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思考类论文范文例文 与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思考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9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该文是思考类论文范文例文与共同体和几点思考和命运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文

张华波,宋婧琳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成都611731)

摘 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通向人类解放道路的必经环节,是到达“真正的共同体”的必由之路,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美好目标.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充分认识其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要继续完善、拓展和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体系,为其构建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导;统筹发挥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两大力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主体动力;积极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未来全球多元现代性的引领功能,为人类解放道路的“一与多”、普遍与特殊提供可能,为逐步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奠定基础.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道路;“一带一路”;人类解放

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8-0041-04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链研究”(14*S020);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支持(201606070079).

作者简介:张华波(1984-),男,四川渠县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宋婧琳(1990-),女,四川遂宁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文明观和新型的实践范型,着眼于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福祉、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其重大意义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共同体类型及其价值要求,它既根源于现实世界关系状况,又着眼于未来世界理想关系建构,在哲学意义上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科学与价值、批判与创新、目的与手段、内在与外在、当下与未来的有机统一,在现实价值上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架构一种现实的、通向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人类共在共处的共同体形式和道路.从整体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当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其阶段性任务的落实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

充分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当前在客观和主观条件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阶段遵循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一般规律,呈现出从特殊到一般、从低阶到高阶、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态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任务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世界流交往层次的巨大跃迁是其形成的物质基础和交往基础.从客观方面看,全球已经是共在共存的命运共同体.虽然世界上部分民族、国家和地区依然脱离世界体系“中心”处于“边缘”地带,生产力较为低下,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交往十分有限,但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各民族、各国家、各区域跨区域、全球层面的充分融合和紧密联系是必然趋势;从主观方面看,旧有的国际治理模式、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依然顽固存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制约和延缓着命运共同体的顺利形成.整体上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全球层面上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曾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1]这充分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分类别、分领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发展阶段和道路上的必然逻辑.

在理念传播和理论研究上,要持续深入推进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误解走向共鸣,通过共同理念与行为准则约束主体行为,通过媒体等社会力量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故事.首先要大力倡导“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充分阐发人类社会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福祸相伴、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生死相存的客观局面,并有针对性地对当前“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中国威胁论、霸权论、崩溃论”等不良社会思潮作出正面回应,发“中国之声”,批驳其思想的实质和危害性,促进国际社会的共同体认知与理解,为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宣传及其构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媒体等各社会主体和力量通力协作,积极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正能量,向世界讲述中国及其他各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发展和合作故事;再次,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理论研究,建构合适的“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依靠中国道路连接梦想与现实,凸显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在构建顺序和层级上,把握重点、有序推进,坚持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别向高级别、单一层级到复杂网络结构、一元中心到互为中心,以利益和情感为纽带,构建彼此合宜的命运共同体.一是以共同利益和需求为纽带,逐渐形成以沿线国家和周边地区、次区域地区为主,直至不断延伸拓展扩大范围的区域间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如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拉美和国家共同体等.二是以特殊的记忆和情感基础为纽带,以现在面临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有着共同的梦想和共同的追求为基础,逐步形成携手共进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国与国、国与区域的命运共同体.三是不断发展和拓展各领域的命运共同体,经济、政治、文化、安全、军事、生态、人文等各领域共同体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重点打造以经济和安全为发展主导的命运共同体,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要以发展固安全,以安全促发展.五是倡导“互为中心”,打造国与国、国与区域、区域与区域命运共同体,形成连带互动效应.倡导“互为中心”既是对当今世界“多中心”区域客观形成的积极回应,也是对传统国际社会以资本主义霸权国家和强权政治为中心的“中心化”社会结构的“去中心化”的实践解构,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建构注入新的内涵和特征.比如中国可以同周边国家、地区、东盟共同体等结成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的东盟共同体也可以与其相邻周边结成适合彼此的命运共同体,这样,中国结成的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东盟结成的命运共同体就彼此互为中心,因而,使得命运共同体的区域和范围大大拓展.六是正确处理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四者的统一关系.四者中,命运共同体包含前三者,所居层次最高,是最高的目标和立项层次.命运共同体的生成和形成是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共同的利益、目标和需要是逐渐形成命运共同体最基本的条件.一般而言,在国际社会中以利益共同体为先导和基础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途径,但利益共同体本身也是一个安全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把握几者的关系要从行为体之间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整体衡量,着重分析现阶段各利益群体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问题,以此调动各方积极性.

