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瞿秋白的首次苏俄之旅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跟瞿秋白的首次苏俄之旅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瞿秋白的首次苏俄之旅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1

瞿秋白的首次苏俄之旅,本文是关于瞿秋白的首次苏俄之旅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跟瞿秋白和首次苏俄和苏俄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瞿秋白的首次苏俄之旅论文参考文献:

瞿秋白的首次苏俄之旅论文参考文献

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引起中国人的关注和兴趣.1920年10月16日,青年瞿秋白与俞颂华、李宗武应《晨报》报馆和上海《时事新报》报馆的聘请,由北京启程赴苏俄考察.瞿秋白在后来发给《晨报》的文章里自称“东方稚儿”,“带着热烈的希望,脆薄的魄力,受一切种种新影新响”,考察、记述了苏俄革命的“史诗”,并表示这是他“心弦上乐谱的记录”.“东方稚儿”的这次远行,对他的影响至为深远,正如他罹难前所说,正是在这一时期,他“走上马克思主义的初步,无从改变”.

“我现在有了我的饿乡了”

五四运动时瞿秋白就已经崭露头角,是俄文专修馆的学运领袖,并代表学校参加了北京学联.俄文专修馆是北京政府外交部培养俄语人才的专科学校,瞿秋白曾谦逊地说:“讲到我仅有的一点具体的智识,那就只有俄国文罢.”实际上,他的俄文水平甚至得到过鲁迅的认可和赞赏.当时的瞿秋白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对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终极理想,却比较有兴趣”.《晨报》报馆向社会招聘赴俄特派员时,专业俄文人才极少,瞿秋白无疑是最佳人选.他本人也把这当作“一件最惬意的事”,希望借此“看一看那‘新的国家’,尤其是借此机会把俄国文学好好研究一下”.

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刚刚经历战争的劫难,人民生活极为窘迫艰难,曾经赴俄留学的萧劲光将军回忆道:“工厂、矿山被破坏停产,农村被洗劫一空,粮食歉收,物资极度缺乏.一路上到处弹痕累累,道路桥梁被破坏得不像样子,全俄处于普遍的饥荒之中,每天都有人饿死在路旁.”面对亲友们的劝阻,瞿秋白一一婉拒,并向他们表明,远赴苏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说:“清管异之(管同,字异之,清代散文家——引者注)称伯夷叔齐的首阳山为饿乡,——他们实际心理上的要求之实力,胜过他爱吃‘周粟’的经济.——我现在有了我的饿乡了,——苏维埃俄国.俄国怎样没有吃,没有穿,……饥,寒……暂且不管,……他始终是世界第一个社会革命的国家,世界革命的中心点,东西文化的接触地……我已经决定走的了.……现在一切都已预备妥帖,明天就动身”.

瞿秋白一行搭乘的是中国驻苏俄总领事陈广平的专列.10月18日*,列车离开天津.20日晚,到达哈尔滨.这是一次艰难的远行,由于白俄自卫军头目谢美诺夫一伙流窜到满洲里,火车无法前行.这一停竟然停了50多天.哈尔滨固然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日俄时期资本家和军官,可也有苏俄的中东路工党联合会.瞿秋白经友人介绍拜会了联合会会长,并旁听了“俄国社会发展史”的课程.

长时间的等待令瞿秋白非常焦虑,因为“苏维埃俄国,是二十世纪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究竟如何情形,虽有许多传说,许多宣传,又听见他们国内经四年欧战三年内乱,总不知详细”,“宁死亦当一行”!到苏俄去一探真相,成为瞿秋白远行的最大动力和决心.

谢美诺夫白匪终于溃退了,12月10日,瞿秋白一行离开哈尔滨往西北方向前行,并于13日到达满洲里.这里是中俄交界的重要商埠,但由于迭遭战乱,已是凋敝不堪.在满洲里又滞留了几天,直到16日,他们的车才被允许挂在苏俄远东共和国交通总长沙都夫的专列后面,继续前行.18日到达赤塔,因为发车的指令没有及时下达,他们又延宕了17天.

瞿秋白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和新闻采访,通过英语和俄语,先后采访了远东共和国临时政府总理兼外交总长、交通总长和粮食总长.对方回答了瞿秋白等提出的有关中东路、新政府粮食政策和中俄通商等问题.俄共(布)赤塔委员会赠送给瞿秋白许多书刊,其中有《俄罗斯共产主义党纲》《共产国际》杂志和《社会主义史》等.通过阅读,瞿秋白更清楚地了解了俄共(布)的理论,更感受到“再往前去,感受其实际生活”之必要.

由于坐的是中国驻苏俄总领事的专车,免不了要和这些官僚们打交道.途中,他们不是酒食争逐就是嬉戏.瞿秋白是个性情温和的人,有时也不得不应酬一下,可他打心眼儿里厌倦这样的游戏.他闹中取静,挤时间,偷时间,赶写稿件.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给《晨报》《时事新报》寄回了20余篇通讯.他有信心不负使命,向中国读者介绍真实的苏俄.他说:“我们切盼能认认真真地完成我们肩负的任务.我们希望,我们的到来将会带来良好的结果,而我们的这次旅行将给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以第一次推动.”

