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上街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与上街(外一篇)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上街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8

上街(外一篇),该文是有关上街学士学位论文范文跟上街和一篇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上街论文参考文献:

上街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师论文6篇一篇完整的论文小学生科技小论文5篇如何写好一篇论文

李存刚

在我长到可以翻山越岭之前,天全一直是一个静默的字眼:街.它通常和另外一个字一起出现在大人们口中.它们出现大人们口中的频率,完全由家里几只母鸡生蛋的频率、菜地里蔬菜的长势和盐缸里盐粒的多少来决定.事实上,我所在的村庄隶属于天全县所辖的一个乡,但在大人们口中,天全就是县城的代名词,就是赶场要去的那个地方.

县城的景物、事件开始真正走进我的视野,并逐渐生动、鲜活起来,是在我六岁那年的夏天.那一天,明媚的阳光照耀在溪头沟两岸的土地上,那条逼仄的溪流映着阳光,哗哗、哗哗的鸣叫着,不息地向着既定的远方奔流而去.溪流拐角的地方有潭,潭水静默,只耀人眼.路边的树木和杂草上挂着露珠,我此前好些时候注视过它们.我眯着眼,躲在露珠下面往天空看.我在不同的露珠里看悬挂在高空的太阳,它有时候很大,有时候却很小很渺远.等我从露珠下起身重新仰望天空的时候才发现,太阳其实一直还是那么大,那么圆,没有任何变化,有变化的是我所处的位置,是我眼中露珠的大小.

那天是我第一次离开溪头沟,和爷爷一起上街去赶场.走在上街去的路上,我的心思便全放在了“街”上,我被牵引着,只感觉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好奇塞满了六岁的小小的身体.我蹦跳着,不觉间就将爷爷甩出了老远.那一年,爷爷已七十岁高龄,但除了多年的白内障搞坏了视力,爷爷的身体还算得上硬朗.爷爷拄着拐杖,不紧不慢地走.出家门不远便开始爬坡,我的双膝渐渐感觉到了不适,胸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不得不停下脚步,双手扶膝,弓着身子大口地呼吸.爷爷的脚步却一如既往,不一会儿就走到了我跟前.我抬起头,看到爷爷脸颊和花白的发间挂着大颗大颗的汗珠,每走一步,一颗接一颗地滑下来.但爷爷似乎没有感觉到,一直不紧不慢地往前走.

出家门便要爬一个长坡.坡顶上的垭口是一块十平米见方的平地,光秃秃的,到处散落着烟蒂,有几根还依稀冒着烟.平地四周放着几块石墩,圆鼓鼓、光溜溜的,石缝间的杂草刚刚抬头便被踩踏得没了脾气,病恹恹的样子.爷爷选了一个石墩坐下去,然后端起拐杖,后仰着身子冲我说:“来,点起!”我知道爷爷是要抽烟,爷爷那根拐杖就是根特别制作的烟杆,需要抽烟的时候,爷爷就端起来,等我给装上烟卷,点燃,吧嗒吧嗒地抽.爷爷猛抽了两口,吐出嘴里的烟雾,开始给我说话.爷爷说:“你那么慌的做啥子?路是一步步走的,你再慌,一步也就是这么一点点……”爷爷说着,将手掌横立成刀,接连在拐杖上砍了几下.爷爷停了一下,喉结蠕动着,吞了一口口水:“看到没有?就是这么一点点!”

看着爷爷横立着的手掌,我的头摇成了波浪鼓.后来上了学,知道了龟兔赛跑的故事,我才真正明白了爷爷的话.那以后好多次,说到那天上街,爷爷总是笑着说:屁大一点,风风火火的,真像赶场似的!

溪头沟和县城一山之隔.在行政区域上,这个二郎山下的小村落有一个更加简洁的名字:新政.它坐落在二郎山南麓一条长长的深凹里,一条条细小的水流自深凹地流淌而出,然后汇入天全河,向着更远的地方流去.这大约就是溪头沟这个名字的来历了,我就此问过村子里的老人,没有人说是,也没有说不是.

