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城中村改造方面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跟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构建农村医养结合养老体系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主题:城中村改造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7

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构建农村医养结合养老体系,本文是城中村改造方面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与城中村改造和为契机和养老类论文范例.

城中村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城中村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文一村一名大学生毕业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摘 要] 在快速老龄化时代,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成为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温州陈岙村“集中居住式”养老模式转型升级为“老人公寓+护理院”的设想是建立在旧村改造背景下政府、社会、村集体共同发力的基础上.由此得到启发,提出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发挥政府主导、统筹、托底作用,新建小区(含安置小区)配置“适老化住宅”及“适老化”公共设施;拆迁区域配置适量的一定规模的老人公寓;引进社会资本,配置一定比例的“社区护理院”,协同当地基本医疗资源构建多元的医养服务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农村;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 C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053(2018)06—0058—05

  一、研究背景

  (一)温州农村老龄化形势

  1.温州市农村老年人口基本情况.按户籍人口统计,2016年末,温州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39.6万人,占总人口的16.99%.其中农村老年人口81.4万人,占老年人口的58.3%.8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13.2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16.2%,9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1.7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2.1%.农村纯老年人家庭的老年人口数为13.5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16.6%.农村失能老人人数为2.7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3%,农村半失能老人人数为4.3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5.3%.

  2.温州市农村人口老龄化基本特点和趋势.(1)全市农村老年人口总量和比例双下降,高龄人口发展趋势平稳.在温州市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的背景下,温州从2014年至2016年农村人口数和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但这三年温州农村80周岁以上和9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相对平稳.(2)全市农村纯老家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总量和比例均呈增长趋势.2014年至2016年,农村纯老家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占比分别由11.3%、2.4%、3.99%增长到16.6%、3.3%、5.3%.由温州农村高龄、纯老、失能、半失能人口总数、比例和发展趋势来看,医养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

  (二)温州农村医养现状

  1.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农村养老医疗条件落后.目前,政府尚未单列养老专项资金,养老机构仅在税收、土地建设、水费、电费、房租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政策倾斜或者临时性的补助,其运作缺少固定的财政收支预算.民政部门为了弥补政府投入不足,发行福利彩票募集社会资金,但是募集的金额有限.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政府医养资金投入少,农村社区和村级居家照料中心及乡镇(街道)敬老院养老设施简陋,医院、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病科,很少建立专门为失能老年人服务的家庭病床.公办敬老院无内置医疗机构,医疗设施一般,缺乏就诊绿色通道.截止2016年底,温州养老机构总数412家,乡镇(街道)敬老院117家,占全市养老机构28.4%,乡镇(街道)敬老院共有养老床位9754张,占全市养老机构床位的16.58%.农村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社区(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日托、托养床位29970张,每千名农村老人平均仅拥有床位数27张,远远不能满足高龄、失能、失智和半失能、半失智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

  2.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低下,接受医养能力不高.以2015年为例,温州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均水平为2426元;市区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150元.农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刚开始实施,积累少,缴费率低.农村老年人养老金水平远低于其他人群,养老保障作用相对更弱.与养老保险相似,温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同样公平性不足.四类人群的医疗保险筹资额度之比大约为——农民∶城镇居民∶企业职工∶公务员=1∶1∶8∶12.据了解,目前医养服务仅有医疗费用的部分可以通过医疗保险进行报销,护理费用等其他未被纳入医保范围的费用只能由老年人或者家庭承担.由于农村老年人养老医疗保障水平低于其他人群,故医养费用成负担.

  3.农村老人住房适老化程度低,适老化公共设施缺乏.目前,老人住房缺乏必要的适老设计及无障碍设计,老人不仅活动不便,而且容易产生意外伤害.农村房子都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梯极为不便.村里户外活动空间设施简陋,健身、所不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严重不足,需求和供给未形成有效对接.

  4.受多种因素限制,农村老人机构养老意愿不强.观念上,温州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为在家养老、子女照料.父母到养老院养老子女要承担不孝的嫌疑;心理上,老人和子女都对养老院养老存在顾虑,老人缺乏安全感;生活习惯上,农村老人不适应养老院圈养式养老;经济上,农村老人养老金低,家庭收入少,养老机构费用难以承担.受以上多种因素制约,农村机构养老比例低.

