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可行性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和关于构建养老时间银行可行性的探析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主题:可行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4

关于构建养老时间银行可行性的探析,本文是可行性方面有关论文范本跟时间银行和可行性和养老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可行性论文参考文献:

可行性论文参考文献 养老保险论文自考毕业论文申请时间自考论文答辩时间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杨宝华 韩辰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

上海是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上海市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倡导“积极老龄化”.而“养老时间银行”所倡导的公益互助养老,与该生活理念高度契合,可以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养”.

“时间银行”这一概念是20 世纪80 年代初由美国人埃德加·卡恩提出的,在时间银行制度下,会员通过为他人提供服务来储蓄时间,当自己需要帮助时,再从“银行”提取时间以获取他人服务.

一、上海推进养老时间银行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 养老服务需求大幅增长,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

1.养老服务需求总量和需求内容日益增加上海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和80 岁以上的高龄人口逐年递增,2015 年末上海户籍人口总数1442.97 万,其中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435.95 万,占比为30.21%;80 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年人口78.05 万,占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17.90%.快速膨胀的老年人口规模催生了旺盛的养老服务需求.

此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改善,上海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个性化,除生活照料外,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2.老年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

(1)上海市老年人口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基本养老金

2016 年下半年,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2013 名60 岁至79 岁的上海老年人的收入与消费情况进行了一项调研,9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收入来源为退休养老金,投资性收益、子女赡养金、劳务性收入和社会救助金等来源渠道均较少.

这与此前学者的调研结论(殷志刚、周海旺,《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发展报告1998—2013》,2014)基本一致,即上海市老年人口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基本养老金,占比高达90%以上.换言之,上海老年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高低主要取决于基本养老金水平.

(2)基本养老金不足同期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半

通过数据整理与计算,我们发现上海市参保离休、退休、离职人员人均养老金在2000—2015 年间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高达10%,然而基本养老金的整体水平却并不高,2015 年的人均基本养老金为每月3324 元.此外,从基本养老金的同期职工平均工资替代率来看,2000—2015 年间,该指标呈现先降后升的走势,2004—2012 年连续9 年低于50%,即退休人员的平均基本养老金还不到同期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半,自2013 年以来,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上升较快,但也尚未达到2000年的历史水平(见图1).

离退休人口基本养老金月收入约3000元左右的统计结果,与2016 年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再次相互印证,2013 名60 岁至79 岁的上海老年人中,1038名被访问者表示个人月收入在3000~4000元,占比高达51.5%.

(3)超过六成老年人月支出低于2000元

上海市消保委的调研数据显示,23.5%的老年人表示最近一个月的支出在1000 元以内,39.8%的老年人表示最近一个月的支出在2000 元以内,21.6%的老年人表示最近一个月的支出在2001 元到3000 元,10.8%的老年人表示最近一个月的支出在3001 元到4000 元,4.3%的老年人表示最近一个月的支出在4000 元以上.

每月3000 多元的基本养老金在老年人口收入结构中占比高达90%以上,超过60%的人月基本消费为1000~2000 元,显而易见,这样的收入与支出状况使得上海老年人口的有偿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

(二) 上海公共养老服务供给有限,社会化服务水平较高

目前,上海市场上的公共养老服务和医疗养老服务供给都十分有限,虽然有政府管控,水平不高,但由于承载能力有限,很多老人等待期很长,甚至失去机会.

从公共养老服务供给存量上来看,截至2015 年末,上海共有养老机构699 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355 家,民办养老机构344 家),养老床位共12.6 万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6.8 万张,入住老年人中失能老人数量占70% 以上,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5.8 万张),养老床位占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仅为2.9%,正如上海的“9073”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所显示的,供给端的数量限制,使得只有3%的老年人口有可能实现机构养老.

从公共养老服务供给的增量来看,2010年到2015 年,养老机构数量和床位数都在增加,但养老床位占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却在下降,这说明养老服务供给的增长速度落后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在公共医疗养老服务方面,老年护理院以及老年医院的数量屈指可数,2015 年老年护理院机构数仅为24 家,建筑面积43159 平方米,床位数6645 张,住院25105 人次;老年医院机构数仅4 家,住院5704 人次,家庭病床总数52731 张.相对于435.95 万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老年护理院和老年医院的规模非常小且发展不充分.