出门便是山.自小,就不时听大人们这么对人说起溪头沟.没有埋怨,也听不出一丝兴奋,仿佛说出的不过是一个事实而已.实际上,溪头沟真就是二郎山脉众多小山之间一条普通的壕沟,因为水流的存在,便顾名思义地拥有了这样一个名字.好在,山都是小山,相比二郎山,很多只能算作小土堆.因为二郎山的阻挡,起自青藏高原的寒流刮到二郎山便折返了回去,使得溪头沟的山川避免了大风大寒的侵袭,一年四季,总是一副绿莹莹的外貌.

因为被山丘围困,溪头沟里可用着耕种的稻田极其有限,却是玉米、大豆、小麦、土豆等农作物生存的良好土壤.很长时间里,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摆放的也都是这些食粮.这样的土壤,也是各种植物希冀的寄居之所.植物都需要开花,需要结果.各种各样的花朵在各自的季节里盛开,美是无疑的,但却常常被人们忽略.首要的原因自然是繁重的劳作和生存的艰辛,大约也有熟视无睹的缘故.花朵之后是果实.和花朵相比,果实的美不仅仅是颜色各异的外观,更在于它对味蕾的刺激和诱惑.很小,我就被大人们告知,哪些果子是可以吃的,哪些是要毒死人的.面对那些能吃的果子,大人们通常是一边说着,一边就做起了示范,以打消我们心头的疑虑;而在那些有毒的果子面前,大人们声色俱厉地举出一些“不听老人言”斗胆吃下去的人来警告,这次说,张家的二狗子吃了,拉肚子住院住了很久才医好,下次说,王家的三娃吃了,没过三天就死了.主人公都有名有姓,不由得我们不信.

植物的繁茂,使得溪头沟的山野成了飞禽走兽们聚集的乐土.野猪、刺猬、松鼠、山鸡、红豆雀、画眉、麻雀……它们来到溪头沟,就再没想过要离开,有的甚至就出生在溪头沟里.它们在溪头沟的山野里栖身.房前屋后,河边山岗,谷堆上、雪地里,冷不丁就会撞见它们的身影,听到它们的叫声.溪头沟的山山水水因为它们变得立体而生动.它们和山丘溪流、雪地谷堆一样,都是溪头沟理所当然的一份子.最讨人嫌的是野猪.不仅翻吃地里的土豆和玉米,还不时溜出林子,大摇大摆地出没在房前屋后的空地里.有一年秋天,一头野猪甚至直接窜进了牛三的家.那是在夜里,牛三正沉浸在梦中,听见野猪撞开门的声音,牛三朦朦胧胧地朝门口瞅了一眼,以为是自家的猪又打圈了,便倒头继续睡了过去.等大人们在一阵撕心裂肺的的惨叫声里冲进牛三的屋子时,牛三的嘴角已经被咬开了一个大口子,如注的鲜血染红了牛三的衣服和脖子.牛三的命倒是保住了,但细嫩的嘴角却因此歪斜了下来,说话的时候总不能吐出准确的发音.大人们组织了好几拨队伍去猎杀,放了很多,也真就打到了几只,但没人知道其中有没有咬伤牛三的那一只.猎过之后,村人倒是美美地吃上了几顿野猪肉,也没再有谁家的门被野猪撞开过,但庄稼地里的玉米和土豆照样不时被吃掉.自此,溪头沟家家户户向来大开的大门也夜夜紧闭了起来,不是为了防盗,而是为了防止野猪不期而至的造访.

牛三本名牛学军,是我一起长大的伙伴.这些年,我每年都要回溪头沟几次,却一直没见过他.听大人们讲,牛三后来在雅安城边上讨了一个瘸腿的老婆,结婚之后就再也没回过溪头沟.我猜想牛三不是不想回去,而是把溪头沟当成了他无法面对的伤心之地了.

