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高校思政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微观叙事话语转换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高校思政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4

高校思政理论课微观叙事话语转换,该文是高校思政类有关硕士论文范文与话语和叙事和微观类论文范文资料.

高校思政论文参考文献:

高校思政论文参考文献 思政论文教育叙事论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政论文

摘 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体系具有点面结合、宏观微观互相支撑的特点.微观叙事的话语方式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科学思维模式中逐步凸显,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者需要直面这一现实.在原有的宏大叙事教育范式的基础上,思政理论课应尝试“微小性”、“个体性”和“日常性”的微观叙事话语转换,从小话题切入、聚焦个体经验并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让理论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观叙事;话语转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G3851(2017)03G0280G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国务院以及各级党政宣传部门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问题① .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中国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也在发生转型,产业融合、学科交叉和微观权力渗透现象日益普遍.当代政治学、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里宏观理论范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发生松动,微观理论范式凸显.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原有的宏大叙事教育范式的基础上实施微观叙事教育策略.目前,有学者对爱国主义的微观叙事策略进行了研究[2],也有学者从宏大叙事和微观心理融合的角度探讨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问题[3],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叙事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从高校思政教育微观叙事转向的必要性以及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话语转换问题入手,进一步研究该问题.

一、从宏大到微观:思想政治理论课

需要直面的现实

必须承认,微观叙事概念背后有着深刻的知识谱系变迁.由于信息化社会导致的文化整合,工业社会高度分工以及科学知识范畴界限分明的态势出现一体化趋势,各领域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资源整合、工业融合和学科交叉的趋势日趋明显,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的主导权威正逐步被消解和削弱.当代社会内部结构正朝着去中心化、边界融合的方向发展,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差异性和多极化态势正在形成.信息产业化和新兴大众传媒的发展,导致交往主体的空前平等和自主选择,只有获得最广泛个体认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才能在全球化文化语境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传统教学模式也必须要拥有与信息化时代的“优化信息”相抗衡的能力.新媒体平台和即时通信技术让精神文化成果的创造、传播和消费空前普及化和平民化,“导致了政治的非神秘化和公开化,导致了哲学精神活动领域的非神圣化”[4].与此相适应,当代文化领导权控制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策略,也要在传统的宏观管控基础上凸显微观叙事.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后现代思潮对哲学和历史学领域“宏大叙事”(grandnarrative)和“元叙事”(metanarrative)的质疑和解构,世界后发地区的民族国家想象出现了“大历史”和“碎片化”并存现象,宏观社会发展理论和微观社会发展现实之间也存在话语冲突[5].法国后现代主义著名哲学家利奥塔把一个时代某些占据主导地位的叙事,称之为“宏大叙事”,并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科学”、“思辨理性”和“人性解放”的现代性宏大叙事,压抑了“小叙事”.“人的历史不过是千千万万微不足道的和郑重其事的故事的堆积,时而其中的某些被吸引在一起构成大叙事.”[6]“微观叙事”本是叙事学专业术语,是后现代哲学思潮在文学和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具体而言,微观叙事,就是面对某一整体事物,先从微观的、底层的部分着手,选择与传统思维定势相反的思考向度,采用从边缘到核心、从个体到整体的方法论.胡塞尔认为,人类若要彻底解决一个宏大的认识问题,要放弃从较高形态入手的传统思维方式,首先“去把握它所能达及的认识问题的相对而言最简单的形式,把握它们的最低级的构造层次”[7].这种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与前文所言当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治理模式的转型有直接关系.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体系历经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宏大叙事”话语建构之后,走向“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并存的局面.主流政治话语遭到解构的复杂局面,虽然是当代思政工作者不愿意看到的,但也必须面对.因为,思政话语面临的真正挑战,并非来自后现代思潮对现代性的解构,而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着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的主要推手,是经济全球化、产业技术融合化、工业生产智能化和信息传播新媒体化.这些都是此时此刻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现实,是不得不面对的人类历史.