在成果落地和示范效应上,尽快形成一批示范性的积极成果,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为更大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夯实基础.只有结满果实的大树才会引人注意.一是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基础上,以中国梦为主线统领国内区域间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两个百年”为奋斗目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牵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统筹中国道路“五位一体”建设,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三大支撑带与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相融合的“东西跨越、南北贯通”大格局,推动地区一体化、全国一体化、“一带一路”的区域一体化和国际一体化,努力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二是立足亚太,由近及远,远近联动,将传统友好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作为最优先战略布局,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打造一批示范性的经济成果.目前,“亚投行”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重大项目的落地为“一带一路”及其包含的中巴经济走廊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要把中巴命运共同体打造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早日落地,让发展成果尽快尽早惠及沿线国家、地区及世界各国,体现中国责任和中国担当.三是在中间和最高层次命运共同体上,宣传和强调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通性、对接性和互补性.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改革开放战略,积极“同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独联体、欧亚经济共同体、集安条约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合作”,[2]不断扩大朋友圈,实现更高层次的理念认同和战略对接.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完善和变革,呼吁各个国家、各个区域加强团结和协作,相互支持和帮助,在实现各自的梦想基础上,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

二、继续完善、拓展和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体系,为其构建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导

实践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科学的共同体理论与发展理念进行指导.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来源于实践,也必然要结合变化中的时代要求与不断积累的实践成果和经验对其进行理论创新与深化.

一方面,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顶层设计,创新发展理念,尽可能形成与不同国家“最大公约数”的对接.在理念上,要突出命运共同体新的世界观意义,强调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联系性和相关性,凸显其新文明观作用.在方法上,结合各地特殊和实际情况,形成符合当地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命运共同体层次与环节,不断细化其实践布局,使其更趋扁平化与功能化.在层级层次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国家间命运共同体、国家-区域命运共同体、区域间命运共同体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层级体系的具体目标和内容逐步细化,使其更接地气.把经济、政治、文化、安全、军事、生态、网络、人文等各领域共同体融入各层级层次的命运共同体,不同伙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针对性地对接和构建;并把这些领域与中国道路“五位一体”实践布局战略体系结合起来,形成国内国际命运共同体的互动和融合.要把五大发展理念与命运共同体倡导的共同发展、共享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对接和融合.要把实践证明可行的、国际公认的共同理念上升到法律层面,以约束命运共同体各行为主体统一步调一致行动.

另一方面,把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观纳入其理论体系并作为重要支撑.如,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和崇高目标为基本要求,推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以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为目标,树立相互搭台、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的双赢、多赢、共赢的新利益观;以义利兼顾、义先于利为基本准则,树立坚持正义、秉持公道、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义利观;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己任,建立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观;以积极作为,共同担当为基点,树立权责共担、同舟共济的新责任观;以增进互信、弥合分歧、深化合作为基础,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以弘扬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共同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全球治理观,等等.

三、统筹发挥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两大力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主体动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世界性范畴的自由人联合体.现实的个人即个体主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起点、基本根据和依靠力量;社会主体即个体主体所构成的各类人群共同体,这类共同体在当前一般以民族-国家共同体为核心,若干社会组织共同体为辅助.在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国家间命运共同体、国家-区域命运共同体、区域间命运共同体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范围逐渐扩大的共同体层级体系.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处于底层,是最基础的层次;国家间命运共同体、国家-区域命运共同体、区域间命运共同体处于中间层,是构成国际关系的主体,影响着国际秩序的稳定;人类命运共同体处于共同体层级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对人类总体利益和未来的深切关注.共同体层级体系将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利益、民族情结与人类情怀、民族前途与人类未来福祉融为一体,体现了既为中国谋又为世界谋的务实精神和*关怀,为中国乃至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马克思认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发展有赖于共同体的发展,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是辩证统一的.从个体与个体社会环境的关系看,各个层面上社会主体的解放是个体主体解放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个体主体不能脱离社会主体而存在,个体主体的解放是社会主体解放的保证.个体主体解放和发展程度越彻底,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就越能得到改善,人的本质复归程度就越彻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其社会关系就越能得到全面展开.

