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互联网类有关论文范本 跟隐蔽的再生产城乡不同阶层家庭学生互联网偏好调查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主题:互联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6

隐蔽的再生产城乡不同阶层家庭学生互联网偏好调查,该文是有关互联网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阶层和再生产和偏好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互联网论文参考文献:

互联网论文参考文献 学生论文城乡建设杂志学生管理系统论文家庭杂志

[摘 要]通过信息化促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然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仍较为缺乏.当前教育改革处于城乡差异和阶层分化双重格局之下,必须基于新时代互联网技术向教育领域深度渗透的背景,重新审视影响教育公平实现的隐蔽再生产问题.本研究的数据是基于山东省莱西市、沂水县和微山县,甘肃省会宁县、靖远县和武威市,安徽省萧县、无为县和肥西县共3省9市(县)的27所初中学校初三学生的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多层次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总计发放19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40份,有效回收率96.8%.研究从学生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探讨城乡不同家庭阶层背景对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偏好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家庭阶层地位影响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JP2〗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之学习偏好或者娱乐偏好,与社会阶层背景密切相关,优势阶层家庭、高收入家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庭和城市家庭子女,更易于形成互联网学习偏好.学校教育中的信息"使用鸿沟"最具隐蔽性,它掩盖了城乡学生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必须从城乡教育信息化实质公平角度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建设.

[关键词]文化资本;教育公平;城乡教育差距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18)05-0073-08

[收稿日期]2018-06-29[修回日期]2018-08-22[DOI编码]1013966/jcnkikfjyyj20180500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基础教育学校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本土探索"(16D880018);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17年在线教育研究一般课题"基于教育公平视角农村学生在线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2017YB133).

[作者简介]张济洲,教授、博士生导师,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信息教育基本理论(zjzjky@163.com).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正由起点公平转向过程公平,由显性公平转向隐性公平.当前,"技术变革教育"已成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动力和支撑,从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很重视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政府将逐步缩小城乡数字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资源配置体系.十八大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通过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教育发展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十九大报告强调提升城乡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通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学校运作模式,为提升城乡教育质量提供平台.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促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诉求.我们必须站在新时代互联网技术向教育领域深度渗透背景下,重新审视影响教育公平实现的隐蔽再生产问题.由于不同社会阶层信息技术学习者能力和素养的区隔而导致信息占有和使用的不平等,从而影响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的实现.

应该看到,优先发展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既定的国家政策,但是政策背后的潜在风险尚未引起决策者的警觉.事实上,互联网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取决于微观层面的互联网使用偏好.我国社会城乡差异明显,且阶层分化与城乡差异相互叠加,构成特有的社会结构,不同社会阶层子女互联网使用偏好存在差异,且此差异在农村学生内部表现更为突出.因此从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角度探讨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及其特点,更能深入揭示互联网促进教育公平的机制和规律.

一、文献综述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始终存在功能论与冲突论之分歧.功能论认为互联网普及给农村学生带来优质教育资源,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利器.后工业主义者甚至乐观地认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将导致社会结构日趋开放,社会阶层结构的自我再生产封闭特性将被消解,互联网普及必将带来社会阶层平等性不断增强.冲突论则认为信息技术与社会分层之间存在复合关系.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分层结构并未消失,信息资本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资本,它通过电脑和互联网等媒体工具实现社会阶层的再生产.也就是说,互联网普及并没有缩小"信息富有者"和"信息匮乏者"之间的阶层差距,信息资本通过与其他资本形式互相转化,不断强化既有社会分层.互联网普及并没有实现所冀望的促进教育公平,反而加剧了教育不平等.信息资本的占有和使用已经成为维持和扩大教育不平等再生产的重要机制.