  二、研究意义

  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当前的农村低龄老人在10-15年后将进入高龄期,在养老、医疗和生活服务等方面将更多地依赖社会,这对未来的农村公共设施配套及基层医疗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城镇化比例不断提高,农村青壮年人口不断流向城市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家庭子辈对长辈的照护能力逐渐弱化,农村老年群体对社会化医养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从国外养老发展情况来看,养老居住最终回归社区和家庭是普遍发展趋势,在熟悉的社区就地养老是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居住意愿.本课题在调研温州瑞安市陈岙村现行“集中居住式”养老模式及转型升级设想的基础上,拟提出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安置小区增建“适老化”住宅和“适老化”公共设施;建设属地养老公寓;引进社会资本发展“社区护理院”的农村医养结合养老体系的建议.此项研究是对以往研究空白领域的一次探索,将给城中村改造进程中探索医养结合养老体系提供实际借鉴,并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三、温州瑞安陈岙村个案分析

  (一)温州瑞安市陈岙村“集中居住式”养老模式简介

  2005年,温州瑞安市陈岙村利用旧村改造的契机建设村老人公寓,实行以村集体为主导的“集中居住式”养老模式.全村满 60周岁老人可以自愿选择到村集体老人公寓养老,实行入住轮换制度.这种新型集中居住式养老模式是目前温州具有创新意义的农村养老形式.

  1.主要特点.(1)共建.陈岙村老人公寓选址陈岙村西首,占地0.67hm2 ,建有 11 幢 132 套公寓房,每套公寓房面积67m2 左右,总造价约5 0 0 万元.村集体提供土地,每套公寓房由入住老人集资3 万元建造,不足款项由村集体筹资.满60 周岁老人自愿入住,百年之后退还其集资款,由轮换居住的老人补交顶替.其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房产权归村集体所有.(2)村助.村集体每年拨付80 万元左右的养老补助资金,满 55 周岁老人可以享受每年每人 2500-3000 元不等的村集体拨付养老补贴.另外,村集体出资完善老人公寓的各项活动设施,并维持食堂一日三餐的正常运转.(3)自治.满 55 周岁老人自动成为老年协会成员.老年协会委员会负责管理村集体拨付养老资金、老人日常生活、社区养老服务活动等.

  2.优势分析.(1)村集体养老模式兼具“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村办养老院”特点,具综合养老功能.老人公寓可满足每户老人独立养老的需求,保护老人生活隐私,保持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创造与子女近距离互动的条件,并提供社区照料服务.(2)“共建”模式给老人带来家的归属感,“房主”的心理认同营造了家的归属感,提高养老满意度.(3)“自治”模式可培养老人主人翁精神,实现自主管理的目标.过去强大的宗族势力逐渐消退,族长功能由村老年协会委员会替代.这种老人管理老人公寓,老人管理老人的“自治”模式有利于及时发现、解决集体养老存在问题.(4)“村助”模式扩大了养老来源,提高了老人养老支付能力,减轻了政府、社会、家庭的养老负担.

  3.存在不足.(1)养老功能单一、传统.陈岙村老人公寓并未按照《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去建设,仅配备集体食堂、小型诊所、老人活动室等简单的养老设施,社区主要提供助餐服务,尚未开展日托照料、护理陪伴、代买、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村内失能老人、独居空巢老人、慢性病老人等的服务需求基本上依赖家庭成员来完成.(2)养老护理人员不专业、不专职.目前,老人公寓助餐服务主要由本村妇女临时承接.她们的年龄结构偏大,知识层次偏低,主要负责洗菜、烧菜、卫生等工作,做得好不好仅凭个人责任感,没有考核和监督.老人公寓不另外配备其他专业、专职护理人员,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没有专人应对.高龄、失能、失智、半失能、半失智老人的照料护理成难题.(3)村级养老公寓持续性发展受制约.陈岙村老人公寓是由村集体为主导,借助社区居家照料服务中心提供的助餐服务而推行的一种村级集中居住养老模式.此运行模式未介入社会资金和社会服务组织,养老层次难以提高,难以保障日益提高的养老需求.

  (二)陈岙村养老模式转型升级设想

  为了满足老人逐年增加的医养需求,陈岙村两委开始谋划 “老人公寓+护理院”的医养模式,致力于养老模式、养老硬件、养老功能的转型升级.