上街的路,翻过垭口之后便全是下坡了.

这是老路,在我之前,我的爷爷、父亲母亲和溪头沟里祖祖辈辈的乡亲已经走了很多年.后来在顺着溪头沟的方向修了机耕道,进出溪头沟的路于是变得平坦,最近机耕道铺上了水泥路面,是名副其实的新路了.可此时,爷爷却早已不在人世.

那天在垭口上,我听从了爷爷的话,余下的路,跟着爷爷走得不紧不慢.在城里,爷爷带我去理了发,还买了一个军绿色的帆布书包.秋天里,我便成了溪头沟村小的学生.之后,又有很多次经过垭口去往城里.直到十多年后,成为县城的一个普通居民.

有了机耕道之后,溪头沟人上街便很少再翻越垭口了.每次得知我要回去,父亲总免不了要事先打来电话,就说:不要再翻垭口上了——路荒!当路不再有人走的时候,它便不再是路了,而是荒着的土地,或者就叫它荒野更合适.

从地理位置上看,溪头沟和县城隔着一座小山包,像一个人摊开的双手或者双脚,但在溪头沟人的心目中,县城却成了他们要“上”去的地方.有一天,雅安城里的一位朋友邀我去玩,朋友说:“嘿,选个时间上来耍噻.”我心里一惊.雅安地处天全河的下游,自打能记事起,我听到的都是“下”雅安去,而在朋友那里,雅安也成了我要“上”去的地方了.我这才恍然,所谓“上”、“下”,其实和地理位置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人们既定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在雅安朋友那里,就是一种心理上早已习惯的优越感.转眼已在县城生活了近三十年,对于溪头沟,这样的优越感我却从未感受到.

桥头堡

桥叫西进桥.长不超过三十米,连着桥栏,宽也不过五六米.两辆车相向打桥上经过,司机须得小心翼翼,缓慢而行,才不至于相互撞上或者撞到旁边的桥栏.桥栏是一律的条状花岗岩石错落着垒砌而成的,高不过腰身,即便是咿呀学语的孩童,也可以透过条石之间的窗孔看到桥下的桂花树日渐繁茂的枝叶,和汩汩流逝的溪水.桥头竖立的条石上刻着“西进桥”三个大字,字是硕大的繁体,随石形竖形排列,字都涂上了红色油漆;经年之后,色彩是渐渐地淡了,但字形却依然清晰而醒目.为了更便于车辆和行人通行,桥建成之后修缮过几次,桥面加高加宽的同时,也把桥头刻有桥名的条石盖掩埋到了地下,如今是再也见不到了.据《天全州志》记载,桥在建成之初并不叫西进桥,而叫承宣桥,天全人则习惯称之为神仙桥.从建成之初,一直到现在,却从未听闻何时有“神仙”在此出现过,不免让人疑心,这神仙桥是否就是承宣桥的谐音,一种美丽且一厢情愿的误读?天全口音和普通话本就大相径庭,就连天全的“天”字也被发作“千”音,土地的“地”字被发作“计”音,经过多年的口口相传,把“承宣桥”误读为“神仙桥”,该不是什么出格的事情了.

过西进桥往上,是军城和蛮市脑,再往上便是禁门关.军城和蛮市脑,现在分别叫解放街和挺进路.名字是两个名字,道路却是彼此延续的.如果不是特意去关注,你定然察觉不到那曾经是两条不同名字的街.