当前,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依然显著,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分配不均问题较为突出.国家及地方政府先后实施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农远工程"已普及城乡学校,慕课等大型在线学习平台不断涌现,上海、江苏等地推广云课堂城乡协同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校校通"走向"班班通"再走向"生生通",逐步实现城乡互联网互惠普及和全方位覆盖.应该看到,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拓展了城乡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提升了城乡教育质量.但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普及是否意味着城乡学生教育机会公平呢?互联网究竟是促进教育公平抑或扩大教育不公平?对此,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争论.陈纯槿等(2017)认为互联网从更高层次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江峰(2013)认为互联网可能导致"新数字鸿沟",从而扩大教育不公平.

荷兰数字鸿沟问题研究专家迪耶克教授强调,数字鸿沟从配置差距逐步转向使用不平等,高学历阶层倾向于"严肃类运用",发挥互联网对学习和工作能力提升之功能,低学历阶层则倾向于"娱乐类运用",易于沉迷网络游戏和聊天(VanDijk,2012).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显示,伴随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大多数国家的社会底层家庭子女已有更多机会接触互联网,但是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并未因互联网的普及而缩小,反而"新数字鸿沟"呈逐渐扩大的态势(OECD,2015).新"数字鸿沟"集中表现于城乡学生信息"使用鸿沟".社会底层家庭子女较多地将互联网作为线上聊天和娱乐的工具,缺乏寻找有教育价值信息的意愿和动机.201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基于4万名学生50万门课程的大规模实证研究表明,在线学习的持续扩张是扩大而不是改善教育不公平,特别是社会底层家庭子女面临信息学习隐形不公平(朱晓玲,2013).

学校教育中的数字鸿沟不仅表现为不同区域、城乡、阶层之间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机会的差距,亦体现在使用差距上.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强城乡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设施配置,农村薄弱学校在计算机拥有数量、联网率、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比率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改善,但是这种城乡信息"物理鸿沟"的缩小并不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城乡学生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不平等,包括使用偏好和使用充足性等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大卫·霍克里奇和汤姆·文森特强调信息技术对能力的拓展,关注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或创造性利用,超越了信息技术的简单占有和使用(大卫·霍克里奇等,2006).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约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提出文化资本再生产概念,强调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教育程度和修养水平间接转化为子女的学业成功,从而导致教育不平等再生产过程(布尔迪约等,2002).文化资本再生产具有强烈的隐蔽性,是一种隐蔽的再生产.不同社会阶层背景学生的互联网行为与家庭的文化资本紧密相关,学生互联网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家庭文化资本再生产的折射.

互联网是否真正运用于学生学习和发展关键取决于互联网使用偏好.如果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养成互联网学习偏好,则互联网可以缩小城乡家庭背景造成的学业成绩差异,反之如果学生花费更多时间进行线上聊天、娱乐等行为,则无法降低受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我国教育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从微观层面考察互联网学习偏好或娱乐偏好与城乡家庭阶层背景相关性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以山东、安徽和甘肃城乡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数据为基础,探讨城乡不同家庭经济文化地位对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当前中小学广泛实施"智慧校园"工程,互联网已全面渗入中小学日常运作和管理,但是互联网是否真正被运用于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通过深入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山东省莱西市、沂水县和微山县,甘肃省会宁县、靖远县和武威市,安徽省萧县、无为县和肥西县等3省9市(县)的27所初中学校为调查样本,调查时间集中在2017年3-5月.研究采取多层次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初三学生为调查对象,除莱西实验中学发放80份问卷外,其余26所学校均发放问卷70份,总计发放19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40份,有效回收率96.8%.调查对象中,男生963人,占52%,女生877人,占48%;城市学生321人,占17%,县镇学生514人,占28%,农村学生1005人,占55%.数据通过SPSS22软件分析.为了保证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研究运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表明,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2;效度分析结果表明,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系数在0378-0.729之间,问卷结构合理,效度较好.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特征变量,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民族、家庭居住地等;第二部分是核心变量,包括调查对象的家庭阶层地位、经济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为了保证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运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显示,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2;效度分析显示,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在0.378-0.729之间.这表明,问卷结构合理,效度较好.

