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文化遗产相关论文如何写 跟傣族文化遗产简述方面论文如何写

主题:文化遗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1

傣族文化遗产简述,本文是关于文化遗产毕业论文提纲范文跟文化遗产和傣族和简述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文化遗产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遗产论文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文/ 云南民族中学 罗英

傣族是云南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直到今天,仍有许多民族文化遗产熠熠生辉.

物质文化遗产

在众多傣族物质文化遗产中,曼飞龙塔和傣锦最具代表性.

曼飞龙塔 傣族地区留存着的众多古建筑中,佛塔是数量最多、类型最为丰富的建筑形式,堪称是塔的王国,几乎是“有寨就有塔”,最具特色的当数曼飞龙塔.

曼飞龙塔位于景洪市大勐龙乡曼飞龙村后山上,是由一个居中的大主塔和八个呈八瓣莲花形拱卫主塔的小塔构成的一组极具气势的大群塔.据西双版纳傣文贝叶经记载,此塔始建于傣历五六六年 ( 公元 1204年 ),后经历代重修.据传,此塔是由印度的僧人设计,由缅甸高僧叭阿索、勐笼高僧祜巴南批和头人先叫布勐等人主持建造的.1988 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曼飞龙塔属金刚宝座式塔群.塔座为圆形,基座高 3.9 米,直径 14.25 米,中心主塔高 16.29 米,四方四维砌出八角, 内含8个佛龛, 龛作圆券门, 内供佛像,佛龛上有莲花形装饰.佛龛后都各建有一座 8.1 米高的小塔,共计 8 座.

曼飞龙塔在当地及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建造此塔,是因为在曼飞龙塔正南向的佛龛下的一块原生岩石上,留有一人的裸足印,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足印,于是便建塔进行顶礼膜拜.

曼飞龙塔既吸收了中原与东南亚建筑文化的精华,又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是我国多民族建筑艺术园圃中的一株格外夺目的奇葩.

傣锦 傣族用丝、棉等原料织成的手工纺织品.

根据考证,傣族的纺织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东汉以后,傣族的手工业已很发达,到了元明时期,傣族的织锦工艺更为精湛,甚至出现了专为宫廷和贵族织锦的手工业者. 其中以德宏傣族地区的 “干崖布” 、明洪武年间的西双版纳傣族的“丝幔帐”及“绒棉”最具代表性.

傣锦的纹样种类繁多, 根据表现对象(即原型依据)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表现自然物类的象生形纹样,包括植物纹样 ( 如刺花、芭蕉花、八角花等 )、动物纹样 ( 如象脚纹、孔雀纹、蚯蚓纹等 )、天体纹样 ( 常见的有日纹、月纹、星纹等 );二是表现傣族的生产、生活及其宗教信仰的纹样,如绕线板纹、梭子纹、奘房、佛塔、净水瓶等;三是装饰纹,即指那些纯粹从装饰效果出发设计的,无特定意义的点、线、块、格、圆、角构成的符纹图形及其变化的图形,如齿纹、弯串纹、团纹、连接纹、角纹、线格纹等.

傣锦常用于衣料、 筒裙、 被面、 床单、 挂包、 赕佛上.其构图简洁,设色大胆 , 保持了其浓郁的生活化和直接而淳朴的意境.多用深红、桃红、紫黑、墨绿、橘黄、柠檬黄等颜色,锦面色调活泼鲜丽,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西南边陲热带雨林特色.

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傣族众多的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有傣族文学的继承、传播和创新者之称的“赞哈”.“赞哈”是西双版纳一带演唱说唱音乐的民间歌手.在傣语中, “赞”是“能手”、“匠人”的意思,“哈”是“歌唱”之意,故“赞哈”是指歌手.“赞哈”是不脱离生产劳动的半职业性的歌手,他们极受老百姓的爱戴和尊重,与傣族的生活有很密切的联系,民间很多重大的活动,如逢年过节、盖新房、婚嫁、祭幡、升和尚等,都要邀请“赞哈”演唱.正如傣族民间谚语所说: “没有赞哈, 就像菜里没有盐巴,生活里没有糯米一样.”

