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电大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治学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与叔公陈寅恪:笃定务实,安心治学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治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3

叔公陈寅恪:笃定务实,安心治学,本文是关于治学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跟叔公陈寅恪和笃定和治学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治学论文参考文献:

治学论文参考文献

强江海

陈寅恪被誉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他的侄孙陈贻竹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和叔公相处的时间很短,那时叔公的双眼已经失明了,但是在我心里,他却是独立与自由最好的践行者.”

  

只为读书而读书

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陈家祖孙三代居住在湘江东岸城北的“蜕园”.在那里,陈寅恪和七个兄弟姐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3岁时,陈寅恪便跟随兄长陈衡恪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的生活是贫苦的,陈寅恪每日上学所带便当,只有点咸萝卜佐餐,偶尔有块既生又腥的鱼而已.即便如此,陈寅恪仍苦读不辍.

此后,陈寅恪又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求学.前后十四年的时间里,陈寅恪游学日、欧、美,精通英、法、德、日等二十余种语言.

哪里有好大学,陈寅恪就去哪里拜师、听课和研究,一生读过十多所大学.初到美国留学时,陈寅恪购书的豪举,让人难忘,他主张书要大购、多购、全购.有一天,陈寅恪说:“我今学习世界史.”遂将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剑桥近代史》《剑桥古代史》《剑桥中古史》等几十巨册陆续购回,成一全套.

陈寅恪不仅读书本,而且留心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但对大多数人所重视的学位之类却淡然视之,不感兴趣.陈寅恪多次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然而却未怀揣一张学位证书回来,他完全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清华大学筹办国学研究院时,已在清华任教的吴宓向梁启超介绍陈寅恪.梁启超便推荐陈寅恪任国学研究院导师,当时的校长曹云祥尚未听说过陈寅恪,便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博士?有何著作?”梁启超摇了摇头说:“他不是博士,也没有著作.”

听完此言,曹云祥皱紧眉头,为难道:“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生气地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我的全部著作还不如陈寅恪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清华不请他,国外的大学也会请他的.”接着,梁启超向曹云祥介绍了柏林、巴黎几位大学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曹云祥一听,觉得陈寅恪确实是个人才,急忙登门礼聘.

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教授还是学生,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向陈寅恪请教一定能得到满意的答复.他被大家称为“活字典”“活辞书”,这与陈寅恪多年来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这样的习惯贯穿他的一生,也带入了他对子女的教育中.

陈寅恪一生育有三个女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三个孩子在父亲的影响下,对读书的理解也是为了增长知识,从没有想过利用所学去谋求什么名利.

  

我的活计就是教书

陈寅恪受聘于清华大学,同时还在北京大学兼课,教授语文、历史和佛教研究等课程.陈寅恪上课时,常用一块包袱,包上几本参考书籍夹在腋下,不修边幅的他被清华学子戏称为“相貌稀奇古怪的纯粹国货式的老先生”.

正因为爱书、喜书,所以陈寅恪一生治学严谨,他对学生说:“书本上有的,我不讲;别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然而,在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陈寅恪的眼疾得不到及时医治,右眼因视网膜剥落而失明,左眼也仅剩一点点微弱视力.即使如此,陈寅恪也没有落下一节课,他备课与写作十分吃力,就连学生的考试分数,也只能让大女儿陈流求帮忙誊到成绩单的表格中.然而就在目光蒙眬之中,他竟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

眼部手术失败,双目失明的陈寅恪成了盲人教授.后来的校长梅贻琦劝他休养一阵,陈寅恪不从,倔强道:“我是教书匠,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呢?我每个月薪水不少,怎么能光拿钱不干活呢?”清华为了方便他,干脆把课堂设在他家中最西边狭长的大房间内,陈寅恪就坐在家里一张椅子上讲授《元白诗笺证稿》,每次讲两个小时,中间休息10分钟.

这个教室只能容纳二十多个学生,听课的有历史系和中文系的学生、研究生、讲师、副教授等.此时的陈寅恪体弱不能板书,只能由助手王永兴帮忙把引文、关键词和学生听不清的字句等写在黑板上.