(二)变量操作化

1.因变量:互联网使用偏好

本研究将城乡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作为因变量,并将其分为学习应用偏好和娱乐应用偏好.学习应用偏好包括运用互联网完成功课、小组作业、线上学习、拓展课外活动、个人创作等,娱乐应用偏好包括线上游戏、聊天、浏览网页、视频点播等.学生的互联网学习应用偏好被设置为虚拟变量(Y等于1),互联网娱乐应用偏好作为参照(Y等于0).由于因变量是二分变量,本研究建立了Logistic二元逻辑回归模型:Logsitc(P)等于log(p/1-p)等于a0+a1x1+a2x2+a3x3+a4x4+a5x5.

其中,P为进入某类因变量的概率;p/1-p指"数量优势比"(OddsRatioofQuantity),是以互联网娱乐偏好为参照类型的机会比率(OR值).系数a1、a2、a3、a4、a5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程度,a0是截距项,表示常量.

2.自变量:家庭资本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约认为家庭资本是指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为子女发展提供的资源.本研究将家庭资本分为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三个维度.依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分类标准,社会阶层可划分为优势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中产阶层(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个体工商户)和基础阶层(产业工人、商业服务员工、农业劳动者以及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者).社会资本主要是从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来衡量(刘志民等,2011).考虑我国区域、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本研究采用重庆统计局的划分方法,将中等收入家庭界定为人均年收入2.5-7.5万之间,经济资本分为高收入家庭(家庭人均年收入7.5万元以上)、中等收入家庭(家庭人均年收入2.5万-7.5万元)和低收入家庭(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2.5万元).文化资本以父母一方较高教育程度为依据,分为高等教育程度(大专及其以上)、中等教育程度(高中、中专等)和初等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

自变量x1代表学生性别,x2代表家庭居住地,x3代表家庭社会资本,x4代表家庭经济资本,x5代表家庭文化资本.回归系数a表示在控制其它变量的情况下,x每改变一个单位,城乡学生互联网学习偏好的优势比.

(三)研究假设

本研究基于阶层差异视角和城乡差异考察子女互联网偏好,城乡差异表现为家庭居住地包括城市、县镇和农村对子女互联网使用偏好的影响,阶层差异表现为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子女互联网使用偏好的影响.

研究假设1:家庭社会资本对学生信息技术使用偏好具有显著影响.与基础阶层相比,优势阶层家庭、中产阶层家庭学生更倾向于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获取、教育学习等自我文化资本提高型活动.

研究假设2:家庭经济资本对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具有显著影响.与低收入家庭子女相比,高收入家庭学生更易于形成互联网学习偏好.

研究假设3:家庭文化资本对互联网使用偏好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子女更倾向于互联网娱乐应用偏好,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子女更倾向于互联网学习应用偏好.另外,文化资本差异影响城乡学生信息技术使用不平等.

研究假设4:家庭居住地对城乡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具有显著影响.城市、县镇家庭子女易于形成互联网学习偏好,农村家庭子女易于形成互联网娱乐偏好.

三、研究发现

回归模型Chi-square取值为158.680(见表二).显著性检验显示,家庭阶层背景对互联网使用

偏好的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水平高,似然函数对数值表明模型总体有效.

第一,从家庭社会资本看,不同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对子女互联网使用偏好有显著影响.优势阶层家庭子女互联网学习应用偏好概率是社会底层子女的两倍.这一结论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假设1,即不同家庭阶层地位影响子女互联网使用偏好,并造成信息技术使用方式的阶层差异,优势阶层家庭子女更易于形成互联网学习偏好.

第二,从家庭经济资本看,高收入家庭子女更易于形成互联网学习偏好,其概率是低收入家庭子女的1.6倍,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假设2,即家庭经济地位影响子女互联网应用偏好,相比低收入家庭子女,高收入家庭经济资本占有量充足,易于濡化子女互联网学习偏好.

第三,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子女的互联网使用偏好有显著影响.父母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家庭子女互联网学习应用偏好概率是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家庭子女的1.3倍;高中文化程度家庭子女的互联网学习应用偏好概率是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家庭子女的1.107倍,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假设3.