另外,虽然市场化运作的社会养老服务是公共养老服务的有益补充,但其水平普遍较高.以商业养老社区为例,目前国内有平安保险养老社区、泰康养老社区、新华保险养老社区、上海星堡中美合资养老社区等.以最早提出养老社区的泰康为例,该社区实行客户会员制,客户会员无年龄限制,本人55 岁以上,或家中有55 岁以上的老人均可申请入住.入住泰康养老社区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押金加月费.最低的一居室需缴纳20 万元入门费和100 万元押金,另付每月月费(不含餐)5000 元.该养老服务方式费用相当高,以一般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很难达到.第二种,购买入住社区对接的理财产品,可一次性、五年、十年、十五年缴,累计保费200 万元,客户将拥有第一种入住方式所需缴纳的入门费,并享受高端的理财收益.这种商业性养老社区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数量少,且针对的人群为支付能力较高的老年人.

(三)保障措施逐步实施,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仍存缺口

自2004 年起,上海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为生活自理困难且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服务补贴.至2015 年末,13 万名老年人经政府评估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补贴.

2013 年底,上海启动高龄老人医疗计划试点,对80 岁以上、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且经过评估达到相应等级的户籍老年人,试行居家医疗护理费用医保支付政策,自付比例为20%.对老年医疗护理需求评估等级为重度的老年人,年龄门槛放低至75周岁.

2017 年1 月1 日起,上海市开始在徐汇、普陀、金山三个区实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60 周岁及以上的享受职工养老保险退休人员或居民养老保险人员,本人自愿申请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经评估护理需求等级为二至六级的,可以由定点护理服务机构为其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参保人员在社区居家照护的护理服务费用,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90%,个人自负10%.参保人员在养老机构发生的长期护理保险费用,按在养老机构入住的天数报销,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85%,个人自负15%.

上述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保障措施,提升了部分人群的支付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获得一定范围内的养老服务保障.然而,由于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以及前文提到的供需失衡问题,导致整体养老支付能力缺口仍然存在.

二、上海养老时间银行的发展历程与共性问题

(一)上海养老时间银行的发展历程

1.上海市长宁区虹储小区的养老时间银行

1998 年,上海市长宁区虹储小区在上海首创了“时间银行”这一社会互助公益模式.该小区是当地一个比较大的居民小区,和一些新落成的小区不同的是,这里住着不少困难户,有的经济困难,有的家里劳务不足,还有的由于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家务.时间银行的推出受到了居民的热情欢迎与大力支持.次年,当时总共1002 户居民的小区里,拥有“时间”的“储户”就达到了757名,其中青年人占六成以上.

“储户”把参与服务的时间存到“时间银行”中,当储蓄满一定时间额度后,储户就可根据需要,凭卡取附带利息的时间,也就是居委提供的低偿或免费服务.居民认为,“(时间银行)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时间’变成社区内的通货,这样就可以实现互助行为的有效结算”.

然而到了2002 年,该时间银行最终由于“时间货币”的量化与认证、人员流动、兑换交易不活跃等原因而停摆.

2.虹口区晋阳居委会的“时间储存式为老服务模式”

1998 年,上海市虹口区晋阳居委会试点“时间储存式为老服务模式”,尝试组织低龄健康老人向高龄非健康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然后将其服务时间记录存档,等到服务者将来有需要时,再组织其他低龄健康老人向其提供同等时间的照料服务.

当时的上海经验得到了全国许多地区的效仿和学习.北京、太原和南京都曾派人赴沪取经.然而五年后的2003 年,晋阳居委的“爱心储蓄”由于服务时间记录与核算、志愿者的诚信、安全等问题而举步维艰.

3.老伙伴计划

“老伙伴计划”是市政协常委、人资环建委主任马伊里担任市民政局局长时推出的一项惠老措施.当初,她走访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时,发现一个“常青藤”的公益项目,立足于社区老人的非医疗健康干预.通过对低龄老人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由他们充当志愿者去为高龄老人进行干预,包括健康心态、关系处理、理财焦虑、生活习惯和应对疾病五大方面.

人是养老体系建设的关键,“常青藤”项目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模式,就养老体系的建设而言,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与补充.2012 年,“老伙伴计划”应运而生,由低龄老人定期为80 岁以上的高龄独居老人提供以互助关爱为主体的志愿服务.目前,“老伙伴计划”已在各个区县生根发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4.上海时间银行

上海时间银行依托唯创集团幸福9 号健康居家养老O2O 电子商务模式,提供“时间对等交换”互助服务,解决传统时间银行难以解决的问题,建立自助、互助养老长效机制.上海时间银行具有民生性、公益性、社会性,是一家以时间币为媒介的社区服务银行,以传统的时间银行为基础,通过技术手段、体系设计、运营模式创新,构建社区服务网络,以荣誉和利益双驱动,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时间银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在政府介入方面,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批复、区民政局作为牵头单位,交由上海时间银行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负责管理,并成立上海时间银行运营管理中心,负责统一管理,在上海各个社区设立服务分站.