“俄罗斯革命的价值不是偶然的呵”

1921年1月25日23时,瞿秋白一行终于抵达莫斯科雅罗斯拉夫尔车站.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东方司负责人会见了他们,并安排他们的食宿和工作.生活条件是艰苦了一些,但想想马上就可以直面苏俄的方方面面,马上就可以采访和报道,瞿秋白的心情十分欢快.他说:“进赤俄的东方稚儿预备着领受新旧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甘露了……灯塔已见,海道虽不平静,拨准船舵,前进!前进!”

《真理报》主笔美史赤略夸夫会见了瞿秋白一行,向他们介绍参观考察的手续,瞿秋白的首次苏俄之旅也由此正式开始.第一站是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这里陈列着俄国艺术大师们的作品,“名画如山积”,令人叹为观止.事实证明,十月革命不是谣传的那样毁灭文化、摧残文明.瞿秋白在发给国内的通讯中说:“置身其中,几疑世外.兵火革命之中,还闪着这一颗俄罗斯文化的明星.”他感叹道:“俄罗斯文化的伟大,丰富,国民性的醇厚,孕育破天荒的奇才,诞生裂地轴的奇变——俄罗斯革命的价值不是偶然的呵!”

瞿秋白会见了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拜访了苏俄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教育人民委员会派人给他送来一些书刊,其中便有卢那察尔斯基的著作.瞿秋白还参加了克鲁泡特金的葬礼,拜访了他的遗孀.应克鲁泡特金的亲戚林德女士之请,瞿秋白为她作了一首题为《秋意》的诗:“虽有些纤云薄翳,原不碍,原不碍,他那果毅沉潜的活力,待些须,依旧是光华万丈.”瞿秋白一行还出席了一场音乐会,受到热烈欢迎.音乐会上,同行的李宗武唱了一段京剧《马前泼水》,俄国朋友则放了几张粤语唱片;随后,他们共同欣赏了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

瞿秋白见到了苏菲亚·托尔斯泰女士,她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苏菲亚热情好客,一再邀请瞿秋白一行去托尔斯泰在莫斯科的故居陈列室参观,并到她家中叙谈.苏菲亚的母亲亲切接待了中国客人,并告诉他们:在今天的俄罗斯,所有社会公共设施,只要不是反共反俄的,都受到政府的尊重和保护,而且在当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还能得到政府资助.这是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有力证明.为答谢苏菲亚的友好接待,瞿秋白为她写了一首诗,题目叫《“皓月”——题画苏菲亚·托尔斯泰女士》:“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生理亦如斯,浩波欲无际.”

苏菲亚希望瞿秋白去托尔斯泰的故居——距莫斯科400多里的清田村看一看.然而,来莫斯科后,各种活动一项连着一项,瞿秋白虽然对清田村早已神往,可就是挤不出时间.直到当年10月,莫斯科教育厅第一试验模范女校的学生要到清田村游览实习,瞿秋白等才得以乘便同行.托尔斯泰的是托尔斯泰故居陈列馆馆长,她热情接待了瞿秋白一行.参观时,瞿秋白在托尔斯泰的书房发现了一本汉英对照的老子《道德经》.午餐时,瞿秋白与托尔斯泰的妻妹、和儿媳等同桌.席间,他们频频向瞿秋白询问中国的情况和老子的学说,瞿秋白一一回答.饭后,瞿秋白特意走访了农家.归途中,他们又访问了一户农民.十月革命后的农民问题引起瞿秋白的关注,回到莫斯科,他把观察到的农民问题写成通讯,发回国内,其中写道:“俄罗斯的农家生活,浑朴的风俗气息,而经济上还深陷于小资产阶级.平民农夫与智识阶级之间的情感深种社会问题的根蒂,依然显露.智识阶级问题,农民问题经怒潮汹涌的十月革命,冲动了根底,正在自然倾向于

解决.”

瞿秋白采访考察了很多人,多维度地了解了苏俄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民族等方面的情况,两年间,完成了五六十篇旅俄通讯,仅在《晨报》发表的就有40篇,出色地完成了报馆交与的任务.可是,他被累到了.1921年7月,瞿秋白突然病倒,疾病来势很凶,只得卧床休息.医生诊断其左肺有疾,并劝他回国治疗.瞿秋白最终还是没有回国,他太在意刚刚起步的工作.读书学习、采访考察、撰稿发文,这已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他写道:“我一天不读,一天不‘想’,就心上不舒泰,——不能不工作;要工作.”

“我离俄国,真正有些低徊不舍的感慨”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瞿秋白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参会.他写了长篇通讯《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第十次全俄大会》,由《晨报》分27次连载.通讯指出,苏俄现在已由“军事时代”过渡到“和平时代”,正在恢复秩序和展开经济建设.零距离接触了十月革命后的苏俄之后,瞿秋白写道:“俄罗斯的万世疑谜如今不用猜了.”他对自己发的通讯十分自信,表示“已经将观察所得随时公开诸国人,无论如何总应当知道:——俄国是一个人

的国”.