但在事实上,军城和蛮市脑确是曾经互不相干的两条街道.盛唐以前,天全是一片由三十六部落、四十八番寨统治的疆域,各个部落各为其主,各自为战.混乱是必然的,纷争也是必然的.僖宗年间,随着高、杨二土司的入主,这片偏远的疆土于是被统摄了起来,蛮荒是依然的,混乱和纷争却是渐渐地少了.此后的某个年份,具体的时间现已无从查实,能查见的仅仅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时间点:南宋中期以前.事件倒是再清楚不过的:此间,禁门关一带便筑起了石头城,常年有士兵戍守;过往禁门关的道路,仅可两人并排通行.禁门关本就险峻奇绝,天全河流经时,更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行人路过时,该是何等的惊心动魄?!由此可以想见,那时的石头城,又该是何等精致和渺小?!但再渺小它也是城,现今回溯,它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最早时期的天全县城,最起码也可以算作天全县城的雏形.到了明洪武年,当时的“碉紫所百户”盛茂受命驻守天全.碉,即是碉门,禁门关在旧时的称谓;紫,即是紫石关的简称,通往藏区必经的又一个关隘;百户,则是古时的一个官阶名;碉紫所百户,便是守护县境之内两个关隘的军政领导.在盛茂的主持下,石头城被重新修筑,周围六百丈,还设东西南北四门,东侧便是承宣桥,西侧靠近禁门关,而南北两侧分别是大岗山和天全河,真真切切地应了那个好词:依山傍水.既是军政领导,盛茂主持建成的城池,当然得首先用于驻军,四界之间的区域因此有了个响亮的名字——军城.既是军城,普通百姓自是不能随意出入的,而在城池之外,三面地势险要,唯有朝向大岗山的北门外有田畴沃野.时间渐久之后,大约也有人数增加的缘故,原先散居于军城外的居民们开始聚拢,北门之外、大岗山下于是出现了一条崭新的街道,顾名思义地就叫了新街子.

从新街子出发,经禁门关、甘溪坡、紫石关,一路向西,翻二郎山,过泸定,可到达康定和西藏,及至更辽远更广袤的南诏.唐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一代又一代的天全人背着茶包,踏上这条路,他们的身影如今早已湮灭在时间的烟尘中,岑寂无声,不复可见,惟余一条荒芜的道路,隐现在茫茫山野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人们称之为茶马古道.也就是自那时起,禁门关内的茶马互市应运而生,地点就在现今的挺进路.从一开始,茶马互市就来往者众,人、马聚集,商贸交易繁多,当时的挺进路因此堂而皇之地叫了“蛮市脑”.

蜀茶总入诸藩市

胡马常从万里来

随着南来北往的背夫和客商越来越多,“蛮市脑”除了提供交易的场所,再也没有地方可供背夫和客商们栖身.背夫和客商要吃喝拉撒睡,马匹也要吃喝拉撒,“蛮市脑”无处可歇,他们便很自然地涌到了近旁的新街子.旅店、酒楼、商店、茶社、烟管、客商和官绅们的府邸,雨后春笋般林立而起,寂静的新街子于是风花雪月地热闹起来.在天全人的眼里,成都的“实业街”也无非就是这个样子了.原先一心耕作的新街子人,争先恐后地改做起了新的营生;有的甚至也成了茶商或者背夫,有的则是一边耕地一边从事新的营生,种庄稼和挣钱两不误.南来北往的背夫和客商们所需要的一切生活必需,都在新街子一一获得了满足,同时也把外面世界的信息和新鲜事物带到了新街子.有些外来人来到新街子就喜欢上了,置了房产,娶了新街子的姑娘,彻底扎下了根,慢慢地把自己变成了新街子的一份子.新街子人好奇着,统统接纳了下来.那些爱赶时髦的年轻人,则模仿起外来者的口音和衣着,有意无意间对祖祖辈辈操持的传统物事进行了革新.

但是,这些都只是表面可瞅见的,更深层的影响和变化不易觉察,等人们恍然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是既成事实,人们看到的也已是变化过后的情形.