第四,家庭居住地对子女互联网使用偏好具有显著影响.城市家庭子女、县镇家庭子女形成互联网学习应用偏好概率分别是农村家庭子女的1.9倍和1.4倍,这一结论验证了假设4,城乡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家庭的阶层地位、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家庭居住地对子女互联网使用偏好均有显著影响.优势阶层家庭、高收入家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庭和城市家庭子女,更易于形成互联网学习应用偏好.由此可得出,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与社会阶层背景密切相关,社会处境不利家庭背景子女更易于形成娱乐偏好,这种城乡不同阶层学生互联网使用方式差异实际上是社会不公平和教育不公平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反映,城乡学生互联网使用方式差异较之信息资源配置差距更具有隐蔽性.

四、隐蔽的再生产:城乡学生隐性教育不公平

实证研究表明,城乡互联网广泛普及不一定能够惠及处于不利境遇的农村学生,"数字红利"可能带来新的隐性教育不公平.教育技术专家艾伦·贾纳斯泽乌斯基等(2012)指出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使用不公平状况持续存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5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处境不利群体子女将更多时间花费在网络聊天,而不是探索和发现有学习价值的知识和材料,处境不利群体子女在校外上网聊天娱乐的比例高达90%(OECD,2015).世界银行2016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指出,仅仅强调互联网的物理接入无法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正确使用互联网技术是"数字红利"普惠弱势群体的关键(WorldBank,2016).

事实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发挥实质性影响,关键取决于如何正确地使用技术.仅靠"物理鸿沟"差距的缩小,难以实现教育实质上的公平,必须从关注学生"物理鸿沟"差距转向关注学生"使用鸿沟"差距.但吊诡的是,互联网"使用鸿沟"并不是由学校教育系统的教育因素和技术因素所决定的."使用鸿沟"与受教育者阶层背景、态度和期望相关.

为什么社会底层家庭子女易于形成互联网娱乐应用偏好呢?这与受教育者阶层背景、家庭教养方式和教育期望紧密相关.学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使用差距实际上反映了社会更广泛的不公平,互联网使用行为,无论显性或是隐性的教育不公平,背后总是触及更广泛的社会不公平.与城乡学生信息占有数量差异的"物理鸿沟"相比,学校教育中的信息"使用鸿沟"最具有隐蔽性,它掩盖了城乡学生教育结果的实质不平等.

城乡学生信息"使用鸿沟"不仅是技术和教育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问题.信息技术不公平使用是社会不公平的重要表现.城乡学生互联网使用不平等是"新数字鸿沟"的特有表征,反映深刻的社会结构因素.信息技术"使用鸿沟"涉及信息技术使用品质以及技术赋权和媒介素养等问题,背后隐含深刻的社会权力支配关系,更关涉宏观的社会分层和流动等结构性问题.社会处境不利群体信息技术教育隐性不公平问题,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当城乡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后,师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是城乡学生互联网使用平等的关键.互联网使用偏好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差异显著.39.5%的农村学生经常浏览网页,32.4%沉溺于交友聊天,27.6%热衷于视频点播,仅有19.1%的农村学生使用互联网进行课内外学习.

如果城乡学校均实现互联网普及,但是农村教师和学生仅运用互联网浏览网页、社交和交友等浅层次的信息收集,甚至娱乐化应用,缺乏科学探究、问题解决和知识创新等深层次的有意义学习活动,那么两者之间的"新数字鸿沟"会日益加深.

