城镇.

根据公式X2等于∑(A -E)2/E,检验城乡学生在入学比例上是否有显著差异.经查得P值<0. 005.差异非常显著.可见城镇和乡村学生在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具有很大差异.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数55. 06%,按这一比例,高校中农村学生数占全体学生数的比重也应接近55. 06%.但在2007年的高校抽样调查中所占比例仅为45. 4%.乡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远低于城镇学生.这与以往大多数类似的研究结果相同.

(二)阶层差异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公布的对2007级大一新生抽样调查数据中学生家庭所属阶层的实际样本数及比例分别见表2中的第二栏和第三栏,理论样本数按照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中公布的中国各个阶层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乘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中对2007级大一新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实际样本数的总和42698人得出.

根据公式X2等于∑(A -E)2/E,检验来自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在入学比例上是否有显著差异.x2等于( 3652 -982) 2/982+(2517 -1110) 2/1110+(1942 - 555) /555+ (4287 - 2690) /2690+(1990 - 2989) /2989+ (2392 - 4056) /4056+( 4966 - 4312) /4312+(7353 - 6278) /6278+(10986 - 17207) /17207+ (2613 - 2519) /2519等于17009. 82.查df 等于10 -1的x2对应的P值,P值小于0. 005,表明来自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在入学机会上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难发现,处于十大阶层上层家庭的子女入学比例远远高于其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而来自社会下层家庭子女的入学比例则远远低于其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如表2中,国家行政领导干部在全国人口中仅占2. 3%,但实际上,从2007年的新生调查中,来自该阶层家庭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8. 5%,实际样本数远高于理论样本数;反之,在全国人口中占40.3%的农民阶层,在2007年的调查样本中仅有25. 7%的学生来自该阶层,实际样本数远低于理论样本数.从表2可知,学生实际入学比例远大于理论比例的阶层有:国家行政领导干部、经理人员、私营业主、专业技术人员;而子女实际入学比例远低于理论比例的阶层有:个体户、农民.由此可见,掌握社会资源较多的上层社会子女拥有比下层社会特别是农民阶层子女更多的入学机会.这与大多数的研究结论相符合.

(三)地区差异

东、中、西部的划分是根据国家政策上的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占全国总人口的38. 9%;西部地区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占全国总人口的28. 2%;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个省、自治区,承载全国32. 9%的人口.

根据公式X2等于∑(A -E)2/E,求出其卡方值,可检验东中西部学生在入学比例上是否有显著.即X2等于( 19835—17883)2/17883+(13026 -15129)2/15129+ (13082—12932)2/12932等于507. 13.查df等于3 -1的x2值所对应的P值,得P值<0. 005.差异非常显著.从表3新生实际占全部抽样调查学生的比例和根据东中西部人口比例得出的理论比例对比来看,主要的差异来源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新生的比例,西部地区的比例与理论比例几乎持平.在抽样调查的学校中,东部学生的入学比例远远大于其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说明东部学生入学率高.而中部学生入学比率则远远低于其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东部中部差距巨大.东部地区学生拥有更高的入学机会,中部地区的学生入学机会最少.这与亓学太的研究结论相同.

(四)性别差异

按照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公布的男女比例,将某一性别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此次抽样调查的实际样本数,得出该性别的理论样本数.根据公式X2等于∑(A_E)2/E,检验男女生在入学人数比例上有无显著性差异.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 等于0. 000).男女生在入学比例人数上有显著差异.女生人数显著多于男生.这与大多数之前的研究有所不同.因为大多数认为女性入学率显著低于男性的研究是基于较早的数据,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国家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视,社会舆论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鼓励,家庭经济的发展,以及青年女性自身对于教育需求的觉醒,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近几年女性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的增高.因此,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有产生的必然性.这是一种令人感到欣慰的迹象,因为这说明在性别这个维度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较为均等.

(五)各维度间的比较

将四个维度中各类别的实际样本数除以理论样本数,或者以调查所占百分比除以全国人口百分比,得出公平指数(见表5).公平指数越接近1表示越公平,也即实际值与理论值越接近.反之,越远离1越不公平,又分为两种情形:低于1表示实际值低于理论值,入学机会越低;高于1表明实际值越高于理论值,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越高.

由表5可知,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四个维度中,公平指数与1差距最大的均在阶层维度中,其次依次是城乡维度和地区维度,性别维度最接近1.表明,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各维度中,各阶层之间差异最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最不公平;其次体现在城乡差异上;再次表现在地区差异方面;性别差异最小,男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本研究考察的四个维度中最为均衡.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中对2007年入学新生共计47170份问卷调查的数据为研究样本,从城乡、阶层、地区和性别四个维度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行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依然存在.占全国55%的乡村人口在2007年的高校新生抽样调查中仅占45%的比例,相反,占全国45%的城镇人口在2007年的新生中却占55%的比例,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远低于城镇学生.

第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异十分明显.国家行政领导干部,经理人员、私营业主、专业技术人员等的子女比社会较低阶层如个体户、农民等拥有较高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第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仍然显著.本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的比例与理论比例几乎持平.东部地区学生拥有更高的入学机会,中部地区的学生入学机会最少.

第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趋于缓和.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实际值超过了理论值.

第五,从整体上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在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方面,目前的主要问题集中在阶层差异和城乡差异上.

即便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仍然表现为一种需通过竞争才能够获得的稀缺性资源.在这一阶段,能否获得这一资源,在理论上取决于参与竞争的个人的能力,但在现实中,往往与其能力背后的社会背景有关,其中,是否占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对入学机会的获得颇有关联.本文的研究表明,学生所属社会阶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有相当的影响,那些拥有丰富社会资源诸如权力和金钱等优势阶层的子女比那些社会资源相对匮乏阶层的子女拥有更多的入学机会,城乡和地区只不过是阶层差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在此意义上,性别的因素也为阶层因素所裹挟与涵盖.因此,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现教育机会在各阶层上的公平分布,解决了在阶层分配上的公平问题,也就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目标.口

上文汇总:这篇文章为大学硕士与高等教育本科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维度和多维度分析和高等教育方面论文范文.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西部旅游的新
“一带一路”战略给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规划了美好蓝图,更是为西部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 “一带一路”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景观优化
随着全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以及乡村旅游的火热开展,乡村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景观正面临着因不当开发建设而衰退的情况,暴露出景观开发建造过于随意,景观布局不协调的问题 本文通.

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制改革路径
科学的教育评价体制是推动我国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高……教育的发展路径 我国有很多学者对高……教育的评价体制进行过研究,有专家认为,高……教育评价体制在学校全面实现教育实践目标、教育实践.

冬奥会背景下我国大众滑雪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调查访问法……研究方法,从备战2022年冬奥会入手,以冬奥会背景下我国滑雪运动发展现状和大众参与情况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冬奥会;大众滑雪;发展对.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