(二)上海养老时间银行的共性问题

综合上海的养老时间银行发展现状,我们很容易发现,各个养老时间银行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第一,养老时间银行规模小,难以突破街道或者社区的范围;

第二,养老时间银行持续性差,有些时间银行创办初期运行情况良好,但往往好景不长,过一段时间后就难以为继,甚至销声匿迹;

第三,养老时间银行服务内容僵化,有些地方将养老时间银行简化为“老人结对”“电话问询”,每天循例问候,感情交流寡淡;

第四,时间货币职能失效,也有些地方将志愿者补贴异化为就业帮困补贴,招募一些本身就属弱势群体的人员充当志愿者,由于没有经过培训,加上本身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可能并不适合担任志愿者.

三、上海养老时间银行发展的瓶颈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养老时间银行规模小、持续性差、服务内容单一、时间货币职能失效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本课题从养老时间银行的重要参与者——时间银行“储户”的视角开展了实践调研.2016年10月至12月,本课题组对上海师范大学的在校学生和徐汇区的社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 份,深入了解人们对养老时间银行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意愿.通过对本次问卷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上海发展养老时间银行存在三大瓶颈.

(一)养老时间银行参与意愿瓶颈

尽管上海及其他城市的养老时间银行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公众对养老时间银行的认知仍然十分有限.在235 名受访者中有87.2%的人未听说过养老时间银行,46.8%的受访者不愿意成为养老时间银行的“储户”.这意味着推进养老时间银行发展的首要工作是概念普及与理念推广,只有当人们了解了养老时间银行的运作方式及其对自己、家人和社会的益处之后才有可能参与其中.

虽然目前阶段公众对养老时间银行还存在认知瓶颈,但是下列调研结果使得我们有信心突破公众对养老时间银行的认知瓶颈.

第一,在全部被访问者中,65.5%的被访问者考虑过自己的老年照护问题,84.3%考虑过父母的老年照护问题,这说明以何种方式为自己或父母提供养老服务已经成为当下人们十分关注的议题.以“通过时间货币实现代际养老互助”为主要特征的养老时间银行的运作模式并不难理解与认知,养老时间银行可以成为这些人为自己或者父母获取养老服务的备选渠道之一,相对而言,参与意愿也更高.

第二,在全部被访问者中,80.9%的被访问者参加过志愿者活动,另外志愿者活动经历有助于人们认知并参与养老时间银行.有志愿者经历的人群中愿意成为养老时间银行储户的比例为56.8%,远高于无志愿者经历的人群.

第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被访问者,尤其是本科层次的人群(主体为在校大学生)愿意成为养老时间银行“储户”的比例为65.5%,明显高于其他教育层次的人,这意味着在校大学生可以成为养老时间银行的重要生力军.上海市高校数量众多,大学生群体基数大,素质高,精力与体力充沛,可以为老年人提供高水平、多样化的服务,尤其是对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大有裨益.

(二)养老时间银行主办机构行政地位瓶颈

综观现有的多个养老时间银行雏形,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其他城市,主办与经办机构基本上都是街道、社区或者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养老时间银行规模较小,参与人数有限,无法在大范围内进行“通存通兑”,当“储户”搬离原有居住区域时,服务时间即作废.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养老时间银行实行权宜之计,允许以服务时间兑换生活物品或补助金,但这又违背了时间银行的设置初衷,无法实现养老服务的“代际传承”.

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在不愿意成为养老时间银行储户的人群中,38.2% 的受访者“对养老时间银行的经办主体缺乏信任”.因此,养老时间银行主办机构的行政地位较低、无法在社会公众中形成广泛的公信力,已经成为制约养老时间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三)养老时间银行的持续发展瓶颈

很多养老时间银行在发展初期运作良好,但时间一长,各种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如“储户”数量减少、服务时间的存储和使用记录不够完整和准确、提供助老服务过程中出现意外伤害或责任纠纷等,导致养老时间银行发展停滞,直至难以为继、销声匿迹.