当前教育技术学界较为关注城乡学生信息技术数量占有不公平,忽视文化资本在信息技术不平等再生产中的隐蔽作用.相比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城市优势阶层家庭学生占有优越的文化资本,更易于形成互联网学习偏好.关于文化资本对信息教育再生产的影响机制,社会学家雷蒙·布东将文化资本影响机制分为首属效应与次要效应.从宏观层面分析,首属效应强调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文化资本占有的不平等,关注家庭文化资源对子女学习能力的分化作用.与社会底层不同,社会中上阶层家庭为子女提供的文化资本较为丰富,濡化子女不同水平的文化素养.次要效应从微观层面关注阶层地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和教育激励.城乡不同阶层背景的教育,无论是思维方式、生活趣味、人际交往、语言训练、家庭与教育机构关系等,都有着巨大差距,这些差距不断以结构化的方式,逐渐构成子女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念.

文化品位、文化性情构成不同阶层特有的文化符号,塑造不同行动主体的教育期望,而阶层的文化符号是通过家庭早期教育积淀和熏染作用于不同个体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与社会阶层位置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从而进一步塑造个体的心智结构.因而,个体的文化资本是个体通过教育社会化的过程,浓缩个体的社会阶层位置、思维模式、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文化资本的阶层差异通过日常生活中不同主体的习性表现出来.优势阶层地位的代际传递具有强烈的隐蔽性和潜在性.法国社会学布尔迪约强调,"教育系统最隐蔽、最特殊的功能就在于隐蔽它的客观功能,即隐蔽了它和阶层结构关系的客观真相"(布尔迪约等,2002).城乡不同家庭的文化资本差异塑造子女互联网使用行为偏好,城市优势阶层家庭子女拥有较高的文化资本占有量,更容易形成互联网学习偏好.

"新数字鸿沟"是隐藏于表面的数字公平之下的潜在问题.城乡学生互联网使用不平等是造成城乡学生信息不平等再生产的隐蔽机制.具有优势阶层地位的家庭,通过文化资本再生产机制,逐步形塑其子女的教育期望和媒介素养,濡化其子女互联网使用意愿和使用方式,优势阶层家庭子女在家庭各类资本向教育资源转化过程中,易于形成互联网学习类使用偏好.

对于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来说,由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匮乏,各类资本转换和交换能力缺乏,无法养成良好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互联网使用频次、时间增加并未真正转化为汲取新知识和技能的契机,因而无法有效降低教育结果的不平等.

城乡学生信息技术"使用鸿沟"比"物理鸿沟"更难弥合,它涉及复杂的社会阶层和社会资本再生产机制,"使用鸿沟"是社会阶层不公平在信息化社会的表征,甚至可能导致社会阶层不公平进一步加剧,乃至产生持久不公平的结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是我国"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社会各界对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呼声也愈来愈高.但是政府通过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仅仅着眼于城乡教育信息化"物理接入",忽视城乡学生"使用鸿沟".城乡学生互联网"使用鸿沟"是导致互联网使用不平等的关键,必须从城乡教育信息化实质公平角度,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建设.

首先,当前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机构须对城乡家庭资本相对不利的学生,给予补偿性的提升,即不仅关注城乡学生信息资本占有数量差异,弥补城乡学生电脑普及率以及联网率等物理鸿沟差距,更重要的是从关注城乡学生"信息占有差异",关注"信息使用差异".

上述实证研究表明,互联网使用偏好与家庭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密切相关,不同阶层背景家庭子女在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类型、频次和时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社会阶层子女互联网"使用鸿沟"的隐形差距造成城乡学生教育结果实质上不公平.为此,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应加强对"数字弱势"家庭子女,特别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信息使用补偿性指导,化解阶层背景对农村弱势家庭子女信息不公平再生产之机制.政府、社区、学校和家庭应从微观层面优化低收入家庭子女文化学习环境和教养方式,提升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质量,通过补偿性原则缩小农村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原生差异,改变社会低收入家庭认知图式,使其拥有积极的心理期待.同时,各级政府及教育机构应将关注重点从城乡信息化"物理鸿沟"转向"使用鸿沟",加强对互联网促进教育公平工程和项目的评估,避免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流于表层,社会处境不利子女接触信息技术仅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缩小"数字鸿沟"的第一步.信息资源城乡配置差距是当前国家政策的关注重点,但是更应关注农村处境不利家庭子女信息技术使用不平等,避免"新数字鸿沟"在城乡不同阶层学生群体之间的信息差距扩大.