二、非“零和游戏”:微观和宏观话语的关系

微观建构宏观的方法论,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首先看两种叙事模式的特点.宏大叙事有着一以贯之的线性发展链条,一般要对具体的社会语境进行抽离,成为一种绝对的、整体的象征,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贯性和统一性,宏大叙事的视角一般是俯瞰式的,以人类社会模式更迭和世界现代化进程作为观照,以国家、民族为考量,掩盖了个体价值和个人诉求.微观叙事将宏观历史架构所忽略的小事件、小细节、小线索聚集起来,展现历史的蛛丝马迹,以求观察到历史的复杂局面,从而弥补宏大叙事的缝隙.

表面上看,主流意识形态会遭到边缘群体和亚文化群体的多维反抗,微观叙事话语解构了宏大叙事权威,消解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挑战者.实际上,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之间并非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也不是彼此对立、相互争夺话语权的敌对关系,而是互相支撑、互动共赢的合作关系.缺少了微观叙事话语对宏大叙事的信息反馈和话语制衡,宏大叙事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高悬在个体践行和实际社会生活之上的“空中楼阁”.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的宏大叙事话语长时间“独霸天下”,极易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悬置”和僵化,微观叙事既可以通过对宏大叙事的解读、细化和参与来实现对国家主流话语的认同和实施,也可以通过对宏大叙事的改造甚至抗拒,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和实施过程提出批评和建议,让那些无法适应新时展的宏观政治话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与时俱进的、鲜活富有生命力的主流话语模式.任何一个特定阶级的文化领导权,都不能盲目自大、故步自封,都必须要对时代的深刻变迁和普通民众的思想潮流迅速做出反应.微观叙事话语的“众声喧哗”,提供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自我扬弃”和“自身造血”机制,让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宏大叙事得以“自我更新”和与时俱进,保障国家权力对当代社会“议题设置”的控制权,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权力.可以预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面临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长期并存和互相制约的态势,两种叙事话语机制的互相制衡和互相影响,将成为考量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为例.这是一个相对宏大和完整的体系,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特征,但是其具体内涵具有多维性,隐含着微观叙事维度.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方式沿着从宏观到微观的路径展开.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面,一是宏大的国家层面:富强、、文明、和谐;二是集体的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微观的公民个体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由宏大到微观,由整体到部分.其次,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细分为十二个微观向度,每一个向度都凝结着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均能进一步阐发和微观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叙事维度,决定了其微观叙事的特点:第一,话题切口小.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从宏观到微观,最后均要落实到小切口和小话题中;第二,指向精细化、具体化.经过微观分解,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价值取向都非常明确和具体,从国家、社会、集体到个体,都精细深入;第三,立足个体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深入到每一个当代中国人的内心,进而成为一个民族的信仰和精神支撑.这种信念的培育不仅仅是至上而下的,更是至下而上的;不仅仅需要集体舆论的渲染,更需要获得个体生命的内在认同.故而,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在宏观理论体系的建构之后,必须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和日常生活,进行话题导入与分解.这是一个系统的话语转换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历经教育者的身份转换、教学内容的分解细化、教学对象的个体转型和理论载体的具体转化.2015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为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与安排.尽管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一直在与时俱进中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在增强自身吸引力和实效性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但还是存在若干隐忧,改革话语方式成为当务之急.就此而言,微观叙事的话语转型可能是当前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进程中比较有效的路径之一.

三、直面隐忧: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话语转型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微观叙事”转型,是一种教育策略,不是战略目标,更不是要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模式,而是用微观层次的教育方法塑造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一策略是思政教育的逆向思维方式,不是和“宏大叙事”相对立的后现代思潮,而是借鉴了后现代思潮反思现代性的思维方式.简言之,微观叙事教育策略,即在教育活动中,将宏大整体教学内容分解为小话题、采用渗透式教学方法、强调个体对象的认可度、尽可能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微小性”、“个体性”和“日常性”的教育策略.这一策略建立在对当代高校思政理论形态及其特征的把握之上,以期弥补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宏大性”、“群体性”和“抽象性”导致的负面功能.其一,“微小性”,对应思政理论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的“宏大性”.思政话语一般采取“高屋建瓴”的话语方式,而这种笼统的话语体系,时常悬空为“架空叙事”,只有从小话题切入,实施微观叙事,才能真正实现全员覆盖.其二,“个体性”,对应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学对象的“群体性”.思政课堂在聚焦大学生“群体”的同时,更强调关注独立个体,将思政理论课的价值观念转变为每一个大学生的个体践行.其三,“日常性”,对应传统思政理论体系中理论载体的“抽象性”.要求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理论体系“形而上”与日常生活“形而下”之间的关系,增强思政理论课的日常渗透功能和时间延展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微小性”叙事话语,即从宏大到微小,进行话题分解