在个体主体层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个体的获得感、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在人文交往中实现民心相通,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粘性.个人的获得感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层面上,主要依赖于区域联动发展后的物质成果共享,包括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使用、生活质量提升和生命周期的延长;精神层面上,主要是人的幸福感的提升,除了有赖于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外,还有赖于尊重、友善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层面上,有赖于专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靠教育、培训等方式,培养语言类、技能类、媒体类的专项人才;人文交往层面,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充分尊重文化差异,不同文明包容互鉴,实现国与国、区域与区域、世界各地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的交流和彼此善意的传达,实现民心相通.

在社会主体层面,则要重点通过国际关系的变革、世界经济的发展、人文交流的互动、生态建设的推进来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国际关系变革上,首先确保有一个相对和平、稳定、安全的国际发展大环境;其次是以“互信、互利、互助”为大方向,建立“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全球新型发展伙伴关系,通过互联互通、共建平台、共订规则、共享成果来加深各国之间的联系;最后是建立“普遍安全”的国际社会安全格局,要求国家之间携手共同消除国际社会持久发展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世界经济发展上,逐步解决经济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合理以及未来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经济和物质基础.一方面要通过推进现有国际、国内的区域联动发展项目,开发商机、吸引投资,解决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另一方面要通过统筹国际范围内的金融、能源、技术等多种资源,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人文交流互动上,需要国际社会各行为体如民族国家、民间组织、社会智库、新闻媒体、跨国企业等在教育、文化、科技、艺术、媒体等领域协调一致共同作用.国家是促进人文交流的主导力量,起着明确方向的作用;民间组织是促进社会文化交往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和桥梁的功能;新闻媒体是促进人文交流的主要传播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传播媒介;大型跨国企业是促进人文交流的重要国际经济实体,是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社会智库是人文交流的推动力量之一,为人文交流提供某些基础性数据和依据.生态建设层面上,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签订环境协议、建立生态大数据,各国共同治理共同解决现有生态危机,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未来全球多元现代性的引领功能,为人类解放道路的“一与多”、普遍与特殊提供可能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轴心问题.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共同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人类解放和人的发展有赖于共同体的发展,共同体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的发展.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思想是其人类解放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在当代新阶段的新发展,它是既有别于马克思当年设想的、又高于原有理论的现实的人类解放理论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构建当代科学的、和谐的、整体的、可持续的全球发展共同体,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中国方案”,是通往“真正的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从哲学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对统一性的追求.它把谋求“统一性”作为社会整合的目标.在这里,统一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与它相对应的是具体的多样化世界.统一性的概念包含“同质性”和“同一性”的双重内容,同质性指的是实质性方面的统一,而同一性所要求实现的则是形式方面的统一性.实质性统一(同质性)和形式性统一(同一性)构成了“统一性”.同一性追求反映在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就是要求按照同一标准、同一规则去规制具体的多样性世界,让多样性的世界包含和体现同一性.特别是在治理体系的建构中,用同一标准、同一规则去规制社会的时候,就陷入了与差异和多样作斗争的历程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的“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是同质性和同一性的统一,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凸显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文明新气象.基于此,必须积极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未来全球多元现代性的引领作用,为人类解放道路的“一与多”、普遍与特殊提供可能.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实质性(同质性)的内容,而实现人类解放则在形式性(同一性)上具有多条途径和道路.“全球多元现代性”是当今世界最明显的特征,是人类解放在形式上的表现.多元现代性是指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或模式.从社会经济上说,“现代性”泛指西方中世纪以后,启蒙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以来的时代,特别是西方各国现代化运动萌芽、成长一直发展的时代.现代化是展开了的、现实化了的现代性.现代性是一个未完成的多样性的方案,它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变化之中.无论是“已经完成”现代化的发达国家还是没有或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现代性都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现代性的历史事实和历史阶段使其会一直处于发展流变中.现代性在根本意义上是由人的本质及其内在张力决定的,人的历史进程是什么样,它就会是什么样,它是人的历史进程的活动反映之一.西方“现代性方案”越过欧洲人的疆界,沿着大陆或海洋的通道传播于世界各地,以不可阻挡的巨大力量日益把整个世界卷入其中,汇聚成全球一体、相互依赖的壮丽景观,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最具统治和霸权的意识形态,决定和塑造着当代世界的面貌.然而,一方面,资本主义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以资本扩张为中心、以谋求最大剩余价值为目标、以国家为本位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特征的现代化道路,它的发展和发达是建立在大多数人和大多数国家的贫困落后基础之上,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不可持续和不可避免“西方现代性危机”;另一方面,与这种带有霸权倾向的“一元现代性”相反,现代性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形成独一无二的制度模式和政治方案,而是形成了世界多元现代性的制度模式、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和文明图景.可以说,在对“西方现代性危机”的认识、反省和批判中,世界各国逐渐走上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民族历史发展的特殊道路,强调要顺应世界各国利益共生、命运与共的发展趋势.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路就是坚持“并育而不相害”的多样化的现代化之路,将推动人类走向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

