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材料浏览

鉴赏方面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和核心素养视野下诗歌鉴赏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主题:鉴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7

核心素养视野下诗歌鉴赏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该文是鉴赏方面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与诗歌鉴赏和备考策略和核心素养视野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鉴赏论文参考文献:

鉴赏论文参考文献 视野杂志大学音乐鉴赏论文诗歌杂志健康大视野杂志

摘 要:“核心素养”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高考也相应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导向.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全国卷诗歌鉴赏考情进行分析,并在素养立意、能力主导的理念下提出有效的复习备考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诗歌鉴赏;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在即将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也层出不穷.与此相应,《高考各学科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修订原则》提出:“在高考考核目标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梳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层次与关系,体现素养导向.”

如何在核心素养和新高考背景下备考?本文从全国卷诗歌鉴赏入手,在核心素养和新高考视野下,进行考情分析,并在素养立意、能力主导的理念下有针对性地提出备考策略.

一、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考情分析

(一)选材丰富、内容积极

全国卷诗歌鉴赏所选诗词题材越来越丰富,充分体现了扩大素材选取范围的高考命题趋向.所选诗歌偏重家国情怀,体现主流价值观及教育意义.体裁也很灵活,如2016年卷Ⅰ、卷Ⅱ所选李白《金陵望汉江》、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都是古体诗,突破了以往以格律诗为主的局限.

“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在高考诗歌鉴赏中得以集中体现.《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提出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2017全国Ⅰ卷,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14题选项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此题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表露出诗人对考生“如春蚕食叶而不断成长”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考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还是当前实施的高考制度,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题将古代科举与当代高考相呼应,彰显文化自信,体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体现时代精神,体现高考的功能与价值.

(二)强调阅读、注重能力

中国古典诗词长于抒情,读懂诗歌需要准确把握情感.全国卷诗歌鉴赏注重考查诗歌的情感,符合古典诗歌这一特征.诗歌意象、意境类考题较少,多考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考景物描写对感情抒发作用的较多,最终仍归结到对诗意的理解和情感把握上.如2014卷Ⅰ:“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2017年全国卷三套试卷的诗歌鉴赏第一题均采取了五选二的选择题考查形式,这五个选项主要从诗歌语意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等多角度设题,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意的理解把握,对考生素质能力要求更高.

2016全国卷Ⅱ《丹青引赠曹将军霸》:(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两道题都从诗意的理解入手考查考生阅读能力,答题模式化弊病,体现了以“读懂”为目标的命题意图,引领注重语文素养.

(三)考法灵活、注重思维

2015年卷Ⅰ《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第9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2016年卷Ⅲ《内宴奉诏作》第9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这两道题沟通课内外,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记忆熟练的程度和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并不局限于死记硬背,对考生的阅读视野与积淀都有较高要求,更需要考生综合分析深入思考问题,真正体现了以“读懂”为目标的命题意图.这两道比较鉴赏题考查了比较文学现象和语言现象的能力,这正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课程目标”中“发展逻辑思维”的要求.

2015年卷Ⅱ《残春旅舍》第8题: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回答此题,考生必须从选材、语言、手法等多角度思考“巧”在何处,这一思考过程正是发散思维的体现,这道题很考验考生整体知识的架构能力.可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考查近年来越来越明显.

(四)淡化识记、注重理解

表达技巧的考查逐渐淡化对专业术语的识记,更加重视对手法的理解和分析.如2016年全国卷Ⅰ、Ⅱ第9题:“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都是直接指出手法,重点考对手法和诗意的理解,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由考查学习结果到考查学习过程的转型.

二、备考策略

考生读不懂诗歌,因为不熟悉古代的生活和文化,不熟悉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不熟悉古典诗词的意象典故、文言词汇,不懂古典诗词的语法关系、语义关系,不了解古典诗词具有暗示性、跳跃性的特点.考生往往没有文本细读的习惯,以经验代替阅读.全国卷诗歌鉴赏备考需要摒弃以往轻原文重题目,轻阅读重模式的复习方式,在素养立意、能力主导的理念下进行科学有效的备考.

(一)题材为线、渗透考点、建构体系

全国卷诗歌鉴赏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知识积淀、思维和整体架构知识能力.因此诗歌鉴赏的复习可以立足课本,整合教材,以诗歌题材为线,渗透考点,形成知识链,建构知识网络.

与诗歌鉴赏相关的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何种文学样式,无非要解决以下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写什么”对应形象,“怎么写”对应语言、表达技巧,“为什么写”则对应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这样就形成了如下的知识体系:

1.诗人在诗歌中要写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往往包括景物、事物、人物形象)和事,根据形象分类的不同,写形象时分别有描写景物的手法,描写事物的手法,描写人物的手法,这是第一层次的手法.有时诗歌中出现不止一个形象,这些形象之间往往存在着对比、烘托、衬托等手法.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出现的形象有:赤壁的景物、周瑜、小乔形象、作者的形象.赤壁之景是为了烘托周瑜形象,写小乔是为了用美人衬托周瑜的英雄形象,周瑜的形象和作者形象形成了对比.这是第二层次的手法.诗人写形象和事是为了抒发感情.如果写了景物,那么采用的往往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等表明景情关系的手法;如果写了人,往往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抒情;如果写了事,那么往往采用借事抒情,通过古事抒发今人之情,故而常用手法有借古抒怀、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用典等.这又是一个层次的手法.

