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苏童类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苏童:我的写作发端于校园相关论文例文

主题:苏童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6

苏童:我的写作发端于校园,本文是关于苏童论文怎么写与苏童和写作发端和校园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苏童论文参考文献:

苏童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的写作格式写作论文论文的写作写作投稿

文/实习生 李亦然 杨蓓蓓

苏童,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万字,代表作包括《妻妾成群》《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红粉》《香椿树街的故事》等.

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1991年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蜚声海内外.

2009年,长篇小说《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

1983年,20岁的苏童在《青春》杂志上发表了小说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将近三十年过去了,回忆起这件事来,苏童却仍然记忆犹新,他甚至记得自己专门跑到北太平庄附近的一个报亭,买到了这本对他来说意义重大的杂志,兴奋不已.

这一年,苏童大三.

“ 我那时候是文学狂热分子中最狂热的”

苏童于1980年考入北师大中文系读书,1984年毕业,去了南京艺术学院工作,但他在毕业之后却很少回北师大.对此,苏童说自己主要是“近乡情更怯”,师大有他的成长记忆,也是他的写作发端之处.在这里,他发表了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也为后来的成名作《妻妾成群》埋下了灵感.

谈起那个被后来人称为“ 黄金时代”的年代,苏童说,因为那时没有什么好的电视电影可供娱乐,整个民族宣泄与表达的唯一出口就是文字,所以文学格外兴旺,是一个“ 群体性的文学时代”.一个班里四五十个人,几乎所有人都在写诗.而除了中文系,即使是物理系、数学系的也都在写作.苏童就是在那样一个大环境的感召下开始写作的.当时的师大其实并不算特别鼓励文学创作,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以输出教师为主,课程除了文学课程,还有大量的语言文字课程.但是却也提供充足的平台,给每个人以发表文学见解的机会.当时,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文学墙报,学生可以在上面展示自己的文章,大家相互观摩评鉴,而苏童正是其中的积极分子,几乎每一期墙报上都有他的习作.

在大学期间,苏童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老图书馆里.他很喜欢老图书馆的氛围,非常安静.那时座位非常少,他每天都早早去抢一个好位置,在那儿看书,写写东西.他戏称自己是“图书馆的优秀读者”,却是中文系1980级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因为自己的主要时间都去搞创作了.

那时的大学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大学毕业那年,苏童有八个工作单位可以挑选,他可以自由选择留北京、留上海或者回老家苏州,可以说完全没有就业压力.苏童认为,这也是他能够一直做文学梦的主要原因.他有很多时间去操作、实现自己的兴趣,而现在的年轻人无论是在校还是跨入社会,都会感受到压力二字,人们不再做文学梦,这也是非常正常的态势.

苏童觉得,自己“ 要说有什么特殊之处,那就是对于文学比较坚持”.大学时代的苏童不停地投稿,却总是收到退稿信,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为了不被本专业的同学“ 耻笑”,苏童改去体育系所在的自习室写作,“ 因为体育系的自习教室人很少,他们又都是那种五大三粗型的,没有人会去搞创作,所以我可以更加静心地去创作.”

“ 读书是我最大的积累”

在进大学之前,由于时代所限,苏童对于许多外国作品只是耳闻,虽然心向往之,却并没有机会真正去读一遍.也正因为此,偶尔读到一本外国小说,就印象十分深刻.苏童还记得在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姐姐曾经拿过一本没有封皮的书回家,苏童好奇地拿起那本书开始看,虽然并没怎么看懂,却记住了里面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一个叫玛丝洛娃,一个叫聂赫留朵夫.后来上了大学,苏童在师大图书馆里读到《复活》,才发现这居然就是小时候读过的那本没有封皮的旧书.

八十年代初, 国家刚刚开放,图书馆里外国书籍并不多,甚至连《红与黑》这种现在随处可及的名著都十分难得,即使有也是五十年代出版的旧版本.但即使如此,苏童也已经十分满足,因为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现在终于可以读到了.在有些阴暗的师大老图书馆里,苏童尽可能多地阅读西方文学作品,那些书因此成为了苏童一生的财富,也为其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苏童并非不喜爱中国的唐诗宋词,只是因为“外国作品实在没机会接触”,所以更加让他如饥似渴.