  1.养老模式转型升级.结合村集体经济实力,引入社会资本,发展“老人公寓+护理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形成村集体办老人公寓,社会资本办护理院,公共养老资源共享的格局.

  2.养老硬件转型升级.将陈岙村现有老人公寓房拆掉,重建成符合老人养老标准的高层酒店公寓式建筑,每个房间由原来70平方米减少到45平方米左右.置换出来的土地用来建设护理院、老年活动室、老人超市、老年食堂、保健康复中心、公共绿地等配套养老设施.

  3.养老功能转型升级.改建的高层酒店公寓将按健康养老标准兴建,解决本村健康老人乐养问题;护理院将以“医养结合”为标准兴建、管理、运营,解决本村及周边区域高龄、失能、失智和半失能、半失智老人安养问题.

  (三)陈岙村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拥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陈岙村老人公寓地块占地10亩,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归集体所有,村两委有权对地块进行重新规划,为谋划新的养老模式提供实质的可能性.

  2.有较强的集体经济实力.已经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全国文明创建先进村的瑞安市陈岙村近几年每年创收500万元左右.2014年开始转向乡村旅游开发,预计项目启动后,陈岙村两三年内集体经济可突破1500万元.良好的集体经济状况将为老人公寓的改建提供资金保障.

  3.村两委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众芳的带领下,陈岙村两委和村干部于近十几年内,率先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退二进三”“五位一体”等活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山村,变成了全省知名的“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魅力新农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等数十项荣誉的先进村.陈岙村“集中居住式养老”模式要进一步转型升级,需要村两委对养老问题的重视和高瞻远瞩,其强大的领导力也是实现设想的保证.

  4.社会资本投入此项目风险不高.目前农村养老机构主要为乡镇(街道)敬老院,其建筑年代久远,配备设施简陋,功能不齐全,养老床位不足.需要“医养”的农村老人一般要送到市区或其他县(市)区民办中高端养老机构.因为距离远将给子女探视带来不便,环境陌生也不利于老人安心养老.此项目设想理念为“就近养老”,护理院主要解决本村及周边高龄、失能、失智和半失能、半失智老人的护理,符合农村老人“养老不离乡,养老不离家”的传统观念,能缓解农村养老机构资源稀缺和养老机构需求日增的矛盾.养老产业社会资本投入产出比的大小主要取决为床位空置率高低,据以上分析,此护理院床位空置率高的风险相对较小,这将对社会资本产生一定吸引.

  四、城中村改造背景下发展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一)老龄化发展背景下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必然趋势

  根据全国老龄办2016年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在老年人健康状况不断改善的同时,我国仍然有 18.3%的老年人为失能、半失能状态,总数达

4063万人.据统计数字预计,到205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由现在的2100万增加到1.08亿,比重从11.4%增加到22.3%.高龄老人大多数是失能群体,生活不能自理的发生率达到30%以上,90岁以上的老人失能率达到50%以上.此外,民政部下属研究机构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发布《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每年全国走失老人约有 50 万人,平均每天走失约1370人,失智和缺乏照料成为老人走失的主因.调查还显示我国目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还严重不足,农村老年人精神孤独问题尤为严重,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了 51.3%,其中农村51.7%.随着高龄化、失能化的加剧,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对标准规范的养老住所,现代舒适的养老空间,完善的养老医疗设施,完备的养老生活配套设施产生需求.目前,我国已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家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把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提升到了“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的战略高度.

  (二)城中村改造盘活了集体土地,为新建“适老化住宅”“老人公寓”和“社区护理院”提供了条件

  我国农村高龄老人的比例将逐年提升,在养老观念、养老支出能力短时期难以改变的前提下,势必对小区适老化住宅、属地老人公寓、社区护理院等产生需求.目前,除了市场推出的养老地产,我国普通社区的住宅都没有将养老因素考虑在内,而老旧住宅适老化改造必须依靠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加以引导和扶持.城中村改造将一切*重来,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资源重新被盘活,这给政府布局“适老化住宅”“老人公寓”“社区护理院”提供了契机.