宏观到宏观、理论到理论、抽象到抽象的话语路径收效甚微,而微观叙事的魅力是用小话题建构大体系.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为阶级斗争服务,伟大和崇高的宏大叙事取代普通群众的社会日常生活.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得以松绑,随着1985年“方法年”的进一步推进,原来被遮蔽的历史场景开始进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但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整体叙事模式并未改变.教学体系输送过多的宏大叙事,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大学生微观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这是影响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偏重宏大叙事,革命战争年代的崇高、伟岸和英雄主义叙事方式与当代社会的消费思潮、青年亚文化趋向形成巨大反差.有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也未能及时进行话语转换,对理论进行机械移植和硬性宣教,部分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一门空洞说教、枯燥乏味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习惯,注重案例分析、互动交流,对准现实问题,着力解疑释惑,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8]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尝试将民族国家、英雄崇高的宏大叙事转换为“微观叙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分解细化,纳入现有的思政理论课教育体系中去.

(二)教学对象的“个体性”叙事话语,即从群体到个体,聚焦有效性

微观叙事的视角是平视,不是俯瞰;平视见树木,俯瞰见森林.长期以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策略是“规训”,即要求个体服从集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言行要受到惩戒,具有高度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当前,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超乎想象,我们处于各种即时通讯工具推送的海量信息包围之中,这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挑战.大学生生活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各种App触手可及的时代,他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不再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是动媒体、自媒体和浸媒体等一系列新媒体传播平台.远处俯瞰新媒体平台,可见纷繁驳杂和众声喧哗;近处平视信息交互者,能见鲜活个性和独立个体.在某种程度上,高校思政理论课就是要和这些新媒体争夺话语权.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育目标是培育,而不是说教.培育的过程不是大规模灌溉,而是逐个施肥.每一个大学生所属的地区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性格爱好以及知识结构都存在巨大差异,他们完成十几年寒窗苦读的蜕变之后,立刻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期间不得不面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他们面对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时,无法有效甄别海量信息,易导致信仰缺失、理想虚无和心态浮躁.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大都是大班教学,一些教师受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空洞,很少触及学生个体的思想深处,忽视了教学对象的心智特征和知识结构,不能有效应对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困境,课堂的“代入感”不强,形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身份隔膜.对此,教师要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了如指掌,对他们的生存体验感同身受,承担起生活导师、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众多角色,打破理论授课的时空结构,突破传统授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组建微信群、 群等课程平台,将集中授课时间分解为课堂时间与课后碎片时段相结合,将群体授课分解为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将课堂延续到课后,备课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导入教学内容,授课时及时回应新媒体的社会热点,课后及时在平台上答疑解惑,为学生取得的成功点赞,为学生的困境分忧.有条件的教育者,要争取建打造个人新媒体平台,在授课大学生中“吸粉”.

(三)教学内容载体的“日常性”叙事话语,即从抽象到日常,增强渗透性

微观叙事,也被称为日常生活叙事,偏重描绘日常生活,用细微事件洞察社会整体变迁.思想政治理论“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观念;既是一门学科,又是意识形态”[9].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塑造和培育一种品格和信仰,在于渗透一种价值观念.渗透就好比盐分摄入,人体需要盐分,但不能光吃盐,盐分要渗透到食物细胞中.同样,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渗透能力,在于将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延续到课后的日常生活,渗透到学生的业余生活中.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去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不去对照和反思高校教师、学生日常生活的呈现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当下社会生活脱节,并因僵化而失去吸引力.过多的宏大叙事会使高校思政理论课脱离大学生现实生活,教育对象难以在课堂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中找到参照点和契合度.