养老时间银行能否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瓶颈因素,调研结果也显示,在不愿意成为养老时间银行储户的人群中,45.5%的受访者“对养老时间银行的持续经营存疑”.

四、政府机构与保险公司共建养老时间银行的建议

基于我国养老时间银行发展的现状、瓶颈制约因素与养老时间银行发展的国际经验,本文认为目前阶段,由政府机构和保险公司参与共建养老时间银行是解决各项问题的必要举措.

(一)清晰定位养老时间银行的职能,增强人们对养老时间银行的价值认知

政府机构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清晰定位养老时间银行的职能:

第一,养老时间银行是实现养老服务供需转换的“代际互助”组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志愿服务组织,养老时间银行的“储户”应突破志愿者的限定范畴.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当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进入老年阶段后,“4-2-1”家庭结构日趋普遍,经济能力、地理位置、思想观念等等众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单个家庭范围内的“我养你小,你养我老”的模式不再具有现实可行性.这也将令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方向从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转变为以专业化、人性化、产业化为特点的社会养老.

在养老时间银行的运作模式中,养老时间银行的“储户”在时间、精力和体力状况较好时“存储”服务时间,在年老体弱需要他人的养老服务时“支取”时间,“储户”储蓄的养老服务时间如果不需要自用,也可转赠他人.这种养老服务的供需代际接力赛打破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局限,“今天我为你服务,明天他为我服务”的理念也与传统意义上不求回报的志愿者服务有显著差别.

第二,养老时间银行主要为占比高达90%的居家养老人群提供“互助性”养老服务资源支持,同时也是社区养老服务的有益补充.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2005 年上海率先提出了“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由家庭自我照顾,7%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养老时间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占比高达90%的居家养老人群,服务内容是上门提供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精神慰藉在内的各类项目,服务提供者是养老时间银行的“储户”,他们不以赚取货币收入为生,因此可以避免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中养老服务人员收入与职业声望双低的窘境.

此外,养老时间银行还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益补充.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已经从原有的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的“六助”扩展到包括生活护理、康复辅助、相谈服务、洗涤服务在内的“十助”.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提供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匮乏,很多老人的需求仍无法得到满足.而养老时间银行的“储户”在专业、职业、教育、经历和能够提供的养老服务内容上更为多样,甚至可以突破“十助”的范围,借此能够分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减轻其供不应求的压力.

(二)政府提供“信用背书”,分级进行主办与经办

养老时间银行的信用保障是其取信于民和持续发展的关键,由政府提供“信用背书”至关重要.养老时间银行的主办机构在服务资源组织、老人及家属的组织、社会力量动员、服务监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养老时间银行应当由市级政府机构主办,由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经办.

根据上海市目前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情况,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是上海市政府统一部署建立的,是社区内各类为老服务设施相对集中、统筹养老服务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为老服务综合体.到2020 年底,全市建成200 家以上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实现街镇基本覆盖.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是上海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老龄办、市民政局等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负有领导和管理职责,由其经办养老时间银行,相当于政府为养老时间银行提供“信用背书”,养老时间银行“储户”对于其规范运营及可持续性的担忧都可解除.

(三)建立养老时间银行信息化系统,规范其运营流程

养老时间银行不是单纯的志愿者组织,“储户”存储时间的目的是为了今后能够支取.其基本的运营流程为老人向社区等时间银行经办机构提出服务需求,志愿者向时间银行经办机构说明可提供的服务内容,若二者匹配,成功提供养老服务,志愿者就可通过时间银行存储“时间货币”.待其年老时,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支取“时间货币”,通过时间银行经办机构获得其他志愿者提供的养老服务;第二,转让“时间货币”,把无偿享用他人提供养老服务若干时间的资格转让给亲友或其他指定的受让人;第三,捐赠“时间货币”,即放弃使用时间货币的资格,通过时间银行经办机构捐赠给经济困难、身体残障人士或其他弱势老人.

养老时间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要记录养老时间银行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内容、形式、强度,还应该能根据事先设定的标准,将其转化为储户的“时间货币”,记录在案.在养老时间银行中,“时间”是服务兑换的通行货币,因此,与真正的商业银行管理一样,采用持续可靠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记录“货币”的存取、转让和捐赠情况至关重要,可以使人与机构、人与人之间形成双向互动关系,运用“时间货币”行为持续得更久.