除了担任新闻记者外,瞿秋白还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任教.班里的学生包括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柯庆施、王一飞、卜士奇、萧劲光等.瞿秋白主要教授俄文,并担任政治理论课的翻译,课上讲授的是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此时确立的,他后来说:“真正用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不过半年.这是随着东大课程上的需要看一些书.明天要译经济学上的那一段,今天晚上先看过一遍,作为预备.其他唯物史观哲学等等也是如此.”他谦逊地说,这样他“就逐渐的偷到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的虚名”.1921年5月,经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加入俄共(布);9月,转为正式党员;次年春,正式加入中国.

在莫斯科期间,瞿秋白曾经两次见到列宁,其中一次还和列宁有过交谈.第一次是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期间,1921年7月6日,瞿秋白以新闻记者的身份采访大会.他记述了这次激动人心的采访,这也是中国人最早介绍、描绘列宁的形象.瞿秋白写道:“列宁出席发言三四次,德法语非常流利,谈吐沉着果断,演说时绝没有大学教授的态度,而一种诚挚果毅的政治家态度流露于自然之中.”

时隔四个月,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的工人集会上,瞿秋白又一次见到列宁.他亲身感受到列宁演讲的魅力——“几分钟间,好像是奇愕不胜,寂然一晌,后来突然‘万岁’声,鼓掌声,震天动地.”瞿秋白一直将这两段美好时光珍藏在记忆之中.回国后,他曾在与好友羊牧之交谈时,欣喜地拿出一张与列宁的合影,并告诉羊牧之,他有幸两次见过列宁,还和他谈了话.遗憾的是,如此珍贵的照片却在流离播迁中丢失了.

卫国战争后,苏俄的经济正在恢复之中,物质生活困难,可是瞿秋白的工作量反而增加了,他不顾病痛,拼命地工作.好友曹靖华回忆道:“我们在莫斯科,你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了,医生说你的一叶肺已经烂了,说你顶多不过支持三两年.但你总不肯休息.讲课时,有时累得面色苍白,连气都接不上来了,但你还是诲人不倦地讲着.后来真不能支持了,就在莫斯科近郊高山疗养院疗养,我几乎每星期日都去看你,你从来总是兴奋得忘了病,忘了一切,口若悬河地谈论着.”

1922年1月22日,远东各国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开幕.瞿秋白抱病参加会议,心情特别兴奋,写道:“远东大会召集,用得着我这‘东方稚儿’,于是出高山(指高山疗养院—引者注)—陡然呼吸一舒,好一似长夏清早,登高山而望晓霞.”他一身兼两职—代表和翻译.会议结束时,他又病倒了,再次住进高山疗养院.4月,又从疗养院出院,开始没日没夜地写作,完成了17篇通讯,《晨报》均在“莫斯科通信”专栏予以发表.

11月5日至12月5日,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召开,中国派出陈独秀、刘仁静等组成的代表团出席.瞿秋白担任陈独秀的翻译,工作甚得赏识.会议结束前,鉴于党内工作的需要,陈独秀希望瞿秋白回国.瞿秋白也觉得自己“客中中国书籍没有,不用说现代的不能研究,就是历史的都不成”.于是,他欣然决定回国工作.12月21日,当告别生活和工作了两年的苏俄、踏上回国的归程时,瞿秋白不免感慨万千:“我离俄国,真正有些低徊不舍的感慨,—那一种纯朴自然,新生的内力,活泼泼地向上的气象是有叫人留恋之处,虽然也有不少糊涂颟顸的蠢气,却不害其为世界第一新国,—劳农的国家.”

(编辑赵鹏)

该文点评,本文是关于瞿秋白和首次苏俄和苏俄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瞿秋白的首次苏俄之旅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瞿秋白的首次苏俄之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秋之白华,那年那月曾携手
1923年,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女学生杨之华 杨之华出生于浙江萧山的一个诗书礼仪之家,从小所接触到的良好的文化氛围浸润得她外美如花、内秀似竹 当时,全国的妇女运动正呈星火燎原之势,当时正深.

顾顺章叛变后,小人物如何掩护瞿秋白
这是一位极为普通的人 他不是作家或诗人,虽然参加过“湖畔诗社”,出版过诗集苜蓿花,但还是他自己花钱出版印刷的 他甚至算不上是个知识分子,虽然家有藏书万册, 开过两家书店, 办过.

秋之白华:女儿眼中的父亲母亲
父亲瞿秋白牺牲的时候,我年纪还小,而他亲切的形象,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 在我模糊的幼年记忆中,父亲清瘦,戴着眼镜,话不多,但很温和 母亲不让我简单地叫他“爸爸”,而一定要我喊他.

鲁迅和瞿秋白
瞿秋白是一介书生,论文著书,倚马可待,其文学功底在当年的中国内是排在前几位的 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作为一个理论家、宣传家,乃至革命教育家,瞿秋白才华横溢,绰有余裕 1931年初,瞿秋白的领导岗位被解除了.

论文大全