目前,大学生日常生活并未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受到应有的关注,日常生活在大学生三观塑造进程中的作用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教学进程的设计并未有效延伸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宏观的,教学内容需要总体规划,教材结构也需要顶层设计,但实施教育的过程是微观的,教育活动的视角和重心必须整体下移,从宏大叙事转向具体的日常教育生活.大学生待人接物、衣食住行、锻炼学习、购物休闲等日常生活和社会普通个体生活一样,虽然生活中存在个体差异、偶发随机、变化发散、杂乱无章并且缺乏理性反思,但是这种生活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典型存在,是呈现人类所有行为总和的个体单元,是宏大叙事传统在当下的共时状态,能够折射出个体和社群的真实细节,其背后体现了特定个体的知识积淀、文化模式、价值取向和传统习惯.受制于大学校园内教学、学习和生活的特殊环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社会普通人的生活相比,具有更强的重复性和规律性,他们在未来踏入社会后应该具备的最核心、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都在期间得到强化和塑造.对此,针对每一门课程的具体教学板块和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力争每一节课的核心内容都能与当下的社会热点以及当前学生的生活现实相联系,从当下导入新课,从具体生活现象导入抽象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将抽象的理论化为浅显的道理,将枯燥的理论化为鲜活的日常.

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0]教育者用“微观叙事”抓住学生的内心,并不是要排斥和解构宏观和宏大的国家民族现代化进程,而恰恰是用俯拾皆是的新闻事件和案例刻录国家和社会的复兴历程,记录个人的点滴进步,实现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全员覆盖、无缝对接和个体践行.虽然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支撑架构依然是宏大叙事,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当代中国各大高校里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理论课“品牌”,在新媒体传播、师生互动等方面各有成功“秘诀”,而大都具有“讲故事”、“接地气”、“微言大义”、与教育对象生存状态紧密勾连等特点.这些成功经验,恰恰说明,用微观叙事的策略建构当代思政教育话语的宏大叙事,不但可能,而且切实有效.

综上,当代中国社会管理模式和社会思潮正在发生深刻变迁,青年群体接受教育的渠道和内容也被新媒体平台改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转型,这些现象表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体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教育者要善于将“微小”、“个体”和“日常”的话语策略渗透到传统思政理论教育体系中,用微小故事演绎宏大主题、用个体经验建构群体认同、用日常生活阐释抽象理论,切实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最终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多维渗透.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G12G09(1).

[2]高耀华.论爱国主义教育的微观叙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3]马语莲.宏大叙事与微观心理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108G109.

[4]衣俊卿.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J].中国社会科学,2011(3):40G51.

[5]王加丰.从西方宏大叙事变迁看当代宏大叙事走向[J].世界历史,2013(1):4G14.

[6]LYOTARD F.Instructions Paiennes [M ]. Paris:Galilee,1977:39.

[7]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二部分[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7.

[8]刘云山.认真落实责任,积极改进创新,切实做好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5G03G29(1).

[9]刘川生.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N].光明日报,2015G02G14(3).

[10].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G02G26(1).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话语和叙事和微观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高校思政本科毕业论文高校思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体育德育资源和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现如今高校教育已经成为塑造社会人才的重要载体,高校的德育思政引导也是培养综合性合格人才的重要一环 要培养知识文化、体育德育……方面综合进步的现代化人才,就必须抓住高校思政课教育理念以及体育德育资源.

问卷星,在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问卷星”是一个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测评、平台,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教学应用问卷星平台,可以改变教学结构、教学设计、作业形式和评价体系,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提高高.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原则的现实
摘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两个基本环节 理论教学是先导,实践教学是途径,思想育人是目标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管理,要建立健全教学保障机制.

试析高校思政辅导员的沟通艺术
【摘 要】我们现如今所处的这个时代,无论是在科学技术,还是在思想理念方面都变革得十分迅速,尤其是高校中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理念 在目前诸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建设中,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在老师和学生的沟通理念.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