整体上看,新街子和蛮市脑,呈一个“Z”形.新街子靠近“蛮市脑”的那个拐角,曾经是县食品公司所在地,主要从事着收猪、杀猪的营生.食品公司里面有一个开阔的院坝,可供孩子们聚集玩耍.公司里的一个工作人员,曾经是国民党的炮兵团长,在解放战争中率部起义参加了解放军.一米八的个子,腰板笔挺,经常一身毛呢将校服,皮鞋擦得雪亮,真正称得上是气宇轩昂.他的工作就是收猪,用剪刀在猪身上编号.乡下的农民把猪赶来,他看一眼,就能估摸出多少斤,上称后果然相差无几.有的算得精细的人会先让猪饱食一顿,他用手摸摸猪肚子,要送猪来的农人等几个小时再来过称.几个小时间,猪吃进去的又被拉了出来,重量当然更接近真实,却是卖猪的人不愿见到的,炮兵团长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认真地和卖猪的人解释,有时候不免发生争辩,炮兵团长急得脸红脖子粗的,眼看着就要和卖猪的人动起手来,但见他雪亮的皮鞋嗑嗑嗑响了几下,身体弹簧一样挺得笔直,不再言语,卖猪的人只得悻悻地离开了……

现在还能在新街子上看见一些歪歪斜斜的木头房子,青色的屋瓦,木制的板壁.木头板壁中间一团像被人用水洗过,颜色明显要浅淡.那是一位上海先生的杰作.上海先生是上海某大学的高材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天天西装领带,夏天穿的皮鞋上打很多孔.上海离着天全十万八千里,没人能说清上海先生是怎么流落到了天全这条小街上的.他每天除了在食品厂干点杂活,就提着小桶、拿把排笔,用清水在新街子的木头板壁上写字,从街这边写过去,从另一边写回来,常年不断,风雨无阻.等他写累了停下来休息的时候,街上的孩子们便一窝蜂围拢上去,听上海先生讲上海滩的事情.上海先生到底讲了些什么,没多少人在意,孩子们在意的不过是上海先生口中的吴侬软语,皱巴巴的,很好听.以后,上海先生离开了新街子.上海先生后来在书法上的造诣有多深,新街子的人就无从知道了……

也许是紧临军城的影响,新街子习武的风气一直很盛.上世纪七十年代,天全最知名的武林宗师钟老头就在新街子.那是一个真正称得上精神镌铄、鹤发童颜的老人,徒弟遍及整个天全县城.在新街子,常常可以看到他指点徒弟们进行散打练习.其中的一个徒弟,练得全身肌肉一块块突起,刀棍棒都能舞弄,小小的天全城里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活像电视里的陈真.那年月,电视里正播放武打片,很多新街子人不知道他真实的姓氏,私下里都把他视作天全的陈真.有一天,他不知怎么就惹恼了毛灯笼.在人们的印象中,毛灯笼向来是个循规蹈矩的小伙子,极不起眼的.但不知怎的,面对钟老头的徒弟,毛灯笼一改平常的温软柔弱形象,抓起一块砖头,乘钟老头的徒弟不注意,猛砸了下去,远近闻名的陈真立时头破血流,满脸是血,不得不被人送进医院,头上缠了白花花的纱布才终于止了血.从此,远近闻名的陈真再不练武,成了一个比毛灯笼还循规蹈矩的人……

这些人物和事件,都发生在“近年”.走进新街子,你随便找一个端坐在街边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老人,都可以讲出很多的旧事给你听.背景无一例外都是模糊的,事件的主角也都是模糊的,没有具体的姓氏.更久远年代的人和事,如今已很难找到见证者,也就无从说起了.