复习备考中,指导学生读诗一要抓形象,明确形象的特点,二要分析写形象的手法,明确形象之间关系,三要把握形象与情感关系,明确抒发情感的手法,读懂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从而经过练习,建构一个“形象(景、物、人)——手法(写形象的手法、形象关系的手法,抒情手法)——情感”的知识链.

2.同一诗歌题材会出现常见的手法和情感,如咏物言志之类的诗歌,常用的手法是托物言志,常常表明作者“正道直行、坚贞孤傲、高洁超逸、孤傲不群、傲岸不羁”的情怀.指导学生从题材入手进行复习,有助于考生形成“题材——手法——情感”知识链.

现针对这两个知识链,逐一说明:

1.形象(景、物、人)——手法(写形象的手法、抒情的手法)——情感

以“感士不遇迁谪之恨”为专题,整合《离骚》《定风波》《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诗歌形象各异,但都是借形象抒发了“感士不遇迁谪之恨”.《离骚》《定风波》写了诗人自我形象,《离骚》是“香草美人”烘托自我形象,《定风波》用骤雨之景烘托自身形象,“竹杖芒鞋轻胜马”则是对形象的正面描写,《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借他人形象写自己,琵琶女和诗人同病相怜,周瑜和诗人形象形成了对比.这四首诗同中有异,便于学生发现规律,构建“形象(景、物、人)——手法(写形象的手法、抒情的手法)——情感”的知识链.

2.“题材——手法——情感”知识链

如怀古咏史诗常用手法为用典、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往往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等情感,可将杜甫《咏怀古迹》《蜀相》、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合成专题,这四首诗词都是怀古咏史诗,作者都是采用借古抒怀的手法,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情感,贯穿“题材——手法——情感”知识链.

(二)以旧带新、了解特点、指导阅读

袁行霈先生曾说:“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诗歌下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言,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古典诗歌有如下特点:

1.意象密集、词语凝练.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裂锦的手法精炼写出了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而意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画面则需要读者去连缀、去想象.

2.诗歌与文言文相似,具有文言文的一些特点.如省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应为“戴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词类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应解释为“吹绿”;倒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等.

充分利用这些学过的诗歌,让考生了解古典诗词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考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看:看诗歌的标题、作者、意象、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诗歌相关写作信息,大致内容.抓:抓诗歌关键语句,如表达情感的关键词等,抓语言的省略、活用、倒装等.猜:对诗歌中不懂的内容,根据语境大胆猜测想象.译:疏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表述.

郑板桥题寺庙联有“花开花落僧贫富,云去云来客往还.”这个对联言简义丰,我们就可以用以上的方法来解读.首先是看,看到花、云意象和背景信息“题寺庙联”.花开花落,云去云来,写出了寺庙所处环境的幽静以及佛家的自在.这里有省略,因此要抓住,同时根据上文所写信息,大胆猜想.此联其实应为“花开花落(乃是)僧之贫富,云去云来(可谓)客之往还.”可翻译为“花开了,这是大自然赠给僧人的财富.花落了,僧人又贫穷了.僧人有白云作伴,云来云去,就像客来客往.”至此,这个对联就算读懂了.

(三)适当拓展、触类旁通

诗歌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与文言文联系紧密,文言文翻译与诗歌的理解翻译有相通之处,文言文本身也对诗歌的理解有着文化渗透的作用.如康与之《丑奴儿令·促养直赴雪夜溪堂之约》:

冯夷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著地无痕,柳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答案:表现了一个情趣高雅、洒脱率性的诗人形象.由雪花飞舞,诗人想到“柳絮、梅花”,感觉处处是春,颇富雅趣;而月光朗照,更引雅兴.催请友人赴约,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潇洒脱俗.

考生很多答出了“好客”“不畏严寒”,答案走偏.其实,如果阅读过《世说新语》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就不难理解“情趣高雅、洒脱率性”了.

(四)多重比较、针对练习

全国卷重视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近两年大热的比较鉴赏就是最好的证据.在备考时可以多角度有针对性地练习,如同一诗题不同版本用语或不同诗人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情感的比较;不同诗人描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情感的比较;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不同诗歌描写相同意象所用表现手法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这样的例子很多,此不赘述.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顾之川:《论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与学》2016年

第9期.

[3] 王珏、程洪艳:《如何读懂手法与情感的“二重奏”》,《中

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

[责编 张勇]

此文结束语: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经典鉴赏专业范文可作为诗歌鉴赏和备考策略和核心素养视野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鉴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
摘要在当前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重视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成为广大政治教师的共识 如何更好地设计教学,对整个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高中政治教学.

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听说读写思”这五个基本要素,通过对这几项基本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进行阅读教学,就要求教.

核心素养视野下培养反思能力促进好学生形成的实践
反思教育的出现不仅仅是适应现阶段教学而出现的一种教学理念,同时它也是针对现阶段教育中知识、方法、思路……角度而设计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反思”即是引导学生反思过去,在自.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