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读到塞林格时的感动.那是一位好友把《麦田里的守望者》借给他,他连夜读完,内心被忧伤笼罩,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整个大学时期,塞林格都是他最痴迷的作家.他把能觅到的塞林格的所有作品都读了.苏童甚至无法解释自己对于塞林格的钟爱,他说,塞林格的作品直接渗入心灵和精神,并且影响了他的短篇小说写作.他也读了海明威、契诃夫等文学大师的短篇小说,念念不忘于他们的技巧与氛围.

苏童说,自己在大学时读书的目的非常单纯,不带丝毫功利性,就是因为个人爱好.并且,他觉得自己“ 没有第二种选择”,因为对于受教育的人来说,要想获得能量,最好的方式就是从“ 文本的知识”那里攫取.

“ 我写的比原来还是要好一点”

虽然已近天命之年,苏童依然在不停地创作.他最新的长篇小说、2009年出版的《河岸》就获得了英仕曼亚洲文学奖.但对读者来说,还是他早期的《妻妾成群》等作品更为熟悉.面对这种状况,他笑言“我比原来写的还是要好一点”,称自己还在进步,还在坚持,现在所能做的就是让遗憾越来越少.

“ 长篇小说是需要养的.”从《河岸》出版到现在已过去三年多,苏童仍无新作问世.为他认为写作应精雕细琢,要在一种绝对自由的状态下才写得比较舒服.“我不会在写作时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写作是完全体现个人价值的事,作家有时候需要做到目中无人.”

谈及他自己的写作,苏童认为文字最好的表现方式是脱离时代烙印,使用文字应该做到“ 看不见雕琢的痕迹”,以情节吸引读者.苏童谈到,当读者不再谈论他使用的文字,而关注小说给人的震撼感,这才是他可以宣布成功的一天.

每个作家的创作源泉是不同的,他觉得文学的创作空间依然很大.作家从现实的体验、阅读的给养出发,都可以写出优秀作品,甚至国外很多大作家的大作也都源于一些报纸的社会新闻.

苏童给人感觉不一样的在于他作品的南方气质,阴冷、压抑,于是,很多人给他贴上“ 女性作家”的标签,但苏童说这是个误会:“我不太在意把我归入什么派别,但是我想,我写作还是按照我的直觉和我自己的标准在写.”

苏童的作品改成电影的比较多,除观众熟悉的《妻妾成群》外,他的《米》《红粉》《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都曾改编为电影.但他认为电影对他的创作没什么影响.在写小说之前,他不会考虑能不能改影视,并且认为,专门为影视而写的小说,是不能成功的.“文学改编为电影,不是文学与影视的合作,而是个体与个体的合作,是非常个人的交流.” 然而电影和小说一比,就容易使人失望,对此他笑言“我的小说拍不好是常态,拍得好才是惊喜.”

不论是上大学时期还是现在,苏童花在阅读上的时间都很多,也推荐喜欢文学的年轻人重读经典.他说:“‘ 重读’两个字很重要,很多优秀的作品一遍两遍是读不完整的,因为在阅读时,有时会产生有意无意的遗漏,有时候遗漏的恰好是精华.”

简而言之:此文为适合苏童和写作发端和校园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苏童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苏童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诗歌:阅读、写作和翻译
主持人语朱永良在这篇访谈中谈到了诗歌的记忆功能,认为“诗歌的功能之一是回忆,回忆混合着思索;同时诗又能忏悔和祈祷 ”他还谈到了诗歌翻译、新诗批评、新诗标准……问题,同时回忆了自.

刘苏睿:成绩优异的科技爱好者
姓名刘苏睿性别男年龄15 岁就读学校湖南省隆回县第一中学达人梦想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科技作品控制类——无碳小车的设计收获荣誉第三届国际青少年科技创新设计大赛二……奖;文化成.

论苏童作品里女性形象所隐含的文化偏见
【摘 要】本文从不同方面论述苏童作品里女性形象中隐含的男性中心文化思想,得出了其作品形象的类型化、片面化、极端化特征及隐含的文化偏见 【关键词】文化偏见;女性形象;苏童作品中图分类号I06      .

苏武:贝加尔湖畔的牧羊人
我们都知道苏武牧羊,早在千年前,李白就在一首苏武里写道“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