  (三)“适老化住宅”“老人公寓”和“社区护理院”与农村老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相适应

  在地老化是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共识和努力方向.社区老年宜居水平高是实现在地老化、原居安老的决定性因素.在安置小区中建设“适老化住宅”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低龄、健康的老人在小区“适老化”住宅养老是理想选择,熟悉的生活环境维持了熟悉的人际关系,与子女就近或比邻而居可以带给老人更强的安全感,方便彼此照应.普通的综合性小区生活气息更浓厚,有利于调节老人情绪.对于高龄、失能、失智、半失能、半失智、重病等独立养老有困难的老人来说,在属地养老公寓就近养老符合养老不离乡的愿望.“社区护理院”的设立可以解决居家老人存在的医护需求,日托、全托或上门照护的方式更为灵活,社会资本注入的护理院专业性更强,护理人员更专业,既能够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又能够满足失能、患慢性病、易复发病及处于大病恢复期等医疗护理需求程度较高的老人的医护需求.

  五、城中村改造背景下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构建路径

  陈岙村“集中居住式”养老模式转型升级为“老人公寓+护理院”的设想是建立在旧村改造背景下,政府、社会、集体共同发力的基础上.由此得到启发,提出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发挥政府主导、统筹、托底作用,新建小区(含安置小区)配置“适老化住宅”及“适老化”公共设施;拆迁区域配置适量的一定规模的老人公寓;引进社会资本,配置一定比例的“社区护理院”, 协同当地基本医疗资源构建多元的医养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城中村改造要将医养结合纳入整体规划

  在城中村改造规划中,建议政府对置换出来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指标及用途做前期规划.要将农村医养问题考虑在内,结合医养结合的养老趋势和具体需求统筹区域内医养用地、养老社区、养老住宅、老人公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医养环境建设等问题,做好医养结合整体部署.

  (二)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医养设施顺利推进

  根据城中村改造新形势和农村养老新需求,相关部门要出台“拆迁安置房建设标准指导意见”“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等文件.升级安置小区居住功能,将增建“适老化”住宅和“适老化”公共设施纳入文件要求,将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管理服务以及环境等综合因素按照因地制宜,按需配置的原则考虑进安置小区的建设中去,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在空间规模和功能上应具有弹性和灵活性,配套设施要求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以满足健康老人在家养老的愿望及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三)政府建设适量的一定规模的老人公寓

  在城中村改造进程中,属地政府可以借鉴瑞安市陈岙村的做法,结合当地老龄化现状、趋势和老人养老的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建设或改造适量的一定规模的老人公寓,使其和本区域的各个民政养老项目、各项社会养老产业构成产品丰富、品种多样,不同服务对象,不同服务类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不断发展的养老需求.这些老人公寓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可根据发展需求实行权属变更,功能转型,促进社会化养老进一步发展.

  (四)引进社会资本发展“社区护理院”

  2015 年 11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为社会资本介入医养结合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文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社会资本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从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社会福利支出负担加重,单方面依靠政府来解决养老问题难以为继,养老事业转向市场化是必经之路.当前,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的具体方式主要有如下四种: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医养一体化综合机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在城中村改造的背景下,本课题提出政府和市场携手共建,推动医养结合.具体方案为以街道为辖区,引进社会资本建设“社区护理院”,“社区护理院”与本辖区内的老人公寓实施统筹建设.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配置护理院个数及规模,就近开展日托、全托、上门等多种服务,给困难、高龄、失能、失智、半失能、半失智等老人提供可承受的医疗服务,与当地基本医疗资源构建多元的医养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文哲]

回顾述说:这篇文章为关于城中村改造和为契机和养老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城中村改造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城中村改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摘要近年来,郑州市的发展使城市周边的农村不断融入城市中,城中村不断出现 为了城市的发展,需要对这些城中村进行拆除改造,城中村的改造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文章通过对郑州市城中村的现状、城中村改造存.

撤村改居:城中村改造的另一条腿
文/杨柳树旧村被推到,高楼大厦即将拔地而起,大拆大整下的温州,正迎来蝶变新生 公开的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市区城中村重点实施范围的96个行政村中,已完成行政村整村签约37个、完成整村拆除30个,基.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品质
文 黄健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在论述文化变迁时曾提出“文化堕距”(Culture Lag)理论,指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会出现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出社会文化呆.

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问题与
梁小霞(山西广播电视大学阳泉分校 山西 阳泉 045000)摘 要“城中村”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所形成的特有现象,其改造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以西河村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