中国道路是当今世界多元现代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现代性,是多元现代性的实践生成之一,充分体现了人类解放普遍规律与特殊道路的有机统一.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资本主义所主导的世界体系的不平等和不公正,资本主义现代性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异化和苦难,都促使人类不断探寻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根据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和世界潮流发展的大局势中开拓逐渐形成的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多元现代性实践之路.它代表了对一种真正属人的生存状态的追求,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道路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预设之道路的辩证统一,是对正处于危机之中的西方文明支配下的人类存在方式的革命.它开辟了人类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新发展模式,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示范效应和创新经验,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保存了力量并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为人类解放的实现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彰显了世界发展道路和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一与多”、普遍规律与特殊道路的辩证统一.[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社会主义运动方向和共产主义实现途径作了理论预测,同时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一带一路”是中国道路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一种实现和实践形式,是一条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多元现代性之路.“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实施是对覆盖亚欧非三大洲、连接亚欧两大经济圈的陆与海协调发展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是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工程和实践基础,是当前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抓手,为人类将来整体上构建更高层次的命运共同体夯实了基础、搭建起了现实的可行通道,为人类解放道路的一与多、普遍与特殊提供了可能.面向未来,我们也有理由期望和相信有越来越多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现代性例子出现在非西方世界.

结语

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上,“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4]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局限性和危害性,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纠正和修复现代社会异化的发展共同体的思考和实践中诞生的.它回应了中国威胁论、称霸论、崩溃论等多重误解,全面阐释了国内国际两个社会共同发展、全面发展、共享发展、持续发展的宏伟愿景,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在现代性进程中的未来发展,为未来全球多元现代性秩序的确立和统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为重新思考人类解放道路的一与多、普遍规律与特殊道路的辩证关系提供了可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通道,是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关键环节和必经之路.“共同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交流互鉴、清洁美丽”[5]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6]它“代表着一个伟大壮丽的事业.我们正宣布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这个变革无论就其彻底性还是就其成果的丰硕来说在世界史上都是无与伦比的”.[7]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2].凝心聚力 精诚协作 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再上新台阶——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3(03).

[3]张华波,刘凯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世界带来了什么[J].传承,2014,(12).

[4]何农.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N].光明日报,2017-03-25(08).

[5]华春莹.安理会决议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3-20/8178535.shtml,2017-03-20.

[6].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0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36.

【责任编辑:张晓妍】

上文评论:这是关于经典思考专业范文可作为共同体和几点思考和命运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思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过去或现在还存在的一些不利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不利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的观念超越,旨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共同规则、上寻找共同利益、树立共同价值、交流共同愿景、主动共同.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外传播新维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政治思想文献,是国家建设、政党建设、维护世界文明和平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充分展现,也是新时期我们开展对外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最主要.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文化节活动分析
2018年5月20日,北京语言大学(下文简称北语)第十五届世界文化节落下帷幕 当天,3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社会各界人士与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青年学生,共同参加了世界文化节游园会 据不完全统计.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据(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两大时代主题的论断,最早由同志在1985年提出的 时至今日,30多年过去了,虽然当今世界的局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但是和平与发展.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