“近年”,确切地说是在解放以后.这时候,川藏公路已经建成通车,路过县城的路就打承宣桥和军城经过,经禁门关西进康藏的道路于是便捷通畅起来.新街子因此被丢到了一旁,成了一条冷冷清清的背街.也就是从公路筑通的时候起,承宣桥被改建成了公路桥,名字也因此改叫了西进桥.过西进桥右拐,穿过一条不足百米的石板小巷,爬上一节石梯就是新街子.现在,旧年的烟管、酒楼、茶社、旅店已是无迹可寻了,街面的熙攘和繁华也已是云烟过眼,现时的人无论怎么穷尽想象都不复再现了.倒是那些客商和官绅的府邸还依稀可见一丝痕迹.府邸都是四合院,两进的、三进的,最大的是李家院子,竟然多达七进.走在新街子上,你无意间推开一扇大门,或许就进到一个曾经的四合院里去了.但是,四合院的房舍你是见不到了,可当年的房基还在,院中宽阔的庭院还在.冷不丁的,你就能听到上了年岁的人油然而生的感叹:“可惜了那些房子,如果保存下来,多好!”

一切都在不停地发展,又不停地变化.即便是过往军城的道路,后来也因为沿江路的修筑,落入了和新街子一样的命运,路过的人和车辆少了,人气自然一天天淡了下去.后来,县城渐渐扩展到了西进桥以下,马路宽阔,高楼林立,人们纷纷蜂拥而去,西进桥上方的新街子、军城、蛮市脑于是愈加的冷清了.倒是西进桥,还一如既往的人来车往,人声鼎沸.不为别的,就因为桥头的那家鸡汤抄手.

鸡汤抄手的店铺是一栋木头房子,紧挨着西进桥头而建,咋一看,俨然就是桥墩的一份子.站在桥上,不用垫脚弯腰,一伸手就可摸到房顶的屋瓦.店铺的柱头、地板、墙壁、窗格子,无一不是木制的,老旧是老旧了,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亲近和温暖.进得门去,在脚下咯吱咯吱的声响里,屋内的陈设一览无余:木制的长条凳、木制的桌子,因为使用年成已久,木质的纹路清晰而鲜亮,仿佛涂了一层薄薄的油漆.

店铺经营的项目是不多不少的三种:鸡汤抄手、椒麻鸡、毛梨儿酒.从店铺开张的时候起就是了,从来没有变化过.鸡最先是店主自家饲养的,从不喂饲料,生意越来越火之后,自家的鸡供不应求了,店主就到邻近的乡村农家去选购.鸡汤是否好喝,鸡肉是否可口,学问就在鸡的选择上,太老了不行,太嫩的也不行,如何选择符合要求的,店主有一套自己的秘诀,从不与外人道的.鸡买回来之后,并不立即宰杀,而是放养到院子里,让鸡沾染一丝西进桥下新鲜的气息,啄食林间飞动的虫子和泥土里蠕动的蚯蚓,待身上的脂肪减少得差不多,肌肉更强健之后,宰杀的时机也就差不多到了.有了上好的鸡肉,还得配上好的调料,和所有凉拌鸡的原始调料一样,也不过是盐、白砂糖、花椒粉、辣椒油等等,但经过店主的调配和炒制,那味道就与众不同起来,既麻且辣,又香甜可口.至于鸡何时宰杀,鸡汤如何熬制,汁水如何调配和炒制才恰如其分,客人们是见不到的,绝大部分食客对此也不感兴趣;他们来到店里,为的是品尝到店里的鸡汤抄手和椒麻鸡,至于那美食是如何加工而成的,就不是他们所要刨根问底去弄清楚的事情了.店里盛酒用的是本地土窑烧制的白色土巴碗,宽口,坦底,半斤八两的毛梨酒倒进去,也不过是半满不满的一碗;而酿酒用的毛梨儿,则全都采摘自天全的高山荒野,发酵成酒之后,依然保持了野生毛梨儿浓郁的清香,甜滋滋的,清醇可口.初次品尝的人往往因此被迷惑,把酒当成了饮料,大碗大碗地喝了,等毛梨儿酒凶猛的后劲发作,酩酊醉过之后,方才知道自己“上当”了.随即又发觉,几阵风吹凉兮兮的河风吹过之后,那酒劲就过去,浑身舒坦,头不晕,不恶心,没有一丝寻常醉酒的痛苦.