陈寅恪对教学的严谨,让大女儿陈流求记忆深刻.陈寅恪双目失明后,很多研究工作都要在助手的帮助下才能进行.有一次,他已经上床睡下了,突然想起自己的作品里有一处需要修改,便念叨着,家人说要帮忙记下,可他怕记错位置,只有助手才知道确切位置,便没有应允.那一夜,害怕忘记修改的地方,陈寅恪一夜无眠.本就体弱的陈寅恪,为了教学,时常睡不好觉,每次看到父亲早起憔悴的神情,陈流求就很心疼,但陈寅恪的行为却让她一生受益.多年后,陈流求成了一名医生,不论多累,只要在工作岗位上,她时刻记着要对病人负责,不敢有丝毫松懈.

陈寅恪的认真严谨不仅让自家孩子受益匪浅,侄孙陈贻竹也是感触颇深.第一次见到叔公,是他到广州中山大学上学时.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当时住在中山大学康乐园东南区1号楼,有时休息日,陈贻竹便会去看望叔公,扶着他到楼下门外的白色小路上散散步.在陈贻竹眼中,叔公是一位安静的长辈.让陈贻竹记忆深刻的是,在叔公家二楼西面有个大阳台,里面密密麻麻地排了十几把扶手上带小桌板的椅子,墙上挂着小黑板,旁边放着藤椅,这就是陈寅恪授课的教室.有时临走,陈贻竹会到教室里坐一坐,想象叔公坐在藤椅上讲课的样子,想着学长们说的叔公双目失明,上课每每都有新内容的话,一种敬畏感油然而生.

  

双目失明却心如明镜

在抗战时期,陈寅恪作为一个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硬骨气,更让陈贻竹肃然起敬.

陈寅恪收到牛津大学汉学教授的聘书,决定举家赴英国.陈寅恪一家到香港准备护照,但由于欧战爆发最终困居港岛.紧接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数万日军进攻香港,.陈寅恪挤不上逃难的飞机,以致滞留香港.日军占领香港后,陈寅恪离开暂时任教的港大,在家闲居.因为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全家生活陷入困顿之中.陈美延曾回忆道:“孤岛上生活艰苦,交通阻断,学校停课,商店闭门.百姓终日惶惶不安,家家没有存米,口粮更是紧张.”

眼看春节来临,陈寅恪一家生活无着.恰在此时,一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日军军部遂行文给香港司令部,要他们不可烦扰陈教授.驻港日本宪兵得知陈寅恪是世界闻名的学者,便极力笼络他.司令部派宪兵给断粮多日的陈家送来了面粉,但陈寅恪断然拒绝.于是,宪兵往屋里搬,陈寅恪和夫人便往外拖,坚决不吃敌人的面粉.后来,日本人强付陈寅恪40万日元,让他办东方文化学院,陈寅恪拒之.

那年除夕夜,困居香港的陈寅恪一家没有收纳日本宪兵送来的面粉,每人只喝了半碗稀粥,全家分食了一个鸭蛋,算是过了一个春节.

没事的时候,陈贻竹喜欢翻看叔公的作品,书里流淌的不仅有陈寅恪安心治学的气魄,还有对家人的殷殷期盼,更有陈寅恪与夫人唐筼的情意绵绵,是国事家事,更是一种情怀.他说:“在外人眼中,叔公是一代大师,爱国爱家,尽显男儿气概.但在我眼中,他就是那个静静地在白色小路上散步的老人,平静、淡然.”(作者声明:本文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违者视为侵权.)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吴忞忞 mwumin@.com

上文结论,上述文章是关于对写作叔公陈寅恪和笃定和治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治学本科毕业论文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百岁陈美秀:编草鞋,人长寿
陈美秀老人住在广西省蒙山县金侗村,今年101岁 陈奶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编草鞋,从年轻时一直编到百岁,至今耳不聋、眼明亮,双手十指灵活,做起事来比年轻人还利落 多编草鞋脑灵活陈奶奶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钱钟书对陈寅恪以诗证史的批评
一胡晓明先生在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一文中曾指出钱钟书和陈寅恪代表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简而言之,陈注重诗歌的背景和历史学意义,而钱钟书注重诗歌的纯美学价值 在1958年出版的宋诗选注中,.

陈寅恪和现代性
读陈寅恪先生的著作,常有一事似不可解 就是无论他的研究对象是“殊族之文,塞外之史”,还是隋唐政治制度文化渊源的考证,抑或是对钱柳因缘诗的释证,即不管研讨之具体领域如何陌生偏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