其次,学校需在弥补城乡"使用鸿沟"中扮演关键作用,培养城乡学生科学的网络学习观念,提升农村学生信息素养,引导农村学生认识互联网技术对自身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价值.政府加强对农村学校消除"数字鸿沟"努力,如果仅仅停留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提供方面,那将无法弥补城乡差距.学校在消除"数字鸿沟"方面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增强农村学生互联网创造性运用能力,引领学生运用拓展自身能力和开拓视野,养成互联网学习偏好.农村学校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须超越对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的过度追求,加强对农村学生网络责任感教育,培养农村学生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拓展课内外学习资源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获得自身所需的信息资源.

再次,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管理,为学生创建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伴随农村外出务工现象的增多,家庭隔代抚养子女变得普遍,长辈对子女教育期望值低、亲子互动机会较少.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容易形成娱乐偏好的互联网行为,这是因为农村学生缺乏父母监管,易于沉溺网络娱乐活动.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图书馆、社区中心和信息数码港等公益机构应引导家长监管和监护子女网络行为,即通过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力合作,引导农村学生从关注"娱乐类应用偏好"转向关注"严肃类应用偏好",避免过度娱乐化的信息技术应用.

第四,互联网促进教育公平的着力点是缩小城乡学生"使用鸿沟",培养城乡学生互联网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健康科学的互联网使用行为、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由于城乡学生互联网使用意愿和动机差异明显,不同阶层学生互联网运用存在文化区隔,造成互联网不平等效应隐蔽的持续性存在.因此,引导城乡学生正确审视网络资源,控制和管理互联网娱乐活动时间,积极促进农村学生运用互联网进行有意义学习,鼓励学生运用互联网资源开展学习辅导、拓展阅读和网络选修等活动,培养农村学生运用互联网自主学习、自主服务和自主管理习惯,是保证互联网技术真正用于农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布尔迪约,帕斯隆(2002).再生产:-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

[2]陈纯槿,顾小清(2017).互联网是否扩大了教育结果不平等:基于上海PISA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140-146.

[3]大卫·霍克里奇,汤姆·文森(2006).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M〕.宋旸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6.

[4]艾伦·贾纳斯泽乌斯基,迈克尔·莫伦达(2012).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11.

[5]江峰(2013).新数字鸿沟研究[J].图书馆杂志,(1):9-12.

[6]刘志民,高耀(2011).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获得[J].高等教育研究,(12):19-27.

[7]OECD(2015).Student,computersandlearning:Makingtheconnection[M].Paris:OECDPublishing:12;28.

[8]VanDijk,J.(2012).Theevolutionofthedigitaldivide:Thedigitaldivideturnstoinequalityofskillsandusage[M].Amsterdam:IOSPress:57.

[9]WorldBank(2016).Worlddevelopmentreport2016:Digitaldividends[M].WorldBank:Washington,DC:48.

[10]朱晓玲(2013).研究表明:网络在线课程可能会扩大教育不公平[N].中国教育报,2013-4-02.

(编辑:魏志慧)

此文点评,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阶层和再生产和偏好方面的互联网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互联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小学阶段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意识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夫妻为追求生活和自由而离异,抚养子女的一方虽能使子女丰衣足食,却不能够关注子女的心理 因此,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成为.

家校协作呵护离异家庭学生
何燕琼(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侨联中学 广东 广州 510000)【摘要】 由于离异家庭子女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薄弱,学习习惯差,自信心不足,作为班主任,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特点制定.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与
单亲家庭是一种特殊的家庭结构类型,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 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日益改.

毕节市城乡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问题调查
由于人们对婚姻、性和家庭……观念的转变,离婚从不被人们认可的偏常态变成了我国家庭和社会的中心问题1 根据毕节市民政局最新统计,截至2017 年11 月7 日,毕节市共有12738 对夫妇办理离婚登记手.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