“赞哈”所演唱的内容往往有一定的针对性,题材十分丰富,大抵可分为古代神话史诗,宗教故事,文学唱本,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训世箴言、寓言故事,天文地理、历法算术、字母来历等的唱词以及祝词、贺词、颂词等.“赞哈”演唱时使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是筚 ( 簧管乐器,似巴乌 ) 或西玎 ( 弓弦乐器,似二胡 )等.“赞哈”的演唱有固定的腔调,旋律和语言结合十分紧密,称“赞哈调”,具有吟诵性、宣叙性的特点.

“赞哈”产生的年代,在历史文献中没有可靠的记载,但从傣族的有关传说和其他有关资料来考证,应是6—8世纪. 这是傣族社会发展的一个划时代时期:产生了阶级,进入了农奴制,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地区,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物质财富也相对丰富多了.这样,西双版纳地区具备了产生“赞哈”的社会条件.同时,这也是傣族文学出现新面貌的时期,傣族的许多叙事长诗和民间故事, 都是在这以后产生和定型的.“赞哈”的产生对傣族文学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于傣族长篇叙事诗的产生、传播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记忆遗产

傣族的文化成果大多记录在贝叶经和用老傣文所写的纸质文献资料中.傣文文献的书写材质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别,西双版纳傣文文献大都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叶上的,而其他傣族地区则都是用当地制造的构树皮或绵纸记录.因贝叶经过水煮等特殊工艺的处理,可以防水、防虫、防变形,经久耐用,故贝叶经可以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傣文文献的分类法,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按材质样式分类,二是按学科角度分类.

按材质样式,傣文文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叶质形的贝叶经,傣语称“坦兰”,是傣文文献中最普遍的一类, 因其数量众多被誉为 “别闷戏版康” (八万四千部);另一类是纸质形的傣文文献, 傣语称 “薄噶腊沙” ,用蕨笔蘸墨在绵纸上书写而成.

老傣文文献的内容非常广泛,按总体涉及的学科角度,大略可分为哲学历史类 ( 如《论傣族诗歌》《加都沙罗》等 )、法律法规类 ( 如《芒莱法典》《领主法律大典》等 )、佛教经典类 ( 如《三藏经》《尼滩龙》等 )、文学艺术类 ( 如《布桑改和雅桑改》 《厘奉》等 )、语言文字类 ( 如《波腊纳坦》《木腊沙刹钠革》等 )、天文历法类 ( 如《巴嘎等》《呼啦》等 )、医药医理类( 如《档哈雅》等 )、政治经济类 ( 如《泐史》等 )、农田水利类 ( 如《宣慰田、头人田及收租清册》等 ).

总结:上文是大学硕士与文化遗产本科文化遗产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文化遗产和傣族和简述方面论文范文.

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其经验基于深圳的实证
【摘要】本文分析了深圳在非遗发掘保护、传承和研究三方面取得的成效及深圳非遗保护的两大创新举措——“非地非遗”“非遗文创”,认为非.

关于对永顺县双凤村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的现状调查
【摘 要】湘西永顺县灵溪镇双凤村位于永顺县城西南方向九龙山之巅的一处凹地,至今完整保留着古老原始的土家族民风民俗,是中国土家族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再现和缩影 在建国后50年代的民族识别中,国务院特派民族学.

人文生态视野下的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摘 要】非遗作为人类宝贵的资源财富,其艰难的处境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如今仍有许多民间珍贵的非遗亟待抢救性保护 中国非遗保护与研究工作已进展十几载,高校作为传承文化、思想创新的重要载体,在非遗保.

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摘 要】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转化和应用,具体表现为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渠道;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限制;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充分挖.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