世上的事就是这么不可思议.一家仅出售三样东西的小店,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他们当中大多都是到天全走访的客人或者西进东出天全的人,经人介绍,吃过一次之后就记住了鸡汤抄手的味道,以后再来,便带了亲朋前来品尝.如此一传十,十传百,鸡汤抄手的名声渐渐就响了起来.到如今,外地人西进东出天全或者天全人宴请外面来访的客人,首先想到的总是西进桥头的鸡汤抄手.却不说是鸡汤抄手,而是特别指明鸡汤抄手的所在——桥头堡,久而久之,“桥头堡”便成了鸡汤抄手的代名词,一说起桥头堡,就都知道是要去西进桥头喝鸡汤、吃抄手、品毛梨儿酒.店铺至今没有正式悬挂铺名,桥头堡也就成了它的名了.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店主的经营风格.店铺的生意是越来越火爆,但店主却坚持每天只营业到下午两点就关门歇业,雷打不动;每年春、夏两季,各闭门休假一个月,也是雷打不动的;很多人瞅见了鸡汤抄手蕴藏的巨大商机,鼓噪着,但店主丝毫不为所动,依然故我地坚持着自己的“四不”政策:不对外扩张,不开设分店,不生产附属产品,不打广告.有一次,著名诗人张新泉来天全采风,在店里品尝着美味,即兴念出了两句诗:

喝天全鸡汤

写人间好诗

这样的大好事,在很多人眼中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场的人无不大呼精彩,遂纷纷建议店主将其写成条幅张贴出来.店主微微一笑,不置可否.人们跟着微微一笑.店主的一切做法,都显得有悖常理,且与现实格格不入.人们在一旁看着,只能在心里徒呼奈何了.

俗语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来店铺的客人多了,就难免有不满意的.有一天,一个客人不知什么原因和店员发生了口角,店主不得不出来劝解.不料那客人的火气一点没得以消减,反而变本加厉地大骂起来,还摔了碗筷.末了,又掏出一叠钱,猛一下砸在店主的头上.店主这下是真的火了,双唇哆嗦着,老长时间说不出话来,双脚跺得山响,在木地板猛然腾起的尘雾里,好不容易吐出几个字:“不要,不要给我说钱!”……这事疯传了很长时间,县城里的人大都知道了,以致现在人们一说起桥头堡,总免不了说起这则旧事,免不了对那个蛮横的顾客嗤之以鼻,而对店主,人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绝口不谈.

此文总结,这是一篇关于上街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上街和一篇相关上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声音(外两篇)
文李伯虎宋大娘的声音开始颤抖“孩子,你要什么”手机里没了声音,宋大娘略显失望“唉,他放了 他不想和我多说话 ”宋大娘的病发展很快,精神大不如前,住院十几.

过年(外一篇)
四川 付兴祥正月初二的黄昏,一辆捷达车飞驰而来的瞬间,李立自言自语,和了,扛上花 李立常年在外打工,腊月二十九晚上回家过年 第二天早上,吃过年饭,李立说一年到头,该与沟里兄弟伙喝酒,打牌聚聚了 妻子站.

账本(外一篇)
秃爹下岗时,是装卸公司的办公室主任 他不满公司老总们的腐败而多次告发,自己便主动辞职下了岗 之前,秃爹不秃,一头秀发,油光可鉴 下岗后,老婆得了子宫癌死去,一场车祸夺去儿子的双腿 一夜之间,秃爹掉光了.

木心的文学胃炎(外一篇)
读过木心作品(尤其是文学回忆录)的读者,都会惊讶他学识的渊博 惊讶之余,免不了发问木心怎么知道得这么多早在1984 年,木心在接受联合时报采访时,就坦诚地说“我所知道的都是常识而已 来美国.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