本文建议,养老时间银行信息化系统可以依托于已经在上海市级层面开发建设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下设养老时间银行子系统,并与已经启用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子系统、居家养老子系统、机构日常管理服务子系统联网互动,信息共享.

(四)促进养老时间银行与长期护理保险的统筹发展

在上海,养老时间银行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尚未形成规模,在为不同群体的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方面的作用还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2017 年1 月开始在徐汇、普陀、金山三区进行试点,民众的认知与接受程度尚有待时间检验.长期护理保险与养老时间银行作为有助于提升养老服务支付能力的保障措施都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都需要政府进行理念推广与政策扶持,我们建议应统筹考虑,协调发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首先,根据养老服务对老年人支付能力的要求高低,构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保障金字塔(见图2).

金字塔塔基为上海市政府业已实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和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费用医保支付制度,受益对象分别为生活自理困难且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和符合一定条件的高龄老年人.这两项保障措施不需要老人付费获得,对老年人自身的支付能力要求最低.

支付能力保障金字塔的第二层为本文着重研究的养老时间银行.在养老时间银行的运行模式中,低龄健康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存储服务时间换取自己未来所需的养老服务,大学生或其他养老时间银行的“储户”可以向自己的父母、亲友定向转让自己的服务时间,也可以进行无指定受益人的捐赠.通过养老时间银行获取养老服务,只需要进行服务时间存储,不需要支付真实的货币,有助于提升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的支付能力.

支付能力保障金字塔的第三层为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其适用对象包括参加本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简称“职工医保”)的人员(简称“第一类人员”)和参加本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居民医保”)的60 周岁及以上的人员(简称“第二类人员”).第一类人员的长期护理保险保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承担(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医保缴费基数之和1%的比例,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在职职工个人按照其本人职工医保费基数0.1%的比例,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试点阶段个人部分暂予减免.退休人员个人不缴费),第二类人员的长期护理保费由市、区财政和个人共同承担〔按照略低于第一类人员的人均筹资水平确定其人均筹资标准,个人缴费部分占总筹资额的15%左右.其余部分,由市、区财政按照1∶1 比例分担.具体筹资标准,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办)、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商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该保险需要个人参与缴费,对个人的支付能力有一定要求,但相对较低.

支付能力保障金字塔的第四层,即塔尖为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对投保人的条件要求为18 周岁至60 周岁,身体健康,保费支出完全由个人承担,对支付能力的要求最高.

其次,引导老年人合理组合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保障措施.不同类型的支付能力保障措施对老年人的自有支付能力要求、年龄要求、身体状况要求以及保障形式都不尽相同(如下表所示),需要养老服务保障的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组合使用,从而最大程度提升养老服务支付能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生活自理困难或符合条件的高龄老人一方面可以获得政府的支出补贴,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参保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获得基本生活照料和/或常用医疗护理,同时还可以通过养老时间银行获得更丰富的养老服务或精神慰藉.

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低龄老年人除了参保政策性长期护理险外,还可以到养老时间银行“存储”养老服务时间,以便将来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养老服务;如果符合保险公司的承保条件,还应购买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以便增强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

再次,养老时间银行可以成为长期护理保险的辅助性“实物给付”机构.通常情况下,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方式是给付,但长期护理保险的被保险人获取保险给付金的目的是要支付护理服务.如果养老时间银行能够成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实物给付”机构,一方面可以使被保险人直接从其熟悉的机构与人员处获得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满意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部分有能力、有意愿提供高级、专业养老服务的人员获取一定报酬.

结论:这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时间银行和可行性和养老方面的可行性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可行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东湖区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值得推广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多方共举,服务共通,利益共享,社群共融”的理念,政府、市场、社会、公众通力协作,探索打造“低龄存时间,高龄取服务,一代帮一代,.

用时间银行养老
2 0 1 1年,我去瑞士留学 房东克里斯蒂娜是一位独身老太太,退休前在一所中学当教师 瑞士的退休养老金很丰厚,足以让她在晚年衣食无忧 但令我不解的是,她居然找了一份“工作”&.

时间银行,非常暖心的养老方式
安工在瑞士留学期间,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房子 房东克里斯蒂娜是一位67岁的独居老太太,退休前在一所中学当教师 瑞士的养老金非常丰厚,足以让她在晚年衣食无忧 但令人费解的是,她居然找了一份“.

高职大学语文教改困惑与可行性建议探析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为非中文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发挥语文工具性及人文性作用,而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出现了被边缘化的现象,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